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受与创新:苏联宪法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际遇

合集下载

关于新中国移植苏联司法制度的反思

关于新中国移植苏联司法制度的反思

关于新中国移植苏联司法制度的反思关于新中国移植苏联司法制度的反思何勤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过程中,我们虽然废除了国民党政府的六法全书,也中止了中国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司法制度的活动,但是在向苏联“一边倒”[1]的基本国策下,开始了全面移植苏联司法制度的进程。

对于这一进程,国内学术界虽然时时有所涉及,但具体到制度、原则和观念层面,则都语焉不详。

[2]笔者经过对这一段历史的梳理、研究和考证,有了一些初步体会,现不揣肤浅,向学术界作一汇报。

一、“请进来”、“走出去”,全面启动学习苏联司法制度的活动1949年,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苏联开始派法律专家来到中国,既帮助培训中国的司法干部,又积极为中国司法制度的建设出谋划策。

从1949年底到1950年底,苏联专家苏达尼可夫和贝可夫率先来到中国,作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的法律顾问,为中国政法干部开设了“苏维埃国家和法律的基础”的讲座,系统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法学理论和苏联的各项法律制度。

其中,第十三讲和第十四讲分别是“苏维埃刑事诉讼”和“苏维埃民事诉讼程序”。

与此同时,在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司法干部轮训班上,苏达尼可夫和贝可夫又作了“列宁斯大林论法院和检察机关的法律性的问题的重要原理”、“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法制和检察工作的几个问题”、“苏维埃法院的任务和审判的概念”等三次讲座。

1954年5月,苏联诉讼法律专家鲁涅夫受邀访问中国,在东北、西北和华东等地区对各级各层次的政法干部作了多次讲演,内容涉及苏联的检察工作、苏联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诉讼程序、律师制度、公证制度、同志审判会等。

1956年10月,以苏联副检察长亚·尼·米舒金为团长的苏联法律工作者代表团访问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作了六场讲演,并就中国司法干部提出的各种问题作了解答。

这些讲演中涉及司法制度的有米舒金的《苏联共产党二十次代表大会与苏联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任务》、苏联最高法院审判员尼?古?莫洛佐夫的《苏维埃刑事诉讼中的上诉程序和监督程序》两场。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
② ③ : 《宪法学研究述略》 , 参见张庆福主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79 页。 前引②, 第 167 —176 页。 , ; 《苏联法院和检察机关 》 , 家权力机关暨各盟员共和国及自治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弼遒译, 商务印书馆 1949 年版 张子美译, ; 《苏联国家组织》 , 1951 年再版。 商务印书馆 1950 年版 吴泽炎译, 商务印书馆 1950 年初版, , 1950 年再版 ; 《苏联社会制度与国家制度的基础 》 , ⑤ 《苏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易今译, 中华书局 1949 年初版, 清河译, 时代出 : 《苏联宪法》 , 1955 年再版; 沈颖 : 《苏联宪法讲话 》 , 版社 1951 年版; 沈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1 年初版, 人民出版社 1951 年初版, 1953 年、 1954 年再版; 沈颖 : 《苏联宪法通论》 , 1953 年再版 ; 《苏联社会与国家结构 》 , 人民出版社 1951 年初版, 文昭文译, 正风出版 社 1952 年版。 , ; 《苏联国家法选论》 , ; 《苏联国家法概论》 , ⑥ 《苏联国家制度》 李少甫译, 中华书局 1950 年版 人民出版社 1951 年版 杨旭译, 人民出版 社 1951 年版。 , 1950 年增订版, 1953 年增订再版。 ⑦ 《苏联宪法教程》 梁达、 石光译, 五十年代出版社 1949 年初版, , ; 《苏联的社会结构 》 , ⑧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的结构 》 康宝田译, 法律出版社 1955 年版 刘家辉译, 法律出版社 1955 年 ; 《苏维埃宪法及其发展史 》 , 1954 年再版。 版 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译室译 , 人民出版社 1953 年初版, , ⑨ 《苏联国家法教程》 祝璜译, 大东书局 1950 年版。 , ⑩ 《苏维埃国家法》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教研室译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53 年版。 , :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 , 《教学与研究 》 1953 瑡 《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代表制度》 瑏 方蔼如等译, 人民出版社 1953 年版; [苏联] 科托夫 载 年第 3 期。 , 《人民日报》 1949 年 11 月 5 日 ; 《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 , 《光明日报》 1953 年 12 月 5 日 ; 《论社会主义宪 瑢 《斯大林宪法的特点》 瑏 载 载 , 《新建设》 1954 年第 10 期 ; 《苏维埃宪法的发展 》 , 《政法论丛》 1958 年第 3 期。 法》 载 载

