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热处理复习0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 金属强韧化导论
2013-12-31
5.1 金属材料的强度、塑性和韧性
¾ 力学性能是金属材料在受外加载荷作用时,或载 荷与环境因素(环境、介质和加载速率)联合作 用下所反映出来的性能
¾ 表现为变形和断裂 ¾ 改善强韧性:金属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5.1.3 金属材料的强韧化
¾ 强度和韧性,通常只能居其一 ¾ 强韧化方法,从材料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
的思路可分为,添加合金元素的强韧化和改变组织 的强韧化 ¾ 与金属在变形和断裂过程中位错的运动、增值和交 互作用等微观过程有关 ① 合金化对金属材料强韧化的作用 ② 组织结构对金属材料强韧化的作用
5.2 强化机制
提高金属材料强度途径
两种方法 ¾ 完全消除内部的缺
陷,使它的强度接 近于理论强度
¾ 增加材料内部的 缺陷,提高强度
材 料
无缺陷的 理论强度


退火状态
冷加 工状 态
缺陷数量
材料强度与缺陷数量的关系
提高金属材料强度途径
¾增加材料内部的缺陷,提高强度
即在金属中引入大量的缺陷,以阻碍位错的运动
① 固溶强化 ② 细晶强化 ③ 形变强化 ④ 第二相强化
5.2.1 固溶强化
™ 定义:当合金由单相固溶体构成时,随溶质原子含量的
增加,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值下降。


™ 本质:利用点缺陷对位错运动的阻力使金属获得强化 ™强化机理
¾ 间隙固溶体
a. 碳、氮等间隙式溶质原子嵌入金属基体的晶格间 隙中,使晶格产生不对称畸变造成的强化效应
b. 间隙式原子在基体中与刃位错和螺位错产生弹性 交互作用,使金属获得强化。


¾ 替代式溶质原子在基体晶格中造成的畸变大都是球面 对称的,因而强化效果要比填隙式原子小
1


2013-12-31
5.2.2 细晶强化
™ 定义 ™ 强化机理
¾晶界对位错滑移的阻滞效应
当位错运动时,由于晶界两侧晶粒的取向不同,加之这 里杂质原子较多,增大了晶界附近的滑移阻力,滑移 带不能直接进入一侧晶粒中
¾晶界上形变要满足协调性
需要多个滑移系统同时动作,这同样导致位错不易穿过 晶界,而是塞积在晶界处 —晶粒越细,晶界越多,位错阻滞效应越显著,多晶体的强 度就越高
5.2.3 形变强化(位错强化)
™定义 ™强化机理
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使弹性应力 场不断增大,位错间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强,因而位错
的运动越来越困难—形变强化(位错强化/加工硬化)
™作用
¾提高材料的强度 ¾使变形更均匀 ¾防止材料偶然过载引起破坏
形变强化是热处理不能强化的金属材料的主要强化方法。


™不利方面
¾ 金属在加工过程中塑性变形抗力不断增加,使金属的 冷加工需要消耗更多的功率
¾ 形变强化使金属变脆,因而在冷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 多次中间退火,使金属软化,才能够继续加工
™限制
¾ 使用温度不能太高,否则由于退火效应,金属会软化 ¾ 对于脆性材料,一般不宜用形变强化来提高强度性能
5.2.4 第二相强化
™分类 ① 通过相变(热处理)获得 析出硬化、沉淀强化或时效强化 ② 通过粉末烧结或内氧化获得 弥散强化
™强化效果 ¾相粒子的强度、体积分数、间距、粒子的形状 和分布等都对强化效果有影响 ¾第二相粒子强化比固溶强化的效果更为显著
通过各种工艺手段使第二相质点弥散分布,可以阻 碍合金内部的位错运动,从而提高合金强度的方法。


