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广东)01(全解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01
八年级语文·全解全析
1.【答案】(1)只有香如故(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注意本题中的“蒹葭、贱、愿、抟、宦、知己、涯”等字词不要写错。
2.【答案】(1)迁徙(2)苍劲(3)草长莺飞(4)袖手旁观
【解析】(1)迁徙:为了觅食或繁殖周期性地从一地区或气候区迁移到另一地区或气候区。
注意“徙”的正确书写。
(2)苍劲:老练刚劲。
注意“劲”的正确书写。
(3)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注意“莺”的正确书写。
(4)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注意“袖”不要写成“礻”旁。
3.【答案】C
【解析】A.喧腾:喧闹沸腾,形容声音杂乱。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萦绕:意思是盘旋往复;往复缠绕。
常比喻声音在什么东西旁边旋转、回复。
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C.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
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褒贬不当,使用错误。
D.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多用于来指人。
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故选C。
4.【答案】D
【解析】D.用词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
5.【答案】(1)示例:立夏有很多民俗保留至今。
(2)示例: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解析】(1)这段材料的中心句是“我国古来就很重视立夏,有很多民俗保留下来”,然后列举了立夏这天古代帝王举行迎夏仪式;民间称人的习俗,喝冷饮来消暑;江南水乡烹食嫩蚕豆的习俗;小孩子在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的习俗。
所以材料围绕“立夏”“习俗”组织语言即可,如“重视立夏,保留民俗”。
(2)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本题中“陇亩”和“园林”均为名词;“雨过”和“日长”均为主谓结构;“蒸翠麦”和“熟黄梅”均为动宾结构,“麦”为仄声,“梅”是平声。
根据对联的要求,可组合为“日长陇亩蒸翠麦,雨过园林熟黄梅。
6.【答案】(1)交错相通(2)沿着、顺着(3)渡口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扶”是古今异义词,“沿着、顺着”的意思;“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交错相通”的意思。
7.【答案】(1)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甚(很,非常)异、(感到诧异)、复(再,又)、穷(穷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延(邀请)、皆(全,都)”两个词是重点词语。
8.【答案】B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B项,先是“大惊”,随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只体现了桃花源中人淳朴热情的特点,从中并不能看出他们不希望外人来破坏自己的生活。
故选B。
9.【答案】B
【解析】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至:极/到;B.及:等到;C.观:观察/观赏;D.居:居住/停留;故选B。
10.【答案】询仁云/尊君既来/谁不愿赁宅/何必预寻
【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语句“询仁云尊君既来谁不愿赁宅何必预寻?”的意思是:询仁说:“您父亲来到京城,谁会不愿意租给他宅第,何必预先寻找呢?”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询仁云/尊君既来/谁不愿赁宅/何必预寻。
11.【答案】示例一:王安石选择居家事事可学的司马光为邻,以便让他的孩子有观察、学习的榜样。
我认为王安石的做法是对的,说明他极为重视榜样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示例二:王安石选择居家事事可学的司马光为邻,以便让他的孩子有观察、学习的榜样。
我认为王安石的做法是对的,说明居住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解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本题可依据“家君之意不然,须与司马君实相近者。
每在家中云:‘择邻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
’”这句话来概括王安石选择邻居的要求。
(2)主观性试题。
王安石选择邻居,既考虑了“榜样对子女的影响”,也考虑了“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本题先对王安石选择邻居的作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再从“榜样”和“环境”对子女影响的角度阐述理由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询仁到京城参加礼部考试,在相国寺遇到一个风神俊逸的少年。
等到下马脱去皮毛外衣,发现这人是王元泽。
这时正值隆冬,于是二人在一个小院里烤火。
阎询问:“您父亲早就被征召,为什么一直不赴任呢?”(王元泽)回答说:“我父亲一直在生病,没有其他原因。
近来朝廷的恩泽极重,所以他不久就要来了。
我来京城不只是参加礼部考试,也是父亲派我先来京城寻找宅第的。
”询仁说:“您父亲来到京城,谁会不愿意租给他宅第,何必预先寻找呢?”王元泽回答说:“我父亲的意思不是这样的,他一定要找与司马光家邻近的宅第。
在家的时候他就常说:‘选择邻居就要找司马光这样的,这个人居住在家里,事事都值得学习,我要让儿辈有观察和效法的榜样。
’”
12.【答案】B
【解析】B.错误,与原文“新型塑料袋其实是由中国.家企业研发。
研究人员表示,这款新型塑料袋对人体无害,主要原料聚乙烯醇是水溶性生物降解材料,这种材料来源于碳酸钙或天然气,其他辅助原料也是食品级材料。
”不符。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D.错误,文章依次介绍了这款新型塑料袋与普通塑料袋的区别,新型塑料袋的特点(优势)、一些可食用的塑料替代品的研究与应用。
故选D。
14.【答案】(1)这种新型塑料袋很安全,对人体无害。
入水就会溶化,变成了乳白色液体。
不仅如此,溶化过后的水还可以饮用。
(2)这种新型塑料袋很环保,很容易降解,不会污染环境。
(3)这种新型塑料袋的价格和普通塑料袋相近,大家尽管放心使用。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根据“把新型塑料袋放进一壶常温水中搅拌,就会发现有所不同。
新型塑料袋入水溶化,变成了乳白色的液体。
不仅如此,溶化过后的水还可以饮用。
”“研究人员表示,这款新型塑料袋对人体无害”“迅速溶解消失”“水溶塑料袋的价格可以与普通塑料袋相近”作答即可。
15.【答案】文中有两处“我”与母亲的对话描写。
第一处母亲询问我“干什么”时,从“我”回答时的“不耐烦”和母亲说话时的神态中,刻画出母亲内心的孤寂。
从母亲问我“不累吗”和第二处让我“闭着眼歇一歇”则反映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位疾病缠身、内心孤寂却一心担心孩子“累”坏身体的慈母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描写。
第一处③段“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这是母亲探过身来凑近电脑对“我”说的话。
