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温馨提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
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 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 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 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 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B. 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 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3、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升降的官吏。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降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4、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
这一制度()
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 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 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 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5、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6、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
这一现象表明()
A.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
B. 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
C. 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
D. 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
7、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
……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
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C. 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
D. 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8、在国内商品流通额中,鸦片战争前粮食占42%,棉布占24%,其次为盐、茶、丝织品等。
到了1936年,工业品占34%,手工业品占42%,农产品占24%。
这一变化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
A、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明显
B、国家工业化初步实现
C、经济近代化的趋向显著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10、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
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A. 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 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C. 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 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11、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白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B.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
C.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折射出了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12、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
”歌词意在()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 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 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 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1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 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 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 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14、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
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条商业广告,同年4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
这些变化说明()
A.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 B.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
C.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 D.城市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15、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后,“包”字进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纷纷搞起了承包,人们相信“一包就灵”,这反映了()
A、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
B、农村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城市经济
C、“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对外开放调动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16、亚里士多德说: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
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A.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 B.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C.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 D.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
17、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中,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
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
A. 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B. 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D. 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
18、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
这主要是因为()
A.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
B. 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渐入人心
C. 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 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19、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
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 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 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 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20、当摄政公园于1841年在伦敦开放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因此《泰晤士报》对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大加赞赏,说它是“通过娱乐方式救赎工人阶级的方法”。
你认为当时市民涌入公园的原因是()
A. 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
B. 空气污染使市民备受困扰
C. 工人阶级需要被救赎
D. 工人阶级需要娱乐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
它使地球的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A. 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 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步扩大
22、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23、有苏联领导人在1925年评论某项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政策,它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下列符合这一经济政策的是()
A.利用军事特殊时期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尽快实现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生产积极性
24、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
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这说明()
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25、1936年,美国先后与13个国家签署了互惠贸易协定,关税率平均降低了13%。
此后,签署国间关税率进一步下降,到1939年平均关税率降至37.3%。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已经摆脱经济困境
B. 国际贸易秩序趋于正常
C.美国意图拓展国际市场
D. 国际紧张局势逐步缓和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
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
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
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
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
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
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
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
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
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
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
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
新的户籍法律摆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
……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
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材料二清未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
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
(6分)
28、(12分)铁路业的发展是19世纪欧美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路的出现是由于两种需要而引起的。
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
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
那些在纺织业赚了大批财富的英国人,一旦他们付过了工人的工资并把一定数量的
资本再转过头来投人他们的工厂后,还保存了一部分剩余利润。
他们希望从这部分利润再以体面的、牢靠的方式赚点钱。
铁路投资就成了解决他们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材料二促使全国市场进一步联结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19世纪末美国铁路运输的巨大发展。
铁路建筑吸收了美国工业的很大部分生产能力,并带动了各部门的加速运转。
但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营运不足、成本上升;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因素,1893年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
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摘编自刘绪贻等《美国通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铁路出现的“两种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需要”出现的历史条件。
(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铁路业的发展与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50字左右)
2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
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
(6分)
2017-2018学年高三文科历史12月月考测试卷答案
26、(11分)
【答案】(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
(4分)
(2)新变化:户籍管理法制化;与国际接轨;突出私权保障,维护公民权利;解除人身束缚;体现人格平等。
(4分)
原因:商品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政体的建立;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政府政策调整;社会治理近代化。
(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以家庭为本位”“社会整合功能。
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摆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的信息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联系所学知识,近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城市对自由劳动力需求增加,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促使户籍制度的调整;依据材料二“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归纳出受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和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通过材料中多个法律法规的颁布看出政府的政策调整是户籍制度变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点睛:解答材料式非选择题要牢记一个基本原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隐含着一个历史信息,我们要将这些隐含的历史信息提炼出来,然后把它们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27、(12分)
【答案】(1)特点:具有君主专制的色彩;体现了议会民主政治色彩;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性。
(3分)
影响:政治:有利于巩固德国政治上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民主政治的要求;经济:有利于德国利用国家力量进行工业化;军事:使德国富有极端的侵略扩张性。
(3分)(2)原因:德国宪政中的君主专制性,为清末宪政改革中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
(2分)不同:清末宪政改革是封建制度专制情况下进行的,而德国宪政是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完成的;清末宪政改革是为了维护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而德国宪政在君主专制外更具民主性。
(4分)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
”“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等信息可从具有君主专制色彩、议会民主政治特色、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性等方面概括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即可。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消极(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方面分析影响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德国宪政中的君主专制性,为清末宪政改革中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方面进行思考作答。
第二小问,关于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目的(清末宪政改革是封建制度专制;德国宪政是在强化中央集权)内容(清末宪政维护满族贵族的家族统治;德国宪政在君主专制外更具民主性)方面进行比较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特点、影响”“原因、不同”。
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
”“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 “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等。
28、(1)“两种需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扩大投资。
(2分)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加速了资本积累。
(2分)
(2)论点方面(2分)论据方面(6分)一等铁路业是工业革的产物①工业革命提高了产品与原料的运输需命(或者工业化)求,铁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1分)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为修建铁路提供了资本;(1分)③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钢铁工业等技术进步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1分)铁路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者铁路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二等①铁路运输有利于企业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和获取工业原料;(1分)②铁路建设本身,拉动了工业生产;(1分)③铁路业的大规模经营,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1分)论证方面(1分)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1分)
注:此处给分应具备以下条件:“论点”两方面答全;“论据”两方面至少各答出2点。
论证过程中提到按点给分。
论点,或者只答到其中一项(1分)论点偏颇(0分)按点给分。
三等
四等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按点给分。
29、【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3分)
原因:政治: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经济: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社会稳定的需要。
(6分)
(2)原因: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政治:民主革命的推动、清末新政的实施;经济: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6分)
【解析】(1)从材料“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基层管理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治理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的自治功能逐渐减弱。
出现这样的原因,可以按照政治、经济的思路来回答。
(2)结合材料“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民主革命的推动,清末新政的实施,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点睛:要回答原因类主观题,一般要确定两个方面,一是把握角度(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科技等),二是确立维度(主观、客观或者国际、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