第二相一般指各种化合物质点。


获得第二相的途径: 1)沉淀强化:第二相微粒是通过过饱和固溶体的时效处 理而沉淀析出并产生强化 2)弥散强化:第二相微粒是通过粉末冶金方法加入并起 强化作用。


5.3 改善塑性和韧性的途径
¾ 工程实践中,建筑、桥梁、船舶、压力容器、输气管道等出 现过不少重大脆断事故
¾ 单纯依靠材料强度作为构件设计原则远远不够 ¾ 需要对塑性指标、以及反映强度和塑性的韧性指标进行合理
设计,寻求改善塑性和韧性的途径 ¾ 材料的韧化,即抑制其脆化 ¾ 提高韧性:在保障所需强度的前提下增加塑性。


成分和组织结构,外界条件
2


2013-12-31
5.3.2 影响塑性的主要因素
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 完整性的能力。

变形抗力是指金属对变形的抵抗力。


➣化学成分的影响 材料的性质(内因)
➣组织结构的影响
加工条件(外因)
➣变形温度的影响 ➣变形程度的影响 ➣变形速度的影响 ➣应力状态的影响 ➣接触摩擦等的影响
1. 化学成分的影响
1).杂质的影响
一般而言,金属的塑性是随纯度的提高而增加的
例1. 纯铝:纯度99.96%,延伸率45% 98%,延伸率30%
例2. 化学纯铁具有非常大的塑性,但工业纯铁,其塑性却不完全如此。


例3. 铁中的杂质:磷→冷脆性; 硫→热脆性; 碳、氮→时效脆性; 氢→氢脆现象,白点(细小裂纹)
2. 组织结构的影响
1). 晶粒大小 2). 第二相的影响 3). 位错强化与钢的塑性 4). 铸造组织的影响 5). 晶格类型的影响
提高金属塑性的主要途径
为提高金属的塑性,必须设法促进对塑性有利的因素,同 时要减小或避免不利的因素。

① 控制化学成分、改善组织结构,提高材料的成分和组织的 均匀性; ② 采用合适的变形温度—速度制度; ③ 选用三向压应力较强的变形过程,减小变形的不均匀性, 尽量形成均匀的变形状态; ④ 避免加热和加工时周围介质的不良影响等,在分析解决具 体问题时应当综合考虑所有因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采取 相应的有效措施。


5.3.3 改善韧性的途径
韧性:强度与塑性综合 断裂过程:裂纹形核 + 裂纹扩展 通常以裂纹形核和扩展能量消耗或裂纹扩展抗力标
志材料韧性。

组织结构不同,断裂方式不同,断裂机制不同。

促进裂纹形核和扩展 —— 导致材料脆化; 缓和裂纹形核和扩展 —— 导致材料韧化。


断裂:延性断裂、解理断裂和沿晶断裂
延性断裂:微孔形成、聚集长大,塑性起主导作用。


韧窝是金属塑性断裂的主要微观特征 改善金属材料延性断裂的途径: ① 减少诱发微孔组成相,如减少沉淀相数量; ② 提高基体塑性,增大裂纹扩展能量消耗; ③ 增加组织均匀性,减小应力集中; ④ 避免晶界弱化,防止裂纹沿晶界形核与扩展;
3


2013-12-31
5.4 环境对强韧性的影响
¾环境效应:自然环境、工业环境 油气管道中的硫腐蚀
¾腐蚀、氢脆、腐蚀疲劳、材料的高温行为、 液态金属致脆和辐照损伤
5.4.2 高温对金属强韧性的影响
¾ 高温、低温:以0.5Tm为界 ¾ 存在所谓“蓝脆”区 高温条件下 ¾ 形变方式:不仅有位错滑移、还有扩散变形及晶界
的滑动与迁移等方式 ¾ 断裂方式:由低温时的穿晶断裂过渡到高温的晶间
断裂。

高温下,晶界的强度减弱
高温力学性能指标 ¾ 材料除应力应变关系外,加入温度与时间因素 ¾ 热强性:金属材料在高温和载荷作用下,抵抗塑
性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① 高温短时力学性能指标:
拉伸力学性能、高温硬度 ② 高温长时力学性能指标:
蠕变极限、持久强度和松弛稳定性
改善金属高温力学性能的途径 ① 强化基体:选择原子结合力强、熔点高、自扩散
能大或层错能低的金属 ② 强化晶界:净化晶界、填充晶界空位、晶界沉淀
强化 ③ 弥散相强化:固溶时效、粉末冶金或形变热处理
第6章 钢铁材料
6.1 钢的合金化基础
6.1.1 钢中的元素及其影响
合金元素和杂质元素 杂质元素:S、P、N、H、O等 冶炼时或由原料、燃料、耐火材料带入。