我国物权立法的继受及创新

我国物权立法的继受及创新

我国物权立法的继受与创新柳经纬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关键词: 物权立法/继受与创新/法律文化内容提要: 当前,物权立法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应当坚持继受和创新的原那么,既要深入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物权法律文化,也要深入探讨我国的社会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好物权法,最终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法典化使命。

继受与创新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离开继受与创新,不仅无以开展,甚至无法生存。

法律文化也是如此。

在我国,法制建立起步晚,法律文化根底薄弱,要推进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立,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离不开法律文化的继受与创新。

在法律文化的继受方面,我们应当继受世界所有优秀的法律文化,既包括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也包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法律文化。

在人类社会的开展进程中,西方各国的市场经济建立早且兴旺,其市场体制的法律文化建立成效显著,这是客观的事实。

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和效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积极借鉴市场经济社会的法律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我国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效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法律制度得以建立,与对他国或地区的法律文化的继受,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公利意识的普遍提高,也与法律文化的继受有直接的关系。

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在创新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根底上进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法律的制度创新,并且也取得突出的成就。

例如,1988年宪法修正案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规定(第二条)和1990年国务院公布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所建立的土地使用权制度,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根底上的一项制度创新;发端于XX凤阳的农村土地承包的实践,将合同关系运用于集体土地的使用经营,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土地承包权制度,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浅谈五四宪法与1936苏联宪法【精品范文】

浅谈五四宪法与1936苏联宪法【精品范文】

浅谈五四宪法与1936苏联宪法浅谈五四宪法与1936苏联宪法我阅读以及进行对比的中西方文献是中国: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西方: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以下分别简称五四宪法和三六宪法。

二者同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本国的宪法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此以外,五四宪法在内容上借鉴了苏联宪法,二者有许多共同点,却又彼此区别。

我首先来介绍一下宪法的概念。

宪法(constitution)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接下来,我将要对这两部文献进行纵向上的对比。

考察历史,中国在过去的数十年,数百年间也曾制定过不少法律,然而清末年间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才算是有了近代宪法的意义。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它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

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

总纲以简洁的文字,将国家的要素作原则性的规定。

人民权利义务的保障已有详尽的规定,并设有法律保留条款。

在国际上,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其精髓在于它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

新中国成立迫切需要制定—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

《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对于团结一切力量,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的作用。

新中国以苏为师

新中国以苏为师

开放的方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进程,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更加广
阔的空间和机遇
02.
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为师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这些经验
2
和教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
作与交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党的建设。 在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的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 苏联模式存在着官僚主义、机构 臃肿、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在 中国也曾经存在过,但通过加强 党的建设,我们逐渐克服了这些 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 党的建设,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 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为国家 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 障
新中国以苏为师
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为师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这些
1
经验和教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
2 除了以上提到的经验和教训示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 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它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实现了快速发展和稳定。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 走”战略的前两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我们还成功地应对了各种风险和挑战,维护了 国家的稳定和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 献

宪法解读宪法的历史背景

宪法解读宪法的历史背景

宪法解读宪法的历史背景在探讨宪法解读宪法的历史背景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宪法解读。

宪法解读是指对宪法文字的解释和理解,以确定其适用范围和内涵。

宪法解读的历史背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现代宪政思想的发展宪法解读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现代宪政思想的发展。

17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倡了人权和法治的观念,为近代宪政制度的确立和宪法起草奠定了基础。

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等重要文献中凸显了个人自由权利和政府制约原则,这些思想与原始宪法观念密切相关。

