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疾病辨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疾病辨证
【阴阳辨证】
辨别诊治外科疾病,首先辨清阴阳属性。
故《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疡医大全》“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
• 以局部症状辨阴阳
•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 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 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 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 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 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 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的属阴。
• 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或抽痛的属阴。
• 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
• 以全身情况、病程长短、预后等辨阴阳
• 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比较短;阴证的病程比较长。
• 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
• 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
• 阴阳辨证的注意事项
1 .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阴证阳证的辨别,应着眼于疾病的全过程,要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性质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把握患者在某个阶段出现的局部症状与全身反应应当主次关系,既要准确辨别局部症状,又要结合全身辨证。
只有从整体出发,全面辨证,才能
准确无误。
2 .辨别真假临床中有很多疾病属于阳证似阴,或阴证似阳,深入分析,辨别真假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仅凭局部的、一时的表现很容易出现误辨。
例如流注一病,初起往往局部色白、漫肿、隐痛,从局部看属阴,但是化脓溃后,脓出稠厚,收口迅速,全身症状表现为阳热证。
故临床中细致、全面地分析,有利于鉴别阴阳的真假。
3 .掌握阴阳的消长转化阴阳转化,既有疾病自身的转化,又有治疗后发生的转变。
概括地讲,正气由衰转强时,证型要由阴转阳;邪气由盛转衰时,阴证亦可转为阳证;阳证由于正气衰弱亦可转为阴证。
所以临床的关键,在于抓住正邪的盛衰,扭转阴阳的转化,使阴证转为阳证,防止阳证转为阴证。
阴阳辨证的真正实用价值正在于从阴阳的转化中,提示疾病的本质和趋向,通过临床施治,最终取得阴阳平衡,使疾病痊愈。
【部位辨证】
一、上部辨证
(一)发病部位:头面、颈项、上肢(上举)
(二)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风火。
(三)发病特点:一般来势迅猛。
(四)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黄而稠。
(五)常见疾病:头面部疖、痈、疔诸疮;皮肤病如油风、黄水疮等;颈项多见痈、有头疽等;上肢多见外伤染毒等。
(六)证型特点:常见有风热证,风温证。
实证、阳证居多。
二、中部辨证
(一)发病部位:胸、腹、腰、背。
(二)发病原因:气郁、火郁所致,“气火俱发于中,而后达于四肢”。
此部的外科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三)发病特点:常于发病前伴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者素体
性格郁闷,病发于不易察觉之时,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影响症状的轻重与变化。
(四)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极其多样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①情志不畅,呕恶上逆,腹胀痞满,纳食不化,泛酸嗳气,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白,脉弦数。
②初觉疼痛灼热,继则红肿起庖,或流滋水;或局部高肿,触之硬痛,脓腔深在,脓液稠厚,或伴鲜血;或局部肿物,随喜怒消长等。
(五)常见疾病:乳房肿物、腋疽、肋疽、背疽、急腹症、缠腰火丹以及癥瘕积聚等。
(六)证型特点:初多气郁、火郁,属实,破溃则虚实夹杂,后期正虚为主,其病多及肝胆。
三、下部辨证
(一)发病部位:臀、腿、胫、足。
(二)发病原因:寒湿、湿热多见。
多由湿邪所成,或从寒化,或从热化。
(三)发病特点:起病缓慢,初觉沉重不爽,继则症形全现,病程缠绵不愈,反复发作。
(四)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下坠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棉,或红肿流滋,脓出清稀,创面时愈时溃。
子痈、委中毒等。
(五)常见疾病:臁疮、脱疽、股肿、子痈、子痰、水疝等。
(六)证型特点:初起多为阴证,后期虚证为主,多兼挟余邪,病变涉及肺、脾、肾三脏。
【经络辨证】
• 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如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少阴胆经);耳部之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及手少阳三焦经;背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臀部,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
• 十二经络气血多少
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
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病多易溃易敛,实诊多见,治疗宜注重行气活血为要;手足太阴、少阴、少阳经,为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治疗时注重行气,注重滋养;手足厥阴经、太阳经为多血少气之经,多血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局部辨证】
• 辨肿
肿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的。
而肿势的缓急、集散,常为诊断病情虚实、轻重的依据。
• 肿的性质
• 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
