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的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的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下)
(2)SFA模型变量的选择。

SFA可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影响,结合极大自然法(ML)参数显著性检验,影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近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省(市)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中央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优惠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

①宏观经济政策外部变量。

每年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成为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一个重要外部约束条件,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投入变量存款,其利率未全部放开,影响我国信用社银行机构投入变量价格,本文研究采用实际存款利率即一年存款利率。

与农村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之差作为衡量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外部因素变量。

②农村信用社改革优惠政策外部变量。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按2002年末农村信用社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行专项票据或专项借款,以此解决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支持各省(市)农村信用改革。

我国不同省(市)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数量不同,置换不良贷款比例不同,影响农村信用社各项投入冗余。

本文采用央行票据或专项借款额及其置换的不良贷款作为衡量农村信用社改革优惠政策的外部变量。

③经济发展水平的外部变量。

本文采用2004-2007年我国各省(市)农村信用银行类机构非平衡面板数据,不同省(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差异性。

经济发展水平的外部环境约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

本文采用各省(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外部变量。

④市场竞争程度的外部变量。

市场竞争程度影响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和绩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逐步退出农村贷款市场,其县域分支机构与农村信用社主要争夺存款市场,本文采用农村信用社存款市场份额作为市场竞争程度的外部变量。

(3)成本效率模型变量的选择。

SBM-Undesirable成本效率模型纳入投入要素价格因素,本文定义员工人数、实物资本和存款要素价格如下:劳动力价格:职工工资和福利费用总支出/年均员工人数,实物资本价格:剔除员工费用的营业费用/年均固定资产净值,存款平均价格二存款利息费用/年均存款。

三、实证分析
本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后,各省(市)结合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原有农村信用社基础上先后组建部分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导致原有农村信用社样本数发生改变,为解决2004~2007年我国农村信用社样本数发生变化问题,本文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以省(市)农村信用社机构总体为绩效评价元,评价各省(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

同时,为保证各年度数据可比,我们以2004年为基期,以各地农村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缩减指数,调整各年度固定资产净值、存款、税前利润、正常贷款和剔除贷款损失准备金后的不良贷款。

1.未剔除外部环境因素的绩效评价。

本次农村信用社的“花钱买机制”成效明显,绩效评价值大幅度增长。

特别是反映农村信用社经营能力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2007年分别为0.503、0.625,两者4年内平均分别增长15。

9%、17.8%;反映农村信用社规模效应的规模效率,2007年为0.823,4年平均下降0.7%,规模优势略有下降。

(1)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提高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效率
目前,反映我国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的纯技术效率普遍较低,特别是2004—2006年,该效率少于0.5,规模效率主导各省(市)农村信用社绩效水平。

经过本次改革,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效应于2007年凸显,纯技术效率增长明显加快,推动我国农村信用社整体绩效大幅提高。

(2)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绩效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信用社改革提供了良好外部经济环境,相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外部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农村信用社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2004-2007年,我国农村信用社绩效前5位除宁夏外,其余都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绩效较差的省份都是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在相当程度上,东部地区的经营管理能力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部。

通过本次改革,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信用社绩效增长显著加快,农村信用社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2.剔除外部因素的绩效评价。

上面绩效评价未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影响,下面利用剔除外部环境因素来评价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真实绩效。

(1)外部变量显著性检验。

通过比较回归分析与极大似然估计分析对数估计结果,外部因素环境为农村信用社存款冗余的主导因素,内部管理水平为员工人数和固定资产投入要素冗余的主导因素(约占65%)。

Deposit、Employee和Fix-asset为第一阶段SBM-Undesirable模型中存款、员工人数和固定资产净值的冗余量,Note为央行发行票据或专项借款,Per-nonloan为央行票据或专项借款置换不良贷款,Invest 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Income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Cost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Rate为存款实际利率,scale为农村信用社存款市场份额。

其中,央行票据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大幅度降低贷款风险程度,减少三项投入要素的冗余;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提供发展空间,有力降低三项投入要素的冗余;农村信用社存款因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被动增加,导致存款冗余量增加。

OLS模型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固定效应,ML模型把固定效应作为外部变量来处理。

