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神庙艺术:古印度之印度教雕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煌的神庙艺术:古印度之印度教雕塑
作者:暂无
来源:《收藏/拍卖》 2010年第11期
印度教( Hinduism)是印度本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宗教,前身为婆罗门教,约公元前9世纪形成,尊崇吠陀经典,奉行种姓制度,主持祭祀的婆罗门(祭司享有至上特权,崇尚“梵”(宇宙精神)“我”(个体灵魂)同一。
后来印度教吸收了佛教、耆那教某些教义和各种民间信仰,成为印度最流行的宗教。
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和生殖与毁灭之神湿婆。
印度教神庙群遍布印度南北各地,比佛教寺院更加宏伟,北印度的奥里萨和卡朱拉霍是印度教神庙的两大中心。
德干地区从整面峭壁中开凿出来的埃洛拉石窟凯拉萨神庙,被誉为世界建筑雕刻史上的奇迹。
印度教神像也比佛教造像更加奇特怪诞,变幻多姿。
南印度朱罗时代的铜像《舞王湿婆》被罗丹誉为“艺术中有节奏的运动的最完美的表现”,标志着印度教青铜造像的顶峰。
印度教崇尚宇宙精神,印度教艺术遵循本土的文化传统,通过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对印度教教义进行图解。
印度教艺术以神庙为中心。
神庙体量大而富于变化,是宇宙生命的象征。
附着于神庙的雕塑,以印度教诸神雕像为主。
古代的艺术家们用繁冗的装饰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动态感等艺术手段表现诸神,超凡怪诞的形象取代了佛教艺术中平易近人的普通人造型,给印度教艺术蒙上了一层超现实的神秘主义面纱。
借着上海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以及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古印度文明:辉煌的神庙艺术”展,本刊为读者呈现这批展现印度教神秘雕塑艺术的珍品。
1舞王湿婆像
铜合金,高67.8cm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公元9世纪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布拉德利女士捐赠
与毗湿奴一样,湿婆亦为印度教主神之一。
湿婆的崇拜者将他视为创造、控制和最终毁灭宇宙的无上之主。
不同于毗湿奴的化身降凡,湿婆呈现各种法相,其相永恒常在,尤以舞王相最广为人知。
朱罗王朝时期(公元9-13世纪),舞王湿婆在南印度极为盛行。
这尊雕像展现湿婆跳“极乐之舞”之态,类似的塑像几乎遍布印度南方神庙。
在一圈火焰光环之内,湿婆所跳宇宙之舞深刻展现了他的五种活动.创造、维护、毁灭、隐迹、显迹。
每种活动皆由其手姿或手中法器加以表现。
印度教颂歌对此多有称颂,《齐丹巴拉姆神庙经文集》中便有这样一首:“湿婆我主!你执鼓之手,生天地千世万灵。
你高擎之手者,护觉与不觉之造物。
你举火之手者,化生生世世。
你立地之足者,栖羁于轮回之倦魂。
你抬起之足者,则赐敬你者以永乐。
此五种者皆湿婆我主之神力。
”湿婆上方右手中所持小鼓(达摩罗)代表创造。
他以此鼓敲击出舞蹈之韵,暗含创造之律。
他所创造的世界,在一些文献中被称为“幻像之境”,众生陷于轮回之中,不见真谛,但亦因此各自演化为独特的存在。
湿婆抬起的双手,一手作无畏势抚慰众生,暗示庇佑万物,另一手高擎圣火。
此乃祭祀之火,知识之光,亦是劫末毁灭宇宙的烈焰。
