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集团型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与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经济信息
浅谈集团型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与作用
裴 蓉 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内审部门已不再是单纯的财务审计,而是综合的审计和管理部门。

内部审计的定位越独立,其职能的发挥就越有效。

在集团型公司中,建立分级审计管理体系有其必要性。

母公司内审部门以风险管理审计为核心,重点监督资产保值增值,确保股东权益;而子公司作为二级审计,以经营审计为核心,重点通过经营各环节的审计监督,不断提升经营效率。

关键词:风险审计;经营审计;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6-0156-02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

在此定义的指引下,我们可以看到,内审部门已不再是单纯的财务审计,而是一个综合的审计和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进程,对业务活动的各环节和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审计,促进改善管理。

特别是集团型公司,应建立分级审计管理体系,集团母公司内审部门作为一级审计应以风险审计为主线,重点是通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评价,监督资产保值增值,确保股东权益;而下属产业公司内审部门作为二级审计应以经营审计为主线,重点是通过经营各环节进行检查、取证、分析,不断促进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提高。

一级审计与二级审计通过集团审计委员会进行互动。

一、内部审计体系的组织模式
为确保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审计真实性,各级内审部门应独立于管理层,直接由董事会领导。

集团母公司层级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行政上归属于经营团队,专业上由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

一定销售规模以及分支机构的产业子公司,以及按照证监会监管要求必须设立独立内审部门的上市公司,需设立独立的内审部门或专职审计人员,该内审部门或专职审计人员应独立于管理层,直接由所在公司董事会、董事会所属审计委员会领导,专业上受集团内审机构领导。

子公司内审部门负责人实行委派制,由集团内审部部门推荐。

未设立独立内审部门和专职审计人员的一级公司,集团内审部门则设立产业专职审计人员,该专职审计人员定向服务于多家企业。

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示意图
二、内部审计体系各职能定位
1.集团审计委员会
(1)集团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建设。

(2)通过合法、有效途径实现母公司及子公司内审部门负责人的选用和考评。

(3)审核各级公司内部审计制度。

(4)审核各级公司年度内部审计计划。

(5)集团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的调配协调。

(6)对各级内审报告中整改落实的监督。

(7)对重大或疑难内审事件的专业会审。

(8)接受各级内部审计复议。

(9)负责全部的外部审计事务。

(10)加强与各级监事会、党委、内部媒体等联系,形成多形式的监督机制。

2.母公司内审部门职能定位
母公司内审部门应以风险审计为主线,监督资产保值增值,确保股东权益,并作为集团审计委员会的秘书机构,指导子公司内审部门开展工作。

其主要职能如下:
(1)以风险管理审计为主线,通过测试评价各子公司风险点,有侧重点的进行内部控制审计,降低风险从而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2)按投资关系,对被投资子公司专职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任职期内或离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3)对一定金额以上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监督、评估所在子公司内审部门的工程审计。

(4)对被投资子公司的舞弊审计以及对孙公司重大舞弊进行审计。

(5)对一定金额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审计,重点在于评价投资效果。

(6)通过子公司内审部门的经营审计报告和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进行重点抽查审计。

(7)对被投资子公司以及一定金额以上的孙公司的企业清算、改制、转(受)让过程中的企业价值评估或资产评估,防止股东权益流失。

(8)指导子公司内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9)作为集团审计委员会常设机构,组织牵头委员会各项工作。

(10)董事局、监事会的特殊交办事项。

3.产业子公司内审部门的职能定位
子公司内审部门应以经营审计为主线,重点是通过经营各环节进行检查、取证、分析,不断促进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提高。

子公司的内审部门不仅有权对下属经营体实施审计,还有权对本级经营状况进行审计。

子公司审计部门实施离任审计、清算审计、舞弊审计时,需母公司内审部门人员参与。

其主要职能如下
:
财经纵横
(1)积极开展经营审计,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2)按投资关系,对被投资子企业(分支机构)专职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任职期内或离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3)对一定金额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过程跟踪、审计、评价。

