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粉虱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研究

合集下载

柑橘粉虱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柑橘粉虱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柑橘粉虱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柑橘粉虱的成虫、若虫吸食柑橘叶片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变黄,并分泌大量蜜露,引起煤烟病的发生。

尤其在果实近成熟期,使果面蒙上一层煤污,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品质,给果农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介绍柑橘粉虱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一、发生规律
柑橘粉虱一般一年发生3代,以有蜡质的3龄若虫及蛹附着在叶背面越冬。

在4月中旬为盛发期且较为集中,6月中下旬第二代成虫进入羽化盛期,8月中下旬第三代成虫进入羽化盛期。

柑橘粉虱成虫羽化后,除中午高温外,成虫常围绕树冠做短距离、短时间飞行。

成虫有趋嫩性,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在植株顶部嫩叶上产卵,因此,该虫在柑橘植株自上而下地分布为新产的绿卵、变黑的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的成虫。

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极不易脱落。

二、防治方法
1.合理整形修剪,密植园实行间伐:春季修剪时,剪除被害严重的枝条、衰弱枝、荫蔽枝以及密生枝。

树冠郁闭的果园,采取“去大枝、开天窗”的修剪方法。

夏秋季修剪要抹芽控梢,以利树冠通风透光,减轻为害。

平坝果园要开沟排湿,增施磷、钾肥,适时适量进行根外施肥,以提高树体抗逆能力。

此外,如盛果期较密闭(行株距2米×1.5
1。

柑桔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柑桔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柑桔白粉虱的防治方法随着柑桔种植面积的越来越广。

近年来柑桔白粉虱在福建闽西北地区柑桔园危害十分严重,柑桔白粉虱不但影响果实外观品质,同时也给果农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柑桔白粉虱已上升为柑桔生产中的主要虫害。

柑桔白粉虱的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要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粉虱座壳孢菌、瓢虫、草蛉、花蝽和寄生蜂等天敌,在虫害严重时,可人工繁殖释放丽蚜小蜂。

2、物理防治:该虫对黄色有趋性,可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方法:利用废旧的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1×0.2米长条,用油漆涂为橙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油(可使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每亩设置40~50块,置于行间可与植株高度相同。

当粉虱粘满板面时,需及时重涂粘油,一般可7~10天重涂1次。

黄板诱杀与释放丽蚜小蜂可协调运用。

3、药剂防治:由于粉虱世代重叠,在同一时间同一作物上存在各种虫态。

给药剂防治带来困难,目前尚无对所有虫态皆有特效的种类,因此,采用化学防治,必须连续几次喷药,同时还必须抓紧早期防治和选用附着力强的药剂,重点抓好3月上、中旬,4月上、中旬第一二代初龄若虫的防治,选用各种虫态兼治的药剂及对天敌杀伤力小的选择性药剂,当前可选用的药剂有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7500倍液和2.5%的功夫乳油1500倍液混用或50%的库龙1500倍液和2.5%的功夫乳油1500倍液混用,对粉虱有特效,注意喷用时连同果园地面一起喷。

4、农业防治:合理整形修剪,对过密园实行间伐,对主枝过多的成年植株待初春枝芽萌发前锯除多余主枝和疏剪过密侧枝;夏季修剪首先要疏除过密的旺长枝、直立枝;留中庸枝、斜生枝,以利树冠通风透光,减轻危害。

同时,还要加强栽培管理,采用“去零留整,去早留齐,集中放梢”的抹芽放梢的措施,打断粉虱的食物链,以减少虫源和减轻其为害与减少喷药次数。

此外,注意搞好果园排水,增施磷、钾肥,减少根外喷施氮肥次数,提高树体抗病虫力。

此外,由于白粉虱繁殖迅速且有迁飞能力易于传播,在一定区域内的果园应注意联防联治,以提高总体防治效果。

柑桔粉虱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柑桔粉虱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23 防治方 法不 当 .
代发生量最大 , 1 第 代及第 3 代次之 , 4 第 代发生量 较少 。柑 桔粉虱 喜 阴暗潮 湿环境 , 般树 冠荫 蔽 、 一 杂
草丛 生 、 势低 洼 阴湿 的桔 园发生较 重 。 地 1 2 发 生特 点 通 过 观 察 , 桔 粉 虱 发 生为 害具 有 . 柑
营养消耗过多 , 部分桔 园因销售不畅等原 因延迟采 收, 采果后未能抓紧时间早施基肥 , 致使树势恢复较 慢, 抗逆性 下 降 , 重 了其发 生 。 加 2 2 寄主植 物种 类 多 .
柑 桔粉 虱是 一 种 杂 食 性 害 虫 , 主有 3 寄 0科 7 4
种 植 物 。 除 柑 桔 外 , 市适 宜 其取 食 的 还 有 茶 、 本 女 贞 、 子 、 、 等 , 布较 广 , 培 面积较 大 , 栀 桃 棉 分 栽 为其 发 生为 害提供 了充 足 的生存 场 所 和 丰富 的 食 料 , 给 并 防治 带来 了一定 困难 。
背吸取汁液 , 并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 , 使枝 、 果变 叶、 黑, 阻碍 叶片光合 作用 , 成树势 衰弱 、 量下 降 、 造 产 品
质变 劣 。为 害 严 重 时 , 梢纤 弱 不 充 实 , 生 数 量 新 抽 少, 翌年极 少开 花结果 。为有效 控制 其 为害 , 我们 自 20 0 2年 开始对 其 发生为 害 特点 、 重 发 生原 因及 防 偏 治对 策进 行 了调查研 究 。
1 发 生为 害特点
I 1 发生概 况 .
为主、 下部 以蛹 及 已羽化 出成 虫 的蛹 壳 为主 。 12 2 不 同品种 、 .. 树龄 、 部位 , 发生程 度 不同 。 同一 片桔 园 , 甜橙 、 柑 比温 州 蜜 柑 受 害 重 , 槿 成 年、 衰老树 比苗木 及 幼 龄树 受 害 重 ; 同一 植 株 上 , 树 冠 中下 部 比上部 受 害重 , 不 同方 位 虫 口发生 无 明 但

