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正常人体学基础》(杨壮来)第四单元 血液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血液
1.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中。
2.血液具有、和等功能。
3.血液在的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从而实现其功能。
4.血液由和悬浮于其中的组成。
5.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
6.正常人的血细胞比容值是:成年男性为,成年女性为。
7.人体血液的总量称为。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
8.血量包括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的和滞留于肝、肺和皮下静脉丛中缓慢流动的。
9.贮存血量所在处称为。
10.血液因红细胞内含有红色的而呈红色。
11.因血红蛋白含氧量的不同,动脉血呈色,静脉血呈色。
12.血浆因含有微量的而呈淡黄色。
13.正常人全血的相对密度为,血浆的相对密度为。
14.血液的比重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总量成正比。
()
15.正常人血液的黏滞性为水的4-5倍。
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和的含量。
16.正常人血浆的pH为。
血浆pH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作用及功能。
17.血浆中的缓冲对以最为重要。
18.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 kPa。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
19.血浆是血细胞的,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在心血管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流动,对于沟通机体内、外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血浆的成分有、、、。
22.水在血浆中占,血浆中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大多是溶解于水而进行运输的。
水还能,。
23. 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可分为、和
三类。
24.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为,其中白蛋白为 ,球蛋白为
,纤维蛋白原为 ;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为。
25.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是、、
、及等。
26.血浆中无机盐约占血浆总量的,绝大部分以形式存在。
27.血浆中无机盐的主要作用是、等。
28. 是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
29.临床上把血浆中含氮化合物中所含的氮总称为。
30.正常人血浆中NPN含量为14-25mmol/L,其中1/3-1/2为尿素氮。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大多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主要由排出。
所以,测定NPN或尿素氮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的代谢情况和肾的功能。
31.血浆中还有、、、、、和
等物质。
32.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构成血浆渗透压的大部分;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约为3.33kPa。
33.临床上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地称为,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的称为或。
34.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溶液和溶液。
35.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而不易透过细胞膜。
36. 对调节血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和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37.红细胞因各种原因破裂而使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称为。
38.人体的血细胞包括、和三类。
39. 是血液中最多的血细胞。
40.成熟的红细胞呈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含有丰富的。
41.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为,成年女性为。
42.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成年女性为。
43.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量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下限称为。
44.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①运输0₂和CO;②对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
这些功能是由红细胞内的完成的。
45.红细胞的反映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抵抗力的大小。
46.正常时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称为红细胞的。
47.通常用大小来衡量悬浮稳定性是否正常。
48.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
49.红细胞沉降率越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
50.用检测的血沉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51.红细胞生成应具备下列条件:(1)
(2) (3)
52.人出生后主要在造血。
53.当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放射线及某些药物等理化因素的抑制时,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可减少,称为贫血。
54. 和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55.各种原因造成机体缺铁时,可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引起低色素的小细胞性贫血,即贫血。
56.在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和是DNA合成的辅酶。
一旦缺乏,可使DNA合成障碍,影响红细胞的发育,出现大细胞性贫血,即贫血。
57.严重肾疾病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可引起贫血。
58.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产生。
59. 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也可促使肾组织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间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60.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主要靠和。
61.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组织产生。
当组织中氧分压降低时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增加,刺激红骨髓造血,并促进红细胞释放入血。
62.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
63.脾功能亢进时可引起贫血。
64.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为。
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和。
65.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染色性,又可分为、和
;无粒白细胞有和。
66.白细胞的分类百分比是中性粒细胞占,嗜碱性粒细胞占
,嗜酸性粒细胞占,单核细胞占,淋巴细胞占。
67.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呈形。
白细胞以变形运动方式穿过微血管壁后,主要在组织中发挥和功能。
68.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内含有许多细小颗粒。
其中浅红色的为
颗粒,数量多,有作用;浅紫色的为颗粒,即溶酶体,数量少,能消化吞噬和。
69.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作用和功能。
70.嗜碱性粒细胞细胞核呈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色。
71.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有、和等。
肝素可,组胺和慢反应物质可。
72.嗜酸性粒细胞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中的作用,并能杀伤。
73. 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
细胞核呈形、
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74.单核细胞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为吞噬能力很强的细胞。
75.淋巴细胞分为和 , 参与细胞免疫,
参与体液免疫。
76.血小板是从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无核,呈双面凸圆盘状。
77.在血涂片上,血小板常聚集成群。
()
78.血小板中央部有紫蓝色的,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数量为。
79.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有、。
80.血管损伤出血时,经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称为。
81.血小板具有、、和的生理特性。
82.生理性止血过程包括:
答:①局部受损血管收缩,使伤生理性止血口缩小或闭合,减缓血流;
②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堵塞伤口;
③在血小板的参与下促进血液凝固,再通过凝血块的收缩形成牢固的止血栓。
83. 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修复,并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粘连、融合。
84. 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
85.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称为。
86.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
87.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的有
种凝血因子。
88. 、以及等也直接参与凝血。
89.多数凝血因子在合成,其中因子Ⅱ、、IX、X在合成中需要
参与。
因此,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或缺乏维生素K时,将出现。
90.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哪三个步骤?