他脚下所踏侏儒阿跋摩罗代表疾病与无知,执迷于虚幻尘世的人即是如此。
湿婆的踩踏意味着摧毁无知与执迷而获得解脱。
他抬起之足指向上方,则预示着救赎的希望。
舞蹈时向两边飞舞的发辫也是舞王湿婆像的造型特征之一。
此像立于椭圆形仰覆莲花座上,花座与方形底座铸为一体。
两边有圆环,方便宗教游行时将塑像固定在肩舆之上。
2微型神庙
灰色片岩,高102cm
印度南部卡纳塔卡邦,公元19世纪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
公元600年至1200年间,南亚地区修建了数以千计的印度教神庙以供奉神祗,尤以毗湿奴和湿婆神庙最为典型。
在神庙中安放神像时,需举行特定的仪式将普通的塑像化为真实存在的
神灵,其中最关键的仪式被称为“波罗那波罗帝释陀”,意即为神像注入神性与生命气息。
由此,神像便不再是塑像,而升格为神灵本身,甚至也就有了为世人所认可的具象化身,成为现
世之中可供人膜拜的对象。
这意味着他不仅可以享用果品、香花与食物的供奉,亦能接受和享
有土地、金钱和岁入的供养。
甚至的财产还无需向王室纳税。
这切使神庙成为社会中的权力的
中心。
神庙和掌控祭祀的上层婆罗门拥有土地,这也是他们进行建筑装饰和其他艺术活动的经
济保障。
在印度中世纪,社会各阶层与各教派均热衷于修造神庙。
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在此世积
德以修来世之福的方法。
建筑的规模取决于出资人的财富。
不少梵文铭刻以优美的诗体记载了
神庙的修造事宜,这些记录表明,最宏伟的庙宇是由王室修建的。
商人则是仅次于王室的重要
赞助人,而平民百姓只能制作图中的这类微型神殿。
尽管修造成本千差万别,但神庙的基本形
制仍颇为一致。
此处的微型神庙也曾是某寺庙的部分,尽管制作于19世纪,但其建筑承袭了中世纪印度北部的风格。
在模制的基座上,有一方形圣所,圣所内供奉着神像或象征神灵的圣物。
四墙有一系列精巧的壁阶和壁龛。
顶上的尖塔状悉卡罗代表多层的远古宫殿,象征着神明的居所。
3毗湿奴立像
灰色绿泥石(涂黑),高158cm
印度东部,公元11世纪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
布莱治藏品
中世纪至今,毗湿奴始终是印度教的主神之一。
成形于公元6世纪的《往事》是印度教的
经典文本,根据书中记载的远古传说,毗湿奴总在关键时刻化身降凡,拯救善类,铲除恶者,
重建宇宙秩序,共计十次。
尽管毗湿奴的化身故事震撼人心,情节生动,但是安放在神庙中供
人参拜的毗湿奴像却很少表现这类化身场景,而是静穆站立,随时接受信徒的祈祷与供奉。
此
像便是一例,应当是为安放于中型公共神庙中供人每日参拜而制的。
毗湿奴像多为四臂,四手
各执一法器。
此立像手中所持仙杖与法轮,正是毗湿奴除魔降妖的标志性法器。
他一手下垂,
手掌摊开作施与势,掌心有吉祥纹饰,以示众生祈愿必应。
另一手已失,可能持法珠或莲花。
立像顶端是象征丰饶的“天福之面”(与西方之“丰饶羊角”颇为相似),左右上方各有一飞天。
下方的象与立狮纹样则源自王室宝座,是传统的塑像边框装饰。
最下方两侧各有一位女神:手持的维纳琴的辩才天女和手持拂尘的吉祥天女。
她们是知识与财富的化身。
神像衣着典雅,
佩戴华丽珠宝,头饰宝冠。
宝冠暗示此像可能隐喻传统的印度王者。
毗湿奴乃维护之神,印度
中世纪的统治者亦视维持现有宗教、道德与社会秩序为己任,二者责任需要国家富强以保证国
库充盈,亦依赖法律法规、治国要术以及医药巫技等各类知识来获取和维护统治。
此像来自于
印度东部,该地区在公元8世纪至12世纪属帕拉王朝统治。
帕拉王朝在其领地制作了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此类雕像。
它们遍及各村镇,每时每刻都在提醒人们这位大神和他所代表的社会秩