① 合金元素 以固溶体形式存在 碳化物或金属间化合物强化相 形成非金属夹杂物(氧化物、氮化物) 以游离态存在
4


2013-12-31
② 硫和磷的影响
a. S和Fe能形成FeS,与γ-Fe形成低熔点(989℃)共晶。

凝固时沿 晶界分布;钢加热到高温,1100℃以上时,共晶体熔化,轧 制或锻造时的晶界碎裂(热脆)。

加Mn可消除。


b. P可固溶于α-Fe,有明显固溶强化效果,但显著降低塑性和 韧性韧性,特别是低温韧性,称为冷脆。

此外,P-Fe合金的 结晶范围很宽,P具有严重的偏析倾向。

P可提高钢在大气 中的抗腐蚀性能。


③ 气体元素的影响
a. H:冶炼过程中,由含水的炉料及潮湿的大气带入;钢中和应力的联合 作用将引起金属材料产生氢脆。

在钢中产生裂纹,降低钢的塑韧性;易 在焊缝处产生裂纹。


b. N:在冶炼时由炉料及炉气进入;含过饱和N的钢在室温长时间放置或 稍微加热时,N逐渐以氮化铁的形式从F中弥散析出。

使低碳钢的强度 、硬度↑,塑韧性↓(时效脆化) ;可与V、Ti、Nb等形成稳定的氮化物 ,有细化晶粒和沉淀强化,N也可↑钢的耐热性能。


c. O:在钢中形成硅酸盐2MnO•SiO2、MnO•SiO2或复合氧化物 MgO•Al2O3、MnO•Al2O3等非金属夹杂物,裂纹起点,对钢的质量有 重要影响
6.1.2 合金元素与铁和碳的相互作用 1 合金元素与铁的相互作用
(1) 无限扩大γ相区
δ
A4


A3
γ
α
Fe 主要有Ni、Mn、Co
Fe-Ni相图
(2) 有限扩大γ相区
δ
A4


γ
A3
A1 α Fe
• 合金元素在γ-Fe中有限固 溶,不能无限扩大
• 碳和氮;Cu、Zn、Au等
(3) 封闭γ相区
A4

度γ
α
A3
Fe
形成γ相圈,α-Fe与δ-Fe相区合并 主要有钒、铬、钛、钼、钨、铝、 硅、磷、锡、锑、砷等
1500
1400
1300
温 1200
度, ℃ 1100
7Mo
4Mo
1000 900 800
2Mo 0Mo
700
600
1500 1400 1300 温 1200 度, ℃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碳含量,%
钼对Fe-Fe3C相图奥氏体区的影响
19Cr 15Cr
12Cr 5Cr 0Cr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碳含量,%
铬对Fe-Fe3C相图奥氏体区的影响
(4) 缩小γ相区
A4
δ


γ
A3 α Fe
出现了金属间化合物,破坏了γ 圈的完整性,主要有硼、锆、 铌、钽、硫、铈
5


2. 合金元素与碳的相互作用
根据与碳的亲和力,合金元素分为两类: 碳化物形成元素:
Mn、Cr、Mo、W、V、Nb、Zr、Ti 以上由弱至强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
Ni、Co、Cu、Al、Si、N、B
2013-12-31
6.1.3 合金元素对钢相变的影响 1 合金元素对Fe-Fe3C相图的影响 (1) 对奥氏体和铁素体存在范围的影响
奥氏体钢 铁素体钢
(2) 影响相图临界点(S、E)
所有合金元素均使S、E点左移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作用尤为强烈
6.1.4 钢的分类和编号 1 钢的分类 (1) 按化学成分分
低碳钢 ≤0.25%C 碳素钢 中碳钢 0.25~0.6%C
高碳钢 >0.6%C
低合金钢 合金元素总量 <5% 合金钢 中合金钢 合金元素总量 5~10%
高合金钢 合金元素总量 >10%
(2) 按用途分
工程用钢 建筑、桥梁、船舶、车辆
结构钢
渗碳钢 调质钢
机器用钢 弹 簧 钢
滚动轴承钢
耐磨钢
刃具钢 工 具 钢 模具钢
量具钢
不锈钢 特殊性能钢 耐热钢
(5) 按品质分
¾ 钢的质量是以磷、硫的含量来划分的。