• 寒肿:肿而木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肤温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 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 湿肿:肿而皮肉重垂胀急,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凹陷性水肿),浅则皮肤光亮起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常见于股肿、湿疮等。
• 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
常见于瘰疬、脂瘤等。
• 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放手复原,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常见于气瘿、乳癖等。
• 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常见于皮下血肿。
• 郁结肿:肿势坚硬如石,状如岩突,高低不平,推之不动,界限不清,不红不热。
常见于乳岩、失荣、肾岩等。
• 虚肿:肿势平塌,根盘散漫。
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 实肿:肿势高起,根盘收束。
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 肿的部位与形色
由于发病部位的组织有疏松和致密之分,肿的程度与发展变化趋势亦有显著差别。
病发于疏松组织,如手足背、颈部等处,肿胀明显严重,按之凹陷,发展快,易蔓延。
病发于致密组织如手指,肿胀不甚,但疼痛剧烈。
病发于肌肉丰富处如大腿根部,粗肿虽明显,与正常组织不易区分。
一般地讲,病发于皮肤、肌肉之间,则肿势高突而焮红,发病较快,并有易脓、易溃、易敛之特点。
病发于筋骨、肌肉之间,肿势平坦而皮色不变,发病较缓,及至脓熟仅透红一点,并有难脓、难溃、难敛之特点。
在未溃脓时,由红肿色鲜转向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塌下陷,这是毒已走黄或内陷之危象。
• 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结节与肿块是相对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
1 .大小一般以公分为测量单位,测量其大小可作为记录肿块变化,观察治疗效果的客观依据。
选择具体测量方法时,特别要注意肿块覆盖物的厚度,哑铃状及其他形状的肿块,体表虽小体内却很大。
有些囊性变或出血性肿块随时间变化而增大,要随时观察其大小。
B 超测量可准确提示其有意义的数值。
2 .形态常见的肿块形态特征有扁平、扁圆、圆球、卵圆、索条状、分叶状及不规则形态等。
表面是否光滑可协助判断其性质,良性肿瘤因其有完整包膜,触诊时多表面光滑,而恶性肿瘤多无包膜,所以表面多粗糙,高低不平,且形状不一。
3 .质地从肿块质地的软硬可判断其不同性质。
如骨瘤或恶性肿瘤质地坚硬如石;脂肪瘤则柔软如馒;囊性肿块按之柔软等等。
但若囊性病变囊内张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触诊也很硬韧。
临证时注意这些辨证要点,则不难鉴别。
4 .活动度根据肿块活动度一般可确定肿块的位置或性质。
如皮内肿块可随皮肤提起,推移肿块可见皮肤受牵扯;皮下肿块用手推之能在皮下移动,无牵拉感等。
总的原则是良性肿块多活动度好,恶性
肿块活动度较差。
但是,有的肿块不活动或活动度极小,却不一定是恶性。
如皮样囊肿,镶嵌在颅骨上,致颅骨成凹,推之难移。
5 .位置有些肿块特别需要确定其生长的位置,以决定其性质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蔓状血管瘤看似位于体表,却多呈哑铃状,很可能外小内大,深层部分可以延伸到人体的骨间隙或内脏间隙,术前诊断不清,术中往往措手不及。
肌肉层或肌腱处肿块,可随肌肉收缩掩没或显露,如腱鞘囊肿、腘窝囊肿等。
再有平卧位触摸不清或比较深在的腹部不易判断的肿块,检查时应选择不同体位,让病人平卧位抬头,这时腹肌紧张,可清楚地触及到肿块,说明肿块位在腹壁;若肿块消失说明肿块位于腹肌之下或腹腔内。
另外,对某些肿块则需要借助仪器检查。
6 .界限指肿块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非炎症性、良性肿块常有明显界限。
而恶性肿块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融合,无明显界限。
炎性肿块或良性肿块合并感染,或良性肿块发生恶性变时,均可由边界清楚演变为边界不清,临证中应综合分析,予以鉴别。
7 .疼痛一般肿块多无疼痛,恶性肿块初期也很少疼痛。
只有当肿块合并感染,或良性肿瘤出现挤压症状,或恶性肿瘤中、后期出现破溃或压迫周围组织时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8 .内容物由于肿块来源及形成或组织结构的区别,肿块内有着不同的内容物。
如某些肉瘿(甲状腺囊肿)含淡黄色或咖啡色液体;水瘤(淋巴管瘤)为无色透明液体;胶瘤(腱鞘囊肿)为淡黄色粘冻状液体;结核性脓肿内为稀薄暗淡夹有败絮样物质;脂瘤(皮脂腺囊肿)内含灰白色豆腐渣样物质等等。
为了明确内容物的性质,有时需针吸穿刺或手术活检证实。
• 辨痛
痛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气血凝滞、阻塞不通而成的。
疼痛的增剧及减轻,常可作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标志。
• 疼痛原因
• 热: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 寒:皮色不红、不热 , 痠痛,得暖则痛缓。
• 风: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
• 气: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 化脓:形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 瘀血: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
• 虚:喜按,按则痛减。
• 实:拒按,按则痛剧。
• 疼痛类别
• 卒痛:突然发作,疼痛急剧,多见于急性疾病。
• 阵发痛:忽痛忽止,发作无常,多见于胆道,胃肠等寄生虫疾病。
• 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一般阳证未溃前多见。
痛势缓和,持续较久,一般阴证初起时多见。
• 疼痛性质
• 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窜疮、热疮等。
• 灼痛:痛而有灼热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有头疽、颜面疔、烧伤,丹毒等。
• 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肌肉,如肛裂等。
• 钝痛:疼痛滞钝,病变多在骨与关节,如流痰、附骨疽转入慢性阶段。
• 酸痛:又酸又痛,病变多在关节,如流痰、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 抽掣痛:痛时有抽掣感,并有放射痛,传导于邻近部位,如石瘿、乳癌,失荣等。
• 绞痛:痛如绞紧,病变多在脏腑,如泌尿系结石有梗阻时。
• 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疼痛,病变多在肌肉,多在阳证化脓阶段,如手部疔疮、乳痈等。
• 辨痒
