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门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门市制造业产业链
链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1.04.22
•【字号】荆政办发〔2021〕19号
•【施行日期】2021.04.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荆门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荆门高新区,大柴湖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荆门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22日荆门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
为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不断提升我市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具有荆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荆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即绿色磷化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汽车产业链、通用航空产业链、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通过提升产业链带动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力争将绿色磷化、石油化工、绿色食品、通用航空、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将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促进绿色建材和家居、纺织服装产业提档升级。
推动我市形成千亿产业为引领、五百亿产业为骨干、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一)绿色磷化产业链。
全面推动磷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延伸产业链,全力打造涵盖肥料级、工业级、食品级、电子级等磷系化学品和磷矿伴生物回收制品绿色循环产业链,将我市磷化产业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磷肥产品生产与复合肥研发及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氟化工新材料及氟、磷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
优化产业布局,将新建磷化项目布局到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钟祥胡集经济开发区、东宝化工循环产业园。
依托新洋丰、鄂中生态等骨干企业,推动磷化企业兼并重组,2025年底前完成49家磷化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将全市磷化工企业控制在30家以内。
积极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力争10年内达到产用平衡。
到2025年,全市绿色磷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二)石油化工产业链。
以建设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为契机,推动石化产业从炼油主导型向炼化一体化转变。
以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园区配套一次炼油1000万吨原油管道建设;大力支持荆门石化炼化技术提档升级,开展炼油
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碳四、碳五及芳烃、丙烯、乙烯等产业链,建成百万吨级特种油生产基地和百万吨级化工产品基地。
到2025年,全市石油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
(三)汽车产业链。
紧密对接“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以荆门高新区汽车产业园为核心,以钟祥市、京山市装备制造聚集区为辅助,突破性发展乘用车、皮卡车等整车制造产业和新能源动力电池等汽车零部件产业。
引导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积极布局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的新能源整车制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形成汽车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特种车辆等五大产业链均衡协同发展格局。
到2025年,全市传统车辆、特种车辆、新能源车辆年产量达30万辆,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四)通用航空产业链。
紧密对接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战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集群发展部署,按照“一核(漳河机场通用航空核心区)、两区(特种飞行器研究所本部和漳河新区研发基地、荆门高新区航空装备工业园)、多点(钟祥市、京山市、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等通用机场)”产业布局,以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等企业为骨干,高质量建设漳河新区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荆门航空产业园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器研发与制造,打造包括整机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地面设备制造以及通用飞机服务业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链。
大力开展通航制造产业招商引资,引进通航制造规上企业5家以上。
到2025年,全市通用航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
以集成化、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将高端装备制造与传统制造改造提升相结合,着力打造装备制造(轻工机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制造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设备(纸制品等轻工包装机械等)、关键零部件(高
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以及伺服控制机构等)、激光设备等产业。
支持京山轻机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包装设备生产基地。
依托京山农业装备产业园,健全农业装备产业链。
支持沙洋发展港口重型机械、智能装备及零部件制造。
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六)绿色食品产业链。
大力实施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五个一”工程,重点打造优质粮油、畜禽水产、健康营养食品精细加工全产业链,打响以“中国农谷·长寿荆门”为内涵的“荆品名门”区域公共品牌。
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元。
(七)纺织服装产业链。
围绕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着力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科技含量,加大技改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差异化发展,以运动休闲服饰为重点,发展名、优、特产品。
到2025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八)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链。
加大兼并重组和技改力度,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建材,提升行业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抢抓国家鼓励规范发展机制砂石产业机遇,重点建设七大机制砂石产业基地,延伸下游绿色建材、商混、纳米碳酸钙、食品级碳酸钙、医用级碳酸钙等产品,提升石材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机制砂石产业基地。
以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及绿色环保家具(居)产业。
到2025年,全市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九)新材料产业链。
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锂电池用新材料、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等产业,打造“中部锂都”,建设中部地区重要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鼓励化工企业从化工原料生产向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延伸,提高产品利润率;做强碳一化工产业,
拓展醇类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
鼓励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集聚发展新材料产业。
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十)节能环保产业链。
