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民俗精粹--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源民俗精粹
古老的民间社火
门源活跃着很多支社火队,但比较古朴的当数上西滩、沙沟梁、泉沟台、大沟脑等社火队。
社火文化源于远古图腾崇拜,脱胎于后来的神灵祭祀,流传至今,仍保留着它独具的神秘特色和文化魅力。
社火的一切服饰用具,平时保存于村庙家祠,香火供奉,春节出演要进行祷告。
缘于这样的文化内涵,社火古往今来与一切时尚的新文化并行,却又顽强地保持着远古遗风的民间品格和独具一格的生命力。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火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充分展现着农民生活越来越好,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内心喜悦。
农民们扮演各种人物,踩着锣鼓点,手持扇子或牛尾弹子起舞,形式谐趣活泼。
民间社火崇尚天人和谐和原始古朴,不刻意编排,不求精巧细腻,不强求文雅,情节表达通俗,通过舞、扭、唱、说、做等表现形式,内容雅俗共赏、丰富多彩而受到了群众深深的喜爱。
民风浓郁的边麻掌眉户戏
边麻掌村古老的乡戏在庄稼人的心中扎了根,这些岁月磨砺的民间艺术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石,成为了门源地区农民在农闲喜庆日子里的一道精神聚餐。
边麻掌村是一个自然村,属门源县西滩乡。
这个村的眉户戏是民国时期从本省的大通、互
助等地区传进来的。
近百年来,以师徒、父子相传的形式在西滩乡的边麻掌村延续。
村里人痴迷眉户戏,人人都能喊两嗓子。
他们忙时务农,闲暇排练,无道具自己动手制作,无服装借用家人的衣服,怀着对戏剧的深深依恋,经过精心的排练在每年的正月过大年时走村演出。
艺人们充分利用眉户戏将一般大戏剧本的部分唱词加以调整修改就可以上演的特点,又大量融入地方曲子和典故,吸收其艺术营养,排练演出了《窦娥冤》、《秦香莲》等大型本戏和《九件衣》、《柜中缘》等折子戏,以及表现民间故事、社会风俗和现实生活的短剧目,使眉户音乐的调式更加丰富、新鲜、优美,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曲调风格和特色。
雅俗共赏的皮影戏
踩台的影子,压台的戏,影子即皮影戏,意思是说刚开演的皮影戏最精彩。
相传,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亡故,汉武帝思念而病,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白纸剪成李氏人形,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
武帝看后,如见李氏,渐渐病好,从此皮影戏在民间慢慢流传开始来。
门源的皮影戏在明末清初时传入,是一种以板腔体为主说唱结合的一种地方戏,“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皮影戏真实写照,道具主要是“皮娃娃”、“亮子”(影幕)、灯盏(光源)等,乐器有四胡、三弦、曲笛、唢呐、长杆喇叭、小战鼓、干鼓、大钩锣、小锣、钐子、铰子、梆子、盏儿等。
演唱者名叫“把式”,生、净、丑、旦、
打、念、唱、做,均由他一人承担。
演奏者由名叫“上手”、“中手”、“下手”及敲梆子的“梆手”四人组成,分别操作管弦打击乐器,以及在“帮腔”时“喊段儿”。
皮影戏演唱的唱腔丰富多彩,演奏的曲牌典雅动听,演唱的内容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每年春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喜庆节日期间,当地民间以演唱皮影戏来表达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庄稼人喜欢的大红大绿神奇地赋予了皮影道具生动的灵气,把忠义豪侠的精气神传播到每个观者的心里去,演出场院往往观众爆满。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电视机进入家庭后,这种曾经受宠的皮影戏被冷落了。
秀而不拘的回族宴席曲
回族是个继承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门源回族的民间艺术传承也十分丰富,其宴席曲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当地回族把结婚办喜事称为“吃宴席”,专门在婚宴或其它喜庆场合演唱的曲子叫宴席曲,也叫“菜曲儿”。
演唱宴席曲运用的是委婉、细腻、活泼、优美等声腔,有时竟至哀婉凄切。
演唱时一般不要乐器伴奏,全凭丰富的声音、表情,载歌载舞,伴有舞蹈动作取得感人的效果。
其动作特点常与回族的劳动、生活、习俗相关联,舞时手臂动的特点恰似蝴蝶飞舞、凤凰展翅、美而不俗;腿部柔韧地屈伸,似放牧人赶着羊群在云中走,动作起伏稳重,柔中有韧、潇洒
自如、头部碎摇和敏捷地摆动、眼神配合巧妙。
宴席曲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优美朴素,人们参加回族的婚礼,喜庆伊斯兰节日,或在回族同胞家中做客,常常会听到优美的回族宴席曲。
