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三)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三)人教版高三
总复习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三)
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①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②馆③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④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摭:拾取。
②裴均:宦官的养子,名声不好,人所不齿。
③馆:供给食宿。
④饯:设酒食送行。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廷誉/由是知名于时
C.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白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行坚正,拙于世务拙:笨拙,不擅长
B.作《进学解》以自喻喻:比喻
C.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坐:因为犯……罪
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勒:雕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此论喧于朝列称荐于公卿间
B.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愈自以才高
C.执政览其文而怜之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D.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4).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C.元和,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D.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心念旧恩句中的意思相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
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听取,他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
的阳山做县令。
B.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
他仕途不顺、多被贬黜,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
他曾受到裴均照顾,裴均虽为人不齿,但他在赠序中仍尊称其字;做裴度的行军司马,撰写《平淮西碑》时多记装度的事迹。
D.韩愈宽宏通达,待人如一。
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待人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交往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6).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下面有关本文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指的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C.五岳,中国历史名山,指东岳峄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
恒山、南岳衡山。
D.文中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访胜,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住宿。
2).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B.忽魂悸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失向来之烟霞(先前)
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虎鼓瑟兮鸾回车(拉车回转)
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
3).下列依据文章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
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情调。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
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②,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③,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
期,不获,就死未晩。
”揣僧必以虛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④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⑤,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平剧盜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有删改)
【注】①蓍(shī):一种草。
古人用来占卜。
②《坎》:卦名。
下文《离》也是卦名。
《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③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笺奏文书。
④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
兕:犀牛一类的野兽。
⑤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师蔡伯坚师:以……为师。
B.弃疾间与之游游:游玩。
C.时虞允文当国当:主持、掌管。
D.留守叶衡雅重之雅:很,甚。
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
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聚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取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
辛弃疾奉命迫捕,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并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等官职,并以节使印和告身征召耿京,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问对。
孝宗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趁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在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得到留守叶衡的赏识,叶衡认为他胸有大志、谋略过人,叶衡做丞相后,大力举荐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
绍兴二十四年,摧进士第。
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
起知处州。
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
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
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注],上尝悔之。
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
国书专求陵寝。
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
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
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
”搢笏出之。
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
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
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
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
知静江府。
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
”上从之。
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
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
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
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
绍熙三年,加大学士。
四年薨。
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
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
[注]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书)。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两宋行政区域名。
行政区域名,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为州,唐为道,元为行省。
B.漕司,即“漕运司”,是宋代独有的管理催征税赋、办理漕运等事务的官署或官员。
C.幕,即“幕府”。
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设立府署招致人才帮助自己处理事务。
D.二府,是宋代最高国务机关。
西府“枢密院”主管军务,东府“政事堂”主管政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成大解决社会争端,造福地方。
在处州任上,范成大制定义役之法,以田租负担应役费用,减轻百姓应役负担,改变“争役嚣讼”的局面。
B.范成大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
在金人朝廷上,范成大借进献国书之机,呈上要求修改受书礼的奏疏,面对威逼毫不退缩,最终全节而归。
C.范成大整饬地方盐政,兴利除弊。
针对广西盐政弊端,范成大上书朝廷,建议合理分配盐利,活跃两广盐市交易,这获得宰相的认可和资助。
D.范成大选用地方人才,不拘一格。
任四川制置使时,范成大重视人才,把可用之才招致幕下;向朝廷隆重推荐杰出人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
(2)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③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巧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④,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
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诏奖谕之。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①蓍(shī):—种草,古人用来占卜。
②坎、离:均为卦名。
③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
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始筮仕,决以蓍具以沛公言报项伯
B.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杀掠吏民,死且不顾驰椒丘且焉止息
D.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下列各组句中,全能表现辛弃疾“有大略”的一项是()
①劝京决策南向
②弃疾间与之游
③弃疾斩其首归报
④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
⑤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
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等文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匪患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上的褒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
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
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
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同文书。
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
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
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摧至此。
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
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
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
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
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
余子莫从。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
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
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
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尊称。
B.会稽: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
C.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去世。
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
D.太子:我国封建时代,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指称太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
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夷等,他都出了力。
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献物,祝他长寿,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
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
所以要保密,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
(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
久之,王问仲舒曰:“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
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
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
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
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
”王曰:“善。
”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
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
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年老,以寿终于家。
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
B.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
C.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