序的存在。
毗湿奴通过世间的王者来维护尘世的秩序,因此,他的那些数不胜数的雕像,就像
现在的政治领袖像和国旗一样,帮助国家的权力威信渗透到辖下各地。
4圣坛上的黑天(毗湿奴化身)与婆罗门
纸本水彩,高29.2cm
印度南部(疑为坦贾乌尔地区),约公元1820年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
此画描绘毗湿奴化身黑天立于圣坛之上。
《薄伽梵歌》是成书于公元1世纪或之后的重要
宗教经典。
以蓝色皮肤的四臂毗湿奴形象描绘黑天,自《薄伽梵歌》已始,可谓悠久。
尽管对
毗湿奴肤色的阐释众说纷纭,但多将其释为“黑色”,因为梵文中的黑天即为黑色之意。
从神
话传说看,毗湿奴与宇宙之海的密切关系最能解释他的肤色。
在19世纪发明化学染料之前,用来制造蓝色颜料的天青石极其昂贵,这愈发使蓝黑色成为吉祥和受人喜爱的颜色。
画中的黑天,右手持火焰轮宝,象征他所维持的道德与社会秩序,左手执法螺,随时召唤部下,永不休止地
与罪恶势力战斗。
神龛外另绘法螺与轮宝,强调这两件法器至关重要。
黑天的下方两手,一手
执仙杖,威仪有力手作无畏势。
安抚信徒不要畏惧。
他立于装饰有鲜花的神龛之下,这类顶
端饰兽面的边框,在印度艺术中源远流长。
毗湿奴的神妃吉祥天女坐在他脚下,双手持莲花,
倚靠在粉色垫上。
两名婆罗门手捧贡品,分立两边。
艺术家遵循印度传统,将毗湿奴这一最重
要的形象刻画得最为巨大。
印度教徒相信毗湿奴屡次化身降凡,重建秩序,是终极的宇宙维护
之神。
在《薄伽梵歌》中,黑天宣称,一旦正义沦陷,邪恶抬头,他就会来到世间,为保护善
良的人类,为铲除邪恶的力量,为树立这神圣使命的楷模,我降临人间,世世,代代。
此像画
纸来自欧洲,上有水印,制作于19世纪的前二十年。
画本身大量使用金彩,至今色泽依然光艳,说明自1820年左右完成之后,这一套六十三幅的画册在多数时间处于尘封状态。
这些画为外销欧洲而作,是印度南部坦贾乌尔地区某位艺术家的作品。
类似的画册在当时极为流行。
与描绘
印度各行各业,花草鸟兽的画册相似,这类画册是为了分门别类地向西方人展示印度百态而绘
制的。
特地添加的神邸英文名更印证了这是为外销而作的画册。
名字错误百出,说明画册是批
量完成以供贩售的,并非由懂行顾客直接订制而成。
5斯里兰甘神庙中的那罗衍那
纸本水彩,高29.2cm
印度南部(疑为坦贾乌尔地区),约公元1820年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
在所有供奉那罗衍那的神庙中,印度南部的斯里兰庙甘神最为著名。
这一重要的神庙位于
科弗里河中的一座岛屿上。
每年,该神庙都要主持毗湿奴的全套节庆仪式。
到雨季,还耍举行
庆典,让大神沉睡四个月。
这强调了毗湿奴作为宇宙之神,与季节、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年
复一年的循环密切相关。
在当地,毗湿奴被称作兰伽那他或者“舞台之主”。
此处之舞台当指
创造之舞台,在智者眼中,创造最终不过是舞台上的一幕表演,其本质虚幻无常。
自公元10世纪起,兰伽那他备受南印度朱罗王朝重视。
神庙的墙上刻写了超过六百条的馈赠记录,此外,
在举行庆典时,毗湿奴派圣徒还撰写了许多颂歌(根据传统的计数方法,共有247首)。
早期,这座神庙由隐者派婆罗门掌控,罗摩奴阁对宗教仪式和神庙日常管理进行改革之后,吉祥毗湿
奴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把这里发展成该派的总部。
此画上半部分与前述雕塑颇为一致,但下
半部分(在空间上,实际代表前部,这在亚洲艺术中十分常见)则绘有毗湿奴像和他的两个神
妃吉祥天女和辩才天女。
这是兰伽那他的外在显现。
6那罗衍那卧像
黑灰色片岩,宽1 7.8cm