柑橘黑刺粉虱的防治

柑橘黑刺粉虱的防治

根据柑橘生长阶段和害虫发生情况,选用适 宜的防治方法和药剂。
技术培训
建立示范区
开展农民和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防治 技能和农药使用水平。
在柑橘产区建立防治示范区,推广先进的防 治技术和经验。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01
柑橘黑刺粉虱是一种严重的柑橘害虫,对柑橘生产造成严重影 响。
02
不同柑橘品种对于柑橘黑刺粉虱的抗性存在差异,但并不是所
3
易引发病害
黑刺粉虱的分泌物和虫尸可诱发柑橘煤烟病等 病害,增加防治难度。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破坏森林资源
柑橘黑刺粉虱大量繁殖,危害柑橘林,破坏森林资源。
影响生态平衡
柑橘黑刺粉虱对柑橘天敌生物也会造成一定危害,影响生态平衡。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引发过敏反应
柑橘黑刺粉虱的分泌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哮喘等症状。
轮换用药
为了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提高防治效果。
04
防治实践与效果
防治实践
01
农业防治
采取合理的柑橘园管理和修剪措施,如冬季清园、除草和修剪,减少
越冬虫源。
02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控制黑刺粉虱的种群数量。
03
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吡虫啶、氟虫腈等,注意轮换使用
传播病毒
黑刺粉虱可传播柑橘衰退病等病毒,威胁人类健康。
02
柑橘黑刺粉虱的生物学特征形源自特征卵黑刺粉虱的卵呈香蕉形,表面光滑,初 为黄白色,后变为淡黄色。
幼虫
幼虫体呈椭圆形,体表有短毛,体色为 黄色至橙色。

蛹呈椭圆形,体表光滑,体色为黄色至 橙色。

柑橘粉虱如何防治?

柑橘粉虱如何防治?

柑橘粉虱如何防治?
柑橘粉虱有哪些危害?柑橘粉虱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柑橘粉虱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柑橘粉虱的危害柑橘粉虱又叫柑橘绿粉虱、茶园橘黄粉虱、通草粉虱、白粉虱,以幼虫群集于叶背刺吸汁液,粉虱产生分泌物易诱发煤病,影响光合作用,致发芽减少,树势衰弱。

二、柑橘粉虱发生规律柑橘粉虱在浙江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叶背越冬。

柑橘粉虱的幼虫以树丛中间徒长枝和下部嫩叶背面发生最多天敌有寄生蜂和寄生菌。

柑橘粉虱成虫:成虫白天活动,雌虫交尾后在嫩叶背面产卵,每雌产130粒左右未经交尾亦能产卵繁殖,但后代全是雄虫。

柑橘粉虱幼虫:幼虫孵化后经数小时即在叶背固定,后渐分泌白色棉絮状蜡丝,虫龄增蜡丝也长。

三、柑橘粉虱防治方法1、适量剪除虫害枝和衰弱枝,清除枯枝落叶。

加强栽培管理,增加树势,保持林间常年通风透光良好。

2、在若虫盛发期喷20%吡虫啉,或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

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柑橘秋冬主要病虫害之-虫害:粉虱

柑橘秋冬主要病虫害之-虫害:粉虱

1-2龄喷洒敌敌畏、联苯菊酯、噻嗪酮等。
为害叶片
【防治方法】 ① 加强管理,合理修剪,剪除带虫枝叶,集中销毁;早春疏除过密春梢,增加树冠通风透光; ② 成虫羽化后,可挂黄板诱杀; ③ 保护利用粉虱座壳孢菌、瓢虫、草蛉等天敌; ④ 4-5月可在粉虱高发区悬挂有座壳孢菌的树叶,或将座壳孢菌柑橘叶捣碎加水稀释过滤后喷雾。 ⑤ 抓好防尘时间,卵孵化高峰期,特别发生较整齐的第一代若虫盛发期为防治关键期。 化学防治:喷洒柴油乳剂或矿物油、松脂合剂毒杀越冬若虫。
柑橘秋冬主要病虫害
之-虫害:粉虱类
【分布情况】为害柑橘的粉虱有 20 多种,主要有柑橘粉虱 DIALEURODES CITRI 和黑刺粉虱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属同翅目粉虱科。分布于我国安微、湖北、江苏、海南、云 南、四川、重庆等地。
【为害特点】成、若虫刺吸叶、果实和嫩枝的汁液。被害叶出现失绿黄白斑点,随为害的加重 斑点扩展成片,进而全叶苍白早落。果实被害风味品质降低,幼果受害严重时常脱落。排泄蜜 露可诱致煤污病发生。
黑刺粉虱 白粉虱
【发生规律】粉虱多以老熟若虫或蛹在叶背越冬。越冬若虫3月中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羽化。 世代不整齐,从3月中旬至11月下旬田间各虫态均可见,各代若虫发生期:第1代4月下旬至6月, 第2代6月下至7月中旬,第3代7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4代10月至翌年2-3月。成虫喜较阴暗的环境, 白天活动,有趋嫩性,卵散产,常密集于叶背;初孵若虫多在卵壳附近爬行吸食。在安微、黄粉虱、橘绿粉虱等。雌虫体长1.2毫米左右,雄虫体长0.9毫米左右。成虫体淡 黄绿色,翅两对、半透明,虫体和翅上均覆盖白色蜡粉。叠翅时如屋脊状。卵淡黄色,椭圆形, 一端有柄固定在叶上。蛹壳略近椭圆形,长约1.2-1.6毫米,扁平、质软薄而透明,背面无刺毛。 黑刺粉虱 又名橘刺粉虱。成虫体长0.96-1.35毫米,前翅淡紫色,上有7-8个白色斑纹。卵长椭圆 形,有1和柄,初为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灰黑色,若虫椭圆形,1龄若虫体色淡,孵化出后 稍作爬行既固定在叶背取食,以后渐变黑色,周围分泌白色蜡质物。蛹黑色,有光泽,有白色 绵状蜡质边缘,背面中央隆起,何平经及两侧边缘有长刺。