(4)对被投资子公司(分支机构)的舞弊审计。

(5)对一定金额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审计,重点在于评价投资效果。

(6)对被投资子公司(分支机构)企业清算、改制、转(受)让过程中的企业价值评估或资产评估,防止股东权益流失。

(7)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8)董事会、监事会的特殊交办事项。

三、内部审计主要工作内容
任何一个机构的设立是为股东、利益相关者、顾客和客户创造价值或谋取利益,否则就没有设置的必要。

内审部门也是如此,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其价值体现。

1.财务收支审计
通过对企业会计资料的审查,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评价,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遵守财经法规情况。

2.经济责任审计
通过对责任者任期内经营情况的全面审计,对责任者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损益情况进行披露和界定,对责任者在任期内履行的职责及重大决策执行情况进行业绩评价,为高管人员任用提供依据。

3.工程项目审计
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决策、筹资、设计、招标、合同、物资采购、施工、概预算、决算、后评估等过程审计,降低工程项目成本,规范工程项目建设。

4.经营审计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生产、销售、采购、经营等活动进行评审,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评价,并揭示出与同行业水平的差距,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5.风险管理审计
通过对管理者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来帮助管理者和董事会履行其风险管理职责,减少风险,以降低被投资企业价值受到损失的可能,从而实现投资资产的保值增值。

6.内部控制审计
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健全性测试,以检查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被遵循以及内部控制机制运行是否有效,从而揭示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

7.舞弊审计
通过发现的差错事项、或者有关举报或业务单位提出的疑点,或者通过其他审计检查发现审计线索等,以查找各级管理层舞弊或弊端,进而揭露舞弊行为的存在,及时制止舞弊行为的扩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保证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8.投资管理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方案进行事前评估,并随着投资项目的进度加以事中核实、检查和评价,事后针对投资项目投入营运后的实际效果衡量、评价其达到预期目标程度。

9.资产评估
通过对企业清算、改制、转(受)让过程中的资产价值、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和评价,防止股东权益流失。

四、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
内审部门应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收集资料,认识评价风险的过程,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了深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诸多利益。

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往往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传达给董事会、监事会和企业最高管理层,为企业增加价值。

为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任何审计业务必须由至少两名审计人员参加。

内审部门应参照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形成项目负责人审核—不参加该审计项目的审计师复核—部门负责人把关的三级审核制。

为有效开展审计业务,各公司应为内审部门或专职审计师创造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重大经营决策活动(会议)应当让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或了解;经营管理方面的规划、计划、规章制度、财务预算和决算等文件资料,应当及时发给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内审部门应加强与外审的联系和协同,并借助法定年报审计力量来发现财务收支/资产真实性/经营真实性中的风险迹象。

集团内审部门应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并参考IIA内部审计准则,以及结合集团实际,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指引和职业道德标准,经审计委员会审核后,在集团范围内统一执行。

针对计算机应用普及,审计证据电子化的现状,集团审计委员会应引导各级内审部门积极探索应用计算机通用软件选择审计样本/汇总数据并进行分析,逐步替代手工测试,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扩展审计领域。

五、内审部门外部审计机构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方式、审计内容和目的、审计职责和作用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被另一方所替代。

但同时,两者又有比较相似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在许多领域有共同的兴趣和忧虑,并相互影响着各自的工作成果。

因此,为了减少一定的重复审计,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内审部门应加强与注册会计师的联系,包括参与、跟踪年报审计,调用外部审计工作底稿等。

六、对内审部门的监督
内部审计的效果依赖于独立性,因此内审部门有相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脱离了适当的管理控制和监督的内部审计是否能发挥其效果?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督,是有必要的。

可以由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必要的外部检查,同时,集团体系内每年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审计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张庆龙,沈征.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基于2013内部审计准备的解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基于整合审计的视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3]谭丽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十项创新[J].冶金财会,2005(1).
[4]暴水平.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的创新[J].会计之友,2005(6).
作者简介:裴 蓉(1971-),女,浙江杭州人,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