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6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英子的天真、好问和对童年的怀念及眷恋。

3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读文章想画面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深深的留恋和无限的怀念,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5引导学生在一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借助补充整本书中的未知内容、比较阅读等方法,由点及面,层层递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整本书《城南旧事》的阅读兴趣。

6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真实童年的逝去,心底的童年的永恒,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作者著作《城南旧事》的原由,感受美好童年的情趣。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留心和热爱,从中有所发现,收获启示。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件】
1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 通过预习,你对这篇课文有哪些了解?
作者是谁?
3 通过预习,你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了解?
(1)选自《城南旧事》。

(2)《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这本书的什么?知道什么是序言吗?序,一般写在书的哪里呢?
3 小结序言的内容。

4 学习题目
(1)这个题目与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2)两个间隔号把三个看似没有联系的词语,联系了起来。

读一读这个题目,冬阳、童年、骆驼队,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建立起课文与整本书的链接,奠定了这节课的基调,即课文与整本书融会贯通,采用广角视野去阅读文章,
理解内容,认识人物,体会情感,领悟写法,领会写作意图。

提出“序言”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序言的作用,以此导读,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走进作者的这篇自序吧。

想想课文围绕骆驼队,写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件事?放开声音,自己读读课文吧。

A处理课文字词
(1)先来看看,文中的生字会读了吗?小组接读
(2)这个“嚼”字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它的读音相同吗?
(3)如何区分它们的读音呢?
(4)结合文中的句子出现“反刍”,介绍“反刍”也叫“倒嚼”,了解“嚼”的第三种读音。

(5)我们的汉字就是这样一种综合运用表意和表音两种表达方法的文字,它既有一字多音,也有一音多字。

这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里面就藏着一个同音字,看你能找到吗?
(6)通过分类一字多音,或一音多字的方法来积累字词也是一种好方法呢。

咱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吧。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中抓住重点字“嚼”,在汉字文化与汉语言文化的探寻中理解多音字不同读音表达的不同含义,并由此引入一音多字,提炼为识字方法,将字词教学与文化建立关联,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B 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1)谁来说说文中讲了作者童年中的哪些事?你能否用概括的语言说一说。

(2)谁能够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文中讲了作者童年是的哪几件事情。

三重点深究
1 下面请大家再读读这四件事,四人小组交流交流,这四件事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2这四件事都很有趣,这其中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请你自己读读相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感受。

(1)学骆驼咀嚼
爸爸和他讲好了价钱了。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指名读。

②这幅画面有趣在哪里呢?
③从三个“那么”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想不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⑤谁再来读一读,看你能否用有声的语言把我们带入到当时的情景中,感受小英子的童年中的乐趣。

⑥再看看这段话,你认为她写的好吗?
(朴实、纯真的语言再现了生活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从“画面”这个“整体”切入,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感受童趣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进而通过录像与自己想象的画面进行对比,进一步直观感受童趣之“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品味语言表达。

(2)问骆驼去向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①妈妈说小英子总是问,你这样认为吗?文中小英子还问了些什么?
②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问的情景。

请你读一读,看看有何感受?
③出示短文,指名读。

(“爸,什么叫做贼!”“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

“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

”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么问起这个来了?”“随便问问!”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
人什么样儿?”“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④母亲眼前的小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她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这句话?
⑤指名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结合要学习的课文内容链接《城南旧事》整本书的相关段落,拓展学生思考的范围,开阔学生阅读的思路,在推进文本理解的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一种阅读的方法,即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帮助自己更深刻地走入文本,更全面地领会文本。

2 小结小英子的形象及童年的乐趣。

3 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在写些什么呢?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对童年深深的眷恋和怀念)
(2)这里有这样两句话,“童年却一去不复还了”与“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在这一去一回的童年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3)小结:现实的童年已然逝去,心中的童年回味无穷。

(4)小结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

(5)带着我们此时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两段话吧。

(6)回头再来看看作者童年中的这四件事,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呢,请你读读想想作者的言语中都流露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对骆驼的喜爱之情,对童年往事的无限珍爱之情。


30年后,提笔写起这些事,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清晰可见,这说明?
(7)像这样以故事、事例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叫什么呢?(间接抒情)
【设计意图】抓住两个“童年”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一去一回”启迪学生的思维,抓住文字中看似矛盾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深深的眷恋与怀念,并立足这种情感的体验,去领悟表达的方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四走出课文,走进《城南旧事》
正如大家从这篇序言中感受到的,小说中那种沉沉的相思和淡淡的哀愁打动了无数的读者。