柑橘粉虱发生的相关因素与防治对策

柑橘粉虱发生的相关因素与防治对策

柑橘粉虱发生的相关因素与防治对策摘要针对柑橘粉虱发生的规律、特点与诱发因素,提出了综合防治的对策。

关键词柑橘粉虱;发生规律;诱发因素;防治柑橘粉虱又名橘绿粉虱、橘黄粉虱,主要为害柑橘、柿和丁香等植物,以成、幼虫群体在叶片和果实上吸食汁液,使叶背出现黄白斑点,导致叶片发黑,果实生长受抑制、品质下降,并易脱落,新梢纤弱不充实,抽生数量少,翌年极少开花结果,给果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有效控制其为害,减少生产损失。

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综合防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1 发生的相关因素1.1 发生概况柑橘粉虱由于其成虫体和翅上均被白色蜡粉覆盖,肉眼观察为白色昆虫,故有些果农称其为“白粉虱”。

我国各柑橘栽培区均有发生。

其寄主有柑橘、柿、女贞、栀子和丁香等植物。

其成虫将卵产于柑橘叶片背面。

幼虫全在叶片背面吸食,果实和小枝表面也有个别虫体取食。

柑橘叶片受害处出现轻微退绿斑,幼虫分泌的排泄物使枝叶和果实表面覆盖一层黑色霉层,降低植物光合作用,使其枝叶短小,叶片缺乏光泽。

受害严重时枝叶枯黄,叶片脱落,果实外观和肉质下降。

该虫系小型昆虫,其成虫体长仅1.2 mm,黄色,翅2对,半透明,其身体和翅上均覆盖白色蜡粉,卵很小,淡黄色,椭圆形,有一短卵柄直立附着于叶片背面。

卵孵化后幼虫即在卵壳附近活动,虫体不足1 mm,淡黄色,椭圆形,体扁平而薄,略显透明。

蛹椭圆形,淡黄色,长1.3 mm,体薄而透明,隐约可见其虫体,其头部有2个橙红色眼点明显可见,羽化后蛹壳呈白色而软,肉眼明显可见。

1.2 发生规律以柑橘粉虱为主的粉虱类,4月上旬高龄若虫化蛹后羽化出的成虫活动和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第1代孵化高峰,第2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4代在10月上旬至翌年4月上旬,有世代重叠现象,同一果园树与树之间由成虫迁飞传播,果园与果园之间由风传播。

粉虱多寄生于叶背,密集分布。

成虫喜阴蔽环境,并在树冠内部幼嫩枝叶上或草丛间活动,一遇惊动,则飞离逃逸,但飞翔距离较短。

柑橘粉虱的出现因素和防治和治疗措施

柑橘粉虱的出现因素和防治和治疗措施

柑橘粉虱的出现因素和防治和治疗措施1柑橘粉虱的出现因素2柑橘粉虱的防治3柑橘粉虱的治疗措施4柑橘粉虱的预防和控制目录CONTENTS5柑橘粉虱对植物的影响和危害6柑橘粉虱的防治和治疗注意事项柑橘粉虱的出现因素自然因素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植被类型:柑橘粉虱喜欢生长在柑橘等果树上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柑橘粉虱的繁殖和生长土壤条件:肥沃、疏松的土壤有利于柑橘粉虱的生存和繁殖地理环境:柑橘粉虱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农业因素01柑橘种植规模扩大,为柑橘粉虱提供了更多的寄主02柑橘品种多样化,为柑橘粉虱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03农业技术进步,提高了柑橘粉虱的繁殖能力和抗药性04农业生态环境变化,为柑橘粉虱提供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生物因素柑橘粉虱的天敌:如瓢虫、草蛉等01柑橘粉虱的繁殖方式:孤雌生殖,繁殖速度快03柑橘粉虱的寄主植物:柑橘、柚子、柠檬等芸香科植物02柑橘粉虱的生活习性: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在春季和秋季活动最为频繁04柑橘粉虱的防治农业防治0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虫枝、落叶,减少虫源040203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树势,增强抗病能力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控制柑橘粉虱物理防治:利用黄板、诱虫灯等诱杀柑橘粉虱05化学防治: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01农药选择: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040203施药方法:喷雾、熏蒸、涂抹等施药时间:根据柑橘粉虱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选择最佳施药时间施药次数:根据柑橘粉虱的抗药性和防治效果,确定合理的施药次数05安全防护:施药时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农药中毒06环境友好:选择环保型农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柑橘粉虱的治疗措施03施药时间:根据柑橘粉虱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程度选择施药时间04施药次数:根据柑橘粉虱的抗药性和危害程度确定施药次数01农药选择: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施药方法:喷雾、灌根、涂抹等0205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药害和污染环境手术目的:切除病灶,减轻症状手术方法:切开皮肤,切除病灶,缝合伤口手术风险:出血、感染、疤痕形成术后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定期复查柑橘粉虱的预防和控制预防措施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定期检查果树,发现粉虱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果园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透光条件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或利用微生物进行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避免过度使用和污染环境控制措施01030204柑橘粉虱对植物的影响和危害影响植物生长柑橘粉虱以植物汁液为食,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柑橘粉虱分泌物会引起植物叶片发黄、枯萎、脱落柑橘粉虱传播病毒,导致植物病害发生柑橘粉虱大量繁殖,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危害植物健康柑橘粉虱以植物汁液为食,导致植物营养不良柑橘粉虱分泌物会引起植物叶片发黄、枯萎、脱落柑橘粉虱传播病毒,导致植物病害发生柑橘粉虱大量繁殖,影响植物生长和结果柑橘粉虱的防治和治疗注意事项010302041 42536THANK YOU。

柑橘白粉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的防治策略

柑橘白粉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的防治策略

柑橘白粉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的防治策略柑橘作为重要的果树经济作物之一,一直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

其中,柑橘白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其通过传播病毒,给柑橘树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柑橘白粉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以及防治策略。

一、柑橘白粉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柑橘白粉虱是一种小型昆虫,以柑橘为主要寄主,也可寄生在其他多种果树和草本植物上。

虫态的柑橘白粉虱体呈橙黄色,背具白色粉状物,活动能力强,以吸食植物汁液为食。

柑橘白粉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主要包括黄龙病和卷叶病。

黄龙病是由黄龙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主要通过柑橘白粉虱传播。

受到感染的柑橘树叶片出现黄化、卷曲、发蜡现象,果实降低品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树木死亡。

