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综述
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类型出发,从意义和形式两方面论述了多项定语的顺序,对形容词作定语的情况也作了特别说明。
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定语的顺序加以解释并揭示其理论内涵。
最后简要叙述与此相关的其他研究成果,表明当前的研究现状。
标签:定语分类多项定语认知语言学
一、定语的分类
定语是名词短语中的修饰语,如“我的书”“非常炎热的夏天”“有插图的书”中的“我”“非常炎热”“有插图”等。
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时,其修饰语也可能是定语,如“这位老人的逝世使大家很难过”“我很喜欢她的直爽”中的“这位老人”“她”。
(一)从定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定语对中心语所起的作用来看,可以把定语分为两大类: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
1.限制性定语的作用在于限制、说明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的范围。
可对中心语从处所、时间、领属、范围、数量等方面加以限制。
例如:
(1)村中的唯一的一条大道上……
(2)我支给你一个月的全薪。
(3)一个家总有它的可爱之处。
(4)(他)作学术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5)一个严肃的话题。
(6)那个小伙子球踢得好。
2.描写性定语的作用在于描写,描写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质料、来源、用途以及人的职业、相貌、穿着打扮等等。
例如:(7)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
(8)一个年轻光头的矮子看别人不出声……
(9)一种砸地的工具。
(10)那……是个怡养天年的好地方。
(11)一本三十万字的回忆录已写完。
(12)(我)陪一个叫卡尔逊的美国朋友。
(13)设计院来了一个才从艺术学院毕业的作雕塑师的姑娘。
(二)朱德熙根据形式将定语分成组合式(领属性定语、数量定语和所有带“的”的定语)和黏合式(其余各种不带“的”的定语)两大类。
根据意义所分的类(限制性定语与描写性定语)与根据形式所分的类(组合式与黏合式)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三)陆丙甫将同组合式、黏合式相对应的意义区分为“非称谓性”(包括限制性和描写性)和“称谓性”。
1.“称谓性”这一概念,最先是由陈琼赞提出来的。
陈琼赞认为“我看见了一只黑鹅”和“我看见了一只黑的鹅”是有区别的。
如果他只想告诉别人他看见了什么东西——“黑鹅”这种家禽,他就用第一种说法,不用第二种说法。
“黑鹅”表示的是一种事物。
如果他一向认为鹅就是白的,没有黑的,现在看到了一只黑色的鹅,觉得很奇怪;当他把这件事告诉人的时候,他要说他看见了一只鹅,不是一般惯见的白鹅,而是他要特别强调的“黑色的鹅”。
用不用“的”的区别在于:不用,就构成某种事物的称谓方式;用,是说名词所指事物具有形容词所指性状特征的那一部分。
2.“称谓性”和“非称谓性”的意义分化,使“黏合式”和“组合式”这种形式的对立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二、多项定语的类型
多项定语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多项定语、递加关系多项定语和交错关系多项定语。
(一)并列关系多项定语
在并列关系的多项定语中,几项定语没有主次之分,分别或联合起来修饰中心语。
并列的几项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描写性定语,或都属同类的表示领属关系或时间、处所、范围等限制性定语。
例如:
(14)那个女的给我们讲了工厂和她自己的情况。
(15)在她面前立着一个瘦弱胆怯的小女孩子。
并列关系的多项定语的具体类型还有很多,因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故不作
详细说明。
(二)递加关系的多项定语
(三)交错关系的多项定语
交错关系的多项定语之间既存在并列关系,又存在递加关系。
例如:
(18)(人和厂){那盏[(极明)而(怪孤单)]的灯}。
(19)(书籍)帮助她获得(几个)[(热心为她介绍书籍)以及(帮助她认识其他方面)的(诚恳)的朋友。
交错关系定语的顺序受并列关系与递加关系两种定语排列顺序的制约。
三、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