印度拉贾斯坦邦,公元19世纪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
毗湿奴千变万化,名号繁多。
《摩诃婆罗多》中有一篇年代较早的文献,曾以诗歌的形式
唱诵了他的上千称号。
在他的众多变幻之中,呈侧卧状的那罗衍那,则公认是其最初和最重要
的形象。
在印度人的宇宙观中,时间无穷无尽,而宇宙则循环往复,由诞生到毁灭,不断更新。
在宇宙循环的间歇,毗湿奴躺在阿南陀身上沉睡。
此像中的多头大蛇即是象征宇宙之海的阿南陀。
“阿南陀”乃无边无尽之意,暗示此蛇是超越时间的永恒存在。
它又名舍娑,意即幸存者,唯有它能在历次宇宙更新毁灭中幸存。
根据《往事书》中的传说,一旦毗湿奴从沉睡中醒来,
一朵莲花便从他的肚脐上长出,花中孕育着创造之神梵天。
莲花盛开,梵天创造世界。
此一传
说有其神学意义:尽管毗湿奴是创造的根源,但是,他并不亲自动手创造世界。
毗湿奴的神妃
吉祥天女在他的脚边陪伴其中暗含吠陀哲学的观念只有女性本原方能激发男性创造之神的活力。
7毗湿奴化身神龟鸠罗摩
铜合金,高8cm
印度南部,公元18-19世纪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
F.H沃德捐赠
这尊塑像下半部分为龟壳,上半部分则现人形,手持毗湿奴的法器轮宝与法螺。
由此可见,这是毗湿奴的第二个化身——种龟鸠罗摩。
最早关于鸠罗摩的传说见于印度巨型史诗《摩诃婆
罗多》。
诗中描绘了诸神与众魔决心搅拌乳海以获取不死甘露。
他们用曼陀罗山作搅拌棒,以
巨蛇婆薮羯为绳索,诸神与众魔分握两头。
搅拌时,毗湿奴化身神龟,以龟背支撑起曼陀罗山。
搅拌的过程几乎就是吠陀时代为祭祀而榨取苏摩汁的神话演绎。
搅拌中,一系列宝物自乳海中
升起,月亮便是其中之一,人们相信,月亮正是以苏摩制成的宝物。
毗湿奴胸前佩戴的魔石也
是出自乳海。
最终,诸神获得了不死甘露,将之一饮而尽,获得永生。
印度并没有形成独立的
鸠罗摩崇拜,单独供奉他的神庙十分稀少。
8哈奴曼像饰板
铜合金,高21cm
印度南部,公元17世纪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
铜制圆形饰板,上有哈奴曼的姿势极为典型:手臂高举,掌心向外,将要击出致命神掌,
这是他除魔降妖时的看家本领。
饰板下部边缘有一妖魔,已被哈奴曼踩踏脚下。
猴王双腿跨立,左手持描绘精致的花叶。
这刻画了史诗《罗摩衍那》中的情节。
罗摩之弟什曼在与妖魔因陀罗
羯的搏斗中身负重伤,哈奴曼奔赴喜马拉雅山采来回天仙药相救。
罗摩不胜感激,始终将他铭
记于心。
哈奴曼头顶上方,有小型舞蹈黑天像,他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曾在青年时代击败
大蛇伽哩耶。
这暗示无论毗湿奴如何变幻,哈奴曼始终忠诚于他。
饰板外圈左右两边饰有毗湿
奴的标志性法器轮宝与法螺。
类似装饰亦见于绘画。
此饰板为印度教徽章,可能由毗湿奴或罗
摩的信徒随身携带。
9毗湿奴化身野猪婆罗诃
石灰纪页岩,高38cm
印度北部旁遮普邦法塔巴德遗址,公元12世纪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婆罗诃是毗湿奴的另个半人半兽化身,人身野猪头。
在毗湿奴的化身故事中,婆罗诃位
于那罗辛哈之后。
根据《毗湿奴往事书》的记载,婆罗诃掌管现世,即太阳神的时代。
那罗辛
哈摧毁了过往的黑暗,婆罗诃则支配着现在的世界。
这种支配,可以和中世纪印度统治者的执
政相联系。
婆罗诃的臂膀上坐着大地女神,而王杈,亦是统治大地的一种力量。
根据远古的神话,大地被滔滔洪水淹没,危在旦夕,毗湿奴化身野猪,跃八深渊,拯救了大地女神。
他自洪
水中凯旋,脚踏莲花,花下有巨蛇。
它们不仅象征着宇宙之水,也代表了印度每年6月至9月