卷叶病主要由斑潜叶病毒引起,柑橘白粉虱通过咬食植物叶片的方式传播病毒,导致柑橘树叶片出现卷曲、变形等症状。

二、柑橘白粉虱传播病毒性病害的防治策略1. 排除病源为了防止柑橘白粉虱传播病毒性病害,首先要从根源上进行预防。

及时割除病树和病叶,合理清理果园垃圾。

同时要对新苗进行检疫,确保没有病毒感染。

2. 加强果园管理合理的果园管理不仅可以减少柑橘白粉虱的滋生,还可以提高柑橘树的抗病能力。

应定期清除果园中的杂草,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

同时,注意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提高柑橘树的整体健康状况。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柑橘白粉虱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对柑橘白粉虱进行天敌控制。

此外,也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注射病毒病杆菌防治柑橘白粉虱。

4.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防治柑橘白粉虱的一种有效手段。

选择合适的杀虫剂,根据季节、病虫害发生程度和柑橘树的生长阶段进行喷洒。

但是,应遵守农药使用的安全规范,不滥用农药,防止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5. 采用物理防治方法柑橘白粉虱对温度和湿度较为敏感,可以利用这一特性采用物理防治方法。

在适宜的时间段内对柑橘树进行高温浴疗,可以有效杀死害虫。

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

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

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摘要】柑橘粉虱是柑橘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对柑橘树叶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针对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并探究了可能的传播途径。

介绍了针对柑橘粉虱的综合防控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

对这些防控方法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为贡井区柑橘生产提供了参考。

结论部分强调了贡井区柑橘粉虱综合防控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有效改善贡井区柑橘生产中对柑橘粉虱的防控措施,保障柑橘产量和质量的稳定生产。

【关键词】贡井区柑橘粉虱、发生特点、影响因素、传播途径、综合防控、防控方法、防控效果、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柑橘粉虱是柑橘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范围广,危害严重。

贡井区作为柑橘种植主要区域之一,柑橘粉虱的发生频率较高,对当地柑橘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研究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规律和传播方式,探索有效的防控方法,对保障当地柑橘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寻找绿色、环保的防控手段迫在眉睫。

深入研究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有助于指导当地柑橘生产实践,提高柑橘产量,改善品质,促进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影响因素、传播途径及综合防控方法的分析和探讨,探究有效的防控措施,提高柑橘产量质量,保护果园健康,促进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贡井区柑橘粉虱防控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为实现柑橘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保障柑橘产业的稳定生产和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1.3 意义贡井区柑橘粉虱作为柑橘栽培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柑橘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综合防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柑橘是我国重要的水果产业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生产量大,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

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

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摘要】贡井区是柑橘产区,柑橘粉虱是该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

本文从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影响因素、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柑橘粉虱在贡井区发生频繁,对柑橘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传播病毒病害,加剧了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方法以及生物防治方法是目前主要的防治手段,但化学防治存在环境污染和药害等问题,生物防治方法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综合防控对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手段,综合应用以降低柑橘粉虱对柑橘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对柑橘粉虱的防治,保障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贡井区柑橘粉虱、发生特点、影响因素、防控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控、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柑橘粉虱是柑橘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吸食植物汁液引起植株凋萎、叶片脱水萎缩,并分泌大量蜜露导致叶片黏蜜、霉菌繁殖,影响果实外观和品质。

贡井区作为柑橘主产区之一,柑橘粉虱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柑橘的产量和质量,给果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柑橘产量、改善果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贡井区地处南方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柑橘生长,同时也为柑橘粉虱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存在着持续性强、易诱发抗药性等问题,因此寻找更加可持续、环保的生物防治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通过研究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提供依据,保障当地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对策。

通过深入分析该地区柑橘粉虱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评估各种防治手段的效果和可行性,以期为贡井区柑橘粉虱的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柑橘粉虱有哪些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如何预防?

柑橘粉虱有哪些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如何预防?

柑橘粉虱有哪些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如何预防?柑橘粉虱主要有黑刺粉虱和柑橘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害虫。

为害柑橘、茶树、柿、梔子、女贞和丁香等多种作物。

近年来在宜昌各柑橘产区发生猖獗。

害虫主要聚集在柑橘叶片背面,吮吸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枝叶变黑脱落,树势衰弱,产量剧减。