¾ 分为普通质量钢、优质钢、高级优质钢和特级优质钢. ¾ 根据现行标准,各质量等级钢的磷、硫含量如下:
钢类
普通质量钢 优质钢
高级优质钢 特级优质钢
碳素钢
P
S
≤0.045
≤0.045
≤0.035
≤0.035
≤0.030 ≤0.025
≤0.030 ≤0.020
合金钢
P
S
≤0.045
≤0.045
≤0.035
≤0.035
≤0.025 ≤0.025
≤0.025 ≤0.015
6


2013-12-31
2 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¾ 沟通生产者、经销者和使用者的共同语言。

¾ 我国现行有两种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即“钢
铁产品牌号表示法(GB/T221-2000)”和“钢铁 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GB/T176161998)”,两种表示方法在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 标准中并列使用,两者均有效。


6.2.2 构件用钢的力学性能特点
构件用钢使用特点:
1.用于制作工程结构,冶炼简便,成本低,用量大 2.供静态使用。

使用时一般没有相对运动 3.长期承受静载 4.在一定温度与环境条件下
构件用钢性能要求: 1. 使用性能:保证钢材安全可靠服役的性能要求
(1)力学(机械性能):足够的刚度、塑变抗力、 断裂抗力、塑性,尽量减小缺口敏感性、冷脆倾向
(2)化学稳定性:耐环境(大气、海水、河水、工 业环境)腐蚀能力
6.2.3 构件用钢的工艺性能
工艺性能:为满足构件服役时的形状和连接要求的性能
(1)冷变形性能: a. 变形抗力反映了通过变形制备成设计形状部件的难易程度; b.承受一定量塑性变形时产生变形、开裂或其它缺陷的倾向性; c.冷变形前后的性能变化。

(2)焊接性能:
a. 焊接接头性能(碳当量);b. 焊接时形成裂缝的倾向
构件用钢选材原则:
1.选材首先满足工艺性能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其力学性能 2.材料的成分以低碳钢(C<0.2%)为主;材料组织大量F+少量P 3.构件材料供应态(热轧空冷正火态)直接使用;特殊情况下 使用淬火回火态
6.3 机械零件用钢
• 定义:
用于制造各种机器零件的钢种。


• 按用途分类:
调质钢、低碳马氏体钢、超高强度钢、渗碳钢、 弹簧钢、氮化钢、轴承钢、易切削钢、低温用钢等
受力状态:
拉、压、弯、扭、冲击、疲劳应力,且往往是几 种载荷同时作用
6.3.2 机械零件用钢的合金化特点
¾ 合金元素主要Cr, Mn, Si, Ni, Mo, W, V等。

对提高 淬透性和力学性能起主导作用。


¾ 辅加元素 如W, Mo, V, Ti, B, RE等 单加或混合加入,总量一般不超过5%
主要作用有:
① 提高钢的淬透性 ② 降低钢的过热敏感性 ③ 提高回火稳定性 ④ 抑制第二类回火脆性 ⑤ 提高钢的工艺性能
6.5 不锈钢
• 不锈钢、耐热钢、耐磨钢 ——主要介绍不锈钢
1 腐蚀概念与分类: 概念:材料与环境介质产生有害 反应,导致材料的变质或破坏。

分类: 化学腐蚀: 金属 -介质,纯化学反应; 电化学腐蚀: 金属-电介质溶液,原电池 └条件: 存在电极电位差;液态介质 钢中组织不均匀、成分不均匀→电极电位差
7


