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实验总结(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实验总结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原理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被压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的体积,从而粗略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药品:红磷(足量)、水。

3.实验装置:
4.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 ,并放出热量。

(2)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6.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该实验还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7.误差分析
(1)在空气中容易点燃,所以不能选用细铁丝替代红磷。

(2)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

所以不能用镁条(与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均能反应)替代红磷。

(3)反应生成物为固体或生成的气体易被装置内溶液吸收,所以用硫粉替代红磷时应将集气瓶内的水换成NaOH溶液。

9.装置的改进
(1)改进的原因: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时,空气受热膨胀逸出,会使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

(2)改进的思路;在实验过程中不打开装置,使装置始终保持密闭,如下图:
10.实验方法的创新
设计原则: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反应,从而使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体积减小,减小量即为氧气所占体积。

图④⑤⑥:利用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为了提高反应速率,通常会加入
活性炭和食盐水;
图⑦:利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刚开始加热时,注射器活塞向运动,冷却至室温后,活塞最终停留在m的 (填“左侧”或“右侧”)。

二、燃烧实验
1、可使带火星的木条的复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反应方程式
现象:
2、硫燃烧
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无色气体:
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反应方程式
3、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大量白烟。

反应方程式
4、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耀眼强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反应方程式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操作: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大量热,有黑色固体生成
反应方程式:
注意事项:必须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砂防止红热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原因
三、氧气的制取
【装置拓展】下列发生装置也可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其优点是 。

2.操作步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查: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的 ; 装:将药品装入实验装置;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
实验 药品 高锰酸钾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起 作用
反应 原理
发生 装置
固体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
锥形瓶
长颈 漏斗
收集 装置 排水法
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向上排空气法
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试管 棉花
铁架台
酒精灯
收:收集氧气;
离:撤离导管;
熄:熄灭酒精灯。

3.验满与检验
(1)验满方法 (如图1)
(2)检验方法(如图2)
4.操作要点
(1)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中试管口应 ,目的是。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

(3)用H
2O
2
溶液制O
2
应注意长颈漏斗末端须伸入液面以下,目的是。

(4)用排空气法收集O
2
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目的是
(5)用排水法收集O
2时,当观察到时,可以开始收集O
2
;当观察到
时,证明已收集满。

(6)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和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实验完毕后,应先

目的是
(7)若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将加入到中(用“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填空)
5.多功能瓶的使用
(1)排水法收集气体(图1)
气体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进入集气瓶中会聚集到 (选填“上”或“下”)方空间,所以气体应从图1的 (选填“a”或“b”)端进入。

(2)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图2)
①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O
2、CO
2
),进入集气瓶中会聚集到 (选填“上”
或“下”)方空间,所以气体应从图2的 (选填“c”或“d”)端进入。

②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
2
),进入集气瓶中会聚集到 (选填“上”或“下”)方空间,所以气体应从图2的 (选填“c”或“d”)端进入。

(3)净化或干燥气体(图3)
集气瓶中盛放的是除杂或干燥试剂,气体要通过试剂才能达到除杂或干燥的目的,所以气体应从图3的 (选填“m”或“n”)端进入。

四、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1)实验过程及装置
(2)实验现象:图Ⅱ中烧杯溶液;图Ⅲ中试管内溶液;图IV中A烧杯中溶液 ,B烧杯中溶液。

(3)实验结论:。

(4)实验分析:大烧杯的作用是。

(5)实验装置的改进
①改进的原因:浓氨水有毒,对眼、鼻、皮肤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实验中大烧杯内空间大,观察到明显现象所需的时间长。

②改进的思路: a.将实验放到密闭容器中;b.选择容积稍小的仪器,如下图:
考向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9.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入10滴紫色石蕊溶液,装入玻璃管中,然后从玻璃管的两端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待白烟消失后还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氨水和盐酸都属于易挥发性物质
B.该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C. 所有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都相同
D.图示黑点表示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
五、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
1.反应原理:, (写化学方程式)。

2.实验装置
【注意】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3.实验现象
通电后,两个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正极的少,负极的多,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4.气体的检验
(1)正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说明产生的气体是
(2)负极:点燃,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产生的气体是
5.实验结论
(1)水是由元素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水分子是由和构成的。

6. 实验结论的拓展与推广
(1)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3)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推出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进而推出水分子构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的制取
六、CO
2
1.二氧化碳的工业制取
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或大理石)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实验药品:
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药品的选择(三“不”原则)
(1)一般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浓盐酸易挥发 ,导致生成的二氧化碳中会混有HCl 气体。

(2)一般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会阻止反应的进行。

(3)一般不用碳酸钠(或碳酸钾)来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粉末状固体与稀盐酸接触面积大 ,反应剧烈,不利于反应的控制和气体的收集。

2.发生装置
【特别提醒】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末端必须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目的
3.收集装置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原因: ;收集二氧化碳时,导管的下端要伸入集气瓶底部,有利于充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4.操作步骤
连接仪器→→装入药品(先加固体,后通过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添加液体)→收集→验满。

5.检验与验满
(1)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 ,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如果木条 ,证明气体已收集满。

6.净化与干燥
实验室制取的CO2中含有少量HC1气体(盐酸挥发),欲得到纯净且干燥的CO2,如图所示:
(1)先用 (填试剂名称)除去HC1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装置的作用是 ,D装置的目的是。

7.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如图所示,为测定收集的二氧化碳的体积,装置中加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植物油上方的空气对CO,的测定结果 (填“会”或“不会”)造成影响。

七、燃烧条件的探究
1.实验装置
(1)乙中薄铜片的作用:
(2)乙、丙中热水的作用:2.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三者缺一不可。

4.实验方法的应用
(1)对比实验法;
(2)控制变量法:提供燃烧所需的任意两个条件同时控制另外一个条件,观察能否燃烧
5.装置的改进:以下改进后实验装置的优点有(任写一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