(1)柑橘粉虱的形态特征柑橘粉虱成虫体长0.96~1.2毫米,雄虫体形比雌虫小,黄色,覆有白色蜡粉。

翅半透明,亦敷有白色蜡粉。

复眼红褐色。

卵椭圆形,长0.2毫米,淡黄色,卵壳平滑,以卵柄着生于叶上。

若虫初孵时,体扁平椭圆形,淡黄色,体周缘有小突起17对。

蛹壳略近椭圆形。

成虫未羽化前蛹壳呈黄绿色,可以透见虫体;羽化后的蛹壳呈白色,透明,壳薄而软,长1.35毫米,宽1.4毫米。

黑刺粉虱成虫体长约1.3毫米,体橙黄色,覆有蜡质白色粉状物。

前翅紫褐色,有7个不规则白斑;后翅无斑纹,较小,淡紫褐色。

复眼红色。

雄虫体较小。

卵长椭圆形,基部有一小柄黏附在叶背面,初产时淡黄色,孵化前呈紫黑色。

若虫共3龄,初孵若虫椭圆形,体扁平、淡黄色,体周缘呈锯齿状,尾端有4根尾毛。

后渐转黑色,并在躯体周围分泌一圈白色蜡圈,随虫体增大蜡圈也增粗。

老熟若虫体漆黑色,体背有14对刺毛,周围白色蜡圈明显。

蛹椭圆形,周围附有白色绵状蜡质边缘,背面中央有一隆起纵脊,体背盘区胸部有9对刺,腹部有10对刺。

两侧边缘雌蛹有刺11对,雄蛹10对。

(2)柑橘粉虱的生活习性柑橘粉虱在宜昌一年发生4~5代,发育不整齐。

以2~3龄若虫在叶背越冬,次年4月上中旬大量羽化为成虫,成虫常在幼嫩的枝叶上活动。

卵多数产于叶背,常密集呈圆弧形,数粒至数十粒在一起。

初孵若虫爬行不远,多在卵壳附近固定下来,寄生为害。

5月中旬~5月下旬、7月上旬~中旬、8月中旬~8月下旬、10月上旬~10月下旬,是各代一、二龄幼虫的盛发期。

由于柑橘粉虱第一代幼虫发生较为整齐,其余各代世代重叠,虫态不一,防治较为困难,因此,第一代的1~2龄若虫盛发期是全年防治的关键时期。

柑桔粉虱综合防治技术

柑桔粉虱综合防治技术

柑桔粉虱综合防治技术柑桔粉虱又称桔黄粉虱、桔绿粉虱、通草粉虱,由于其成虫体和翅上均被白色蜡粉,肉眼看为白色,故果农称其为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害虫。

柑桔粉虱寄主多,食性杂,喜荫蔽环境,通风透光不良的桔园危害较严重;成虫易迁飞,传播速度快;幼虫和蛹有蜡质保护,对药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受粉虱危害的桔园大都伴有煤烟病的发生,轻者使柑桔枝、叶、果披上一层黑霉,阻碍光合作用,抑制新梢生长,削弱树势,影响果实外观,降低果实商品价值,严重者致使树体整株枯死。

其综合防治技术如下:1.改善生态环境早春在寒冷结束后,修剪被害严重的枝条及衰弱枝、荫蔽枝,减少虫源,使树冠通风透光,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

特别是栽植密度过大的桔园,枝叶郁闭,行间阴湿,应每行隔株移去一株,并对桔树进行修剪,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

2.抹除夏梢6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正值夏梢大量抽发期,全园应及时抹除夏梢,清除成虫产卵场所,可有效减轻以后各代的危害,此时抹梢可兼治柑桔潜叶蛾。

3.合理用药抓住5月上、中旬第1代幼虫大量发生期及时喷药防治,发生严重的桔园,在8月中旬第3代幼虫盛发期再防治一二次。

可选用松碱合剂15倍液~20倍液、40%速扑杀乳油800倍液~1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1000倍液、10%吡虫啉粉剂2500倍液~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注意不同类型杀虫剂要交替使用,以上药剂与机油乳剂混用,可以提高防效和兼治煤烟病。

对发病严重的桔园要统一时间,统一药剂,全面喷药,邻近桔园必须加强检查,挑治虫株。

在消灭害虫的基础上,也可以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防治煤烟病一二次。

4.保护天敌粉虱座壳孢菌是柑桔粉虱最重要的寄生菌。

桔园如有此菌发生,最好不要喷铜制剂和其他广谱杀菌剂。

同时加强对捕食性瓢虫、寄生蜂等天敌的保护。

5.冬季清园冬季彻底清园,采果后剪除病虫枝、枯枝,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喷施松碱合剂10倍液,对消灭越冬幼虫有一定效果。

柑橘黑刺粉虱如何防治?柑橘黑刺粉虱用什么药?

柑橘黑刺粉虱如何防治?柑橘黑刺粉虱用什么药?

柑橘黑刺粉虱如何防治?柑橘黑刺粉虱用什么药?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又名橘粉虱、柑橘黑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

分布于我国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和台湾。

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非洲东部等。

寄主植物除了柑橘外,还有梨、葡萄、苹果、柿、枇杷、茶、月季、蔷薇、柳、香樟、春兰等10余种。

我国为害柑橘的粉虱迄今为止记录的有23种,黑刺粉虱是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种。

近期有网友咨询耕种帮:柑橘黑刺粉虱危害症状是怎么样?柑橘黑刺粉虱长怎么样?柑橘黑刺粉虱什么时候发生?柑橘黑刺粉虱如何防治?柑橘黑刺粉虱用什么药?以下耕种帮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柑橘黑刺粉虱危害症状此虫以幼虫群集于橘株叶背吸食汁液,其排泄物常诱发煤烟病,使寄主枝叶发黑,生长趋弱,抽梢量减少,产量降低。

柑橘黑刺粉虱形态特征成虫体橙黄色,长1~1.2mm,覆被白粉状蜡质。

复眼玫瑰红色,肾形。

前翅紫褐色,其前缘和外缘各具2个白斑,后缘有3个白斑,但近翅端处的1个斑呈裂缺不显见。

后翅浅紫色。

雄虫较小,腹末有交尾器。

卵长椭圆形,稍曲呈香蕉状。

基部钝圆并有长约0.05mm的胶柄黏附于背面,端部较尖,大小为(0.24~0.26)mm×(0.12~0.13)mm。

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呈紫黑色。

卵壳外密布六角形的网纹。

老龄幼虫体长0.7~0.72mm,宽约0.5mm。

幼虫期共3龄,初孵幼虫淡黄色,扁平,体周缘呈锯齿状,触角和足明显,尾端有4根尾毛。

3龄幼虫体黑色,体背有刺14对,躯周泌一圈白色蜡质。

蛹椭圆形,初蛹乳白色,半透明,后渐变黑色。

蛹壳椭圆形,大小为(0.7~1.1)μm×(0.7~0.8)μm,黑色显光泽,壳周呈锯齿状。

雌蛹背面明显隆起,背盘区胸部有黑刺9对,腹部10对,两侧缘11对;雄蛹两侧缘仅有黑刺10对,向上竖立。

柑橘粉虱防治技术

柑橘粉虱防治技术

柑橘粉虱防治技术作者:肖运喜来源:《湖南农业》 2014年第5期茶陵县农业局肖运喜柑橘粉虱以幼虫群集在嫩叶背面吸取柑橘汁液,并分泌蜜露诱发严重的煤烟病(枝叶和果实表面覆盖一层黑色霉层),严重阻碍柑橘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柑橘粉虱发生严重的柑橘园产量降低、果品质量下降,次年基本绝收。

