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整治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传统村落的现状1.1 我国传统村落的特点我国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村落建筑风貌的代表,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村落通过建筑、规划、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展现了我国古代乡村社会的组织形式、聚落风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1.2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尽管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传统村落却面临着亟待保护的困境。
其中,一些传统村落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遭遇了严重的破坏和消失,这不仅损害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也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
1.3 我国传统村落整治的现状为了解决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对于传统村落的整治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推进。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整治导则以及实践中的一些困难,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问题2.1 缺乏规范的整治导则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中存在着整治导则不够规范、统一、科学的问题,这导致了整治工作的不规范性和盲目性。
缺乏有效的整治导则也使得传统村落整治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2.2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机制不仅包括法律、政策等宏观层面的保护机制,也包括对传统村落的具体保护举措和措施。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会使得整治工作难以开展和实施。
2.3 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传统村落整治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但是现实中,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还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大家可能会想,这都是什么鬼?其实啊,说白了,就是那些留着老味道、保留着传统文化和风貌的小镇小村。
你看现在的城市,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快节奏,什么都在变。
可这些历史悠久的村庄和小镇,却像是岁月的“时间胶囊”,里面藏着的是祖祖辈辈的记忆和智慧。
它们不光有着让人怀旧的老房子,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民俗和故事。
这些地方,就像是时代的印章,刻画着过去的生活和情感。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小镇小村到底是啥样的,值得我们去好好保护呢?你想啊,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大多都和咱们的历史文化紧紧相关,它们承载着传统的建筑风格,透过那古老的墙壁,能看到过去的风风雨雨。
有些村子甚至从几百年前就开始有了,虽然说时间长了,房屋会有点年久失修,但那种老旧的感觉反而给人一种别样的魅力。
你在这些地方走一走,看看那些依旧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仿佛就能感受到从前人们的生活气息。
走进一户老宅,墙上斑驳的木梁、窗外飘来的阵阵炊烟,都会让你不自觉地陶醉其中。
别看这些村子小,能看见的东西可不少呢!每一块石板路,每一扇木窗,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你看,像一些传统的村落,它们的历史可能比我们很多人的年龄加起来还要久远。
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传统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呢?比如说有些村庄的房子,都是那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根本不像那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它们的屋顶上可能还挂着风铃,轻风吹过,叮铃铃的声音,听着特别宁静,根本就不像都市的喧嚣。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地方通常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像是节庆时会舞龙舞狮,或者是有特别的手工艺品。
这些风俗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些古老的故事和传说,如果你有心去了解,简直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保护这些“文化名村”有什么好处呢?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村镇,背后可藏着巨大的文化财富。
你说,传统村落里那些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手工艺,万一没了,岂不是有点可惜?不光是这些,连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
名城保护30年的道路回顾与展望

历 史 文化名 城 名镇 名村 和 各类 文物 古迹 ,仍 然面 临诸 多
的 矛盾 和挑 战 。 比如 ,工业 化城 镇 化加 速发 展对 名城 和
居 民参 与 ”的小 规模 渐进 式 有机 更新模 式 ,在妥 善 处理
保 护与 发展 关 系方面 做 了有 意义 的 尝试 ,不仅 改 善 了居
打着 “ 化 兴 市 ” 的招 牌 ,新 的急 功 近 利 行 为 所 产 生 文
由北 京市委 书记 刘淇 任 名誉 主任 ,市 长 郭金 龙任 主任 ,
Sp ca lm n f rComm e eil Cou o mortn h t aig te30l 1
C i n i t i J A nv r r i oia a d ut a C t hn A c n C t n ies yo H s r l n l rl i a e y a f t c C u y
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2 0 余 处。3 年 来,从 中央到地 方 ,名 10 0
城保 护 工作 有 了长足 的发展 ,积 累了理 论与 实践 方面的若
干经验 。2 1 年6 0 2 月至7 ,由中国城科会 历 史文化名城委 月 员会 、北京历 史文化 名城保护委 员会 办公 室,在 京共 同举
20 年 至 今 又 陆 续 增 ; 1座 ;先 后 分 四批 公 布 和 增 补 全 国 01 } 9 b
的建设 性破 坏有 可 能继 续 出现 , 以及 深入 做好 保 护工 作
所 面对 的 来 自体 制 、机 制 、制度 、认 识 方面 的制 约 ,等
等。
目前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城 乡发 展 已步 入 全 面 转 型 的 阶段 ,其 核 心 是 转 变 单 纯 追 求GDP 长 的传 统 发 展 观 增 念 ,将依 靠创 新驱 动和 文化 强 国作 为未 来发 展 的方 向。 这一 全面 的转 型 ,不仅 对政 府职 能 转变 提 出 了更 迫切 的 要求 ,也 同样 对我们 在 转型 发展 进程 中 ,切 实做 好 历史 文化 名城 名镇 名村 的保 护和 文 物保 护 ,提 出 了更高 的要 求。 站在 发展 的新 起点 ,我 们 要更 加牢 固地 树 立通过 保 护传 承历 史 文化精 髓来 提升 城 市 文化品 质 的意 识 ,进一 步强 化通 过历 史 名城 名镇 的可 持续 发展 来增 强城 市 文化 的软 实力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实践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实践简介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列入法律规定至今已经十周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公布五批共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181个。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达725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体系日臻完善。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大批有特色的名镇名村得到了保护。
一、发展过程虽然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就已经提出要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不少省份陆续开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命名工作,2000年在我国政府的积极申报下,安徽省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但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是近十年的事情。
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第一次以法的形式确认了名镇、名村在我国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