我们在第一部分分别从意义和形式两方面对定语作了不同的分类,有关多项定语的顺序问题也准备首先从这两方面加以说明;其次,又因形容词在定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关于形容词作定语的顺序也将一并加以说明。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因并列关系的多项定语不涉及排序问题,本文所指的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仅指递加关系的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
(一)刘月华按语法意义将定语分为限制性与描写性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1.限制性定语在描写性定语前
2.限制性定语的顺序
如果有几项限制性定语同时出现,顺序一般是:
A.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或代词;
B.表示时间和处所的,可以互为先后;
C.其他表示范围的(一般由主谓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充当);
D.数量词或指数量词。
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代词与表示处所的词语同时出现时,其顺序还要受语义关系的制约。
如果处所词所限制的事物范围大于或等于名词、代词所限制的事物的范围,处所词在前。
例如:
(27)操场北面我们班的那间活动室已经锁上了。
这个句子暗示:操场北面可能只有一间活动室,这时“操场北面的活动室”等于“我们班的活动室”;也可能有几间活动室,“我们班的活动室”只是其中之一,这时“操场北面的活动室”范围大于“我们班的活动室”。
如果名词、代词所限制的事物范围大于处所词所表示的事物范围时,名词、代词在前:(28)我们班操场北面那间活动室已经锁上了,操场南面那间还没锁。
3.描写性定语的顺序
描写性定语的顺序多数是固定的,下面提出三种情况:
A.不用“的”的名词定语与中心语关系最密切,与其他描写性定语同时出现时,总是紧靠中心语。
如:“惊人的革命胆略”“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个漂亮的、合意的新爱人”。
B.当形容词及描写性的名词充当定语,共同描写服饰时,一般顺序如下:式样(可有“的”)——颜色——质料——式样(无“的”)——衣服类型(如“单、夹、长、短、厚、薄、大、小”,后面不能用“的”)如:
浅绿绸子小夹袄;青洋绸肥腿单裤;碎花灰绸旗袍;琵琶襟紫呢坎肩;豆沙色胶布雨衣;没膝的长筒胶皮鞋;灰色哥萨克式羊皮帽;败酱色薄棉袄。
C.几个不用“的”的单音节形容词共同描写一个事物时,一般顺序是:“大、小”在前,其他不用“的”的表示性状的形容词在后。
如:“大铜锣、小细胳膊、大红苹果”等;有时,某些表示性状的单音节形容词也可以重叠起来放在“大、小”前。
如:“红红的大苹果、胖乎乎的大小子、细细的小胳膊”。
4.数量词与指数量词(指示代词+数量词)的位置
虽然刘月华将数量词与指数量词都归入限制性定语,但他同时指出:这两类词在句中的位置又有其特有的规律,所以又对这两类词作了特别说明。
A.指数量词的限制功能比数量词强得多,它作定语时的根本作用就是限制中心语的范围,指明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是“哪一个(些)”。
数量词则不然。
特别是数词为“一”或根本不出现数词时,“(一)个”的限制作用很弱。
尤其当“(一)个”处于动词后宾语前时,往往只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B.正因为数量词与指数量词的功能不同,所以在多项定语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
由于指数量词往往表示已知的、确定的,所以一般来说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多;而数量词,特别是“(一)个”,往往表示不确定的或未知的,所以出现在宾语上位置为多。
在此不再举例说明。
但有时有些描写性定语可以位于数量词前,这可能出于两种需要:
1)说话人要突出提前的描写性定语。
例如:
(33)活脱脱的一个流氓,……
(34)成岗看着面前黑压压的几百工人。
2)同时出现几项描写性定语时,有些作者为了使句子不拗口,喜欢把不同的描写性定语分别放在数量词前后。
例如:
(35)她也是既旧又新的一个什么奇怪的东西。
(36)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
能位于数量词前的描写性定语多为各种重叠形式的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以及主谓短语也可以位于数量词前。
除了多音节重叠形容词外,数量词前的描写性定语一般都要用“的”。
一般的单音词及双音节形容词即使后面用“的”,也不能位于数量词前。
(二)朱德熙根据形式将定语分成组合式和黏合式两大类,陆丙甫分别从这两方面对多项定语的顺序作了论述。