联系上文可知,母亲生病后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我”在床边玩电脑没有陪母亲说话,有时候甚至“总是很不耐烦”。
母亲“探过身来凑近”主动问“我”,是想和“我”说话,表现出她内心的孤寂;“不累吗”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关心。
第二处⑬段“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一直被忽略的母亲,在“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时,她关切地让我“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可见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我”的忽略她都不曾记在意。
两处关键的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位慈祥、关爱儿子的母亲。
她自己疾病缠身,被儿子忽略,内心孤寂,却担心孩子玩电脑“累”坏身体。
16.【答案】①“像很累似的”写母亲对“我”只顾在电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不解和无奈。
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了母亲孤寂的内心世界。
②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增强了感染力。
【解析】①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作答时注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像很累似的”属于神态描写,结合前文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无聊的“我”宁愿和陌生人说话,也不愿陪母亲,“像很累似的”写母亲对“我”行为的不解和无奈,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失落和孤寂。
②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种类及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该句三个“说她”连用,句式相同,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三个句子写的是母亲跟“我”说话的内容,结合上文“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可知,母亲渴望跟“我”交流、倾诉。
表现了卧病在床的母亲倍感孤寂无聊、渴望真正的陪伴的情形。
17.【答案】插叙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
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对插叙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母亲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备受疾病的折磨”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
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补充交代母亲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
突出了母亲的任劳任怨,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中心更突出。
18.【答案】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
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上文“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可知,“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的感觉是躺在母亲身边的温暖,因为忙碌,因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忽略了对母亲的陪伴,与母亲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
如今我重新体会到和母亲一起交谈的温馨,让“我”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缺少关爱。
由此呼吁忙碌的人们,不要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
19.【立意指津】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
这篇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对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中得出立意。
标题关键词一“触动”,意思是: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情感变化、回忆等)。
结合材料内容来分析,“触动”我们的可以是:一本精彩的书,一个感人的场景,一处美丽的风景,一份深厚的情感等等;题目关键词二“一幕”,指一段情景或生活经历的一个片断。
横线上补写的词语可以是形容“一幕”的,即怎样的一幕,补写的词语同时也是作文要表现的中心,如触动心灵的感人一幕,触动心灵的温馨一幕,触动心灵的难忘一幕,触动心灵的伤感一幕等。
可以选取生活中的画面或自己的经历,表现这一幕的“感人”“温馨”“难忘”“伤感”。
横线上补写的词语可以是形容心灵得到触动的结果的词,如触动心灵的震撼,触动心灵的成长,触动心灵的净化等等,作文要表现的中心便是“震撼、成长、净化”等。
本篇作文的文体偏向于记叙文,选材要具体,抓住细节刻画,力求把文章写得生动,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行文时,注意体现“这一幕”为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怎样触动的。
要把想表达的看法或情感表达透彻。
附加题
1.【答案】圣栎胭脂虫外表光滑,像一个黑色小圆球,与树枝接触的底部略显扁平,有一条宽宽的凹纹,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从文章第①段“黑得发亮、像小豌豆般的小虫”,⑦段“是一个乌黑发亮的小球”,第③段“像光滑的象牙那么平滑”,第⑤段“小球接触树枝的那一面,我发现一条宽宽的凹纹,它占据了多半个圆面。
在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这些对圣栎胭脂虫的介绍中就可概括出其外形特点。
2.【答案】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文中对蚜虫的描写是⑥段的“与蚜虫相比,胭脂虫可是慷慨多了,蚂蚁们总会蜂拥而至。
蚜虫对自己的精美食物可是小气得很”,再结合“胭脂虫可就大方得多,无论何时,无论是谁,只要你想喝它的蜜糖,它就让你喝个痛快”
可知,文中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答案】(1)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2)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主要说明对象,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简单概括即可。
结合⑤段的“这条裂缝有多种用途,首先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可知裂缝的用途一;由⑩段的“当出发的日子来到,由卵孵出的小胭脂虫从下层很容易出去,因为底下有一扇门。
那扇门就是那个扣眼形的裂口”可概括出裂缝的用途二: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