痒是由于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腠,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而成,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间,肤失濡养而成。
• 以原因辨
• 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多发于头面部。
如牛皮癣、白庀、瘾疹等。
• 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
• 热胜: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
• 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烈,最易传染。
• 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水。
• 以病变过程辨
• 肿疡作痒:如有头疽、疔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际作痒,多是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趋势,特别是疫疔,只痒不痛,而病势更为严重;如乳痈、腿痈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际作痒,为毒势渐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的趋势。
• 溃疡作痒:如痈疽溃后,诸症消失,忽感局部焮热奇痒,这是由于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或因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所致;若溃疡,脓流已畅,四周余肿未消之际,或于腐脱新生,而皮肤间感觉微微作痒,这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肌,将要收口之象。
• 辨麻木
麻木是肌肤不知痛痒的症状,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
由于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有轻重之别,所致麻木的情况也有差别。
如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为毒邪炽盛,常易导致走黄和内陷。
如麻风患部麻木不仁,不知痛痒。
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为气血不运,脉络阻塞,常易致腐烂筋骨,顽固难愈。
• 辨脓
脓为皮肉之间热胜肉腐加湿之蒸酿而成,由气血所化生。
故《内经》云“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医学入门》云“盖热非湿,则不能腐坏肌肉为脓”
脓是肿疡在不能消散阶段所出现的主要症状,疮疡的出脓,是正
气载毒外泄途径。
• 辨脓的有无
• 有脓:按之灼热痛甚,以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最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来数者,为脓已成。
• 无脓:按之微热 , 痛势不甚 , 肿块仍硬 , 指起不复 ( 不应指 ), 脉不数者 , 为脓未成。
• 辨脓操作方法
1 .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按—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端应放于相对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检查。
若脓肿范围较小,则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于脓肿的两侧,以右手的食指按揿脓肿中央,如有应指的为有脓。
2 .透光法医生以左手遮着患指( 趾 ) ,同时用右手把手电筒放在患指 ( 趾 ) 下面,对准患指 ( 趾 ) 照射,然后注意观察指 ( 趾 ) 部上面,如尚未化脓时,则见清晰潮红,如见深黑色的阴影为有脓。
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则其阴影可在不同的部位显现,如蛇眼疔、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疔脓液在骨膜部,则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则清晰;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在关节部的,则关节处有很少的遮暗;在腱鞘部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遮暗。
此法仅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
3 .点压法手指部的脓肿在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
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感染区域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显示已有脓肿形成,而剧痛的压痛点即为脓肿部位。
4 .穿刺法疮疡患于深部,当脓已成而脓液不多,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时,则可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而且可以用来采集脓液标本。
在操作时必须注意严格
消毒,以及穿刺部位进针的深度等。
5 . B 超 B 超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无损伤,可比较准确地确定有无脓肿及其部位、大小、数目等,并能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
•辨脓之部位深浅
辨脓之部位深浅,为切开引流进刀深浅的重要依据。
• 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灼热焮红,轻按便痛而应指。
• 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
•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 脓的形质:宜稠不易清。
一般稠厚者,其人元气较充;脓液淡薄者,其人元气多弱;如先出黄的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为将敛佳象。
若脓液由稀薄转为稠厚,体虚渐复,有收敛之象,若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为体质渐衰,一时难敛。
• 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如黄白质稠,色泽鲜明者,为气血充足之佳象;如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如黄白质稀,色泽明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如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已久,损筋伤骨可能。
如脓中夹有瘀血色紫成块者,为血络受伤。