(简介书中主要人物)
最后带着我们的阅读序言的感受,带着对《城南旧事》的憧憬,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结序言的情感,自然过渡到对整本书典型人物的介绍,以一个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形象再一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分寸得当,欲言还休的推介吊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胃口”,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内驱力驱动下的自觉行为。

【板书】
学咀嚼
议驼铃深深怀念
6 冬阳·童年·骆驼队剪驼毛无限留恋
问去向
(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情分析
1. 相关已知领域
这篇课文所反映是童真童趣的主题,这类课文,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窃读记》曾学过反映同类主题的课文。

童年的趣事总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文本本身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

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所在,调动学生平时对生活的感知和童趣。

本文描述的是一种回忆,因此我们在教学上也应循着一条“忆”的线索展开教学,娓娓叙来、细细品之,营造一种温婉的课堂意境。

其次,这篇课文结构清晰可辨,语言明白晓畅,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太难。

而且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平凡中见真情,感情真挚,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相关未知领域
文中所描述的这些生活片断与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同时,对于骆驼,大部分学生见过,但不一定能仔细观察过骆驼咀嚼和掉毛的情景。

对骆驼不了解的学生,也可通过查询资料或者看视频来解决。

3. 相关难知领域
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料,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
读,并展开想象,体会林海音的语言表达风格。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形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

对于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边读边想,提出问题;读文章,想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等,在中低年级时就开始渗透,经历过四五年级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已能灵活综合运用。

但是对于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感受作者童年生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还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同时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作为概念第一次为学生提出,学生以往见过但并不了解,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旧知辅助学生理解。

课堂检测效果分析
泉景中学小学部五年级三班应考49人实考49人从本次检测试卷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课内阅读理解较好,能够比较正确地读题、答题。

具体分析如下:
一、第一大题“看拼音写词语”。

对题率是96.42%。

学生能正
确拼读音节,正确、规范地书写词语,对生字词掌握扎实。

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生字教学及写字教学这一教学重点,指导详细、规范。

其中“卸”字有6人出错,注意中间的竖是一笔写成;“驼绒”的“绒”有4名学生出错,主要错在漏写撇;“傻”又十人出错,错在中间的撇和点漏掉。

课后还要继续巩固、夯实生字新词。

二、第二大题“比一比,再组词。

”本题考查学生区别形近字的能力,对题率为97%。

学生整体掌握比较扎实,在平常的学习中训练较多,因此学生可以很好的区分形近字,并给字组成词语。

学生能够写出不同的答案,对词语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是有个别学生在书写上不是很规范,“漠”与“寞”在抄写时写错,“咀嚼”的“嚼”字易写错。

三、第三大题“阅读下面片段并回答问题。

”本题在课文内容、情感以及表达方法上有所涉及,重在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1.第1小题对题率达98%,对小说名字和曾写过的文章的考查学生掌握很好,全部同学都能答对,对作者的考查两名学生出错,把“林海音”写成了“林海英”,说明学生对作者不熟悉,在课下还要多练习巩固。

2.第2小题“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对题率达91%,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正确写出表达方法。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对题率达95.9%,3名学生写成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喜爱之情”,没有答出怀念和留恋,说明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不到位。

3.第3小题“请写出下面两句话中童年的含义”对题率达93.87%,绝大部分学生对两个“童年”的含义理解的很准确,即第一个童年时作者已经逝去的童年,第二个童年是作者心中永远无法忘却的童年。

这个题问题主要是学生表达不清,没有把大体意思表达清楚。

4.第4小题“作者写《城南旧事》的原因”对题率是89.79%。

学生能够找到文中的语句:“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但是8名学生答题不够完整,没有写出作者想把往事记录下来,以此纪念留在心中的童年,表达作者对童年的深深的怀念与留恋之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材解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

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19世纪20年代那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童年的侧影,那一幅幅画面既清晰,又那么朦胧。

就在这种淡淡的诉说中,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无限留恋。

一教材特点
1.思想内容方面
(1)在充满稚气的童年趣事中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的无限留恋。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着重从“学咀嚼”“聊驼铃”“剪驼
毛”“问驼踪”四个方面展开,把自己小时候的纯真可爱、富于想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

一个“呆”字不仅可以看出小英子看得多么细致,还可以看出小英子看得时间之长,看得多么投入,多么入神,多么喜欢那丑丑的骆驼。

看着看着,小英子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

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再比如,再与爸爸聊驼铃时,英子的想法是多么的纯真,一个铃铛在儿时的作者眼里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

