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限时训练 专题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含13年高考题)人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知识点题号
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2、3
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5、6、7、8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9、10、11
古代科技和文艺成就12
历史人物 4
综合13、14
1.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
”这一规定旨在( )
A.加强君主专制
B.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D.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解析:D 材料中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根据所学可以理解为这一规定旨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A、B、C三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
2.(2013贵阳二模)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事权的分割
B.科举制的完善
C.理学的兴起
D.租佃制的发展
解析:A 联系教材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专制,进一步分割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掌部分行政权。
设三司来专门管理财政。
在地方也同样分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这样,形成宋朝的“冗官”格局,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
故A项正确。
3.(2013宁德质检)唐太宗在谈及隋文帝不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时,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
”此“变通”指( )
A.增加宰相人数,分散皇帝权力
B.改革选官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中央机构,规范决策程序
D.设置辅政机构,提升办事效率
解析:C 此处的“变通”指改变了“不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的状态,唐朝时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责明确,互相牵制,规范了决策程序,C项正确。
A项应为加强了皇帝权力,排除。
B、D两项是隋唐两代的共同点,不属于“变通”。
4.《中国通史》记载: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
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据此可见唐太宗( )
A.意在解决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
B.未建立有效管辖民族地区的地方制度
C.处理民族方式是武力与怀柔相分离
D.为统一多民族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
解析:A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处理和突厥的关系的有关内容。
“设置羁縻府州”说明B项错误;由“吐谷浑平定”、弘化公主和亲说明C项错误;D项“建立”说法错误,正确答案为A。
5.(2013丽水模拟)唐朝赵璘《因语录》载:“有士鬻产于外,得钱数百缗,惧以川途之难赍(携带)也,祈所知纳钱于公藏,而持牒(票证)以归,世所谓便换者。
”此段材料反映了当时( ) ①在流通领域产生纸币②山川旅途交通不便③出现接收汇兑的机构④蜀地印刷事业的发达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A 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商人因山川旅途交通不便,而将钱款委托给公家开设的汇兑机构领取票证,这被称为便换(或飞钱)。
这样,商旅就不用长途携带钱币,故②③正确。
该“票证”为领取钱币的凭证而非纸币,①错误,④材料反映不出。
6.据载,宋代形成了“贱稼稿,贵游食,皆欲货来耙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的社会风俗。
据此可以推断宋代( )
A.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
B.商业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
C.农民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海外贸易呈空前兴盛局面
解析:C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材料反映了宋代弃农经商的现象,与城市布局、坊市界限和海外贸易无关,A、B、D三项错误。
7.(2013武汉一模)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符合诗中描绘的是( )
A.江南手工作坊生产
B.筒车用于山地灌溉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D.江南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解析:B “不假人”说明其运动不依靠人力,“一轮十筒挹且注”“万顷秧齐绿云饶”说明起到了灌溉的作用。
综上所述,应是筒车。
曲辕犁是耕田工具。
8.(2013浙江六市联考)“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
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
后富民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
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宋史》这段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
①纸币的产生与发展②交子的职能③政府对货币发行的控制管理④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 由材料中“交子”“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等可知该史料反映了宋代时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原因,①正确。
由“一交一缗”“贸易”等可知②正确;由“转运使薛田、张若谷”“私造者禁之”可知③正确;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④正确。
9.(2013嘉兴模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B 材料大意为人的心灵都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物总有一定的原理,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导致人的认识有局限性,体现了客观存在对人的认识的影响,故B项正确。
A、C两项为心学思想,强调主观认识的重要性,D项为理学家共同强调的道德规范。
10.(2013漳州质检)明末,战乱迭起,但明朝部分官员却无计可施,一筹莫展,只能“临危一死报君王”。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宋明理学的盛行
B.专制制度的强化
C.科举制度的僵化
D.内阁职能的缺失
解析:A 材料反映了明朝后期,宋明理学导致人们思想僵化,不关心实际问题,遭遇危机便束手无策的现象。
11.(2013浙江六市联考)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C 周的“秩序井然”是分封制、宗法制下血缘等级森严的反映。
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私学兴起出现一批杰出思想家,他们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各自提出了关于社会和人生的主张,“百家争鸣”出现,为社会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故战国为“清新”;唐的“丰满华丽”是国家统一、繁盛富强的反映。
宋代时理学兴起,抑制个性发展,崇尚理性生活,故宋为“理性美”。
12.书法家欧阳中石说:“每个人的字都有差别,正像每个人的面孔不同一样。
其实,人的面孔有多大的区别呢?眼睛、鼻子、嘴……的部位已经非常固定,然而人的妍媸差别竟如天渊,有的实在难看,有的能够倾国倾城。
字的书写也正是如此。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书法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风格之别
B.书法作品优劣有别特点各异
C.欣赏书法作品之前应先了解作者
D.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
解析:B 材料意在说明书法作品和人一样有美有丑,因此选择B项,A项错误。
材料中人的美丑是用来比喻字的优劣,并非描述作者,因此,C、D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30分,14题22分,共52分)
13.(2013温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迎逢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
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
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傅乐城《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
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
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
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新政”开始推行
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
(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10分)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10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按九等进行评定、“中正”成为授官的依据等方面进行概述;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不肖中正更迎逢权贵,徇私舞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整理归纳。
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进士考试始尚诗赋”,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第(3)问决策及理由相一致,绝对不能相互矛盾。
答案:(1)内容: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按九等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6分)原因:权贵子弟在评定中占据优势,一些中正徇私舞弊,最终被权门所把持,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4分)
(2)影响:选拔了很多人才(开元后,朝中名士由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或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巩固了统治(或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或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10分)
(3)以下三种决策及理由均同等赋分:
决策之一:废除。
(1分)当时的科举制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3分)科举制无法提供“新政”急需的人才;(3分)绝大部分人醉心于科举,新式学堂举办艰难。
(3分) 决策之二:不能废除。
(1分)从根本上损害儒家思想地位,进而危及朝廷统治;(3分)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3分)无法保证官员选拔的相对公平公正。
(3分)
决策之三:不立即废除,待时机成熟再废除。
(2分)举出不能立即废除的理由(参照不能废除的理由),然后列举时机成熟后一定要废除的理由(参照废除的理由,两方面理由总得分不超过8分)。
(有判断,无理由,不得分。
有判断,但理由只照抄材料,最多得3分。
)
14. (2013无锡调研)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
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
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材料二都城(东京)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
——宋·王得臣《麈史》
材料三进入近代以后,(无锡)纺织、缫丝、造船等现代工业发展更快,各行之间竞争激烈。
而庙会是轰动城乡、沟通八方的综合性集会,在传统社会,对于企业(业主)来说,像这种展示
实力、赚取声望的机会并不多……参加庙会的行业,总是使出浑身解数,力求使各自资助的庙会更为“体面”,借助神的风采来展示行业的实力。
——朱小田《近代江南庙会与农家经济生活》(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庙会最初形成的制度因素,这反映了“远古时代”政治制度怎样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北宋庙会有哪些特点?(6分)
(3)据材料三分析,近代无锡的庙会具有怎样的新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庙会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1)问,“制度因素”据材料信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由此判断是宗法制,“特点”从庙会的功能回答。
第(2)问,从时间、规模和内容等角度回答。
第(3)问,“特点”要突出近代庙会的经济功能,“原因”从近代民族企业的产生回答。
答案: (1)宗法制,族权与神权相结合。
(6分)
(2)有固定的时间,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商品经济相结合。
(6分)
(3)成为行业竞争和展示的平台。
(4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企业主的竞争意识增强。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