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唐诗研究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清人陈衍《石遗室诗话》提出诗盛于“三元”之说,“三元”中的“上元”指唐玄宗的开元,是李、杜时代;“中元”指宪宗的元和,是元、白、韩、孟时代;“下元”指北宋哲宗的元祐,是苏、黄时代。
二、名词解释
1、题画诗
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诗来评画、论画,借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
三、简答题
1、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对唐诗有何影响?
(1)绘画艺术的发达,有助于创造或深化诗的意境;
(2)绘画艺术的发达,带来了题画诗的兴盛。
2、唐诗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诗人队伍、诗作数量及质地:清代康熙年间,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清季振宜《唐诗》文献,编成《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诗48900首,诗人2200多家。
(2)诗歌风格:众体兼备,风格多样。
(3)诗歌体裁:众体兼备,众体兼长。
3、唐诗繁荣的原因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2)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广开言路)
(3)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儒释道并存)
(4)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怎样理解高棅所说的中唐是盛唐之后的“再盛”?
“中唐”处于“盛唐”之后,“晚唐”之前,它不是唐诗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虽然唐诗的繁荣主要集中在8世纪至9世纪中叶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
王维、李白、杜甫的诗歌崛起在前,韩愈、白居易、李贺等诗人相继于后,先后有序却又各自争雄竞长,从而形成群峰环立、如日中天的唐诗繁荣局面。
在中唐虽然个人诗人没有谁确实能与李、杜相抗衡,但“诗到元和体制新”,在风格流派、题材体制以及艺术技术等方面,中唐有着巨大的开拓和创新,后世无不瞩目。
所以高棅认为中唐是盛唐之后的“再盛”。
5、唐代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对唐诗有什么影响?
唐代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允许人们畅所欲言、秉笔直书,政治文化出现活跃的局面,并臻于繁荣。
诗人就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做到“推见至隐”鲜有避讳。
6、为什么说唐诗的繁荣既是社会方面的外因,也是文学自身方面的内因?(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方面的外因:
(1)唐代空前发达的经济和空前高涨的文化,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达的经济造成了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社会气象,并极大地影响于诗人们的创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
发达的经济为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使他们得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发达的经济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2)唐王朝的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原因。
(3)随着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庶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手中,这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社会原
因。
文学自身演变的内因:
我国在唐之前,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诗歌传统、艺术技巧、体裁形式等方面的经验。
特别是“新体诗”自六朝以来的发展,永明声律说的创造,梁陈时律诗的雏形的出现,对唐代五、七律成熟有很大影响,五、七绝也由六朝乐府脱胎而来。
总之,诗歌自身发展为唐诗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广阔前景。
7、试论述唐代庶族地主阶层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对唐诗的积极影响。
(1)他们大多生气勃勃、奋发向上,富于理想和热情,渴望建功立业,澄清天下。
唐诗所表现出的昂扬的情调、明丽的画面及独特的生活理想,正根源于此。
(2)他们大多关心民生疾苦,同情人民的灾难和不幸,敢于为之呐喊、呼吁。
(3)他们大多恃才傲物、蔑视礼法,敢于直斥权贵、抨击执政,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现象,积极从事改革弊政的斗争。
第二章唐诗的演进阶段
第一节初唐诗歌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有“唐初体”一说,指的是“唐初犹袭陈隋之体”,明代有人将“唐初体”改为“初唐体”,明后,“初唐体”就是指“四杰”的七言歌行体。
2、四杰体
诗歌的题材内容由上官体的应制、奉和转向对江山塞漠的描绘和个人性灵的抒写,风格也由纤柔卑弱变为明丽清新。
体裁上,“四杰”各有所长,卢、骆擅长七言歌行,所作被后人誉为“初唐体”;王、杨则擅长五言律诗,格律更趋规范化。
三、作品阅读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这首诗在格调上与一般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超脱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窠臼,劝慰自己和友人不必为离别而太过悲伤,展现了胸怀的旷达。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3)“少府”:唐人对县尉的通称,其职位低于县令。
(4)“之任”:赴任。
(5)“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指青年男女。
2、杨炯《从军行》
(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的思想情感:反映了年轻士人的生活理想,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2)虽然是乐府旧题,但这是初唐时期的一首五言律诗中著名的边塞诗。
3、卢照邻《长安古意》“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
(1)桑田碧海:即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化之大;
扬子:汉代扬雄,字子云。
(2)这几句话表达的意思:以汉代穷居著书的扬雄自况,与前面所写的豪门贵族生活作对照,针砭当世,托物言志。
4、骆宾王《在狱咏蝉》
(1)“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中的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犯。
四、简答题
1、初唐诗歌对唐诗的繁荣、发展主要有哪些贡献?其代表诗人是谁?