的雨季。
雨量过大或者过少,都会带来灾难。
婆罗诃对水的掌控暗示了他本质是位农神,在雨
季之后到来,控制洪水,保护下一轮播种。
在每年的仪式中,婆罗诃在雨季末出现,他是苏醒
了的那罗辛哈。
10波耶梨婆像(南印度阿尔瓦诗圣之一)
铜合金,高46.5cm
印度南部,公元19世纪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
H.S辛姆捐赠
从公元7世纪开始,印度南部掀起了场印度教的复兴。
毗湿奴派和湿婆派都涌现出不少圣徒。
其中,信奉湿婆者属那衍纳尔派,而崇拜毗湿奴者则被称作阿尔瓦派。
“阿尔瓦”在南印
度当地的泰米尔方言中,即为“笃信神者”之意。
他们反对繁琐的吠陀哲学与宗教仪式,主张
内心对毗湿奴的虔诚信仰,通过创作诗歌,体验宗教极乐,忠诚地服务于神来体现对神的信仰。
他们创作的诗歌,大约在公元9世纪由那他牟尼编撰成《天之诗歌》。
阿尔瓦派的兴盛极大地
促进了印度教的发展。
当时南部地区的主流信仰是佛教与耆那教,但阿尔瓦派的活动使许多人
改信印度教。
阿尔瓦诗圣共十二人,每个人都与一个月份、一个星座和一件毗湿奴的法器相关。
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都以个星座命名,这强化了阿尔瓦诗圣们在毗湿奴派仪式和宇宙观中
的重要性。
此次展出的是波耶梨婆的雕像,他出生于公元7世纪的提鲁玛伊来,即现在金奈城
郊的迈拉么尔县。
他被视为毗湿奴神剑难陀伽的化身。
11湿婆愤怒相毗罗跋陀罗饰板
镶金属木刻,高34.5cm
印度南部(疑为卡纳塔卡地区),公元19世纪早期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
毗罗跋陀罗的故事讲述了湿婆破坏达娑祭祀的故事。
达娑是印度神话中的重要神祗,根据《诃利世系》(《摩诃婆罗多》的附录)的记载,他是十位波罗伽帕提之一,拥有众多女儿,
唯膝下无子。
为此,他举行了次盛大的祭典以求子。
而达娑最小的女儿萨提违背父亲的意愿嫁
给了湿婆。
达娑厌恶湿婆的苦行,也瞧不起他那些凶神恶煞的随从,因此,他有意不邀请湿婆
参加祭典。
祭典中,他还故意借机当众嘲弄和辱骂湿婆。
萨提为此深感羞辱,愤而自尽。
湿婆
得知后,勃然大怒,显露愤怒相毗罗跋陀罗。
毗罗跋陀罗大闹祭典,打翻祭坛,驱赶婆罗门,
以尿液浇灭圣火,还利落地砍下了达娑的脑袋。
诸宾客大惊失色,纷纷劝解,希望湿婆能挽回
达娑的生命。
湿婆同意了,他将羊头装到达娑身上将他救活。
此饰板上的达娑正是以人身羊头
的形象出现,上方的林伽和难提则暗示新的崇拜已经取代了旧的祭祀。
湿婆痛失爱妻,悲痛万分,从此离群索居。
但最终萨提转世投胎为雪山神女帕婆提,赢得了湿婆的爱慕,二人再度结合。
12伽腻什像
米黄色砂石,高89cm
印度奥里萨邦,公元1 2世纪
大英博物馆(亚洲部)
布莱治藏品
伽腻什是印度诸神中最受欢迎的神祗之一,其象头极易辨认。
他被视为“障碍排除之神”,因此,项目开工或公司开业时,要特别祭拜他。
伽腻什的庇佑对一切工作、旅行或者精神探索
都至关重要。
这尊塑像来自神庙。
在神庙中,伽腻什总是面南放置,以保护整个建筑。
因为印
度人认为南方是死神阎摩罗阁的居所,亦是灾祸之地。
将他安置在南方,则十分巧妙地结合了
伽腻什保护者与开创者的双重身份。
但信徒为了表达对庙中神灵的崇敬而绕神庙游行时,他们
首先会来到南面,看见伽腻什。
象头神不仅标志若游行的开始,也能保护信徒免遭来自南方的
邪气影响。
在这尊塑像中,四臂伽腻什分别手持神斧、念珠、折断的象牙以及盛有甜肉的碗。
他酷爱甜食,胃口惊人,印度传统中的许多庆典与他有关。
塑像基座上的老鼠是伽腻什的坐骑。
两位供养人则分立莲花座左右。
(鸣谢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