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1316-30-何珊珊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
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
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斯大林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战争爆发后,苏联快速实现了工厂及人员自西向东的转移,共有1500 多个企业1000 多万人口实现了迁移,并迅速开始了生产,保证了战时物质需要。

应该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如果没有这种斯大林模式,苏联卫国战争将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4 、扩大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斯大林模式所取得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大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战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殖民运动。

在苏联的直接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纷纷获得了解放,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许多国家以苏联模式为榜样,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有化和计划经济,形成了与世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出现
了世界社会主义高歌猛进的时代。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这一时期苏联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

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一) 政治体制上苏共高度集权,以党代政。

十月革命胜利后,经过与其它政党短暂的相互并存和联合执政,布尔什维克党终于走向一党独存、一党执政。

这种政党格局的形成,是由苏维埃国家政权建设初期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政治斗争环境决定的。

统一的苏联之所以能够建立并逐渐强大起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坚强的苏联共产党,有赖于以苏联共产党为核心的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对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种种弊端。

1 、苏共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包揽国家和社会事务,党陷入日常管理事务之中,客观上削弱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

斯大林强调,党是政权的核心。

“我们的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党的原则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该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

”这表面上是加强和实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实际上是贬低了苏维埃的地位和作用,削弱党的政治领导。

2 、党内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程。

党和国家高度集权的后果是导致“党组织国家化”、“国家机关官僚化”、“法制虚无化”、“监督无效化”,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地位客体化。

斯大林时期,党中央“日常工作机关”———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掌握着党和国家的决策权,从而形成了一整套以党的官僚机关为核心的行政命令的官僚体制。

干部委任制及事实上的终身制不利于干部队伍优胜劣汰,官僚主义、任人唯亲的现象日益严重。

在党的领导层产生了不受党纪、国法约束,不受党组织、普通党员监督的特殊的个人和组织,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遭到削弱。

党内缺乏民主自然影响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导致党和国家的各种民主监督机构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监督作用。

(二) 经济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经济结构畸形。

斯大林模式从根本上讲,不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含有种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为因素。

1 、把公有制的作用绝对化,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诞生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不是很发达,小农经济占相当比重的国度。

为了巩固政权,急于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不惜用暴力手段强行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用剥夺农民的方式大力推进全盘农业集体化和国家工业化。

在条件尚不成熟时,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轻工业等方面急于过渡,搞“一大二公”,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应有的历史作用。

以国家所有制为主的单一公有制与千差万别的生产力水平及特点不相适应,公有制又缺乏有效的实现形式,致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结合不紧密,生产者的积极性不能持续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 、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体制,排斥市场的作用,缺乏竞争的活力。

斯大林急于建成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不仅仅在所有制方面是“纯而又纯”的,而且认为
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集中统一计划指导下的产品经济。

长期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两种对立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把计划经济当作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

在实践中,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经济计划。

(三) 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体制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斯大林时期,但苏共意识形态受当时党内斗争的影响,逐渐趋于僵化、教条化,成为党内斗争的工具。

其结果是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封闭、僵化、精神压抑、社会生活缺乏活力的精神状态。

1 、僵化凝固的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党的思想趋于僵化,行动趋于保守,极大地影响并降低了苏共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斯大林模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决定着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大政方针。

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体制,把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引向简单化、教条化的方向和道路,长期束缚苏联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

苏共最高领导人垄断真理,垄断马克思主义解释权。

党和社会丧失了寻求、探索真理的权利与自由,完全服从于长官意志。

被斯大林解释的马列主义日益僵化,理论脱离实际生活。

领导人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反而被奉为"神圣的经典" ,不仅助长和强化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且成为阻碍苏联社会发展的精神枷锁。

2 、意识形态中的专制主义妨碍了正常的理论和学术探讨。

苏共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强制、行政命令解决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

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束缚和压抑了人们的科学创新精神。

为了根除一切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理论,苏共取缔党内不同意见,对社会上的一切“异端邪说”、“危险思想”进行批判围剿。

把理论和学术上的争论混同于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把思想分歧同阶级立场、阶级利益相挂钩,以致不仅压抑了有利于思想文化发展的民主气氛,而且为少数投机分子投机钻营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