二、现代宪法确立的需要19世纪以来,各国普遍开始形成现代宪法,以规范国家权力行使和保障公民权利。

宪法确立后,为了使宪法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对宪法进行解释和适用。

因此,宪法解读成为确立民主制度和法治原则、保障公民权利的必然要求。

三、法学解释的发展法学解释的发展也是宪法解读的历史背景之一。

从早期的文字解释逐渐发展为包括历史解释、制度解释、比较解释等多种解释方法。

这些解释方法为宪法解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

四、宪法制度的完善和变革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宪法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变革。

各国纷纷对宪法进行修改和修正,并对其中的条款进行解读。

宪法解读的历史背景正是在宪法制度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丰富的。

综上所述,宪法解读宪法的历史背景可以从现代宪政思想的发展、现代宪法确立的需要、法学解释的发展以及宪法制度的完善和变革等多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这些背景因素的交织融合,形成了宪法解读的历史背景,为宪法解读的方法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宪法解读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对于正确认识和适用宪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动法治建设和维护公民权利。

中国宪法发展史简要

中国宪法发展史简要

中国宪法发展史简要
中国宪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清朝末年,中国爆
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地位的文件。

随后,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

19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1954年,
第一部正式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该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府组织形式,并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然而,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实行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导致宪法的地位较低,许多法治原则受到破坏。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社会逐渐走上了
法治道路。

1982年,中国颁布了第三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这部宪法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制度,强调了人民民主、尊重和保护人权和民族团结等原则。

此后,该宪法经历了几次修订,以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法治进程的需要。

总的来说,中国宪法发展史展示了中国社会从封建制度到民国、从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历程,宪法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尊重。

在中国宪法的发展中,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等原则一直是重要的关注点。

浅析苏(俄)联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苏(俄)联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苏(俄)联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苏联是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其外交政策对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下面就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

指导思想上对中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直接影响了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逐渐接授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样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以后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在它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并把马克思主义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列入党章。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出现了两大飞跃:即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后又形成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思想。

这都正确指导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先以城市为中心,夺取政权,然后走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对中国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次工人运动中(以1922初香港海员工人大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终点),工人罢工的地点都是在大城市,可以看出当时坚持的就是城市中心论。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进行了大屠杀。

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共以武力反抗,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这三大起义并没有真正成功,其失败也说明了城市中心论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最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后来王明又错误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左”倾策略,在大城市里盲目地发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把革命力量全部暴露给敌人,实际上又犯了城市中心论的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中国国民大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之后,不但工人阶级向俄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也开始由向西方学习,转而向北方的苏俄学习救国救民道路。

从世界宪法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宪法的发展变化

从世界宪法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宪法的发展变化

从世界宪法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宪法的发展变化法是随着人类历史上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宪法,在当时并没有出现;后来人类又经历了封建制社会,宪法仍然没有出现;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之后,宪法才被制定出来。

宪法是社会文明秩序的一个宣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掌握的最主要的管理社会的手段和法律武器就是宪法。

宪法也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的贯彻执行对于一个国家维护统一、保持政权稳固、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发展民主政治、完善法治以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世界上自成文宪法产生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毛泽东说得好:“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

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开始搞起来的。

”近代意义的宪法,是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产物。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宪法是英国宪法、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但在法律的形式上,英国宪法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宪法法典,而是由各个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和形成的宪法惯例所构成的。

尽管当时的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但它揭开了世界宪政运动的序幕,无愧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它以《独立宣言》为先导,于1787年在费城制定。

它在世界上第一次宣布了共和国制度的诞生,并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许多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步成文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在宪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它实行的议会制,既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又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区别。

在英国、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立宪运动的影响下,欧美各国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胜利后也都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并制定了自己的宪法。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918年制定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苏俄宪法》。

浅谈苏联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苏联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乃至六十年代初的新中国,中国可是全国性地崇拜苏联,苏联的影响几乎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苏联老大哥是中国学习的榜样,因此模仿苏联模式成为那个时代的特色。

