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教师改编生僻字的《中国文化》歌词后面附详细歌词备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一)
标识红色的歌词,在文后附有出处备注!
我们中国的文化
经史子集留下五千年的历史
让世界都认识
我们中国的文化
三坟五典都是故事
忠孝传家诗书继世长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诗书礼乐三易春秋
Wu 论语孟子
Wu 中庸大学
Wu 道德阴符
坛经
河图洛书太极两仪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金木水火宫商角徵
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形上谓道形下为器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元亨利贞万国咸宁
我们中国的文化
经史子集留下五千年的历史
让世界都认识
我们中国的文化
三坟五典都是故事
现在全世界各地
到处有中国文化
黄皮肤的人骄傲的把头抬起
我们中国的文化
诸子百家谱写成诗
中国文化(一)[后面备注歌词出处]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孟子289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
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失佚了。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子思像
人物之一,历史上称之为“述圣”,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子思之儒”,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其主要作品有《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大学》与四书关系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
”(《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
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总体思想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
八条目关系
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