一、发生规律柑橘粉虱在我国多数柑橘栽培区一年发生3代,以高龄幼虫越冬,次年3月下旬化蛹,越冬代成虫4月开始出现5月初达盛期。

第1代幼虫盛期在5月中旬(在越冬代成虫盛发后10~15天),第2、3代卵多产在当年夏秋梢叶片背面,第2、3代幼虫分别于6月和8月达盛期。

田间由于成虫发生期较长而不整齐,以后世代重叠,一般田间防治重点应放在第1代幼虫期进行。

二、发生原因1.有利的环境条件柑橘园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高为害虫生存繁殖的有利条件。

2.防治时间不当由于幼虫虫体较小,加之虫体薄而扁平,其淡黄色的虫体又易与叶片颜色混同,一般肉眼不易看见,容易错过幼虫最佳防治时期,故防治效果不佳。

3.喷药效果差柑橘粉虱卵、幼虫和蛹几乎全在叶片上,尤其是树冠内中下部枝叶密集的叶片背面最多,而大多数果农在施药时大多只喷到了叶表面和树冠外的枝叶,而树冠内和中下部枝叶着药少;其次是柑橘粉虱在喷药时可以飞到其他地方,因此防治效果差。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结合柑橘冬春修剪,剪除密生枝、病虫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越冬虫源。

②及时铲除果园杂草和修整围篱,人为破坏害虫栖息的场所。

③加强肥水管理,合理稀植,增强植株的抗性。

④组织统防、联防。

2.药剂防治重点在幼虫期尤其在第1代幼虫盛期进行化学防治。

连喷2次,喷药时一定要将叶片背面喷到。

主要防治药剂有:0.5%苦参烟碱水剂800~1000倍液,25%优乐得(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00~2000倍液的24.5%烯啶噻啉、烯啶虫胺、灭扫利、功夫聚酯和噻虫嗪等。

粉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

粉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

粉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第一篇:粉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柑橘粉虱类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探讨柑橘粉虱类害虫,以幼虫群集在叶片正反两面吸食汁液,引起叶片发黄而提早晚落,尤其严重的是,该虫分露,排泄于叶片和果面上,诱发煤烟病,煤烟会遮卷叶面,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树势衰弱,同时,污染果面,严重影响柑橘果品外观和商品价值。

该虫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成石门县柑橘生产的主要害虫,曾一度成为令橘农十分头痛的问题之一。

为有效控制该虫为害,笔者与单位同仁一道进行了该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并开展了控防技术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柑橘粉虱类害虫的发生特征1、粉虱类害虫主要种类:石门县柑橘发生的粉虱类优势种类有黑刺粉虱(Aleurocar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和柑橘粉虱(俗称白粉虱Dialeurodes citri)2、发生演替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县柑橘粉虱类害虫为次要害虫,在柑橘生产上不具备防治水平。

自九十年代中期后,黑刺粉虱开始逐渐发展,1995-1996年在县城区周边的新关、楚江等地发生,后迅速扩展。

至2000年已扩展至白云乡以下全县柑橘主产区,2002年发展至发生为害高峰期:全1县各乡均有发生,发生达到16.5万左右,占当年柑橘总面积的50%以上。

由于引起橘农的高度重视,此后其发展势头得到控制,发生为害程度有所减轻。

柑橘粉虱于2000年在县城区楚江开始发生,2002年在楚江新关等地形成为害,2004-2005在楚江、新关、二都等地暴发成灾,此后逐渐向全县发展,2007年全县发生面积达到万亩,全县发展面积万亩,占全面柑橘面积%。

但发生为害程度有所减轻,其发生发展过程及为害程度见表一:二、粉虱类害虫的发生规律:1、发生代数:黑刺粉虱和柑橘粉虱在我县一年均发生3-4代,黑刺粉虱以三玲幼虫和蛹在叶片反面越冬,柑橘粉虱以二、三令幼虫和蛹在叶片反面越冬两种,均以幼虫越冬为主,以蛹越冬的可发生4代,以幼虫越冬的一般可发生3代。

柑橘白粉病防治

柑橘白粉病防治

柑橘白粉病防治柑橘白粉病是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通常会影响到柑橘的生长、发育和果实质量。

这种病害主要是由白粉虱在植株上传播而来。

因此,在柑橘白粉病的防治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控制白粉虱,防止柑橘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本文将就柑橘白粉病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白粉虱的生物特性白粉虱是属于半翅目昆虫,很小,通常只有1-2毫米长。

它们长有一对白色的翅膀,身体呈倒卵形状。

白粉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白粉虱的一些品种属于柑橘的常见害虫之一。

植株上的白粉虱通常会在柑橘植物的新梢上隐藏自己。

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白粉虱会适应酷热的气候并继续生长和繁殖。

二、柑橘白粉病的症状病原菌像白粉虱一样并不能直接危害到柑橘发育的正常过程。

柑橘上的白粉虱分泌的蜜露会滋生真菌,这些真菌会造成白色的污渍。

有些品种的柑橘在受到感染后,呈现叶片变形、着色不正常的情况。

以下是柑橘白粉病常见的症状:1.叶片表面被覆盖一层白色粉末,甚至多层叠加;2.病叶生长慢,局部发黄,甚至卷曲变形;3.病叶脱落,叶柄部位附近出现霉斑;4.果实表面覆盖白色粉末,严重的果实变小或不成熟,甚至完全枯萎。

三、柑橘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柑橘白粉病防治的主要方法是防白粉虱。

要采取综合措施来防止白粉虱的孳生和传播,来减轻柑橘白粉病的病害程度和后果。

3.1、合理施肥,营养平衡应定期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保持柑橘植株的生长繁茂状态。

同时,利用肥料抑制白粉虱和病原菌的生长,加强柑橘植株的免疫能力,减缓柑橘白粉病在生长季期内的传播。

3.2、采用物理方法防治用高压水枪冲洗叶片孕育白粉虱,引流或利用黑色塑料布使白粉虫逃离。

此方法对于夏季控制白粉虱有特別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消灭除控制白粉虱。

3.3、使用化学药物防治(1)及时喷洒合适的杀虫剂;草酸三丁酯70%水剂,红磷钙50%可湿性粉剂等适用于属于白粉虫。

另外菜虫脒,防己醇,苯酚丙酯等化学药品也可用于白粉虫的防治。

(2)控制药剂的使用量和药剂的浓度,以防止污染环境和柑橘果实。

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

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

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
柑橘粉虱是柑橘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柑橘树生长萎缩、叶片变黄甚至死亡。