从新中国建立到中苏两党公开论战之前,这是苏中关系史上友好合作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苏联政府断绝了同国民党政权的外交关系,率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当时中国则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这些都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以下的是苏联对中国一些方面的影响:1、小说早在建国之前,苏联小说就被大量译介到国内,受到广大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读读鲁迅写的一个收入不多的上海青年电车工人去书店买苏联小说《毁灭》和《铁流》的故事,就可知道当时的苏联小说受欢迎的程度。

而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等苏联军事小说,解放前就在军内流传开来。

当然,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名著,更是影响了一代人。

正是这一代人,以保尔.柯察金为榜样,无怨无悔地为共和国做出奉献和牺牲,才为今天的中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之前中国到俄罗斯重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视剧,保尔.柯察金给人的震撼强度,并未随年龄变化和人生阅历的增加而减弱。

2、电影很多模式是由苏联确定的。

比如说像战争电影、攻克柏林,丹娘这样的基本上确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大家都熟悉吧,一部苏联电影《马特洛索夫》对黄继光的影响重大。

马特洛索夫是一位苏军战士,在卫国战争期间用自己的胸膛堵住德军的枪眼,为战役的胜利献出年轻的生命。

好像黄继光看完这部苏联电影后,就对班长表示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也会像马特洛索夫那样,可见英雄行为不是一时冲动,是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基础的。

3、歌曲苏联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也是一代人的青春写照,很多人是在苏联歌曲中度过青春岁月的。

这些优美的旋律在他们的生命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也是他们一生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生经历。

苏联歌曲充满了对英雄、正义的颂扬,对和平、幸福、爱情的追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它寄托了上一代人太多的热情、向往。

新中国宪法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的传承和发展

新中国宪法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的传承和发展

新中国宪法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的传承和发展作者:沈桥林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第12期沈桥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国家政权的开篇之作。

苏维埃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创党建国初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光辉使命。

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宪法毫无疑问会承继其精神,延续其初心。

对比新中国宪法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可以发现,新中国宪法是由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发展而来,二者的根本精神、体例结构、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乃至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都是一脉相承。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当下,明晰新中国宪法对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初心使命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我们弘扬革命理想,坚定革命道路,致力民族复兴。

[关键词]苏维埃宪法大纲;根据地法;宪法史[中图分类号]D929;K2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9)12-0089-08[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运行机制研究”(16ZT10)沈桥林,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西南昌 330022)1949年2月,解放战争大局已定,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和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着手建立新中国的法律体系。

国民党《六法全书》废除后,新中国法律体系的建立显然只能以革命根据地法制为基础。

从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而言,最完备的基础当属党领导人民建立国家政权的开篇之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党建国初心。

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宪法毫无疑问会承继其精神,延续其初心。

这一点,在“五四宪法”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总的来看,新中国宪法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的传承和发展主要包括根本精神、体例结构、国体、政体、经济制度五大方面。

一、根本精神的传承和发展1954年9月,刘少奇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苏联模式对建国初期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苏联模式对建国初期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 关 键 词】 苏联模式; 中国经济 ; 建国初期; 影响; 启示 【 中图分类号 】 F l 1 9 . 5 1 2 ; F 1 2 9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4 — 2 7 6 8 ( 2 0 1 7 ) 0 4 — 0 0 9 5 — 4 0
伟 大的共产 主 义者李 大钊 曾讲 过 : “ 我是喜 欢
布 尔 扎 维 主 义 的 …… 我 总 觉 得 布 尔 扎 维 主 义 的 流 行 ,实 在 是 世 界 文 化 的 一 大 变 动 。我 们 应 该 研 究 他, 介绍 他 , 把他 的实象 , 昭 布 于人 类 社 会 。 ” …由
出“ 苏联 的今 天就是 我们 的 明天” 。在 这 样 的 时 代
苏 联 模 式 又 称 斯 大 林 模 式 ,是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模 式之一 , 在苏联 的历史 上 曾取得 很大成 就 , 它
的核 心 内容是 权利 的高度集 中。
新 中 国建 立之初 , 国内经 济发 展相 对混 乱 , 而 且 经 济形势 也不 容乐 观 ,在 社会 发展 道路 的选择
苏 联 模 式 对 建 国初 期 中国经 济 的 影 响及 启 示
景 红 霞
( 太 原 师 范 学院 , 山西 晋 中 0 3 0 6 1 9)
【 摘 要 】 苏联 模 式在 苏 联 的历 史 上有 过 辉煌 时期 , 新 中 国建 国后 , 苏联 模 式很 大 程度 上 左右 了 中 国现 代