• 脓的气味:脓液一般略带腥味,其质必稠,多为顺证;脓液腥秽恶臭,其质必薄,多为逆证,而且往往是穿膜着骨之证其他如蟹沫者,为内膜已透,每多难治。
辨脓的注意点:一般应注意患部是否涂碘酒,如用过后皮肤起空壳,有假性波动感,不能误认为内有脓液;辨脓之际,结合发病的日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痈一般7 日成脓,暑湿流注14 日,乳痈10 日,流痰半年~一年以上等。
但应注意抗生素应用后,脓成期延迟。
• 辨溃疡
• 辨溃疡的色泽
一般阳证疮疡的溃疡,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色泽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虽腐脱新肉不生,色泽灰暗,
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 辨溃疡形态
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或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疮周色泽暗红,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溃疡始终不会愈合。
瘰疬之溃疡,疮口呈有空腔或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稀薄,并夹有败絮样物,疮口愈合较为缓慢。
附骨疽、流痰之溃疡疮口呈凹陷形,四周皮肤乌黑,伴漏管形成,前者有死骨从疮孔中排出,后者脓液中夹有败絮状物,收口均十分缓慢。
麻风溃疡呈穿凿形,常可深及骨部,并发出腐臭气味,不觉痛感为麻风溃疡之特点。
褥疮之溃疡,均发生于人体易摩擦的部位,如臀、背、足跟等处,疮面坏死不易脱落,或疮口凹陷甚深,肉色不鲜,日久不易愈合。
手指部疔疮,疮口二三处,溃后肿胀不消,状如蛇头,脓水臭秽,每多损骨。
梅毒性溃疡其边缘削直如凿成或是略带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有暗黄色坏死组织而带有臭味。
• 辨出血
出血是临床中常见而重要的症状之一,准确辨认出血的性状、部位、原因,对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便血
亦称“血泄”,即指血从肛门下泄,包括粪便带血,或单纯下血。
便血有“远血”、“近血”之说。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便血的颜色与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关。
一般柏油样黑便的形成,可由自口腔至盲肠任何部位的出血所造成,但若肠道蠕动极快时,则血色鲜红或血便混杂。
乙状结肠、直肠出血,血液多附着在粪便表面,血便不相混杂;内痔以便血为主,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肛裂排便时血色鲜红而量少,并伴剧烈疼痛;结肠癌多以腹部包块就诊,血便混杂,常伴有粘液;直肠癌则以便血求治,肛门下坠,粪便表面附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粘液,常误诊为痔,指诊可以帮助确诊。
另外,各种原因导致的败血症以及食用某些食物等也可见有黑便,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进行详
辨。
皮肤粘膜出血
• 尿血
亦称“溲血'、“溺血”,是指排尿时尿液中有血液或血块而言。
一般以无痛为“尿血”,有痛称“血淋”。
泌尿生殖系的感染、结石、肿瘤、损伤等是导致尿血的主要原因。
如肾、输尿管结石,在疼痛发作期间或疼痛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为全程血尿;膀眺、尿道结石多为“终末血尿”;肾肿瘤常为全程无痛血尿,一般呈间歇性;膀胱肿瘤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出血较多者可以排出血块;外伤损及泌尿系统,器械检查或手术等均可造成出血,引起尿血。
临床上可根据病史、体征以及其他检查,明确出血部位。
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免疫系统、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也可以引起尿血。
中医外科局部辨证
2010-05-26 18:51
1.辨肿
(1)肿的性质
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
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常见于股肿、湿疮。
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常见于瘰疬,脂瘤等。
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
常见于气瘿、乳癖等。
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短,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
常见于皮下血肿等。
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常见于某些疾病感染所致,如外痈、肛痈等。
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2)肿的病位与形色
由于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的不同,肿的情况也有差异。
发生在表浅部位如皮毛、肌肉之间者,赤色为多,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肌肤焮红,发病较快,并易脓、易溃、易敛;手指部因组织致密,故局部肿势不甚,但其疼痛剧烈;病发手掌、足底等处,因病处组织较疏松,肿势易于蔓延;在筋骨、关节之间,发病较缓,并有难脓、难溃、难敛的特点;病发皮肉深部,肿势平坦,皮色不变者屠多,至脓熟仅透红一点;大腿部由于肌肉丰厚,肿势更甚,但外观不明显;颜面疗疮、有头疽等显而易见,若脓未溃时由红肿色鲜转向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塌下陷,可能是危象之候。
2.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对于肿块应辨别其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情况和内容物。
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
医学教育网整理其大小不一,多呈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等局限性隆起,亦可相互融合成片或相连成串,亦有发于皮下,不易察觉,用手才能触及者。
结节疼痛多伴有感染;生长缓慢,不红无肿的结节,多考虑良性结节;对不明原因增长较快的结节,应尽快手术治疗。
必要时应作病理检查。
由于发生部位及形态不同,成因及转归各异,特别需要仔细辨认。
3.辨痛
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1)疼痛原因
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见于阳证疮疡。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见于脱疽、寒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