以下将对贡井区柑橘粉虱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进行讨论。

发生特点:
1.繁殖能力极强。

柑橘粉虱在适宜的气温、湿度条件下,繁殖速度很快,一般从幼虫到成虫只需7-10天左右,一般繁殖期为春季到秋季,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

2.易产生抗药性。

由于柑橘粉虱繁殖迅速,长期接触农药容易造成抗药性的产生,使得防控难度加大。

3.有越冬天敌。

柑橘粉虱在过冬期间大多数以卵态过冬,卵进入冬天后可以在柑橘树皮、嫩枝、脱皮果实及树根周围等处寄生,待气温回暖造成害虫再次活动后,卵就能迅速孵化成虫,春季成虫繁殖数量就会迅速增加。

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

可以利用柑橘粉虱的天敌包括瓢虫、小蜂、寄生蜂等进行生物防治。

比如在夏季瓢虫幼虫大量出现的时候,可以利用它们的捕食能力对柑橘粉虱进行有效的防治。

2.合理施肥。

柑橘树合理施肥,保证柑橘树健康生长才能提高对柑橘粉虱的抵抗力,避免虫害的发生。

3.化学防治。

采用农药喷洒方式进行化学防治,采用药剂应严格遵循使用说明,合理掌握药剂用量,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对有益生物的影响。

同时避免药害问题的产生,可以做好药剂控释,避免对果树和果实的损伤。

总结:
柑橘粉虱是柑橘生产中不可忽略的害虫,要加强防治工作,避免大规模爆发给柑橘生产带来破坏。

进行综合防治,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从源头上降低粉虱数量对柑橘生长带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柑桔粉虱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研究张志恒 王官国(浙江省柑桔研究所 黄岩 318020) 柑桔粉虱(Dialeurodes citri Ashm1)在我国的各主要柑桔产区均有发生,部分桔园偶有严重危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明显的增长趋势[1]。

为了更好地掌握柑桔粉虱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我们于1994~1999年在浙江黄岩对柑桔粉虱的生物学做了较为系统的观察,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111 生活史与历期观察在各代成虫产卵期前,先将有适当嫩叶的盆栽桔苗用纱网罩起,达产卵盛期时,除去网罩,并用脱脂棉轻擦叶片,除净虫、卵。

将桔苗移至柑桔粉虱大,让其产卵。

24小时后移回室内,每天定时观察。

孵化出的幼虫固定后即用笔圈起并编号,以便分别观察记载各个体的生长发育进程。

112 田间消长观察在田间桔树和盆栽桔树(置于桔园旁)上进行,共4个观察点,每个观察点春、夏、秋梢各选定20~25片叶,每隔7天观察记载一次卵、幼虫和蛹的发生量。

成虫则定枝(盆栽为整株)计总数。

113 药剂防治试验试验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在本所试验场的温州蜜柑园进行。

供试药剂有:①40%速扑杀乳油(瑞士产);②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淮阴电化厂产);③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江苏农药研究所农药厂产);④40%水胺硫磷乳油(黄岩农药厂产);⑤20%增效水胺硫磷乳油(黄岩农药厂产);⑥9911%敌死虫乳油(加德士公司产);⑦95%机油乳剂(广东省罗定市生物化工厂产)。

1995年共设11个处理(详见表2),每处理1株桔树,重复3次。

6月13日(每一代幼虫盛发期)喷药,29日调查各处理柑桔粉虱的死亡率。

1999年共设8个处理(详见表2),每处理1株桔树,重复4次。

6月13日(每一代幼虫盛发期)喷药,29日调查各处理柑桔粉虱的死亡率。

2 结果与分析211 生活史及历期柑桔粉虱为全变态昆虫,其幼虫期共有4龄。

各龄幼虫在形态上的主要变化是:1龄体长013mm 左右,宽012mm左右,在显微镜下可见管状孔,尾沟很短,仅0102mm左右,周缘有17对小凸起和约15对小刺毛,其中在虫体两端分布稍密。

2龄体长014~016mm,宽013~014mm,周缘凸起已不明显,小刺毛仅存3对,头部前方、后缘两侧和尾沟两边各1对,胸气管道已隐约可见,尾沟长0105mm左右,黄褐色。

3龄体长016019mm,宽015~017mm,胸气管道明显发育,黄褐色,尾沟长011~0115mm,扁平的虫体以及胸气管道、尾沟和虫体分节所形成的凹凸,使虫体表面呈印章形。

4龄体长019~115mm,宽017~111mm。

4龄幼虫体长有两个明显的分布高峰,分别为110~111mm和114mm左右。

尾沟长0115~0125mm,中后胸两侧显著凸出(翅芽)。

蛹的大小与第4龄幼虫一致,但背盘区稍隆起,且表面比较平滑,体色由淡黄绿色进而变为浅黄褐色,显微镜下可见翅芽进一步伸长,并向后内方弯曲,羽化前数天出现明显的红色眼点。

柑桔粉虱在浙江黄岩一年发生2~3代,以4龄幼虫及少数蛹固定在叶片背面越冬。

上半年气温偏高的年份以发生3代为主,1~3代分别寄生于春、夏、秋梢嫩叶的背面。

但第一代中发育比较迟的个体(上半年气温偏低的年份,这部分数量可占到第一代发生量的50%左右),则以4龄幼虫或蛹进入夏季滞育状态,盛夏过后羽化出成虫并产卵于秋梢叶片,故这一部分全年仅发生2代。

柑桔粉虱在浙江黄岩的年生活史及各虫态历期见表1。

212 习性21211 幼虫蜕皮过程:将要蜕皮时,虫体先不断伸缩,表皮内充气鼓起,外观由淡绿色变为乳白色,不久头部表皮破裂,接着蜕皮壳逐渐退至虫体尾部,然后尾部抬起,将蜕皮壳弹出,弹出的距离可达1cm以上。

