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清北班)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清
北班)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民居是劳动人民文化与智慧的凝结,图1、图2、图3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

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是
A.尊重自然生态B.彰显多元一体C.强调等级法度D.注重坚固实用2.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市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

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

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
A.欧洲城市医疗水平落后于工业化的速度B.工业文明下的生产经营方式存在问题C.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环境问题D.欧洲城市化过程中亟需完善法律规范3.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

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这说明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4.19世纪80年代初,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的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

该铁路的修建
A.契合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标B.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C.推动了中国近代矿业的蓬勃发展D.反映了清政府振兴交通业的需要5.波斯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把中亚、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串联了起来。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

古代世界大国修建大通道旨在
C.巩固帝国统治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6.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动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

这些运动
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
7.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

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

这有利于中华文化
A.传承文明,开拓创新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8.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

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A.是宗法制的产物B.是一种宗教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和教育
9.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

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朝鲜完整继承了中国的政治制度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C.朝鲜实行的科举制是对中国的效仿D.殿试成为朝鲜选官制度的最高规制10.下图是一幅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左边站立者)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景。

此图可用于研究
A.古希腊文明的起源B.罗马文化的繁荣
C.古希腊文化在古罗马的传承D.柏拉图对几何学的贡献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
要的作用。

由此可知
A.宗教与君主统治并未有效结合B.宗教崇拜是帝国统一的重要因素C.太阳神是印加帝国唯一的信仰D.印加帝国宗教狂热引起侵略扩张12.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

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

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

”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A.改变生活方式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D.商业活动需要
13.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近代,巴西、古巴等地出现“用工荒”,他们希望从中国招工。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华工出国合法化;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1879年,中国首批驻古巴领事人员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

清政府对待出国华工态度的转变,反映的是
A.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B.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
C.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4.历史上西亚和北非工匠曾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尽管他们烧制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

这反映出
A.丝绸之路走向繁荣昌盛B.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C.当地受到中华文化影响D.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15.下图是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由此可推知
A.民族和文化具有多样性B.族群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C.种族歧视已被完全拋弃D.民族政策吸引各国移民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

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
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

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

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

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材料二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

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

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

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

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

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

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图。

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

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驱,相机策应。

惟万里之遥,数日而至。

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声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视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刘铭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1880)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荐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材料三“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

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我国高速铁路里程居世界第一,将覆盖超90%人口》,《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提出筹造铁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

……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

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

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

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时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土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材料二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材料三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

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

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造成了生态、社会、精神以及价值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成为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参照,能为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张造群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依据三幅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陕西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传统民居形式,北京四合院为北方传统合院式建筑,福建土楼为福建、广州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形式,这些民居都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反映出我国传统民主建筑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尊重自然生态是福建土楼的特点,排除A项;强调等级制度是北方四合院的特点,排除C项;注重坚固实用是陕西窑洞的特点,排除D项。

故选B项。

2.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以来,即工业革命后,大多数欧洲市民感染过肺结核,污染引发霍乱等疫病盛行,甚至一次毒雾夺走万余人生命等现象,在客观上反映了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环境问题,C项正确;材料并未介绍欧洲城市医疗的发展与问题,排除A 项;生产经营方式存在问题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欧洲城市化过程中亟需完善法律规范与英国政府先后就河流污染、工厂管理等方面立法等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3.A
【解析】
材料“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强调屠呦呦通过温习古代医药典籍,发明了对抗疟疾的药物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说明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医药典籍对当代科研的影响,并非强调中医重视总结经验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对中医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医药典籍对当代科研的影响,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4.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开平矿务局为解决运煤问题,在得到政府许可后,修筑了从矿区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反映出唐胥铁路的修建契合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标,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并未分析唐胥铁路对整个中国近代矿业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清政府振兴交通业的需要与“非由铁路运煤,(开平矿务局)诚恐终难振作”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5.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和汉代均修建道路,这有利于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管理,巩固统治,C项正确;道路的修建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但不是世界大国修建大道的目的,排除A项;加强帝国间联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不是大国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故选C项。

6.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动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的重视,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所以A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所以B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所以D错误。

7.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修史的传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C项正确;“传承文明”符合题意,但是“开拓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是“易代修史”的目的所在,排除B项;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8.D
【解析】
根据“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

”可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一是重视历史,根据“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可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一是重视教育,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宗教无关,也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BC项。

故选D项。

9.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王朝举行科举考试,以儒生为考试对象,国王甚至亲临科举考场等,
反映出朝鲜实行的科举制是对中国的效仿,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朝鲜“完整”继承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殿试在朝鲜选官制度中的规制和地位,排除D项。

故选C项。

10.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左边站立者)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景”,它反映了古希腊文化在古罗马的传承,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庞贝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是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庞贝古城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景,而非强调罗马文化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几何学的成就,排除D项。

故选C 项。

【点睛】
11.B
【解析】
印加国教注重朝廷仪式,强调太阳崇拜等促进了帝国统一,反映出宗教崇拜是帝国统一的重要因素,B项正确;宗教与君主统治并未有效结合与“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太阳神是印加帝国“唯一的信仰”,排除C项;印加帝国宗教狂热引起侵略扩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12.B
【解析】
阿拉伯人“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勇往直前,为了寻找“面包和椰枣”离开故乡等,反映出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利益驱使,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改变生活方式是阿拉伯帝国扩张的主要动力,排除A项;材料并未分析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关系,排除C项;商业活动需要对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13.A
【解析】
据题意可知,清政府最初是严禁人民移居海外,进入近代后允许华人楚国,并且还关注出国华工的境况,这体现了中国观念与政策的转变,是逐渐与世界接轨的表现,A项正确;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
合,排除C项;材料信息和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14.C
【解析】
根据材料“历史上西亚和北非工匠曾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尽管他们烧制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及所学知识可得,西亚和北非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才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的繁盛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外交流的频率,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为强调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

故选C项。

15.A
【解析】
多样性与材料中“美国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接近40%相符,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移民的比例”不等于总体上的族群结构巨变,排除B项;完全抛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发达等因素而非民族政策吸引各国移民,排除D项。

故选A项。

16.(1)不同: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后者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走向: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进程。

原因:明清时期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等政策;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

【解析】
(1)不同:根据材料“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可知,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

根据材料“城市居民不断抗争。

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可知,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根据材料“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可知,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

根据材料“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可知,后者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根据材料“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

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可知,
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根据材料“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可知,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走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根据材料“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进程。

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政策等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市镇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等政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促进了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

17.(1)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推动;西学东渐的发展,外国铁路修建技术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2)特点:发展迅速;半殖民地化特征明显。

作用:打破了各地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了中国各地经济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流通;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3)国家政策的支持;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物质基础);科技不断进步;铁路建设者的辛勤劳动。

【解析】
(1)
背景:依据材料一“1880”、“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声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视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并结合所学从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推动;西学东渐的发展,外国铁路修建技术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等角度分析。

(2)
特点:依据材料二“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可以得出发展迅速;依据“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荐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可以得出半殖民地化特征明显。

作用:依据材料二“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并结合所学可知,打破了各地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了中国各地经济的联系;依据“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可知,推动了中国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