(1)从题材、境界、气度方面改变了诗风,不时透露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2)在改进诗体方面看,推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初唐体”,即七言歌行体。
(3)代表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2、上官仪“六对”“八对”之说的具体内涵与历史贡献是什么?
“六对”、“八对”说以字音与字义的对称效果组织偶句,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的区分上升到了诗歌联句的艺术创造,对律诗的成熟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章唐诗的演进阶段
第二节盛唐诗歌
一、选择题
1、《感遇》诗:“岂伊地气暖,自我岁寒心。
”其作者是张九龄(字子寿)。
2、苏轼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提到的是诗人王维(字摩诘)。
3、王维(字摩诘)的名与字都取自佛家经典(《维摩诘经》)。
50、“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写的是上巳节。
51、从安史之乱前夕至大历初的十几年间,诗坛为杜甫的光芒所笼罩。
52、后人对大诗人杜甫的尊称有“诗圣”、“诗史”。
53、《忆昔》诗表现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生民安乐的景象,该诗作者是杜甫。
54、唐代重在抒情的诗体歌行体乃是从六朝乐府脱胎而来。
二、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诗派
多以五言体式,抒写隐逸闲适的思想情趣,描绘山川田园的秀美,反映农村宁静、淳真的生活;艺术上熔陶诗浑成与谢诗工巧为一炉,既有鲜明清丽的笔触,又有完整浑融的画面,不仅模山容、范水态,而且力求表现山水的个性,在山水中渗透自己的性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对山水田园的审美能力;代表作家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
2、边塞诗派
抒报国壮志,揭军中不平,发反战呼声,记民族交往,颂域外风情,摹塞上风光;代表作家有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崔灏等;由于经历、个性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各自的风貌,或雄奇瑰丽,或深厚沉著,或凭想象抒怀,或借咏史寄意,但却都体现了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
三、作品阅读
1、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结构上的妙处:首联逆起,上、下句位置倒转,有先声夺人之妙。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中“疾”、“轻”用字佳在:上句着意描写鹰眼的锐利,但不用“锐”而用“疾”;下句着意刻划马驰之迅疾,但不用“疾”而用“轻”字。
(3)新丰市: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
(4)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以治军整肃著称,细柳营是他屯军的地方,后遂以细柳营喻指将军驻地。
2、阅读王维《使至塞上》,试回答: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归雁”除写景外,还有什么寓意?
都是诗人的自喻。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景有什么特点?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阅读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诗回答:
(1)张丞相是指谁?是张九龄。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4、阅读孟浩然《过故人庄》,试回答:
(1)题目中的“过”是什么意思?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过”:访问;此诗用极为亲切简洁的语言和由往访至辞别的如话家常的结构形式,抒写并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友情。
(2)说明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是五律,风调却近古体。
对仗工整,无锤炼痕迹。
其质朴的风格与所描写的对象、诗人的朴实情怀和谐一致。
5、阅读高适《燕歌行》,分析诗的末二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本诗重在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长期浴血苦战的广大战士则寄予深切同情。
诗的末二句则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点出了前面的题旨。
(2)解释“歌行”的涵义: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3)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警句,诗人只是陈述事实,并未下评语加以褒贬,但句意显豁,对比鲜明,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6、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五花连钱:指名贵的马。
唐代富贵人家把马的毛剪成花瓣形,作为装饰,五瓣叫五花马;连钱:良马名,连钱骢的省称。
(2)草檄: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
7、解释《长安古意》、《使至塞上》、《燕歌行》三首诗题中的“古意”、“使”、“燕歌行”。
(1)古意:是六朝以来诗歌中常见的标题,表示是拟古之作。
(2)使:出使
(3)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8、阅读王昌龄《出塞》,试回答:
(1)说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互文的修辞手法;以“秦”、“汉”互文见义,统领“明月”和“关”。
(2)“龙城飞将”指谁?作者引此有什么用意?
指李广;只要有汉代李广那样善于作战又有爱护战士的飞将军在,边烽就可平息,反映出当时政治与军事的腐败,以及将帅多骄惰无能,不恤士卒。
9、阅读李颀《古从军行》,试回答:
(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怎样理解此诗托古讽今的手法?
