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入国家宝藏的商周玉石牛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入国家宝藏的商周玉石牛雕
曾入国家宝藏的商周玉石牛雕
岁逢己丑,牛年话牛,意义特殊。
牛的形象,牛的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一个时代的雕刻,代表了一个时期的风格、商周玉石牛雕仅是古代雕塑中的极少部分精品,但由此我们可以约略看到中国玉石雕刻艺术的发展,感受到古老传统文化的精粹,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民风。
牛是人类最早表现的动物之一,其艺术形象来自古老的农耕文明。
《说文解字》曰:“牛,大牲也。
”中国古代对牛的役使出现很早,它既是耕畜又是挽畜。
《山海经》中讲到周人祖先叔均发明了牛耕。
如从古文字来考证,安阳殷墟甲骨文中已见“犁”字,说明驯养牛耕不会晚于殷商以后。
至于牛作挽畜,古籍记载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使牛拉车。
据三国时期蜀国
史学家谯周的《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引重致远。
其后少吴驾牛,禹时奚仲驾马。
”少吴乃黄帝之子,所以黄帝时即使牛驾车。
商周时期,牛一直是统治阶级祭祀祖先的供品。
周代实行了列鼎制度,史载礼祭天子有九鼎,其中第一鼎就是专门用来盛放牛的。
牛除了用于肉食、祭祀外,还被用于拉车服役。
牛与殷商之族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传说商人的祖先王亥就已掌握了“服牛”的役畜技术,使用牛拉车运货贸易。
《周易》中曾经提到:“王亥丧牛羊于有易”。
就是说商的先祖王亥客于有易部落,有易首领夺其牛羊。
又如《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关于王亥的事迹记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
”这里的仆是指童仆,牛是指牧牛。
不久,他的儿子为父报仇,打败了抢夺财物的有易部落,使商人逐渐成为一方霸主,所以后世也把生
意人称作“商人”。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司辛”石牛(图1、图2),高14厘米,宽25厘米,下颌阴刻“司辛”二字。
“司辛”或称为司母辛,是妇好死后的庙号,而妇好则是
商王武丁的配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声名显赫的女将军。
因此,这件石牛应该是妇好死后专门为她制作的陪葬品,可能是商王武丁馈赠给王妃妇好的。
武丁送此石牛给妇好作为随葬品,也许就是想让妇好在另一个世界里,观赏此物的同时,不忘先祖对商人所做出的贡献。
石牛系白色大理石制作而成,圆雕兼施阴刻,跪卧姿势,长眉方目,嘴巴微张,环鼻,小耳,犄角粗大弯曲,尾巴下垂,足呈蹄形,通体阴刻图案装饰,质地细腻,酷似青玉,形象温顺,乖巧可爱。
这件石牛,是妇好墓出土玉石类动物雕刻中体积最大的一件,造型古朴规整,刻工精致讲究,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体现了中国殷商文化鼎盛时期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国家宝藏”之一。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牛的文化也在不断丰富。
关于牛的玉石雕刻艺术,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陕西省宝鸡市的豫国墓地,就曾出土有六件西周早期的玉牛。
如1974年茹家庄1号墓乙出土的一件玉立牛,长4.5厘米,厚1.1厘米。
牛为圆雕,青玉琢制,局部有白色沁斑。
探首前视,拱背翘臀,四肢直立,尾巴下垂,肌体丰硕,通体无饰。
它口部有穿,从角形看,应为水牛。
此牛形体较小,雕琢精致,造型可爱,神态温顺,为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立式玉牛(图3)。
又如竹园沟9号墓出土的另件玉牛首,高3.3
厦米,宽3.2厘米,厚1厘米。
片状雕刻,也为青玉,玉质光洁,仍有沁痕。
牛首作正面剪影状,轮廓简单,特征鲜明,双角上耸内弯,双耳平行张开,阴线刻出圆眼,额头有一穿孔,显然为佩饰。
这件作品,局部细节采用勾撤法刻划,隐隐凸起若浅浮雕。
勾撤法即按照图案纹样勾出阴刻线条,线条深而似一个浅槽池,这种工艺叫勾;然后把阴刻线一侧的壁,碾磨成一定的坡度,叫做撤。
这是商周时期玉雕工艺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图4)。
据有关专家考证,古穗国,是一个史书失载的西周时期小方国。
豫国人的祖先,是历史上曾很有名的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巴人。
他们沿汉江而上,翻过秦岭,来到渭水流域,因
参加周武王伐商立有战功,而受封于今陕西宝鸡一带,称豫国。
这在《华阳国志》中确有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西周中期,又南迁四川,史书上没有记载。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在宝鸡市的茹家庄、竹园沟、纸坊头等地,均曾先后发现有摭国墓地遗存,共发掘清理古墓葬27座、车马坑6座,出土各类文物总计3000余件(组),而且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上,首次发现了这个古方国。
玉牛首就是这次重大发现中出土的一件精美玉器,它丰富了我们研究西周玉雕艺术的实物资料。
洛阳市老城北郊北窑村西周墓地,背依邙山,面对洛河,东临漉水,环境幽雅,是一处西周时期的王室贵族墓地。
20世纪60年代,洛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可谓我国建国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对于研究西周历史考古,提供了极其丰富和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1964年出土的玉牛形调色器(图5-7),长10.1厘米,宽5.2厘
米,高3.4厘米。
这是一件俏色肖形圆雕,玉质温润,颜色灰白,头部有黑色斑纹。
牛作卧伏状,头向前伸,鼻吻部微翘,嘴巴紧闭,“臣”字目,长弯眉,一对大耳平贴头后,双角则向后弯曲贴于背部。
背部宽平,上琢四个圆洞。
角、耳及四肢均以浮雕形式表现,身上采用阴线刻有卷云纹装饰。
俏色玉雕,是根据玉石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体,进行因材施艺的一种艺术创造。