蜕皮后虫体开始转动,少数经短距离(一般在1cm以内)爬行,几分钟后再固定下来,重又变为扁平,淡绿色,半透明状。

21212 盛夏滞育现象:柑桔粉虱4龄幼虫和蛹在盛7 2001年 第30卷 第2期 中国南方果树 表1 柑桔粉虱的年生活史及发育历期世 代虫 期发生期(月/旬)历期(天)3平均气温(℃)越冬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蛹成虫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四龄幼虫 未滞育部分 滞育部分蛹 夏前羽化部分 滞育部分 夏后化蛹部分成虫 夏前部分 夏后部分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四龄幼虫蛹成虫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四龄幼虫4/中~5/上4/下~5/中5/上~6/上5/中~6/上5/下~6/中6/上~下6/中~7/上6/下~8/中6/下~7/上6/下~8/中8/中~下6/下~7/中8/中~下6/下~7/下7/上~下7/中~8/上7/中~8/中7/下~9/上8/中~9/中8/下~9/中8/下~9/下9/上~下9/中~10/上9/下~10/中10/上~4/中1012(6~22)611(3~10)1417(13~17)918(7~15)716(5~13)814(5~15)1216(8~19)5210(45~58)516 (4~9)4817(44~54)610(4~10)513 (3~7)416 (2~7)815(7~10)713(5~13)418(3~10)816(5~15)2112(17~27)710(4~12)412 (2~7)1010(7~14)613(4~10)716(4~12)1218(7~20)18817(169~202)1617181020152111221423112414271425102714281326142813261927192816281628152713261826142419221021101017 3括号内数字为范围值。

夏高温季节有明显滞育现象。

开始滞育的时间因不同年份有所不同,如1994年为6月20日前后,1995年为7月初,1996年为6月底,这种差异似与温度有明显关系,一般日均温度连续在27℃以上,4龄幼虫和蛹就开始滞育。

但结束滞育的时间均在8月15日前后,尽管此后还会出现高温天气。

213 田间种群消长1995年4月至1996年4月田间柑桔粉虱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种群消长如图1、2所示。

虽然一年中柑桔粉虱的发生既有3代,也有2代,但由于发生2代的部分,其第一代经夏季滞育后,羽化的时间与发生3代的第二代成虫的羽化时间互相重叠在一起,故一年之中田间各虫态还有3个明显的发生高峰,其中以第二代的发生量最大。

214 药剂防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40%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500~1000倍液、20%增效水胺硫磷乳油400~800倍液、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9911%敌死虫乳油和95%机油乳剂150~2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见表2)。

8 中国南方果树 2001年 第30卷 第2期 表2 不同药剂对柑桔粉虱的防治效果处 理死亡率(%)防效(%)处 理死亡率(%)防效(%)1995年 速扑杀1000× 速扑杀2000× 扑虱灵1000× 扑虱灵2000× 吡虫啉20000× 吡虫啉40000× 水胺硫磷500× 水胺硫磷1000× 增效水胺硫磷400× 增效水胺硫磷800× 对照(空白)93119a81156b93116a89126ab71195c46137d95145a90148a96142a94188a5108e921838015792197881697014543150951218919796123941611999年 扑虱灵2000× 吡虫啉10000× 吡虫啉5000× 敌死虫200× 敌死虫150× 机油乳剂200× 机油乳剂150× 对照(空白)89.32ab84190b96112a88125ab93174a85108b95126a7126c88148831729518287133931258319194189 注: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P=0105。

3 讨论 以往一般认为柑桔粉虱的幼虫期共为3龄[1],我们经饲养观察后明确共有4龄。

4龄幼虫体长的分布有两个明显的峰,可能前一个峰(110~111mm)是雄虫,后一个峰(114mm左右)是雌虫。

对于柑桔粉虱的防治,首先应充分利用粉虱座壳孢菌(Ascher sonia aleyrodis)、扁座壳孢菌(A1pvacenta)和恩蚜小蜂(Encar sia spp1)等柑桔粉虱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2~5〗。

只有在柑桔粉虱严重发生,天敌又比较少的桔园,才考虑用药防治。

进行药剂防治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幼虫和成虫期用药都能杀死害虫,但以在初龄幼虫盛发期用药最为有效,对天敌影响也最小[5]。

②柑桔粉虱的发生期与多数盾蚧类害虫相近,故用药时应尽量与其他害虫的防治结合进行,以减少用药。

③柑桔粉虱对多种药剂都比较敏感,但为减少对柑桔园生态的影响,建议尽量选用敌死虫等矿物源杀虫剂。

参 考 文 献1 李仁烈1柑桔粉虱生物学及其防治1中国柑桔,1988;17(3):322 高日霞等1柑桔粉虱座壳孢菌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1福建农学院学报,1985;14(2):1273 童英富1扁座壳孢菌对柑桔粉虱的自然控制作用1中国柑桔,1992;21(3):444 Barbagallo S et al1E fficiency of biological control against citrus whitefly in Italy1H orticultural Abstracts,1994;64(2):2065 张志恒等1柑桔粉虱生命表的研究1浙江农业学报, 1998;10(3):128克螨特等3种杀螨剂对柑桔的药害试验和调查3雷慧德 冉 春 张权炳 李鸿筠 林邦茂 钱克明 田文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重庆 400712) 柑桔红蜘蛛和锈壁虱在我国各柑桔产区广泛分布,前者在开花前后为害最重,个别地区秋季亦严重,后者以6~9月为害果实和秋梢叶片最重,常引起大量落叶落果,尤以秋冬干旱地区受害最重。

四斑黄蜘蛛在我国部分产区开花前后为害严重,导致落叶落果。

螨类为害成为影响柑桔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目前有效的杀螨剂种类不多,同物异名严重,加之部分果农又习惯于常用一种认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防治,从而造成多次重复用药而使害螨对一些药剂产生抗性,使其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为了求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果农便随意提高用药浓度或加大用药剂量,更加速了害螨抗性的产生,甚至会造成药害等副作用。

克螨特(炔螨特)、三唑锡和三磷锡(后两者均为山东三联化工厂产品)3种农药,由于目前国内生产厂家少,生产上应用还不普遍,螨类对其抗性不强,故在各地反映防治效果还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