七言歌行;作者虽在乐府诗题“从军行”前冠一“古”字,其实是托古讽今,抒写征戍生活的悲苦,抨击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轻启战端、视将士生命如草芥的行径。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二句有什么深刻内涵?“蒲桃”是什么?
生动地反映出统治阶级发动的不义战争带给胡汉百姓的深重灾难。
“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
10、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1)吟:歌行体的一种。
(2)瀛洲:仙山名。
传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3)信:确实。
11、阅读李白《将进酒》,试回答:
(1)就诗题来源看,此诗属于什么诗?
这首七言歌行来源汉乐府诗题,属《鼓吹曲辞·铙歌》。
(2)说明“将进酒”的“将”的读音和字义。
将:音qiāng;义:请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的陈王是谁?作者引此有什么用意?
陈王:曹植。
作者化用曹植《名都篇》中现成的句子,在悲慨中又显雄放慷慨之气。
(4)恣:任性、尽情。
12、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您是怎么理解这两句的?
典出《宋书·宗悫传》,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示自己对前途的信念,在历史的联想中寄寓失望后仍怀着的希望。
13、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三次重复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请分析一下这样写作的艺术效果。
解释“蜀道难”这一诗题。
(1)“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中一个旧题。
(2)三次咏叹艺术效果:首次嗟叹,旨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觉,并使诗歌造成突兀而起的文势;第二次嗟叹,重在表现发愁和畏惧的心理,在文势上有唤气和振起下文的作用;再次嗟叹,则表现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的情绪,并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势。
14、分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句。
这两句诗写景,诗人送别之意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是目送之境;“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心送之境。
目送友人扬帆而去,直至消失于天边;而伫立远望,心绪恰如长江浩浩无际,影帆尽而离心不尽。
15、阅读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试回答:
(1)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起首即波澜突起,以两个类同散文的十一字长句,一气鼓荡,喷射出胸中的抑郁之气。
三、四两句忽作折转,写即席所见的壮美景色及由此而激发的逸兴豪情。
五、六、七、八四句顺势描绘“酣高楼”的情兴。
末四句突然从幻想折回现实,直抒胸中的苦闷与愤激。
结构上跳跃多变,反映出诗人思想的极端复杂和苦闷。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二句诗的修辞手法及对其的理解。
比喻;作者用豪逸的笔调写出激愤之极的情感,更加显得慷慨激昂,说明精神的苦闷无法摆脱。
(3)“校书叔云”:校书,秘书省校书郎的省称;叔云:李白的族叔李云。
16、李白《行路难》(之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四句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写到哪两个人的故事?有何含意?
(1)运用了比兴、用典两种表现手法。
(2)“闲来垂钓碧溪上”运用吕尚(姜太公)的典;“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伊挚(伊尹)的典。
(3)这几句话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
17、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1)一何:何等,多么。
(2)稷与契:都是上古时代舜的贤臣。
18、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末八句“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
(1)“生常”两句指谁?指杜甫自己。
(2)“抚迹”主要指上文所述的什么事?指幼子的饿死。
(3)为什么“平民”要写作“平人”?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4)“失业徒”指哪些人?指失去土地家业的农民。
(5)“澒洞”一词作何解释?无边无际的样子。
19、浦起龙《读杜心解》中评说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诗人“致意”什么?试举例说明。
首言去国也,则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申述了作者平生怀抱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中慨耽乐也,则曰“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记述作者赴奉先沿途的所见所感,揭露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
末述到家也,则曰“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写到家后的情景,由个人的不幸遭遇想到广大人民的痛苦,以对国家安危的深广忧思收束全篇。
20、阅读杜甫《春望》诗,试回答: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哪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人见花而溅泪;二是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2)“烽火连三月”中“三月”:指整个春季三个月,战火不息。
(3)怎样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不断,是写国忧;消息隔绝,是说家愁。
这两句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深挚。
21、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试解释:
(1)官军:唐军
(2)河南河北:今洛阳一带及河北省北部。
(3)这首诗表现了杜甫什么样的心情?