1.多项黏合式定语的顺序有时看上去比较自由,如“袖珍英汉词典”“大型彩色记录片”也可以说成“英汉袖珍词典”“彩色大型记录片”,但实际上它们的顺序并非是完全自由的。
大致说来有以下三方面的限制:
A.由大到小。
一种情况是:越是能使中心词外延缩小的定语越是靠后。
如“袖珍化学词典”,因为“袖珍”仅相对于“非袖珍”而言,而“化学”却相对于“物理”“生物”“建筑”“数学”等等而言,可见“化学词典”比“袖珍词典”更为专门,或者说其外延更小,所以“化学”应置于“袖珍”之后。
同理,“彩色大型战争记录片”中的“战争”应置于最后。
此外,如“大白马”“小红书”“大铁桥”“小黑铁塔”等等也是。
这些词中的定语都是按“体积、颜色、质料”来排列的。
体积只分大(中)小,颜色大致有七种,而质料却不胜枚举,可见这种排列是很自然的。
另一种情况是:由专门机构、地名等充当的黏合定语,总是以大单位到小单位的顺序排列,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学生”“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人”。
B.从临时到稳定。
越是表示事物稳定性状的黏合定语越靠后,如“新瓦房”,瓦房总是瓦房,而新的却会变成旧的,所以“新”应置于“瓦”前。
同样,“最新版本袖珍英汉词典”“青年化学专家”等等也是。
如将A、B结合起来,总的顺序是“时间、形状、颜色、质料和功能”,如“新小白木床”“旧小红宝书”。
当然,“大、小”不仅指体积,还可以指面积、容积等,
概括起来可称“空间性”。
至于表示“长、幼”的“大、小”,自然可算到时间类,而“质料功能”这一类实际上可包括各种名词及非谓形容词充当的定语。
所以,我们可将黏合式定语的顺序总结成“时间、空间、颜色外观、质料功能及其他”,如“白色长统呢绒袜子”“大号白色防风大衣”。
如果按照传统的限制性、描写性两分法来看,其中前置的“颜色外观”是描写性的,而后置的“质料”及其他是限制性的。
这就同组合式定语中先限制后描写性的顺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C.黏合式定语的顺序还受到音节数目的限制。
如虽然说“大白马”,但却不说“大白色马”,而应说成“白色大马”,因为前者的“121”节奏远不如后者的“22”节奏顺口、悦耳。
又如,虽然只说“新木房”“新建木房”和“新建木头房子”,但“新木头房子”(“14”)却可以说成“木头新房子”(“23”),因为“23”节奏比“14”节奏要自然一些,可暂时牺牲语义顺序。
更为极端的例子是“电影制片厂”,按其本义应为“制电影片厂”,但其“131”节奏在中国人看来极不自然,所以只能牺牲语义顺序,而取“23”节奏的“电影制片厂”。
2.组合式定语的三个序位及其意义
同黏合式定语相比,组合式定语同中心语的关系较为松散,因而离中心词较远,也就是说总是置于黏合式定语之前。
当然,这是针对于非易位格式而言的。
一个名词、名词联合词组,以及由黏合定语加名词组成的结构,可以带不超过七项左右的组合式定语。
如:
(37)他去年那两篇关于思想解放无止境的观点很新颖的哲学论文
这六个组合定语中,指别性的“那”和数量性的“两篇”是最关键的,一是它们在各项定语中是使用最频繁的,二是这两种定语的相对顺序是完全固定的,指别定语总在数量定语之前,我们可以以它们为语序基点去描写其他各种定语的顺序变化。
如以“D”表示指别定语,“Q”表示数量定语,“N”表示核心名词或黏合式定语及核心名词,那么其他定语就有如下三个可能的序位:I、II 、III。
下面我们来分析定语的意义同这三个序位的关系:
A.有些组合式定语只出现于位置I(丁声树等,1963),主要是领属性的名词和时间词、处所词。
如:
(38)学报上他那一篇文章
(39)去年我们学校里那些活动
B.少数组合定语只出现在序位III ,主要是“很”“非常”等程度副词加形容词构成的结构,以及一部分形容词。
如:
(40)那一个可怜的孩子
(41)这一次紧张的劳动
此外,一些显然没有外延区别作用的定语当然只能位于III。
如:
(42)那些不必要的浪费
(43)那些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了宝贵生命的烈士
C.其余的组合定语都可以有I、II、III三个序位,但不同位置的意义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位置I、II表示区别性,位置III既可表示区别性又可表示描写性。
如:a.新买的那两支钢笔;b.那新买的两支钢笔;c.两那支新买的钢笔。
(丁声树等,1963)
a和b都暗示说话者可能还有其他的钢笔,c不一定有,但也不是绝对不能有这种区别性含义。
如果表示这种含义,则通常要把其中的“新买的”重读(赵元任,1968),至于a和b的区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一般组合式定语间的顺序
下面我们来看看指别词、数量词之外的一般定语之间的顺序问题。
A.若干项组合定语如果在一起(处于同一序列中),则往往也是“外延性的”在“内涵性的”前面。
如:
(44)那两个刚从农村来的朴实的小伙子
(45)这本几经波折才出版的振聋发聩的《人类思想解放史》
这两例也可说是“由临时到稳定”这个倾向的表现。
