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精品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二首
学习目标 旷世奇才 《念奴娇》赏析 《定风波》赏析
学习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 放派词的特点。
2.体味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3.感悟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旷 达

台苏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 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就会悲观失意。而人越是身处 逆境,越是要顽强直面逆境。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 (2)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 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 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 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 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 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 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儒家的积 极入世;
道家的超 脱出世;
佛家的四 大皆空。
旷 世 奇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 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 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 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 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 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使词走 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 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 能,开创了豪放词风。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 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情感特征: 大气磅礴 气势雄壮
写景特征: 大处着笔、视野开阔 气象恢宏
抒情特点:慷慨激昂、直抒胸臆 一泻千里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垒 公瑾 纶(ɡuān)巾 雄资英发
B. 神游 华发 樯橹
酹(lèi)江月
C. 狼狈 何妨 吟(yín)啸 竹仗
D. 料峭 斜照 回首
潇瑟(sè)
❖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 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 态度?
人生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 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 桀骜不逊,多 了几分 隐忍平和 ;
❖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多 了几分 淡定从容 。
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课 堂
小 结
心有东坡词,人 生无难题。人生再多 的风雨,经过东坡的 过滤,都变成一片晴 空了。苏轼为我们撑 起了一把伞,撑出了 一片晴朗的天空,愿 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 亮,一样豁达。
返回
课 堂
小 结
豪放词特点
情感内容: 多表达对国计民生 的关心,壮志难酬 的苦闷
渴望建功立业 怀
刚正有余
年岁已老,
文武风双流倜全傥 文弱壮志书未生酬
功成名就 壮志难酬
传哪此
神些句
诗意:陡峭不平 ? 字 好
的石壁插入天
写在
空,惊人的巨
得哪
浪拍打着江岸, 生 里
卷起千堆雪似
动?
的层层浪花。

卷乱 起石 千穿 堆空 雪, 。惊
涛 拍 岸 ,
问 题
归 纳
“乱” 、 “穿” 写出
岩峰错列,直插云霄 的态势。
态度
“莫听” “ 吟啸” “何妨” “徐
行”
沉着、 镇定
人生风雨 “谁怕”
旷达
“任平生”
洒脱 乐观 晴
“回首” - “归 去”
“也无风雨也无 晴”
泰然处之、无所 畏惧、潇洒从容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 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 照样吟啸徐行。
•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 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 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
意,一生历经坎坷,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
想?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
返回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
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 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 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 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 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 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 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 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 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
书法欣赏
故宮博物院藏
书法欣赏
苏轼《赤壁赋》墨迹
《系统集成》 P25“心有千千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自 主
学 标
朗诵 合唱
2、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
所见:
浪、故垒、乱石、惊涛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惊” 写出浪涛的惊
人的汹涌澎湃。
“拍” 传神地写出了巨
浪猛烈地冲击着岩石 的情状,就好像是有 意而为之。
“卷”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水势的汹涌,场面
的宏阔。
夸张 对偶 比喻
❖ 3、作者在最后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 江月”的感叹。对作者的这种情绪,你是如 何评价的?

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
❖ 参考: ❖ (1)理解,但不赞成。这一句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
的笑“自声觉;功在达成观名潇就洒”的错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 脱的这老时庄,思作想者,自用来觉寄功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 《念名奴事娇业·赤还壁没怀有古成》就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 自觉功成名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38
1、背诵默写全词
2、课外拓展阅读
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 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 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定风波
诵读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3)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 间,加倍努力。
怀古词
课 绘奇景:雄伟壮阔 堂 颂周瑜:功成名就
发感慨:壮志难酬

结 怀古伤今抒怀
返回
❖背诵默写全词
❖《定风波》
定风波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苏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东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今坡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
• “江“山小如乔画初嫁””承是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 古风流侧人面物描”写。,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 “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 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37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作品有《东坡乐府》 《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下阕:
所忆:
公瑾雄姿英发 自信破敌
所叹:
早生华发、功业未就
❖主要内容: ❖ 上片状写赤壁之景。 ❖ 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1、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 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周郎
苏轼
古迹


古人
赤壁二十(景四-壮岁丽) 四仰十慕七英雄岁
(古战场)

春风得意
英雄
周瑜刚柔年相轻有济为
待罪黄州
解析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仗”
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瑟”。
36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当
的一项是
()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 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生动形象, 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 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 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 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返回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 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 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 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