答: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的形成;
③纤维蛋白的形成。
91.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浆,从激活因子Ⅻ开始的凝血过程。
92. 是指由因子Ⅲ启动的凝血过程。
93.因子Ⅲ广泛存在于血管外各种组织中,在、和中含量丰富。
94.在通常情况下,机体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是进行、
的。
95.凝血过程是一个过程,一旦触发,其反应就会,
完成。
96.血浆中的抗凝物质主要有和。
97.抗凝血酶Ⅲ能与凝血酶及凝血因子Ⅸa、Xa、XIa、Ⅻa结合并使其灭活,从而起抗凝作用。
()
98.肝素能大大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并有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99.肝素在体内、外均有很强的抗凝作用。
()
100.外科手术中常用温盐水纱布或明胶海绵压迫伤口止血,就是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Ⅻ并促使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解体;利用温热提高酶的活性,从而加速凝血过程,以利于止血。
()
101.给手术前病人注射维生素K,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IX、X,以增强凝血功能。
()
102.将血液置于光滑的容器中并低温贮存,可延缓血液的凝固。
()
103.在血液检验或输血时,为使血液不凝固,常在抽出的血液中加入适量的。
104.血液检验时加入和,输血时加入,使血浆中的Ca2+显著减少或消失,达到抗凝作用。
105.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简称。
106.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主要包括、、
与。
107.纤溶的生理意义主要是和的形成,保证血流畅通。
108.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与。
109.纤溶酶原与纤溶酶血浆中的纤溶酶原是的,在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变为,后者能水解和。
110.纤溶酶原激活物通过两条途径激活纤溶酶原。
其一是,其二是。
111. 即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有关的凝血因子,如因子Xa、激肽释放酶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112. 即通过来自各种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以及由肾合成的尿激酶,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113.内源性激活途径可使凝血与纤溶相互配合、保持平衡。
()
114.外源性激活途径可防止形成,在中发挥作用。
115.纤溶抑制物包括两类,一类是抑制纤溶酶激活的,另一类是抑制纤溶酶作用的。
116.纤溶抑制物既可抑制,又可抑制。
117.血型通常是指特异抗原的类型。
118.若将血型不同的两人的血液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将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
119.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反应。
120.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称为,血浆中能与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称为。
121.经国际输血协会认可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已有个。
其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血型系统和血型系统。
122.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和分为4种血型。
123.红细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的为A型。
()
124.红细胞膜上只含B凝集原的为B型。
()
125.红细胞膜上A与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A与B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为0型。
()
126.人类血清中含有两种天然凝集素: 和。
127.同一个体的血清中不含有对抗其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凝集素。
()
128.A型血的血清中只含抗B凝集素。
()
129.B型血的血清中只含抗A凝集素。
()
130.AB型血的血清中不含和凝集素,0型血的血清中含有和凝集素。
131.在Rh血型系统中,通常将红细胞膜上含有的称为Rh阳性,不含的称为Rh阴性。
132.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大部分民族的人,属Rh阳性的约占,Rh阴性的只占左右。
133.Rh血型系统的特点是人类血清中不存在。
134.输血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1)输血前,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
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
(2)在输血前也必须按常规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135.什么是交叉配血试验?
答:交叉配血试验是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为交叉配血的主侧;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为交叉配血的次侧。
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无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无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可以认为配血基本相合,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量要小(不超过300mL),速度不能过快,并注意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注。
136.成分输血就是把人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如、、和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按病人需要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