步 商谈 经济援 助 和军事 问题 ,加强苏 联对 新 中
国的了解 ,以刘 少奇 为组 长 的代 表 团特意去 苏联
访问 , 在会 上双 方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些 问题交换 了意见和看 法 。

宪法解读宪法与历史文化保护

宪法解读宪法与历史文化保护

宪法解读宪法与历史文化保护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以及文化多样性的呈现,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作为国家最高法律准则的宪法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宪法解读宪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宪法是历史文化保护的法律保障作为一个国家的宪法,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体制的组织框架,更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的法律依据。

宪法中涵盖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历史传承以及文化传统,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宪法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宪法确认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宪法中通常会强调文化多样性、历史传承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家的发展基础加以保护。

比如,中国宪法第36条规定了公民的文化权利,包括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宪法规定了历史文化的保护原则宪法中通常会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以确保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保护文化遗产、鼓励科学技术进步等内容都体现了宪法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

3.宪法规定了历史文化的法律制度宪法中一般会规定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法律制度和机构的设立,为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例如,中国宪法中设立了国家文物保护法,明确了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机构设置,以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二、宪法解读宪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现实意义宪法解读宪法与历史文化保护相辅相成,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1.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宪法进行解读,对历史文化保护法律制度进行详细解释,可以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宪法解读宪法可以将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融入到法律实施中,进一步促进国家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维护历史文化的价值观宪法解读宪法可以更好地维护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宪法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和保护,可以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维护历史文化的价值观。

3.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通过宪法解读宪法、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可以构建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苏联音乐文化在中国建国初期时的传播与影响论文

苏联音乐文化在中国建国初期时的传播与影响论文

苏联音乐文化在中国建国初期时的传播与影响论文建国初期,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双方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

以此为契机,在1956年双方又签订了《苏中文化合作协定》,目的是推动两国间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在文化艺术领域中,苏联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苏联音乐文化在中国建国初期时的传播与影响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苏联音乐文化在中国建国初期时的传播与影响全文如下:【摘要】本文立足于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从音乐文化思想和传播在中国的苏联歌曲两个方面研究这一时期苏联音乐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苏联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1950-1960一、苏联音乐文化思想(一)社会主义在音乐上的创作:1933年的一篇题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章,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词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称谓具有文学色彩。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民族主义形式方面的文化。

诞生于文学领域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将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手法变成了迎合时代的单一创作。

强调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原则来创作音乐是有一定哲学理论思想基础的,可以保证音乐为无产阶级服务。

(二)批判资产阶级音乐:1950年,苏联代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全球争霸,形成了两极对垒的世界格局。

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在经济上,甚至在文化上都视彼此为宿敌。

苏联对20世纪出现的音乐――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序列音乐、印象派音乐以及偶然音乐等现代音乐门类都进行批判。

苏联音乐的创作目的决定了苏联音乐代表了资产阶级形式主义音乐的对立面。

(三)对传统音乐风格的继承:苏联音乐要想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传统民族文化,但只是在形式上的继承,而在内容上则是要以人民群众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等政治问题为主。

对音乐创作的要求是要承认古典音乐文化遗产,尤其是俄罗斯音乐文化进步的作用,以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继续推广苏联音乐。

苏联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对中国的影响.