第14条,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从此,中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大幕拉开。
2003年10月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2个,其中名镇10个;2005年公布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8个,其中名镇34个;2007年公布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7个,其中名镇41个;2008年公布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4个,其中名镇58个;2010年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9个,其中名镇38个。
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个,其中名镇181个。
已公布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25个。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开始研究制定。
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作出了规定。
2008年国务院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2011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国家级名城、名镇、名村进行了检查,各省市在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既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思考

对历 史文 化 名城 名镇 名村 保护 的思考
仇 保 兴
摘
要 :本 文主要是 回顾 国务院 《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护条例 》颁布 实施一年 多来,各地
历 史文化 名城名镇 名村保 护工作取得 的经验 ,并针 对地方保护 工作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明确下一步
国历 史 文化 名 城 名镇 名 村 保 护 工作 取 得 了可喜 的成 绩 ,主 要表 现 在 : ( ) 过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名 镇 名 村 的评 选 , 建 立和 完 善 了 中国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名 镇 名村 的 保 护 体 一 通
系。
1 8 年 以来 , 国务 院 先 后 公 布 了国 家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1 座 ,建 设 部 和 国 家 文 物 局 先 后 公布 了 四 2 9 0 1
的工 作 思路 和 措 施 。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条例 ;保护措施
A b t a t Th s p pe i l e i w s o h x e i n e o t i e y v ro s p a e n t e p o e t n sr c : i a r ma n y r v e n t e e p re c b a n d b a i u l c s i h r t c i o o it rc la d c l r lc t s o n n i a e fe o e t a n e r s n e t e i p e e t t n o f h s o i a n u t a i e ,t w s a d v l g s a t r m r h n o e y a i c h m l m n a i f u i l o t e Re ulto s f rt e P o e t n o s o i a n l r lCii s To h g a i n o h r t c i fHi t rc la d Cu t a t , wn n l g s is e y t e S ae o u e s a d Vi a e s u d b h t t l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演变轨迹与路径_省略_名城保护的堪忧乱象与监管困境说开_何雨

从名 城保 护 的 堪 忧 乱 象 与 监管 困
雨
\ H e Y u \
境说 开
、
文
\
何
江 苏 省 社 会 科学 院 社 会 发 展 研究 中 心 助 理 研 究 员
博十
导读
:
经过 三 十 余年 的 扩 员
。
,
中 国 的 历 史 文 化 名 城也 经 历 了 从 无 到 有
一
兴起 了 复古主 义风 潮
,
名城
保护 的 动力 机 制是
自
上 而下 传 导 的
“
方 面 是 大量 原生 形态 的 历 史文 化遗迹 被破 坏
,
另
一
方面
国 务 院及 中 央 部委 认 识到 心
”
以经
,
济建设 为
中
又人 为 地 仿建 各 种 历 史 文 化遗 迹
与 城 市标 志
。
使之 成 为 新 的 城市 景 点
可 以 测 算 出 中 国 有4
。
%
的城
仅是 城 市 各 个 阶 段 发 展 的 历 史 见 证
。
更 是 人类 地 方 文 化 多
市属 于 历 史 文 化名 城
样性 的 重要 组 成 经 过 三 十 余 年 的 扩 员
―
,
中 国 的 历史 文化
。
、
历 史 文化名 城保护
”
。
光 荣的 革 命传
官 方话语仅仅
。
化 名 城 批复重 新 启 动
员
。
河北山海关区
湖 南凤 凰 县 成 为 新成
:
这
一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摘要:
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实践案例与成效
四、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的挑战
五、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正文: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国家对传统村落进行了普查、评审和保护,各地也相继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和实践。
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传统村落的认定、保护规划、保护措施、发展模式等。
其中,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研究的重点,包括对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
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实践案例与成效
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如整体保护、部分改造、风貌整治等。
这些实践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
了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四、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村民参与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五、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针对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的挑战,未来需要在政策制定、保护规划、技术支持、村民参与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中国历史文物保护管理

摘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探讨一种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体系,以有序地指导和管理未来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历史文物;保护体系;保护规划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63-0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就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践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进而探讨一些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体系的规划问题。
一、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系统地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体系进行规划研究对于系统完善地认识和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现状近年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见》、《城乡规划法》和《文物保护法》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还不是很熟悉,当地居民对保护工作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常会导致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出现一些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做法,而且这些错误往往会导致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一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薄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
