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
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答案】B
【解析】《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关于五经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故选B项。

2.以下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沉重的赋税制度B.严酷的法律制度
C.严密的基层管理D.女子地位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

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信息可以得出,在里耶秦简户籍簿上记述纳税户的详细资料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这就体现了对社会基层的严密管理,C项正确;户籍簿记载的内容仅是征发赋役的依据,并未规定数量,也没有和其他朝代的对比,无法体现“沉重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户籍簿不是法律,无法体现“严酷的法律制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未涉及“女子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故选C项。

3.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
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助推“文化体系汇流”的是()
A.张骞“凿空”B.文成和亲C.鉴真东渡D.西学东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题干中的地区的商人在往来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实现了交汇贯通,A项正确;“文成和亲”只是联姻吐蕃,促进唐蕃友好,排除B项;鉴真东渡为中日两国的交流作出了贡献,排除C项;西学东渐也是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实现的,排除D项。

故选A项。

4.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

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当时这一政策()
A.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B.造成了“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
C.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D.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由中央在职官员担任中正官评定官员,这就将选官权收归到中央,D项正确;这一政策实际上并没有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排除A项;科举制的确立造成了“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排除BC项。

故选D项。

5.“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此后.朝野剧变,户口逃逸,民不聊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这种情形之下,唐朝()
A.加强了地方藩镇势力B.革新了国家征税标准
C.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D.变革了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朝野剧变,户口逃逸,民不聊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可得出在这种情形之下唐朝推行了两税法,征收地税与户税,革新了国家征税标准,B项正确;材料与加强了地方藩镇势力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中央集权,土地制度无关,排除CD项。

故选B项。

6.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
才是合法且有效的。

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

这表明当时()A.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B.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
C.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D.商业交易的媒介纸币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信息可知当时是很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的,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交易行为而不是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排除A项;两税法实施以来政府不抑土地兼并逐渐成为常态,因此宋初不存在“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的行为,排除C项;题干材料涉及到的土地买卖交易并没有规定商业交易的媒介必须是纸币(交子),排除D项。

故选B项。

7.在王守仁看来,一个观念正确与否,不能离开“行”而只在头脑中加以判定。

同样,要了解人们是否真正把握了某种观念,也必须根据其是否实际地践行来加以确认。

王守仁的上述思想主要表达了()
A.“知行合一”B.“经世致用”
C.“致良知”D.“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王守仁认为,观念正确与否不能离开“行”加以判定,是否真正把握了某种观念必须根据其是否实际地践行来加以确认,也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必须在行动和实践中验证观念、践行观念,王守仁的上述思想主要表达了“知行合一”,A项正确;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经世致用”,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材料所述并非反映“经世致用”思想,排除B项;明代心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材料所述并非反映“致良知”思想,排除C项;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材料所述并非反映“格物致知”思想,排除D项。

故选A项。

8.下图为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分布示意图。

当时漠南地区城镇发展的原因,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这一因素外,可能还有()
A.政府移民推动经济重心转移B.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管理
C.资源丰富吸引农民积极开发D.长途大额商业贸易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漠南等边远地区城镇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以及长途大额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的,D项正确;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伊犁将军管辖的是新疆,排除B项;农民积极开发不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选D项。

9.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性质相同
【答案】C
【解析】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大致意思是:将中国的传统学说作为根本,同时学习西方的长处。

这说明戊戌变法不再一味地提倡向西方学习,而是也向守旧派做出妥协和让步,重视中国传统学说的地位,这是为了减少与守旧派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变法的进行,C项正确;戊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并未侧重提倡务实之风,排除A 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良,仅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没有体现革命,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器物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并未变革制度,故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性质并不相同,排除D项。

故选C项。

10.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
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

这场思想运动()
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也是一场文学革命D.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未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排除D项。

故选C项。

11.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此处“分水岭”所指的事件发生在如图中的()
A.①B.①C.①D.①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长征”、“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核心”。