• 受到中苏领导人之间 政治分歧的影响,苏 联到1960年8月全面停
止了对中国的经济援 助。
人民公社化运动
• 中苏两国先后在农村进行的公 有化运动,都是采取自愿与胁 迫相结合的方式,在很短的时 间内让全国99%以上农民加入 公有化组织。
• 由此可以看出,在农业为工业 服务这一问题上,新中国深受 苏联的“启发”以牺牲农业生 产力作为代价,推动了工业化 的发展。
苏联撤回在华专家
炮击金门
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
莫斯科中山大学
这所由俄国人出资 创办,并冠以中华 民国“国父”孙中 山之名的异国学校 在上个世纪20年代 后期聚集了一大批 中国青年之精英, 中国政界要员也在 这里频频亮相,从 这里走出的骄子, 陆续成为国共两大 政党的风云人物 。 如王明 、博古、张
对苏联专家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如果
出现问题,中国同志要负责任,有理扁担三,
无理三扁担 。
----毛泽东
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
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
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
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
法。”
-----毛泽东
谢谢大家!
十月革命
•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 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 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 由第时马 二 政克 个 府思 是 ,主 匈 为1义 牙9政 利18党 苏-19领维20导埃的的共俄第和国一国内)个。战社革和会命19主推22义翻年国了苏家以联(克第成伦一立斯个奠基是定为巴了领黎基导公础的社。资无产产阶阶级级俄政国权临,

中国与前苏联宪法史的思考与启示

中国与前苏联宪法史的思考与启示

中国与前苏联宪法史的思考与启示一、封建君主立宪时期(一)中国清末政府立宪众所周知,我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1908年9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究其历史,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应对戊戌变法运动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假惺惺地附和人们平等、自由、民主的政治要求而仓促颁布的,目的是自保。

继《钦定宪法大纲》之后,清政府又起草了《重大信条十九条》。

之后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炮制的1913《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4《中华民国约法》1923贿选宪法,以及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均为个人独裁,军阀专制的象征,不得而终。

清政府以及军阀统治者的立宪过程,与当时民主革命的社会背景不可分割,正是民主革命,传达了广大人民的政治诉求,动摇了传统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社会的变化推动宪法等制度变迁的决定力量。

清末人们此起彼伏、奋勇不屈的民主革命斗争是推动清政府立宪,破灭军阀专制宪法的决定性力量。

(二)俄罗斯沙皇统治时期立宪俄罗斯的立宪历程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勃发。

尼古拉二世在1906年4月所签署的国家根本法,实则立宪自由宣言的兑现。

并且俄国在根本法颁布4天后召开了第一届国家杜马会议及国务会议,其中一半成员来自沙皇指令,一半来自选举。

此举算是俄国将宪政之名坐实。

至此,俄国人民拥有了宪法和议会,并获得了政治自由。

可见俄国之立宪背景也是国家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也是封建专制沙皇与主张自由和民主的资产阶级党派对抗和妥协的结果。

(三)两国封建君主立宪的启示1.放弃专制统治,选择宪政是历史的必然通过两国君主立宪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人民对民主,权利的认识和要求不断进步,封建专制的统治不可能适应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社会变革成为历史必然,将专制体制改变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也是历史必然,无论最终采取何种政体形式,确立一部宪法以表征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是所有国家不约而同的选择,宪法的产生和民主的体制是时代的要求,任何假宪法,假民主都是会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

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

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

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作者:沈宗武发布时间:2009/06/28 来源:国史网我国政界和理论界历来有新中国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说法,有时甚至说新中国建国前八年照抄照搬苏联模式。

从宏观上讲,这一提法无疑是正确的。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这一论断还需要深化为对有关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过程及其结果等问题的具体分析。

只有做到这一点,关于新中国曾经学习苏联模式的说法才具备科学的学理基础。

然而,综观多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概况,有关研究却多半停留在政治定性的层面,较少有人作出具体、详尽、系统的阐发。

如今,在探寻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源头和出路时,在探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过失时,在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时,我们发现这一问题乃是迫切需要作出清楚分析的问题。

因为认不清过去就无法很好地理解现实。

在此,笔者不揣冒昧,撰写此文,以期抛砖引玉。

一、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简而言之,苏联模式是形成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概况看,它既包含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有自身的具体体制。

其中,实行公有制,对经济生活进行计划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等,是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

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通过指令性计划全面管理社会经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制,执政党对社会生活进行高度集中的领导等,是苏联模式自身的体制特征。

苏联模式在苏联历史上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它的实行使苏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业化成就,取得了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伟大胜利。

凭借其创造过伟大成就的形象,苏联模式对世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曾经成为二战后世界各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学习的社会主义模式。

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大多在实践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习苏联模式的具体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