(2)剔除外部因素的绩效评价。

我们剔除外部因素用调整后的农村信用社员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和存款,使各省(市)农村信用社处于同一外部环境平台,通过与原有税前利润、正常贷款和风险贷款等重新进行SMB-Undesirable测算,比较客观的反映了我国各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真实绩效。

①“花钱买机制”改革方式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

剔除外部环境及统计误差影响后,我国农村信用社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明显提高,增长都快于未剔除两者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

通过本次改革,农村信用社内部体制和机制转换逐步到位,风险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农村信用社在保持现有既有较好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纯技术效率的快速增长。

②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内部成效更为显著。

通过对比分析调整前后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我们发现中西部及东北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

剔除外部因素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明显好于东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及东北地区整体绩效已连续二年超过东部地区,增长也远高于东部地区。

尽管中部地区在规模优势的拉动下,整体绩效已好于东部,但反映其经营能力的纯技术效率已连续三年落后于东部、西部和东北部,形成中部“洼地”。

3.成本效率分析评价。

前面效率评价只涉及要素投入数量,未纳入投入要素的价格,不同的要素价格影响最终产出及投入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下面我们把投入要素的价格加入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成本效率及相应的新技术效率、价格效率和配置效率。

(1)成本效率呈现恢复性增长。

在西部及东北部的带动下,我国农村信用社成本效率呈现恢复性增长。

西部和东北地区因最优成本增长快于初始成本增长,2004-2007年成本效率年均分别增长5.8%、7.4%;东部及中部地区的最优成本增长慢于初始成本增长,2004-2007年成本效率年均分别减少2.8%、2.4%。

其中,西部地区的存款成本低于中
部、东北和东部地区,实物资本成本和人均费用成本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营业管理费用成本优势明显,存款成本偏高;中部与东部各项要素成本优势相对较少。

(2)新技术效率偏低并呈下降趋势。

与数量型技术效率增长相反,农村信用社新技术效率总体偏低并呈下降趋势,2004-2007年年均减少1.9%。

因此,新技术效率改进成为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次改革后,西部地区新技术效率增长明显,东部、中部及东北地区新技术效率明显下降。

但是,东部地区新技术效率远高于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区域差距明显。

(3)价格效率整体继续较好。

通过本次改革,部分农村信用社初步建立面向农村的成本和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样本技术有效点形成的有效前沿面与要素价格曲线相切部分较多,推动农村信用社的价格效率在较高水平继续向1接近,年均增长1.7%。

2007年,东北三省价格效率为1,价格最为有效,中部地区相对较差,东部和西部地区处于中等水平。

(4)配置效率略有下降。

通过本次改革,全国农村信用社投入要素的配置效率略有下降。

东北三省投入要素的配置效率年均增长1.4%,上升至第1位,西部地区配置效率出现恢复性增长,东部和中部地区投入要素的配置效率略有回调,特别是中部地区的要素配置效率与其他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中,东部地区最优成本和强效率成本增长较慢,二者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下,东北和西部的最优成本和强效率成本增长最快,年均都增长26%~28%,而中部的最优成本低于强效率成本增长,加剧要素的配置效率进一步下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后,大部分省(市)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实现重大突破,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形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机制正在形成;专项票据发行、兑付及增资扩股,初步化解农信社的历史包袱,风险程度明显缓解;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不断增强。

各省(市)农村信用社在保持既有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数量型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大幅提升,特别是改革前相对较弱的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更为显著,与东部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东部农村信用社技术优势明显,规模优势出现下降。

内部管理是部分农村信用社低效的主要原因,成本控制能力普遍偏低,应对成本上涨的配置资源能力改善不明显。

结合绩效评价,本文建议:
一是实行差别专项票据兑付政策。

本次改革统一的专项票据兑付政策,加大因外部经济环境较差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部分省(市)票据兑付难度,导致部分地区票据兑付中弄虚作假,降低“花钱买机制”效应。

二是加快农村信用社第二次改革。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已有5年,外部经济环境出现明显变化,特别是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继成立,改变了农村信用社唱“独角戏”的局面,兼并和重组,集团化经营及升级转型成为我国农村信用社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是引进高素质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员工冗员过多,经营管理团队整体水平普遍较低,约束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和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引进一批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渊博深广、综合管理能力出色和创新超前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可全面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快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方式转变。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覃道爱李兴发来源:《金融研究》2009年第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