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所以,此处“分水岭”所指的事件是遵义会议的召开。

图中①是江西瑞金,①是贵州遵义,①是陕北吴起镇,①是甘肃会宁。

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项。

12.对于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某次会战,有学者这样论述道:“这是战争开始以来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多的一次战役。

在会战后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双方的战事也相对沉寂。

”该学者论述的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B.忻口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在会战后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双方的战事也相对沉寂”(即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再结合所学可推知是武汉会战,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项正确;淞沪会战的主要意义在于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忻口会战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A、B、C项。

故选D项。

13.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坚持()
A.“五个认同”B.“四个要”
C.“三个离不开”D.“两个共同”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D项正确;“五个认同”是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只与民族问题相关,排除A项;“四个要”与民族工作主题无关,排除B项;199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离不开”,排除C项。

故选D项。

14.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性阐述。

这两个“阐述”分别出自于()
A.中共七大、中共十八大B.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八大、中共十九大D.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十八届一中全会【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题目中两个“阐述”分别出自于中共八大、中共十九大,C项正确;ABD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故选C项。

15.从1993年到2002年,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
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进入到制度创新阶段。

文中“制度创新”是指()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方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93年到2002年”“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进入到制度创新阶段”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项正确;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主要指的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属于制度创新,排除B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属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政策调整,排除C、D两项。

故选A项。

16.以下生产技术或生产方式的发展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耕作方式:锄耕——刀耕——犁耕
①制瓷工具:坯车——匣钵——支钉
①现代科技: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
①商业模式:百货公司——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人类的农具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阶段,①错误,新石器晚期出现坯车,南朝时出现匣钵,唐宋时期出现支钉,①正确,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出现,1969年后互联网出现,人工智能最后出现,①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股份公司出现,1862年,第一家百货公司开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现代公司制的表现形式,①错误,①①正确,B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选B项。

17.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地区是小麦、粟的原产地B.①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山羊
C.①地区是咖啡、玉米原产地D.①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辣椒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①是美洲所在地,这里最早栽培番茄和辣椒等农作物,D项正确;①地区是中国,是粟的原产地,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地区,排除A项;
①为地中海地区,而骆马是美洲最早驯化的,排除B项;①是非洲地区,而玉米原产地在美洲,排除C项。

故选D项。

18.“请想象一下,假如你站在金字塔的顶点,又恰好有一双如同鹰一般的眼睛。

你极目远望,在遥远东方那片苍茫的黄沙之外发现了一片被两条大河夹持着的绿色河谷”。

下列成就中不属于这片河谷的是()
A.最早的太阳历B.最早的史诗C.最早的村落D.最早的文字【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处为两河流域而不是古埃及,最早的太阳历属于古埃及的成就,不属于这片河谷,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两河流域诞生了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最早的村落以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均属于该河谷,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项。

19.下图是一个古代帝国东征形势示意图。

该帝国()
A.兴起于伊朗高原B.主要以移民方式扩大其影响
C.注重推广希腊文化D.使地中海地区保持长期和平
【答案】C
【解析】根据示意图形势可知,版图如此之辽阔,东达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希腊,北抵黑海、里海,该帝国应是亚历山大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在广大被征服的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C项正确;根据地图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的前身马其顿王国兴起于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北部地区并非伊朗高原,排除A项;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十年征战,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根据这些课本知识可知,帝国主要依靠武力征服方式扩大其影响,排除B项;帝国仅控制过地
中海部分沿岸地区而非全部,武力征服成就的帝国仅存13年(前336-前323年)就土崩瓦解,所以“使地中海地区保持长期和平”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项。

20.下图是中世纪一个庄园的图解,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依据图解,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说法正确的是()
A.畜牧业是最主要的经济形式B.体现了基督教占有重要地位
C.反映了发达开放的商品经济D.说明居民实现了独立和自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

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它也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会的指导。

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B项正确;农业是主要形式,排除A项;庄园是自给自足的,并不是开放的,排除C项;居民没有实现独立,排除D项。

