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生注意:本卷共五大题,22道小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量120分钟。

命题人:凌均武审题人:王骞
第I卷客观题(22分,每小题2分)
一、语基和课文理解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煤屑.(xiè)霎.(shà)时惦.(diàn)着槌.(chuí)床蓊.蓊郁郁(wěng)
B.颤.(chàn)动切磋.(cuō)造诣.(yì)酾.酒(shī)方枘.(ruì)圆凿
C.嫉.恨(jí)商榷.(què)房檩.(lǐn)瞥.见(piē)将.子无怒(qi āng)
D.卜筮.(shì)混沌.(tún)渔樵.(qiáo)扣舷.(xián)纷繁芜.杂(wǔ)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枕藉眼花缭乱忧心忡忡举酒属客世外桃园
B.掷躅糜糜之音索然寡味纵横驰骋弥天大谎
C.婀娜兵荒马乱戎马倥偬沧桑巨变冯虚御风
D.肄业寻物启事莫名其妙仓遑逃走箭拔弩张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
“兴”是其主要表现手法。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所著的《楚辞》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写法。

D.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经历了“骚赋”、“辞赋”
和“骈赋”,到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它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
参差,押韵也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著名的有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4.下列对《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有关语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酣眠”比喻月亮因为没有云而朗照,“小睡”比喻月有云而不能朗照,这种朦胧
柔和的月色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运用了同感手法,视觉与听觉互换、光与影的关系,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怨的
氛围。

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
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
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D.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让人联想起秋天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
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触觉的形象。

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的感受。

写触觉,给读者似逼真的感受。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
有与自然相交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对生命短促的伤感。

阅读《孔雀东南飞》选段,完成5-7题
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②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5.上面选文没有采用下面表现手法的哪一项()
A.比兴手法 B.赋的写法
C.外貌描写 D.景物描写
6.第②段着力描写刘兰芝精心打扮的情况,下列分析不属于“起严妆”作用的一项是()A.表明兰芝对焦仲卿的恋恋不舍,写出了她欲去而不忍速去的微妙心理。

B.表明兰芝不甘示弱,其严妆是对焦母无声的抗议和示威。

C.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不迫的性格。

D.预示兰芝已经做好了“举身赴清池”的准备。

7.下列加点字词与“勤心养公姥”中“公姥”词法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
..嘶
.. B.其日牛马
C.备他盗出入
..为虚诞
..与非常也 D.固知一死生
阅读下面《赤壁赋》选段,完成8-10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东边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骤:多次、屡次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哀.吾生之须臾
10.下列各句中的“于”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1.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作者把天地、长江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生命恶短暂,用月与水比譬,阐明了物质不灭、物各有主的道理。

D.节选文段,既有历史事件,又有眼前之景,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王赞,澶州观城人。

少为小吏,累迁本州马步军都虞候。

周世宗镇澶渊,每旬决.囚,赞引律令辨析中理,问之,知其尝事学问,即署右职。

及即位,补东头供奉官,累迁右骁卫将军、三司副使。

时张美为使,世宗问:"京城卫兵岁廪几何?"美不能对.,赞代奏甚析,美因是衔.之。

及征关南,言于世宗,以赞为客省使,领河北诸州计度使。

五代以来,姑息藩镇,
有司不敢绳以法。

赞所至,发擿奸伏,无所畏忌,振举纲领
..,号为称职,由是边臣切齿。

师还,复为三司副使。

建隆初,始平李重进,太祖素知赞材干可委以完葺即令知扬州既行舟覆于阊桥下溺死,亲属随没者三人。

上甚嗟悼,谓左右曰:"溺吾枢密使矣!"盖将大用也。

赙其家绢三百匹,米、麦各二百斛。

(《宋史列传第三十》)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素知赞材/干可委以完葺/即令知扬州/既行舟覆于阊桥/下溺死
B.太祖素知赞材干/可委以完葺/即令知扬州/既行/舟覆于阊桥下/溺死
C.太祖素知赞材干/可委/以完葺/即令知扬州/既行舟/覆于阊桥下/溺死
D.太祖素知赞材干/可委/以完葺/即令知扬州/既行/舟覆于阊桥/下溺死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旬决.囚决:处决
B.美不能对.对:回答
C.美因是衔.之衔:怀恨
D.振举纲领
..纲领:纲纪律法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为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建隆”为年号,古代纪年的方式有皇帝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等,如“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的“永和”“癸丑”。

B.“马步军都虞候”、“东头供奉官”、“右骁卫将军”、“三司副使”、“客省使”、“枢密使”等都是古代官职名,如王赞先后做过以上官职。

C.王赞任客省使后,对藩镇中的奸佞不法之徒,敢于揭发检举,由此遭到嫉恨。

D.王赞历仕周世宗、宋太祖两朝,通晓律法,执法严明,才能突出,皆得皇帝器重。

第II卷主观题72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有司不敢绳以法
(2)亲属随没者三人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4分)
1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精致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和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2 分)
(2)本诗叠音词的使用使用尤为突出,请举例简要赏析其作用。

(4分)
古诗文默写。

(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每空1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3)《归园田居》中诗人含蓄表达自己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两句是,。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游褒禅山记记》)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大明湖之春
老舍
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地刮了走。

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

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

事实上,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

“地”外留着几条沟,游
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

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

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

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里,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

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

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

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

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

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

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

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

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

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

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

水,可大难找了。

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

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

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

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

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⑥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

懂得什么叫做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

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⑦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

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

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

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

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

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

“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

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塔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

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

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

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

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⑧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原载1937年3月《宇宙风》有删节)【注】①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

《大明湖之春》即是由他出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的稿。

18.文中第五段的第一句“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9.请简要概括并分析作者笔下春天和秋天的大明湖各有什么特色。

(4分)
20.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请赏析第6节划线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
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21.文章结尾处,作者说“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用不少篇幅“说了大明湖之秋”的原因,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4分)
五、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40分)
“乐”是人们的追求,屈原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慨叹短暂的人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