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
1 保护工作回顾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1982~1994年左右。
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
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
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1995~2002年左右。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
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
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1.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全面保护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志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正式进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随后,从2005~2010年又连续公布了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同时,国务院继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力度,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1处。
截止目前,已公布11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00多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数百个历史文化街区、235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基本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域城镇和乡村文化遗产的传统风貌,形成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
与此同时,保护法规工作得到建立健全。
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见》和200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和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已经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先后公布的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很多学者开始反思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发展,就一些基本概念、政策制度、保护道路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12-15]同时,规划、建筑、地理、历史、经济、社会等多领域的学者逐步参与进来,相关论文、著作和课题研究日益增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已经成为学术领域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值得一提的是,从“十一五”开始,国家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资金,已经对100个历史文化街区、7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进行了支持补助。
2011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检查工作,是我国自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保护工作。
2 评定评价2.1 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条件1986年在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中,就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3条审定原则。
这是当时历史文化名城评选公布的基本标准,分别从城市文化遗产的现存状况、格局风貌和分布范围提出了条件,是以后历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选公布的基本依据和保护的基本准则。
现在来看,对今天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但是,1986年以后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些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有些公布后就摒弃了这些准则,这也是造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名不符实的原因。
2.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部于1996年启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才公布了首批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并提出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的基本条件和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原状保存程度、现状规模和保护管理等4个方面。
2004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命名工作,各地共有224个镇、村参加了申报,经过专家初评后,确定113个镇、村庄进入拟选范围。
为提高评定的科学合理性,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2004年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指标体系包括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部分共24项指标,其中17项价值特色指标的70分是评价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
按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基础数据表》作进一步核定后,最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58个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可以说是弥补了我国文化遗产评价领域的薄弱环节,增加了许多定量评价的指标内容,如文物保护单位的最高等级、历史建筑规模、历史街巷的数量和长度、核心保护区的面积、核心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占地比例、核心保护区原住居民比例等,能够客观反映镇、村的价值特色,改变了主观评判的局面。
2.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定标准的调整变化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城市、镇、村庄具备的条件包括4个方面: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还特别提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所规定的申报条件,基本涵盖了原有历史文化名城的3条审定原则,也包括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条件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核心内容。
为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申报条件的要求,2010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制定了定量评估标准和定性评估标准,其中定量评估标准包括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护管理措施3个方面24项指标,定性评估标准包括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2个方面6项指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涉及的由于文物数量等级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规模等易于统计和评判的内容,并入定量评估标准;由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历史职能特色不易于统计,并入定性评估标准。
与此同时,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也进行了调整优化,删掉了原有标准中不易量度和横向比较的定性指标,包括现存建筑最早年代、名人事件等级、传统建筑建造工艺水平3个指标,将传统民俗和源于本地的诗词歌赋2个指标合并,增加了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核心保护区历史建筑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3个指标,使总指标数量由原来的24项减少为23项,新增加的指标更宜于客观量度,既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内容,如强调历史建筑数量,又与近年来的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如国家和省都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