这件作品充分利用其色彩变化,巧妙构思,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加工,恰如其分,形成独一无二、绝无雷同的俏色玉雕作品。
它虽然唯有黑白两色变化,但却犹如西画中的素描和国画中的水墨,大方不俗,耐人寻味,这一艺术中的永恒色调,呈现给我们的是无穷的色彩和空间。
无疑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丰富的层次过渡,俏丽的独特形色,给人以美感及高层次的艺术享受。
该器出土时,背上
圆洞内残留有朱红颜料,发掘者据此推测,此物可能是调色器。
其所出墓葬为一西周中期中型贵族墓,伴之而出的铜戈和“宗人用”斧等,反映了墓主人应是地位较高的奴隶主贵族。
宗人也称宗伯或省作宗,是西周王室主管宗教礼仪的官职,属于六卿之一的高官。
山西省曲沃县天马――曲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延续时间较长。
经过考古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初步判断,此遗址在西周初期兴起,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而到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却又陡然衰竭。
1962年首次发现该遗址,1963年进行首次发掘。
1979年进行第二次试掘,并发现了晋国墓地。
几十年来,该遗址经过连续多次大规模勘探发掘,共揭露面积上万平
方米,发掘墓葬千余座。
是目前发现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周代遗址。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晋侯墓地,目前已发掘了天马遗址的核心部分、九代十九座晋侯及夫人的大型墓葬。
尤其自199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遗址抢救性发掘以来,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特别是这里出土的数以万计精美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完全展示出一幅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解剖图,同时也为西周断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证和依据。
其中1993年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西周玉牛牲(图8,图9),长7厘米,宽2.2厘米,高4厘米。
玉质细腻,呈墨绿色,立体圆雕。
牛首前伸,双角后翘,嘴唇微启,神情安详,作半卧姿态,四肢分别向前后叉开,颈下支撵一丫形架子,四肢和支架均与一平板相连。
其真实再现了当时以牲畜祭祀的情景,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祭
祀用牲制度具有直接意义。
据发掘者考证,这件玉牛牲的主人,是晋国历史上第八代晋侯――晋穆侯的次夫人杨姑。
晋侯墓地作为晋国早期的“皇家陵园”,除唯――处次夫人墓葬外,其余均是一夫一妻的形制。
第62、63、64号墓,是晋侯墓地仅见的一夫二妻并列墓葬形式。
64号墓主为晋穆侯,62、63号墓分别为其夫人和次夫人之墓。
在西周这个等级森严、礼法明确的时代,这位次夫人却是晋侯墓地里唯一一个以妾的身份入葬王侯墓地的人。
而这件玉牛牲,便是该63号墓次夫人杨姑之墓中所出土的。
除此之外,这位次夫人的墓中随葬品多达4280余件,仅玉器就达800多件,当时作为权力象征的玉戈也有12件之多。
这样的随葬规模,就连晋穆侯本人的墓葬也显得逊色许多。
西周时期,三门峡为周武王分封的焦国所在地。
幽王七年,虢人灭焦,建都上阳,虢国成为周王朝的
重要方国之一。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队联合,对虢国墓地进行的大规模发掘,揭开了虢国的神秘面纱,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和玉石器,以及为数不少的金器,特别是其中玉器之美,令人咂舌,堪称珍品。
诸如1991年,在三门峡市会兴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玉卧牛(编号:M2006:69),小中见大,可窥一斑(图10、图11)。
这是一件圆雕作品,同时又具浮雕效果,长5.8厘米,宽4.1厘米,高2.2厘米。
牛伏首垂尾,曲腿侧卧,
大眼圆珠,弯角贴脊,耳鼻有孔,口部系穿。
杂玉质,灰白色。
它巧妙地利用了玉块的自然形状,整体轮廓粗具大形,局部则以浅浮雕加阴线刻的形式表现。
因材施艺,刀法简洁,浑然天成,富有创意,体现了雕琢设计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系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夫人墓中之随葬玉器。
又如1990年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7-前784年)玉牛首(图12),高11.2厘米。
玉质较粗,白色泛黄,角有绿斑。
片状雕刻,作扁平面。
“臣”字目,双耳斜竖,一对大角内弯高耸,鼻吻部正中琢一圆孔以示鼻穿。
从雕刻技法来看,首先粗雕牛首形状的外观轮廓,再以阴线刻出牛的眼睛与双角纹饰。
其夸张的大角,传神的双眼,简洁生动,粗拙而不失率真。
类似这种扁平面的片状玉器雕刻,三门峡虢国墓地还有不少发现。
如1993年出土的西周晚期(约公元前9世纪前655年)青玉牛(图13),高3.1厘米,长4.2厘米。
青玉,质地较细,局部有沁斑。
仍为扁平面片状雕刻,略微兼具阴刻及浅浮雕等雕塑特点。
前肢跪地,后肢蜷卧、头、身和蹄部刻以阴线示其轮廓、角、耳和前后臀部骨骼凸浮效果明显,立体感较强。
而1992年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另一件西周晚期玉卧牛(图14),则是一件立体感更强的纯粹圆雕。
同属青玉,但由于受沁较甚,整体则呈现出棕黄色。
长4.75厘米,高2.05厘米。
造型与上述玉牛形
调色器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截然不同之处。
牛为跪卧姿势,头部渐窄,臀微宽圆,鼻吻部作竖切面,双角和耳浮雕贴于体表。
“臣”字目,眉较细,尾略短,下唇部有一斜穿,身上阴刻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角上亦以阴线刻有纹饰,圆雕兼施阴刻,装饰效果突出。
附记:本文图片主要由作者拍摄,部分为高虎、李宪增、陈亮先生拍摄,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