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45分钟作业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学习资料专题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课后作业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
①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
②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③工农教育的宗旨是“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④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是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内容,①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2.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从“1950年7月”这一时间可看出,当时中国教育处于“奠基”时期,C、D两项超出了当时阶段,联系当时史实A项最符合题意。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是( )
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C.“文革”的发生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根本原因”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四个选项的关系。

题干中B、C、D三项是由A选项所导致的,即由于“左”倾错误发展到了文化教育领域才导致了教育大跃进,随之遭到严重破坏。

4.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 )
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C.提出了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1977年”“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可知A正确,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B、C均发生在1956年,D说的是文学艺术不是教育问题。

5.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

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过渡时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只有“文革”期间才会出现“停课闹革命”的现象。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
①有教无类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三个面向”思想主要体现了教育现代化与走向世界,这与题干材料中的“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等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③,答案为C。

7.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答案:A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

归根结底,其目的是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8.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答案:C
9.下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一个缩影。

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
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彻底清除
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民族文化素质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封建文化的糟粕是否彻底清除与此无关;因为这一时期偏重政治和劳动教育,忽略了科技文化知识的培养,导致了D现象的出现。

10.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

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

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答案:B
解析:依材料看,高考制度恢复后,普通民众可以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知识,从而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高等教育出现这一繁荣景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实行改革开放
D.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教育的繁荣与以上四个选项都有关系,但从“文革”中得到的教训是,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我国各项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政局稳定是前提、根本。

12.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有( )
①中外大学的交流进一步加强②成人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③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建设的速度加快④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文革”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受到冲击,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封建文化糟粕没有得以彻底清除,国家出现了“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

故答案为D。

13.“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
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
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应该从问题的本质方面考虑,科技在人才,人才在教育,体现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

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 594人。

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西欧(共925人)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二: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三:……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答案:(1)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

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

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

(2)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三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的教育状况
材料二: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的图片拍摄于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此时期我国教育状况如何?
(2)恢复高考是在哪一年?党重新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分子对我国科技事业产生了哪些影
响?
(3)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4)简要概括材料二、三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5)从20世纪末以来,国家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做法主要有哪些?
答案:(1)拍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此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1977年。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的春天。

(3)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4)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5)①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②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③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⑤加快课程教材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