动词短语一般反映事物较临时的状态,而形容词短语则一般反映事物较稳定的性质。
所以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一起作定语,总的倾向是动词短语在形容词短语之前。
但也有例外。
如:
(46)那只雪白的、断了翅膀的鸽子
(47)那位很年轻的、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这似乎可以补充这样一个倾向:越是表现事物本身性质的定语越是后置。
尽管“断了翅膀”和“研究甲骨文”都是动词性的,但它们都反映了中心语的内在性质,所以能后置于形容词定语,“雪白的”和“很年轻的”尽管是形容词,但却是偏于外观的和暂时性的,所以反而前置了。
B.外延大小对定语的顺序安排也有极大的影响:
(48)a.传说中的夏朝以前的帝王
b.夏朝以前的传说中的帝王
a暗示所有夏朝以前的皇帝都是传说中的,即“传说中的皇帝”外延大于并包含了“夏朝以前的帝王”;b则暗示所谈论的只是夏朝以前的帝王中被传说的一部分,此时“传说中的”相对于“确实存在过的”而言。
总而言之,定语递加的过程就是使名词短语外延逐渐缩小、所指逐渐限定的过程。
(三)齐沪扬认为充当定语的形容词连用的顺序将受到下列规则的制约。
1.从形式结构上看,组合式成分总是在黏合式成分之前。
要注意的是,形如“最精彩最亲切的描述”的结构中,虽然第一个形容词后没有助词“的”,但并不说明这个形容词是黏合性成分。
2.音节多的总是在音节少的前面,例如“漂亮的小姑娘”不能说成“小的漂亮姑娘”。
总体而言,简单形容词一般不超过两个音节,复杂形容词大多超过两个音节。
所以这条规则也可看成复杂的形容词大多在简单形容词的前面。
3.从“外”到“内”规则:即从较具体的外在性质到较抽象的内在属性。
如:“一样热情一样真诚的朋友”“漂亮的天真少年”“最嘹亮最优雅的歌声”“像孩子一样的纯洁心灵”,上述例句中位于前面的形容词都具有较具体的外在性质,一般说来是可以感知的;而位于后面的形容词都表示较抽象的内在属性。
4.从“近”到“远”规则: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人类才能知道外部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如颜色、气味等。
而对于事物的内在属性,如质料、功能等,则要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其他心理过程才能掌握和了解。
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定语位置上的形容词连用,也是表示颜色、气味等的形容词在前,表示质料、功能等的形容词在后,从容易感知的到不易感知的,从先看到的、与人类感觉“近”的,到后理解的、与人类感觉“远”的。
如:
(49)蓝色的男大衣红彤彤的暖融融的太阳绿莹莹的嫩生生的小苗
5.从“大”到“小”规则:这里的“大”“小”是针对形容词的外延性而言的。
外延大的形容词居前,外延小的形容词居后。
外延大则上位范畴少,外延小则上位范畴多。
例如我们一般说“大号米色茄克衫”,而不太说“米色大号茄克衫”,原因则在于“大号”的外延大,因而上位范畴少,只能分“大号、中号、小号”等有限的几种;而“米色”的外延小,它的上位范畴多,颜色可以分为许多种,如“米色、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灰色、黑色、白色……”,不胜枚举。
这一类的例子还有:
(50)鲜艳的大红花朵变幻的多彩的生活一流的短期培训班高级的九二式山地车齐沪扬进一步总结出,形容词在定语位置上的连用规则具有一种空间特点:位于空间的物体是立足于一个三维范围内的。
“立体”的特征使人们的空间知觉表现出了对客观对象的多方面的反映,包括方向反映、形状大小反映、距离反映等等。
形容词在定语位置上的连用规则,正好与人的空间知觉的情况相符。
例如从“外”到“内”规则反映了人类的方位知觉,从“近”到“远”规与人的距离反映有关,从“大”到“小”规体现了人的形状大小的空间知觉。
所以用空间特点来概括形容词在定语位置上的连用规则,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单音形容词定语连用有其特殊的语序规则。
徐建华运用语言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讨论了单音形容词作定语的语序规则问题,并试图从这些规则形成的心理现实性出发去加以阐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就其语义指向来说,单音形容词定语可分为“分指性形容词定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音形容词定语在显性语法关系中共同限制中心语,但在隐性语法关系,即语义关系中却分别和中心语发生了联系,表示中心语事物的上位范畴,换句话说即每个定语作为内涵限制属概念——即中心语后,表示一个种概念。