2 提高耐电化学腐蚀途径
减少原电池形成的可能; 减小内部电极电位差; 将金属与电介质隔离。


具体: (1)形成单相、均匀组织 (2)提高基体电极电位 (3)形成致密钝化薄膜
(4) 产生钝化作用
2013-12-31
腐 蚀 速 度
3 不锈钢的合金化原理
(1) 添加提高基体电极电位元素
Cr、Ni、Si
1/8 2/8 3/8 n/8
Cr 加入铁中形成的固溶体,电极电位与Cr 含量之间符合n/8 规律
12.5%, →11.7%, →Cr>13%
(2)添加形成单相固溶体元素
Ni 、Mn、Cu; ——单相奥氏体
Cr>12.7%——单相铁素体
(3) 可形成致密氧化物元素: 要求:结构致密、不溶于腐介、高电阻 Cr – Cr2O3; Al – Al2O3; Si – SiO2 ; MoO3;
不锈钢中不可缺的元素: Cr>13%
Cr的作用:提高基体电极电位; 形成致密氧化膜; 一定条件下形成单相铁素体
不锈钢成分特点
¾低碳 ¾主加Cr,>13% ¾添加Ni: 单相奥氏体 ¾加Mo、Cu——抗非氧化性酸 ¾Ti、Nb——抗晶间腐蚀 ¾Mn、N——替代Ni
4 典型不锈钢
按正火态组织分为:M、F、A Cr13型:0.1%~0.4%C; 13~18%Cr
马氏体型 ( 较高碳;较低Cr ) 1Cr13、 2Cr13、 3Cr13、9Cr18
Cr17型: C<0.15% ; Cr>15% 铁素体型 ( 低碳高铬) 1Cr17、 1Cr17Mo2Ti
18-8型: C<0.1% ; 18%Cr, 9%Ni 奥氏体型 (低碳高铬高镍)
1Cr18Ni9、1Cr18Ni9Ti、0Cr18Ni9 (Ti)
6.7 铸铁
¾使用最早的金属材料之一 ¾用量仅次于钢材 ¾以铁和碳为主的合金,化学成分:2~4%C、 1~3%Si、 0.1~1%Mn、0.02~0.25%S、 0.05~1.0%P ¾实际是以Fe、C、Si为主要成分的且在结晶过程中 具有共晶转变的多元铁基合金
白口铸铁硬、脆,基本无实用意义。

但实际应用中存在大量铸铁——灰口铸铁
8


2013-12-31
3 铸铁的分类与牌号表示方法 根据碳的存在形式及石墨的形态
① 灰口铸铁:碳全部或大部分以游离态的片状石墨形态存在, 断口呈浅灰色
② 球磨铸铁:碳以游离态的球状石墨形态存在 ③ 蠕墨铸铁:碳以游离态的蠕虫状石墨形态存在 ④ 可锻铸铁:碳以游离态的团絮状石墨形态存在,与回扣铸铁
相比,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但并不可锻 ⑤ 白口铸铁:碳以化合态的Fe3C形式存在,断口呈亮白色
第7章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7.1 铝及铝合金
7. 1.1 铝及铝合金的主要特征
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之一,产量占有色金属的一半。


(1)密度小
纯铝密度约为2.7g/cm3, 常见铝合金的密度处于2.63-2.85g/cm3 , 而Al-4Li, 2.4g/cm3 , Al-12Fe, 3.06/cm3 , 比Cu、Fe及其合金轻得多。

铝及铝合金的比强度(强度/密度的比值)高(LY12的比强度约为17.4, 而40Cr的约为12.8 ), 铝及铝合金在航天航空工业,交通运输,兵器军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 用途,对航天器、汽车、高速磁悬浮列车、火箭导弹等的轻量化起着 积极的推动作用。


7.1.2 铝的合金化、分类与牌号
纯铝强度低,σb=80-100MPa, σ0.2=30-50MPa, δ=35-40%,
HB=25-30, 即使是冷变形60-80%, σb=150-180MPa,但 δ=1-1.5%,
难以满足需要,需合金化。

