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于家石头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秘于家石头村
作者:暂无
来源:《共产党员·综合版(河北)》 2016年第1期
赵志勇
隐逸在太行山褶皱里的明清村落于家石头村,往往被游客所忽略。
但只要走近这个带着历
史风尘和沧桑古意的神秘山村,在那蜿蜒曲回的石头街巷漫步,你就会感受到远离都市喧嚣的
静谧,顿生怀古思幽之情。
于家石头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山区的于家乡。
它巧妙地建造
在四面环山、中间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盆地中,明朝成化年间建村,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走进这个村子,往昔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
村子基本保存了原始风貌,只有一些房舍的顶
部在风雨侵蚀下连檐、檐椽开始渐朽,顶部瓦件变得酥碱,恰到好处地散发出明清时代的味道。
我惊诧于太行山里竟有这样保护完好的石头建筑群,步入村子街头犹如徜徉在一座绚丽缤纷的
石头博物馆: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石碑石碣,
石井石窑,石笔石砚,石缸石盖,石锤石板,石槽石臼,连脚下的村路也是石头铺就的,圆润
的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幽幽的光亮,似乎在讲述着磨痕的岁月与那道不尽的人间沧桑。
午后的山村,看不到袅袅的炊烟,连村民都少见,只有我们几位不速之客在石巷里行走,
任脚下的石头发出清脆的有节律的声响,这声音空旷而又宁静,叫人想起雨巷里那丁香一样的
姑娘。
这种动中有静,寂处有声的感觉在喧嚣的红尘里是难以找到的,寻古探幽的我们找的不就
是这种意境吗?
穿红衣的导游告诉我们,全村有石头房屋4000余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有六街七巷十
八胡同一十二夹道,街巷全是青石铺就,高低起伏,纵横交错。
街巷两旁全是石头房院,门与
门相对,户与户相连,随便推开一扇石门,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造的小天地。
这与贵州山区
的屯堡山寨倒有几分相似。
在古村,我还看到了民居之外的8座古代建筑,清凉阁、观音阁、四合楼院、于有道窑洞、真武庙、大王庙和古歌楼等。
最使人感兴趣的当属村东口的清凉阁了,此乃村子的标志性建筑,有420多年历史。
清凉
阁为奇特的三层楼阁,形似北京前门箭楼,明柱回廊,五脊六兽,斗拱重檐,建造风格独特,
构思奇巧,远望玲珑,近观粗犷,被赞为“拙朴真功的华夏瑰宝”。
说起石头村,绕不开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
“土木之变”后,于谦拥立朱祁钰
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
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将于谦处死,抄家,
家属充军边境,7年后始得昭雪。
于家石头村落乃是他的后裔居所。
遥想当年,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后,生下三个儿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
成化
年间(约1486年),于有道因生活所迫,携家眷从娘子关下的南峪村秘密迁居于当时称做白庙村的旷野深山隐居。
这里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好在于家后裔大多为能工巧匠,他们顽
强地拓荒创业,繁衍生息,受尽困苦艰难,硬是靠自已的双手在石山上修梯田,用石头雕成石器、盖成石屋、铺成街道,直至建成庞大的石头村落。
目前,这个石头村已有4 0 0 0多口人,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繁衍至今24代。
春去
秋来,寒暑往复,数百年来,于氏后裔们过着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日子,听山水清音,览四时佳境,建美好家园,在闲静淡泊中耕耘、收获……
于家石头村,穿越500年的历史隧道走到今天,它是于氏后裔写在天地间的一部奇书。
在
这部巨著里,我读出了于谦抗击外侮,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和坚贞不屈的节操;读出了于氏后
裔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开拓创业的精神;读出了人类那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
原始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