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传统的作文课,无非是教师布置一道作文题,或命题,或半命题,或材料,作一些提示后就让学生写,写完就交上来,然后教师去评改,最后发还给学生。
其中虽有创新,但有一些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无物,在教学理念上并未有彻底的更新。
长此以往,作文课成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不仅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水平止步不前,教师也失去了上作文课的激情。
如此恶性循环,怎不让人心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笔者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认为作文教学贵在一个“活”字,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
一、让学生作文的源头“活”起来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到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惧心理。
大部分学生认为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感兴趣的内容可写,即使回想起一些往事,也不能用语言文字具体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形。
因而一遇到写作,常常以痛苦的心理来接受任务,将痛苦的表情从课堂带到家庭。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也很苦闷。
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将快乐的情绪与
写作融为一体呢?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大多数学生没有留心观察的习惯,只在头脑中留下一个空泛的表象,所以写作时无从下笔。
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让观察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奋点,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小
素材,如一棵小草、一种小动物、一处小景、一件小事等,及时把它们写下来,为写作准备素材,这样就成了“有米之炊”。
当学生感觉写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时,他们才能快乐地充满情趣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
案例:卡片教学
课间,与学生一起游戏,我发现他们身上藏有许多扑克牌大小的人物卡片:三国英雄、梁山好汉、影视明星、体坛冠军……他们兴致勃勃地传阅争论,比较欣赏,有的还在激烈地“讨价还价”,进行“交易”。
我灵感顿发,这不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好素材吗?于是我先在作文课上组织学生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谈纸卡,论英雄”讨论会,然后布置写一篇关于纸卡的作文。
学生的作文写得颇有“滋味”,现选两个片断如下: 学生A: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张“卧龙先生”,不仅由于诸葛孔明智谋高超,用兵如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世人称道,
更因为这张卡是我表哥送给我的。
在我心中,表哥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现在他去外地上学了,我看到这张卡就会想起他……
学生B:在一百零八将中,我最“讨厌”的就是排名第二十二的黑旋风李逵。
他打仗还算不错,冲锋在前,勇猛无比,然而他是一个十足的“大老粗”。
说起来令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及时雨”宋江让他回家把母亲接上梁山,他荒唐透顶,在途中竟把母亲弄丢,被老虎吃了!世上哪有这样的“马大哈”?
读了学生清新、生动的作文,想到他们神采飞扬、激情四溢的讨论情景,我深深觉得只有拓宽学生的作文渠道,才能引出作文的“源头活水”。
二、让学生作文的语言“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那么如何做到读写结合,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呢?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发展富有个性的语言。
这样,学生习作中的语言才能“活”起来。
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他们有着特殊性和差异性,对待生活都有自己的见解。
面对多元化的思
维,教师不能告诉学生习作语言该怎么写,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拓展思维、发展语言的平台――读写结合。
在这个平台中,让学生的思维超越课本语言,在思想的空间交汇,在积累过程中与自己情感融合,以情动求得辞发,从而迸发出绚烂的语言火花。
案例:整合课文阅读与作文指导,训练学生独特的语言表达。
因为课前我围绕“水城威尼斯”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活动,学生课内外阅读内容很丰富,拥有相关资料,所以,在学习《威尼斯小艇》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对于威尼斯这个城市,您最想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它?
生:美丽、神奇、恍如仙境、迷人……
师:对于这个美丽的、神奇的、迷人的城市,老师也有一个词――“向往”,同学们有向往的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我知道同学们非常想去坐坐冈多拉,去圣马可广场喂喂鸽子,去钟楼饱览威尼斯风景,那么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到神奇的威尼斯生活一天吧!
师:你会以怎样的身份走进这特殊的一天?也许你会安排许多活动,以你想像的身份,最想给别人介绍什么呢?
(学生积极讨论)
生:我是司机,今天要载游客到圣马可广场去参观,晚上要
载商人去听歌剧。
生:我今天要去参加赛船会。
生:我是一名商人,我要去卖玻璃器。
生:我是导游,我要带游客参加嘉年华。
生:我是摄影师,我要去叹息桥下去拍情侣们的浪漫情境,留下永恒美好的一瞬间。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
”当我们拥有了课本的铺垫和信息的积累,以情入境变得自然而然,学生敢说、敢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超越了教师的想象。
在想象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感到一篇文章可以给我们那么多启示,那么多乐趣。
除了体会作者的语言,学生自己的身临其境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个性化语言,每一句言语中都包含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差异。
三、让学生作文的评改“活”起来
原来的作文教学一直是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即便教师精批详改,学生拿到作文后也只是瞥一下成绩,就丢到一边去了。
现在,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因此,在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评改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实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
性。
帮助学生建立作文成长册(档案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档案袋,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把它运用到教育上,档案袋评价也是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但它们的目的和内容,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
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判断自己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利用作文成长册(档案袋)来收集学生习作的点滴进步,能让我们和学生更好地去关注、锁定和张扬习作全过程的精彩。
它能使教师的评价更有效,使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可
以极大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获得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强习作自信。
案例:积累型成长册
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点滴的关注,我特意准备了一本厚
厚的大笔记本作为“班级日记”成长册。
这是一个积累型的成长册,每一个学生只要对生活有任何一点凸显个性的精彩
记录,就可以把自己的日记全文誊抄在班级成长册上,作为大
家共同的财富和自创的阅读资料。
这是积累的新起点,自己的日记能荣登班级日记本,对于学生来讲是莫大的荣誉。
因此,
写好自己的小日记,做好习作材料和情感的书面积累就成了
学生自己的需要了。
如今,这本日记已经由43名学生写了100多篇,相信还有更多的学生来续写它。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透,本文
谈的只是自己的切身体悟。
通往作文教学成功之路有千万条,但只有找到适合教师自身和学生实际的“活”路,才是最有成效的。
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没有自己的创造,就会走入死胡同。
僵死是作文教学的大敌,不仅浇灭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更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
唯有革新传统的作文理论,挣脱思维的桎梏,才能还作文教学一片自由的天地。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