表达出作者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及捣毁叛军老巢的胜利捷报时惊喜欲狂的心情。
22、谈谈你对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理解。
这两句诗描写山间林木落叶纷纷的肃杀景象,“无边”写出了树木之高、落木之多;“不尽”句写长江,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源头之远、江流之长,以及长江浩瀚奔流的气势。
诗人借景抒情,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沉郁和悲凉之
情。
同时,通过萧萧落叶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透示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2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孟浩然和杜甫都写出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的歌咏洞庭湖的佳句,但有关两首诗意境上却不相同。
试加分析。
此分别出自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登岳阳楼》;
孟浩然诗句所赋洞庭湖波涛浩淼、气象蒸腾的景象,似又是作者自负不平之心态写照(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诗的理解)。
表露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杜甫诗句中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24、杜甫《登高》中有句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试略加赏析。
十字四含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深刻抒写了作者晚年贫病交加、流落异乡的凄凉境况和悲苦心情;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诗风。
“登高”:指重九登高。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四、简答题
1、唐代为什么会出现边塞诗创作的高潮?
唐时对外用兵频繁,其胜利提高了王朝声威,扩大了王朝版图,密切了与塞外、边地的交往;激发了知识分子从军报国的自豪感和功名心,并为他们提供了涉足边塞、了解征战生活的机会,从而形成反映边塞征战的时代风尚。
2、举例谈谈王维前后期的创作情况。
王维前后期的创作风格以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的创作追求并高歌过事业与功名,写下不少慷慨激昂的诗篇,集中表现了希望奔赴疆场,杀敌报国的
情怀。
如《从军行》、《少年行》、《老将行》等等,都是高歌事业功名、风格豪放的边塞诗。
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张九龄的罢相,跳荡在他内心的功名热情便渐渐冷寂下来,其诗歌创作也从高歌功名转向了幽深的山林。
创作了《终南山》、《山居秋暝》等一系列的山水诗。
3、怎样理解“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成就的高度赞扬。
王维诗画兼长,一向兼有诗人与画师的天赋,用画意作诗,凭诗情绘画,使山水诗与山水画互为渗透,融而为一。
他的山水诗不仅体现出画诗的构图,色彩和造型之美,还能充分表现山光水色在时空瞬变中的神采。
他怀着诗人的情愫,紧握画师的彩笔,使简洁优美的诗句能同时显示千里山河的绝妙画境。
对各种景致的远近、浓淡、疏密、明暗的处理,无不逼真传神,甚至将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微妙变化,都缕刻得栩栩如生,如《终南山》就是山水诗风格的代表。
4、前人评高适边塞诗“尚质主理”,岑参则“尚巧主景”,试就此举例予以剖析。
高岑风格差异较大,就其原因有二:
(1)两人亲临边塞的区域不同。
高适边塞诗主要写东北地区(即燕赵)的征戍之事,而燕赵本为人们所熟悉之地,所以在高适的笔下很少描写燕赵之地的景色;而岑参的笔触则扩大到了新疆葱岭内外的大西北的壮丽山川,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从未到过的西域地区。
(2)两人的个性不尽相同。
高适年少落魄,不事生产,家境贫寒,到处飘游,形成了磊落不羁的性格。
他的这种个性为他的诗歌增添了胆识、力量和气魄,也为他“尚质主理”的诗风奠定了主体上的基础。
如《燕歌行》的创作,作者在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于慷慨雄浑中见悲凉;参岑则出身于世宦之家、书香门第,早年习诗,因而形成了秀拔峭丽的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5、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岑参多写中国诗歌史上从未写到过的西部边塞,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天八月即飞雪”、《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作品中,都是作者耳闻目见的景物,抒发了作者内心真切的感受,而不是象有的边塞诗人那样从理念出发,使典用事。
这些作品的风格雄奇瑰丽,富于真实性、抒情性、阳刚美和民俗情味,他的边塞诗就是典型的“西部文学”。
被郑振铎称“是开、天元时代最富异国情调的诗人”。
6、以《蜀道难》或《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谈李白七言歌行的艺术风貌。
(1)作者主观感情色彩强烈,是李白七言歌行的一大特点。
开篇即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放直泻,抒发了他对蜀道高峻的惊愕和感喟。
后又两次重复这一咏叹,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令人荡气回肠。
(2)将奇特想象、恣意的夸张与有关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是李白七言歌行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三者相辅相成,生动描绘了蜀道的崔嵬和阴森的气氛,突出了它凛然的气势,而又为其涂抹了一层迷幻的色彩,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浪漫气息。
(3)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句式的灵活多变和语言的奔放恣肆,也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独特个性。
7、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这种心情又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表达了获悉安史之乱平叛胜利捷报时的欣喜若狂的心情。
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动词的运用,就将一种骤然而至、狂喜不禁的心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因闻喜讯而萌生东归之想,用“即从”“便下”、“穿”、“向”诸词,连接“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写出回归的路程,其狂喜之情又有一泻千里之势。
被浦起龙称为“平生第一首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