(1)提高强度的途径
共晶含量少或无, 高温和低温塑性高, 强度高
铸造性好,流动性 好,易填充,不易 冷热裂
¾固溶强化
¾沉淀强化 ¾过剩相强化
主要的
¾细晶强化
¾加工硬化
从合金化的角度看,可选择的元素应有如下特点:固溶度大(低温) ,或高温极 限固溶度大,而低温的小,或可形成作为结晶晶核的第二相颗粒或钉扎晶界的稳 定相颗粒。


(3)铝及铝合金分类
纯铝
变形铝及
铝 铝合金


铝合金

金 Al-Si系
铸造铝合 Al-Cu系

Al-Mg系
Al-Zn系
热处理不可强化铝合金
高纯铝(Al > 99.93%)
工业纯铝(Al > 98.8%)
防锈铝 Al-Mn系, Al-Mg系 硬 铝 Al-Cu-(Mg)系 锻 铝 Al-Mg-Si-(Cu)系,
Al-Cu-Mg-Fe-Ni系 超硬铝 Al-Zn-Mg-(Cu)系
热处理可强化铝合金
7.2 铜及铜合金
铜及铜合金性能特点
¾ 纯铜呈紫红色,故又称紫铜,具有面心立方晶格,无同素 异构转变,无磁性。


¾ 纯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大气、淡水和冷凝水 中有良好的耐蚀性,塑性好。


¾ 铜合金常加元素为Zn、Sn、Al、Mn、Ni、Fe、Be、Ti、Zr 、Cr等。


¾ 铜合金分为黄铜、青铜、白铜三大类。


9


2013-12-31
7.3 钛及钛合金
(1)性能优良 力学性能—— 强度与调质钢相当,但密度小,4.5×103kg/m3,即比强度高, 航空、航天不可少; 400-500℃高温性能优于Al、Mg合金; 抗蚀性—— 可与不锈钢媲美,用于化工,有生物相容性(人造骨、心脏起 搏器等) (2)工艺难度大 化学性能活泼,冶金熔炼难度,因此生产成本高、价格高。


3. 合金元素的分类:
(1)α稳定元素 提高转变温度,扩大α相区,在α相中有较大溶解度的元素,
主要包括:Al、O、N、C等 (2)β稳定元素
降低转变温度,扩大β相区,在β相中有较大溶解度的元素, 有两种情况:与β-Ti同晶型的元素——V、Nb、Ta、Mo、RE等
与β-Ti异晶型的元素——H、Mn、Fe、Co、Ni、Cu、Si等 (3)中性元素
对转变温度影响不大,既溶于α相又溶于β相的元素, 主要包括:Zr、Hf、Sn等
4. 合金类型与成分的关系
根据合金元素的种类、数量及室温组织的不同,可将 钛合金分为三大类:
4α型钛合金、以TA后加顺序号表示其牌号 4β型钛合金,以TB后加顺序号表示其牌号 4α+β型钛合金,以TC后加顺序号表示其牌号。


7.5 镍及镍合金
¾ 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极优秀的耐蚀性 ¾ 适当合金化可得到高电阻 ¾ 高的热强性和热稳定性等 用途: ① 电热用镍合金 ② 热电偶用镍合金 ③ 电真空用镍合金 ④ 镍基高温合金
耐热镍合金
¾ 耐热镍合金的基体是以镍为基的固溶体,面心立方结构, 以γ表示。

可固溶大量的W、Mo、Cr、V其固溶强化作用
¾ γ’相是耐热镍合金的主要强化相,为长程有序的面心立方 结构,A3B型金属间化合物,化学式为Ni3Al
¾ 碳化物对耐热镍合金的高温强度、抗氧化性能有重要影响 MC、M23C6、M6C
7.6 难熔金属及其合金
指熔点高于1650℃的金属,W、Mo、Ta、 Nb、V、Zr等 ① 熔点高、熔炼困难 ② 高温下易吸气与氧化,加工过程需要真空或 保护气氛下进行 ③ 变形抗力大、加工过程高耗能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