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那么令人留恋。

(2)以对骆驼队的静静回忆中诉说着作者对童年的深深的怀念。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30年后作者的笔下依然是那么清晰可见,通过事情的描写和作者直接的描述,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2.语言表达方面
(1)朴实纯真的笔调娓娓诉说着童年的故事。

诗意化的题目奠定诗意化的文风。

作者以三个独立的事物组合为
文章的题目,用间隔号将三个毫无关联的词语联系在了一起,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的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

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作者描绘记忆中童年的画面大量运用白描手法,朴实简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辞,描绘的骆驼非常真实,有画面感,淡淡追忆的语言基调和怀旧的淡淡感情相融和。

如“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一句中所展现的诗意的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骆驼队是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事物,也是童年记忆最清晰最亲切的画面,更是童年美好回忆的载体,把这样的回忆置于冬阳之中,就算北京的冬天是冷的,但有了冬阳的照射,也会给人温暖的感觉。

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淡雅的诗歌,一个“默默地”和“慢慢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那一幅幅画面的珍爱之情。

(2)朴实细致的描写,表现出一个纯真可爱的小英子。

①细致的动作描写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在旧北京却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骆驼队。

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

“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
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

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

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②纯真的语言描写
“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说是“又肥又厚的脚掌”“无边无际的沙漠”“又松又软的沙漠”,因为小英子毕竟是个小孩子,语言还很稚嫩,同时透着天真。

“没有一点点声音”,不说是“没有丝毫声音”,同样是因为小英子当时掌握的词汇还不多,但是为什么不说“没有一点声音”呢?是小英子想突出声音之弱,说服爸爸。

纯真的语言描写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稚气十足可爱的女孩,一个可以尽情想像尽情表白的童年!
(3)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让真挚的情感流淌于笔端。

文章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将自己对童年的无限的怀念和深深的留恋之情。

与骆驼有关的四件事情,作者用朴实纯真的语言进行描述,往事依稀可见,儿童的视角让我们感受着英子的童年生活,作者对童年的珍爱和留恋溢于言表。

文章的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让深深的怀念之情直接表达,写作《城南旧事》的原因更是打动着我们每一个读者。

(4)序言概览全书,语言风格与写作缘由尽现其中。

《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为《城南旧事》一书的序言,是由作者自己撰写的,其中不仅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
也体现了整本书的整体架构,即以儿童的视角,写童年的故事,故事中塑造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

此外,从这篇序言中,我们也了解了作者写这本书的缘由,并从中感受到了整本书的情感基调——深深的留恋,沉沉的思念,淡淡的忧伤。

没有浓重的笔墨,却有一种怀恋童年的怅然若失无声无痕地淌入我们心间。

二教材位置
1.人文主题的位置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永远的童年”。

本文是本组的第二篇,也是精读课文。

在前一篇课文古诗《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基础上,感受童年的童真童趣,感受快乐,勾起自己对生活的品味。

文章里多体现的童年生活情趣,语言所表达的感情,用心感受生活,真实所带来的甜美感受都在课文里淋漓体现。

2.训练重点的位置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

结合本组导语提出的学习要求及本课课后题,将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二、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1)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是一个经过五个学年的较长的训练过程,在每个阶段,其训练的要求有所不同,各有侧重。

本课所在的单元导语中提出“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

”的具体要求。

在本课中如何落实呢?
本课语言纯朴,作者的感情多融在这纯朴的语言中。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从这纯朴的语言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例如,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与感受。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再比如,后面两段写了我写《城南旧事》的原因,直接抒发了“我”对童年的留恋,要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作者这种感情。

在评价中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组的导语中还有一个要求是: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是表达出真实感受的前提和基础。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就是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

《课标》在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还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对于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这一要求,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多次有意识地引导,在注重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的培养的基础上,四年级又明确提出了这一要求。

四上第二组导语中提出“认真体
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

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逐渐养成,为四年级下册重点训练项目中提出的养成“留心观察勤动笔”的习惯并形成一定的能力打好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反映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入情入境的朗读,才能读出作者的感受,传达出真情实感,这对学生的读书和写作都是一个引导;在写作中,要进一步指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一重点的提出,为孩子在习作方面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今后继续在习作中表达真实感受打下了基础。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堂检测题
1. 看拼音写词语。

xièméi yòu zhìshāmòjì

()( ) ( )
( )
Mián ǎo tuórónɡpáo zǐshǎ
shì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漠()袄()咀()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