故选B项。

21.如表近代西方颁布的文件()
A.力图打破封建专制的束缚B.蕴含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C.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D.深受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美国和法国颁布的文件都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蕴含了理性主义,B项正确;美国没有封建专制,排除A项;这一时期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化影响,排除D项。

故选B项。

22.阅读下列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表格,对世界市场不同发展阶段判断准确的是:()
A.第一阶段的殖民扩张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太平洋沿岸
B.第二阶段带来的生产カ发展促使欧洲国家转向了资本输出
C.第三阶段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每一阶段都伴随着战争与掠夺不利于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
【答案】C
【解析】根据“垄断资本、瓜分世界的狂潮”可得出第三阶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时期,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 项正确;第一阶段的殖民扩张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第二阶段带来的生产カ发展促使欧洲国家转向了商品输出,排除B项;每一阶段都伴随着战争与掠夺,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排除D项。

故选C项。

23.20世纪50年代,印度实现独立后,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下列选项中,属于印度文化多样化来源的是()
①殖民主义①民族主义①社会主义①甘地主义
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答案】C
【解析】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印度实现独立后,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可知印度独立后殖民主义基本消除,①错误,其文化多样化来源于本国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甘地主义,①①①正确。

故选C项。

24.1950年7月,美国操纵巴黎统筹委员会将中国列入管制范围。

1979年7月,中美
两国签署的《贸易关系协定》,中美双方相互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

2017年以来,美国对中方输美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

据此可知()
①50年代美国冷战思维和政策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
①70年代经贸紧密往来推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①当今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存在
①亟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7月,美国操纵巴黎统筹委员会将中国列入管制范围。

1979年7月,中美两国签署的《贸易关系协定》,中美双方相互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

2017年以来,美国对中方输美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可知50年代美苏冷战兴起,美国对中国经济封锁,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①正确;70年代中美政治联系增强,关系逐步正常化,经贸往来逐渐紧密,①错误;2017年美国对中国报复性关税,说明当今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存在,①正确;当今世界仍然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发展中国家时刻受到威胁,因此亟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材料并未体现,①正确。

①错误,排除A、B、D项,①①①正确,故选C项。

25.早期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的殖民行为却将本国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但很少使用“世界殖民体系”一词,材料表明西方史学家()
A.一直固守“欧洲中心论”立场,美化殖民扩张
B.对殖民活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但仍不够客观
C.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评价殖民活动
D.研究视角的转变与西欧中心地位的动摇有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早期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的殖民行为却将本国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可知,表明西方史学家对殖民活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根据材料“但很少使用'世界殖民体系'一词”可知,表明西方史学家的评价仍不够客观,所以B正确;“一直固守'欧洲中心论'立场,美化殖民扩张”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材料中西方史学家对殖民行为的评价仍不够客观,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无法得出“研究视角的转变与西欧中心地位的动摇有关系”,所以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

南宋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了北宋,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

旧有河道迂回曲折,水路转运诸多不便。

世祖忽必烈采纳韩仲恽、郭守敬等人的建议,截弯取直,重新规划运河线路。

将旧运河的中段东移到今山东境内,再修通京、津地区的河道,直达大都。

1293年,南起杭州、北抵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1700余公里。

由于运河各段地势高下不一,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力,还专设都水监及下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

大运河凿通后,“江淮、海上一部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三苏伊士地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

早在古代,埃及法老就曾试图领导人民开凿苏伊士运河,但没有成功。

新航运开辟以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西欧国家企图控制关键性航路枢纽,法国觊觎苏伊士地峡由来已久。

……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历时十多年,运河终于竣工通航。

但十几万埃及劳工因此食生,埃及政府也能入严重的债务危机。

此后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购买运河股票、甚至驻军侵害埃及。

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

——摘编自吕桂霞《苏伊士运河与大英帝国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唐代相比,南宋外贸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在运河开凿和管理上的主要举措。

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重开大运河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法国开凿苏伊士运河的主要背景。

结合所学,简析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对当时世界交通发展的作用,并分别写出苏伊士运河开通及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时间。

【答案】(1)变化:由海陆并行到陆路不畅、海路发达;新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原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宋朝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