例如:“软硬环境”等于说“软环境”和“硬环境”,两种环境分别是中心事物的次范畴)和“合指性形容词定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音形容词定语在显性语法关系中前面的单音形容词以后面单音形容词跟中心语构成的向心结构为中心语,在语义上也共同和中心语发生联系,使中心语所表示的事物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
例如“小方桌儿”是说同时具有“方”和“小”两种属性的用具)两类,这两类定语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形式不同。
在排列顺序方面,前者分别遵循“四声先后”(如男女干部;真假情况;方圆标志等)、“积极义前置”(如红白喜事;利害关系;正副职等)、“程级递降”(如大中小学校;金银铜牌;高中低档等)和“主体义前置”(如真善美事物;假大空话;危急重病人等)的规则;后者则按照“本质义后置”(如小红花;小铜佛;大公牛等)的规则。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作具体说明。
四、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
袁毓林尝试用信息量和认知处理策略来解释汉语中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
首先从语义聚合角度描写定语的排序规则:“对立项少的定语>对立项多的定语”;并从信息论角度进行解释,得出新的规则:“信息量少的定语>信息量大的定语”;接着从信息处理难度和认知处理策略角度进行解释,得出更为概括的语序规则:“容易加工的成分>不易加工的成分”;最后,讨论从这项研究中抽绎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蕴涵:1.描写和解释是互相推动、交替上升的;2.为了更好地理解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语言结构可以从数据结构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
(一)我们从充当定语的词语的语义聚合的角度进行观察,发现多项黏合式定语和多项组合式定语一样,其排列顺序都遵循着一条极为简单的规律:对立项少的定语排在对立项多的定语之前。
再如:“中等师范学校、古代哲学思想、大号塑料防风大衣、新版袖珍英汉词典”等,其中的定语都是按照对立项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
并且,定语按对
立项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规律也可以对前引“时间>形体>颜色>质料和功能”的排序规则做出解释。
因为表示时间的“新、旧”是两项对立,表示形体的“大、中、小”是三项对立,表示颜色的“红、黄、白、黑、蓝、绿……”对立项在十项左右,表示“质料和功能”的聚合包含的对立项更多。
2.当两个定语的对立项的数目大致相等时,它们可以互换位置。
例如:
(51)单人圆顶蚊帐-圆顶单人蚊帐实用汉语语法-汉语实用语法
3.马庆株发现,作黏合式定语时,“大、小”类形容词一定在“高、矮、胖、瘦、宽、窄、粗、细……”类形容词之前。
例如:
大高楼* 高大楼小矮个儿* 矮小个儿
大粗绳* 粗大绳小瘦猴儿* 瘦小猴儿
从表面上看,“大、小”类形容词跟“高、矮”类形容词一样,都是两项对立。
事实上,由于这两类形容词的语义结构不同,因而其对立项的数目也不相同。
“大、小”类形容词表示单纯的极性对立,只有两个对立项;“高、矮”类形容词除了表示极性对立之外,还包含维度对立,因此有多个对立项。
当我们说某人“高”时,除了有跟“矮”构成的极性对立之外,还有跟“胖、瘦、壮、弱、老、少……”等构成的维度对立。
可见“大高楼”一类偏正结构仍然遵循着“定语按对立项多少”来排序的规律。
4.组合式定语的排序也是有严格的顺序的。
如:
(52)少有的最好的情形* 最好的少有的情形
(53)说不出的痛苦的味道*痛苦的说不出的味道
(54)老舍写得叙述一个洋车夫的一生的小说
上例中,“少有的”与“常见的”相对,“最好的”与“较好的、很好的、极好的”等相对;“说不出的”与“说得出的”相对,“痛苦的”与“幸福的、不幸的、焦虑的、浮躁的、兴奋的”等相对;“老舍写的”与“鲁迅、郭沫若……写的”相对;“叙述一个洋车夫”与“叙述一个妇女、农民、工人、战士、国王、牧师、侠客……”等相对。
可见,多项组合式定语也是遵循“对立项由少到多”的顺序进行排列的。
(二)根据Shannon(1948)提出的理论,一个“信号”(message)所负载的“信息量”(amount of information)并不取决于信号本身,而是跟可供选择的“信号的数目”(the number of possible messages)成正比的。
因为,“那个实际出现的信号是从一个由可能出现的信号组成的聚合中挑选出来的”(the actual message is one selected from a set of possible messages)。
用Weaver(1949)的话来说,“信息是对人们在选择信号时所拥有的选择自由度的一种度量”(information i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