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大力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争创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格林美资源循环产业园、荆门静脉产业园、东宝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大力发展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可降解材料及制品、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材料再造、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以磷石膏为重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培育发展环保装备制造和环保技术服务产业。
到202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
(十一)生物医药产业链。
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发展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产业,突破性发展化学药品制剂和仿制药制造产业,着力推进现代中药制造产业,迅速发展以康复为主的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生物药物、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及饮片产业集聚区,建设华中地区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绿色生产基地、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示范基地。
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十二)电子信息产业链。
紧密对接以武汉为核心的湖北省“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建设战略,依托东宝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着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培育引进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光应用、光通讯、LED/OLED、触控显示、5G、新基建、电子元器件、印制线路板、光电子应用等细分产业,打造华中地区印制线路板产业基地。
大力引进集成电路、智能终端、5G通讯等新基建产业,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构建跨领域、多技术融合的创新产业发展格局。
到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企业主体培育“建链”行动。
实施“雄鹰计划”,打造百亿企业,每条重点产业链至少引进和培育1家产业链领航企业、链主企业。
实施“云雀工程”,“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
支持骨干企业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每年培育引导50家以上成长性较好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
(二)实施创新赋能“强链”行动。
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
依托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每条产业链至少建设1家产业创新促进中心或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
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推动“千企千亿”技改,每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市级重大技改示范项目100个,带动全市企业实施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推进“互联网”制造,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示范,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到2025年,重点产业链规上企业信息技术综合利用普及率达到95%。
(三)实施精准招商“补链”行动。
突出产业链招商,按照“集群化招商、基地化布局、特色化发展”思路,聚焦重点产业链,围绕构建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瞄准国内外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集中力量引进落地一批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旗舰企业、链主企业和重大项目。
围绕现有重点企业上下游配套产品,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全市力争年均新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链项目10个以上,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80%。
(四)实施重大项目“壮链”行动。
根据产业链图谱梳理产业重大项目,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加强重点新建项目、技改
项目建设服务,加快推动玲珑轮胎、亿纬动力扩能、雄韬锂电池、海太欧林智能家居、润都制药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建设和投产达产。
(五)实施产业发展平台“聚链”行动。
依托荆门高新区和京山、钟祥、沙洋、东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重点工业镇,围绕重点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园区提标提档,加快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物流仓储、人才培训、创业孵化、电子商务等生产经营性服务平台,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实施营商环境“稳链”行动。
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和“争抢转”作风,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省新30条”和“市新39条”,不断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
抓好惠企政策兑现落实,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能源、土地、用工、技术、运输、原料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全市制造业产业链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总揽全市产业链发展大局。
每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一名市级领导、一名龙头企业负责人、一家龙头企业、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份五年计划、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的“八个一”工作体系,市直有关部门依据职能对涉及产业链发展的行政审批、要素保障、减税降费、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市场拓展等工作予以支持配合。
各有关县(市、区)要履行产业链发展主体责任,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强化市县(市、区)联动,推进产业链发展。
(二)强化工作机制。
重点产业链实行一名市领导、一名龙头企业负责人双链长负责制。
各重点产业链要组建工作专班,成立综合协调组、项目招商组和专家服务组,制定重点产业链技术结构图、应用领域图、产业布局图、发展路线图、招商目标图,实施“五图作业”。
研究制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年度工作清单,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实行产业链链长双月碰头会制度,定期研究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
产业链链
长制日常工作由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研究各产业链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联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三)强化专业支撑。
依托相关业务部门和市内外研究机构、智库力量,每条重点产业链构建一支不少于3人的专业服务队伍,定期为重点产业链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四)强化政策支持。
针对不同产业链特点和实际,进一步完善“一链一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市财政每年给予每条产业链2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链长制服务协调工作和产业创新。
(五)强化督办检查。
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依据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年度工作清单,定期组织对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广泛收集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动态,每月编印信息简报,加强信息交流互动,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强化工作责任,对工作不力、进度明显滞后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荆门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分工安排.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