西方社会学:理性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家”在统治阶级里是“一群活跃积极、具 想象力的空谈理论家(ideologist),他们将这 个阶级自身的幻觉美化,这种工作乃是他们生计 的主要来源。”(《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用意识形态时,带着批判的 态度。这种将意识形态视为幻想、虚假意识、非 现实等意含。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是很普 遍的。
“一整套政治——社会纲领的判断、理论及目标, 经常伴随着人为宣传的含义,例如法西斯主义在 德国被改变以适应纳粹的意识形态。”(《韦伯 斯特词典》)
一种关于文明关于历史的“学问”,省略了许许 多多复杂的东西,给了复杂的社会问题一个貌似 有理的简单的却也自成体系的解释,把人们的情 绪戏剧化地、审美地调动起来,以达成一定的社 会或政治目标,就成为所谓的“意识形态动员手 段”。——李慎之
第四章 理性主义理论
与强调人的观念世界、意义问题不同,理性主义 强调人的理性计算,以此来解释人的行为。
一、理性主义基本观点
1、人们致力于使他们从社会世界得到的满足最 大化。 2、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控制着社会有价物的一定 供给。有价物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心理的。 3、在社会世界中,与他人的互动被看作一系列 具有竞争性质的贸易谈判或博弈。
“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同案犯罪嫌疑犯(囚徒) 被警方拘捕后,为防其相互间串供,而分别拘捕、 隔离审问时,两疑犯所面临的认罪策略选择的问 题。
摆在两疑犯面前的选择无非两种:坦白或不坦白。 若两人均坦白,则可从轻处理,分别判刑8年; 若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拒不坦白,则坦白 者可免于处罚,而拒不坦白者,将从重处罚被判 10年;
当然,若两人拒不交代,而警方手中又无足够的 证据可以指控犯罪嫌疑人,那他们只能被按妨碍 公务被判1年。 由于两个囚徒没有条件串供,因此,对两个囚徒 总体来说,最后结果不会是同时坦白,各判8年 或都不坦白,各判1年。两囚徒决策时都以自己 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 至较大利益。
第二种是对立的组织。当人们认为权力的实施超 出了所得收益的价值时,人们会表达反对意见, 为了表达他们的反抗,会形成对抗性组织,如社 会运动、政党以及工会。
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寻求理解个体为什么如此行事, 而不是寻求去解释社会。对于集体组织,社会交 换理论最保守的观点就是:它们是作为个体理性 行为的结果出现的。即集体是个体深思熟虑的产 物,集体组织增进个体的利益。同时认为,集体 组织是以理性的方式行事的,为的是求得利益最 大化。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出现:个体理性和集 体理性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吗?
另一种由拿破仑所推广的含义现在已成为意识形 态的主要含义。他批判民主制度的提倡着:“民 主制度提倡者欺骗人民大众,原因是将百姓的地 位提升到无法行使其主权的境界。”他也认为将 启蒙时期的原则视为“意识形态”是不对的。
拿破仑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在19世纪得到很大回 响。保守派据此抨击那些刻意引用社会学理论的 社会政策。 拿破仑使用后,ideology(特定意识形态者) 这个词在19世纪通常等同于revolutionary(革命 者),拿破仑的批判造成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者 这两个词带有空想、激进理论的意含。 19世纪初保守思想家将意识形态视为贬义词。
帕雷托又承认:最优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在不 确定的情况下,对个体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什 么是坏的,个体无法作出最终的、绝对的判断。 当代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
斯金纳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 物。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 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 为之间的关系。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 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 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
斯金纳用以解释人的概念是两种行为模式,一种 是反射性行为;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前者基于巴 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试验,后者基于斯金纳试验。
三、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讲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型和斯金纳条 件反射的观念结合,试图证明,个体利益能够产 生稳定的社会规范 ,改传统的创始人是霍曼斯。 霍曼斯:公平交换 三条核心假设: A、人们会(经常或一直)理性地行动,争求收 益(即强化、价值、效用、报酬)最大化。
专题: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Ideology) 概念的产生与早期的意义 1796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首先提出这个名词。 意指思想的科学,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偏见 和成见的科学。
泰勒1797年写道: “意识形态,或称作思想的科学,其目的是区分 其与古代形而上学的不同”。 这种具有科学意含的Ideology,在只是论及语 言学理论中一直被使用,直到19世纪才停止。
国家必须靠征税提供“公共物品”,即“如果某 个人可用,那就必须所有人都可以用”的那些物 品和服务。 那些贡献较少者是在剥削那些贡献较多者。 群体越大,离最优状态也就越远。 “理性、自利的个体不会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或群 体的目标而行动”。
布坎南 包括国家在内的组织,一般都是有意识地建构起 来的,因此是结构性的。理性的谈判会引导人们 建立起一系列的规则,使得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是 公平和公正的。他们将一系列规范制度化,尽可 能地保证所作出的贡献和所获得的收益在理性的 范围内获得均衡。如果能恰当地设计出这样的制 度,那它会保证大多数人的统治不会带来对少数 人的剥削。