门源回族宴席曲演出以泉口镇窑洞庄村安宝龙表演的最为著名,从演唱风格和内容可分为五类,包括表礼、叙事曲、五更曲、打莲花、散曲等共计八十多种,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可以说是全景式表现回族历史的音乐史诗,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资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民间艺术,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生态的回族妇女口弦
世代生活在浩门河两岸的回族妇女中,长期流传着一种小巧玲珑的原生态乐器--口弦。
口弦分铁制、竹制两种,制作工艺精巧、都有一个带柄短剑似的微型琴体和一个细长的簧舌组成,竹制的还有一根长长的线绳,演奏者在演奏时左手持琴首,双唇半含部分琴体和簧舌。
很多回族村庄无论姑娘还是老太太几乎人手一把,演奏时其美妙的音色,浓郁的回族风情受到了各族同胞的喜爱。
吹奏口弦最热闹的时候,往往是山花烂漫的庄稼拔节的锄草季节和冬日的傍晚,女人们集中在庄稼地头、炕头,她们时而合奏民谣,时而打趣对弹。
音律深情达意,祥和柔美,苍劲有力,把人们带到古老遥远的年代,延续着如山如水的生命。
英雄的华热藏族及服饰
门源仙米、珠固两乡境内居民以藏族为主体,称为“华热巴”,意为英雄部落,直译为祁连山人。
视白色为吉祥,白牦牛、白山羊是独有特产,其方言别具一格,说唱艺术独具风采,他们创造的华热藏戏主要演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歌舞、工艺服饰等民俗文化,被誉为藏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勤劳勇敢,淳朴豪放,诚信友善,能歌善舞,“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是他们的生活写照。
他们放牧于高山,耕耘于谷地,狩猎于林海。
对山而歌,面河而吟,歌声响彻于奔驰的马背上;响彻于青青的田垄上;响彻于迎亲的山道上;响彻于待客的帐篷里。
当恋人相聚时,用悠扬的欢歌曲调表达自己心中的甜蜜,当他们的爱情遇挫折时,用忧伤的曲调吐露内心的哀愁,当他们并辔马上时,便唱出一种奏歌的曲调,使歌声和马蹄声交织在一起。
表现的自然、朴素、响亮、痛快,如入无人之境,似乎有着无尽的蕴藏。
华热藏族的穿着,保留着游牧者袒露一臂、长宽大的特点,追求精美、华贵的古风。
高级藏袍是用锦缎挂面的白羊羔皮衣,藏语称为“擦日”。
这种藏袍以起花缎或团花缎为上品,以纯黑、紫青、墨绿、碧蓝、咖啡等色为上乘。
贴身的内衣叫“晚裘”,是一种通宽领、短身、长袖的布衫或绸衫,使用金、银、铜等金属钮扣。
袖子往往长出手指一市尺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在跳舞时放下。
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藏族服饰艺术,就
像精美古典的词章,闪射着迷人的光芒,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发出更加瑰丽的异彩。
古朴吉祥的手工藏地毯
青藏高原的羊毛,毛质坚硬,纤维长,弹性强,光泽好,是织地毯的上好原料。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门源藏地毯独具特色,不仅毛线均匀,质地优良,织法独特,构图古朴吉祥,民族风格浓郁;而且毯面细腻柔软,工艺精湛,美观大方,经久耐用,也极具欣赏价值。
用牦牛绒毛线和羊毛线合织而成的,图案较鲜艳复杂,质地轻柔;用绵羊细毛线编织而成的,式样较简单素淡,色染别具一格,染料色泽鲜艳,经久不变,具有浓厚的高原情趣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千针万绣的剁花鞋垫
门源剁绣鞋垫与其它地区民间绣花鞋垫有所区别,以优质的白色纯棉布和绣花线为主要材料,鞋垫里层由五层以上的棉布缝制而成,外面图案由剁花人随意设计,用剁针纯手工剁绣,有很强的立体感,其形厚而柔软,具有舒适、耐磨、防臭、吸汗、透气性好的特点,对脚汗多、脚气大的人有一定的祛臭之功效,可使用二年以上不褶皱、不变形、不怕水洗。
剁绣时极其讲究色彩搭配,图案有花草虫鱼,动物,植物,自然山水,吉祥祝福词句等景致,自然古朴、美观大方,件件都是精品。
在农村男人从小到大都会被视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必须不停地劳作,甚至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与他们相濡以沫的女人们便
精心地绣制吉祥符图的鞋垫,男人们放在鞋里踏上征程时也带着她们的祈福和思念。
具有独特色彩的地方文化造就了这块土地上的女人们在平素的待人接物中绝不会溢于言表地表达情感,送双绣花鞋垫给自己喜欢的男人是表达爱慕的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所送的鞋垫上绣上“幸幸福福”,“百年合好”,“平平安安”或“互敬互爱”等吉祥字符,憧憬自己和所依靠的男人一生幸福,生活美满,而那些有福气的男人们的鞋子里,往往会不经意间发现蕴藏在花鞋垫上那份女人们羞答答的内心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