两点因素影响了个体是否出现购买行为: A. 需要的弹性。 B. 延期购买具有较大效用物品,推迟满足需要。 但到将来某个时刻购买货品时,效用就打了相 应的折扣。
帕雷托(1848——1923) 意大利社会学家 延续了效用的概念。 帕雷托最优:某样东西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或 欲望。 主要研究非逻辑(非理性)行为。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及 后来其他的人将意识形态的贬义意含普及化。 恩格斯:“人的思维过程是在脑中进行,然而最 终决定这种思考行为的是人们所处的物质环境, 这种现象必然无法为这些人所理解,否则意识形 态便会消失。”
“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一是所形塑的 一种过程,但是这种意识是一种虚假的意识。他 本身仍然不明白整个过程中驱策他的真正动机为 何,否则这个过程便不算是一种意识形态过程, 因此他想象的是虚假或表面的动机,因为那是一 种思考过程,其中的形式与内容皆源于纯然思 想——他自己的或是他前辈的。”(《致梅林的 信》1893)
B、各种物品的价值是可变的,他们全都遵循着 边际效用递减的简单原则。 C、个体在社会行动中得到的收益取决于个体向 其他人提供的收益。为了得到利益,必须有一个 交换过程,这个交换过程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互 动性的。 霍曼斯的其他观点都可以由此推演出来。 霍曼斯将它的分析限制在他所谓的日常社会行为, 也就是说只分析人际互动。
四、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寻求调和相互冲突的理性的方 法。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取向认为:政治行为与 经济行为并无原则上的不同。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问题:不同的个体偏好如何 能协调成一套系统明确的筹划,而不是任由冲突 发展。
奥尔森 集体组织的目标就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利益。 对于公民来说,共同利益就是要提供某种服务, 比如国防、经济管理以及教育。然而,每个个体 的利益使得都想让以纳国税为形式出现的经济成 本最小化,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想成为“搭便车 者”。 哪一个政府都不能靠爱国主义、慈善行为维持。
一种意识形态源自这样一种信念,即事物能够比 现在的状况更好,它实质上是一个改造社会的计 划。为政治意识形态所感染的人,即使成为政治 学家,也是拙劣的,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出意识形 态的应该(should),应然(ought)与政治科 学的实然(is)。——吉尔茨
例如: 1、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 态的较量导致世界冷战。 2、台湾蓝绿党派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争。 3、亨廷顿的文明冲突中的意识形态。
他感兴趣的行为有三点显著特征: A. 当一个个体出现行为时,另一个人的行为会对 他的行为表现构成奖励或惩罚。 B. 他人一定是强化的直接来源。 C. 行为一定要已经付诸实施,而不是构思或预期。
布劳:权力吸引 理论出发点:人们究竟为何彼此往来。 对布劳来说,显而易见的是,人的往来从本质上 说是能够得到回报的:“人们大部分的快乐都植 根于社会生活中”。 在人们之间的联系中,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很少是 平等的。通常说来,他们会收到社会认可作为回 报,或者至少预期他人在将来某个时刻会帮他一 个忙。
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三个要素。在囚徒的故 事中,两个囚徒是当事人(players)又称参与者; 当事人所做的选择策略 (strategies)是承认了杀人 事实,最后两个人均赢得(payoffs)了中间的宣判 结果。如果两个囚徒之中有一个承认杀人,另外 一个抵赖,不承认杀人,那么承认者将会得到减 刑处理,而抵赖者将会得到最严厉的死刑判决, 在纳什故事中两个人都承认了犯罪事实,所以两 个囚徒得到的是中间的结果。
布坎南认为美国的又相互分立的权力进行投票表 决,进而对多数人施加限制,这种体制更为可取。 现在,已经很少有公共选择理论家会认为,确实 存在一个无所不知、不偏不倚的政府。人们已经 越来越不把官僚当作伦理仲裁者,始终寻求集体 福利最大化,而是把官僚看作理性最大化者,和 其他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们并无不同。
二、理性观点的基本源流
经济学:因物品稀缺而进行交换。 经济社会学:物品之所以被确定为有价值的,不 仅是因为他们是稀缺的,而且是因为他们是人们 想要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人们行为,是因为要获取自身 生存需要的东西。
马歇尔(1842——1924) 英国经济学家。 把需求概念和交换概念联系起来,即效用。某个 客体的效用,也就是它能够满足某种重要的程度。 个体想得到那些效用最大化的物品。 “边际效用递减”定律:随着对某样东西占有量 的增加,该物带来的效用递减,直至到零。这时 人们就会停止参与交换关系。
恩格斯相信“较高级的意识形态”(哲学或宗教) 比直接的意识形态(政治与法律)更远离物质上 的利益,但是其中的关联——虽然复杂——却是 明确的。(《费尔巴哈》) 实际上,19世纪时,意识形态被视为一组观念, 而这组观念是原自某些特定的物质利益,广义而 言,是源自于特定的阶级或群体。
现代有关意识形态观点
4、就是否参与某一特定行动而言,个体持续计 算着成本与回报。所以,人类行为被视为理性的。 5、人类的需求和满足是不变的,所以会出现稳 定的互动模式——日常交换。 6、理性主义社会学与经济理论和博弈论之间, 有一种普遍趋同的趋势,因为他们都强调个体在 对行动的理性计算中好处的最大化。
小词典: 博弈论:博弈论(game theory)对人的基本假 定是人是理性的(rational,或者说自私的), 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 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间 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 纳什(John Nash)编制的博弈论经典故事“囚 徒的困境”,说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的成 立,故称“纳什平衡”。
布劳认为对偶交换中存在着权力差异。当一个人 在交换中处于匮乏境地时,就有这种可能。这时 只有使自己服从他人,才能使交换维持下去。他 人可以获得一种权力信用,也就是一种可用于以 后交换的命令权力。所以,如果说某些人为他人 所依靠,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人就是富有 的。
交换中的权力关系促使两种组织形式形成。第一 种是合法化组织。为了获取社会利益,人们甘居 臣属地位,这表明了对权力实施的认可。人们在 多大程度上沟通并表达这种认可,权力就在多大 程度上得到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