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简阳市三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简阳市三岔中学高三语文
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①钱玄同到北京之时,虽然学术上已经是大师级学者,但他在思想上仍然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 ",而且"愈古愈好"。
但袁世凯借助复古企图恢复帝制和张勋复辟两次丑陋的政治表演,促成了关心国运的钱玄同反思他的复古主张。
他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
这种转变体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全面地展示了他的这种取向。
②今天我们熟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但新文化运动若缺少了钱玄同,是否能造成那么大的声势,则殊可存疑。
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攻击。
对文学传统,他斥之为"谬种"、"妖孽",提出"应烧毁中国书籍";对中国戏曲,他认为"今之京戏,理论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他提出"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对中国古典小说,他认为"旧小说中十分之九,非诲淫诲盗之作,即神怪不经之谈。
否则以迂谬之见,造前代之野史。
"这还不算,最激进的是他甚至提出"废除汉文",他说:"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
③然而问题是,若真如钱玄同所说,彻底把古典中国的学问打翻在地,那中国该怎么办呢?钱玄同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把希望寄托于欧化。
一个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竟然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钱玄同可真敢标新立异!
④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这些主张,当然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也不是全无成绩。
至于他提出新文学要新做的主张,则正是他促成鲁迅加入新文化运动,是《狂人日记》这篇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文学杰作的催生者。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也说,是因为不忍抹煞钱玄同们"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终于答应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一篇《狂人日记》。
"今天,鲁迅成为中国新文化无可争议的一面旗帜,钱玄同的催生之功不可谓不大。
⑤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显而易见,最明显的事实是,今天我们熟知并广泛运用的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横排等等,都是钱玄同率先提出的,正是钱玄同"提倡白话文的努力"的结果。
虽然时光流逝,白云苍狗,今天的读者大多很难再想起是钱玄同奠基了这一事业,更不会想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标点符号、司空见惯的横排汉字正是出自这位文字音韵大家之手。
⑥钱玄同曾说:"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 这很容易使钱玄同被误认为是一个崇洋媚外的家伙,但这显然不是事实,否则就不能理解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
实际上,钱玄同不是当时普通的"全盘西化"论者,他对"欧化"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所谓欧化,便是全世界之现代化,非欧洲人所私有,不过欧洲人闻道较早,比我们先走了几步。
我们倘不甘'自外生成',唯拼命去追赶这位大哥,务期在短时间之内赶上。
"他认为,只要不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就一定能赶上这位大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并辔前驱,笑语徐行"了。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钱玄同激烈的反传统行为,其实是对当时祖国的落后和混乱怒其不争,因爱之深才痛之切的正常反应。
(节选自袁贺《钱玄同:引领风气的一代宗师》)
1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表明他已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反传统主义者。
B、在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主张全盘欧化,把中国的古典文化彻底打翻在地,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钱玄同由复古主义者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其因素完全在于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这两次丑陋的政治事件
D、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钱玄同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真是敢标新立异。
13、下面有关钱玄同的主张或行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玄同到北京之时,是大师级学者,他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
B、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证明了他所说的话:"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
C、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他还是取得一些成绩的。
D、钱玄同以矫枉过正的方式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最后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14、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有哪些?怎样理解他的全盘欧化中国文化的主张?(6分)
参考答案:
12.c("其因素完全在于"不对,只是"促成"因素)(3分)
13.B(两者之间无直接的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3分)
14.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①提出新文学要新做的主张,②催生鲁迅成为中国新文化无可争议的一面旗帜,③率先提出运用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横排等。
(3分)
对其全盘欧化主张的理解:①全盘欧化不表明钱玄同崇洋媚外;②钱玄同的全盘欧化主张是指要向西方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并最终赶上西方;③钱玄同的全盘欧化主张是钱玄同强烈的爱国心的具体表现。
(3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什么是CPI
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作为一种价格指数,CPI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
一方面,CPI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数据,为一国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CPI所反映的价格水平和走势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因此,CPI自然也成为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一方面,国际上通常以CPI为主要指标来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程度。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普遍地、连续地、超过一定幅度地上涨。
按国际惯例,当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即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当CPI低于1%时,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一国货币就会贬值,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背离,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会受到影响。
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以便在劳资双方签订合同时,提高名义工资以降低甚至抵消人们因实际工资的下降而遭受的损失。
此外,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的补贴金,甚至是离婚后对儿童的抚养费时,都有必要用到CPI。
中国自1984年开始编制CPI,中国CPI也包括8大类商品和服务,分别是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共263个基本分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
2006年,经例行调整后,8大类产品中食品、服务类、居住的比重分列前3名,其中食品的权数为33.6%,与前两年持平,而居住和服务类的权重有所上升。
【注释】在CPI中,“居住”一项是不包括“买房”的,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房价不计入是国际惯例,且买房属于投资,不是消费。
5.下列对CPI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CPI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
B.当CPI低于1%,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C.中国编制的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等8大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
D.CPI是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6.下面对CPI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财政、价格政策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都要依据CPI。
B.CPI是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
C.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抑制通货膨胀。
D.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补贴金等,也要用到CPI。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分析各类消费在我国CPI中所占权重,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最喜欢消费食品。
B.CPI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家长给在外读书的孩子生活费,也应考虑到CPI的变化。
C.当CPI大涨时,只要提高职工工资,就能保证他们的生活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D.根据规定,凡是消费,包括购买投资品,都应被列入CPI的统计。
参考答案:
5.B
6.C
7.B
5.(原文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会受到影响”)6.(CPI没有“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
7.(A.不能从前面的条件推出后面的结果。
从第1段可以看出CPI“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而不是消费者的消费喜好。
C.推断不严密,只有工资提
高的幅度能抵消CPI的增幅时,职工生活才不会受到影响。
D.根据注释,投资不能被列为CPI的统计之中,购买投资品的目的就是投资。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摹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
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
”法家对
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
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
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1.A
2.C
3.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A忽略了“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这一信息,表述绝对化。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C项从文中第三段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一种“治国的原则”,而不是“美学思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
找细微的差别。
C项从文中第三段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一种“治国的原则”,而不是“美学思想”。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B项,曲解文意,文中为“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C项,将“已然”当做“未然”,原文是“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C项,将“已然”当做“未然”,原文是“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程养斋暨子心之家传
①程养斋,讳文邃,字乘素,养斋其自号也。
先世居歙黄墩,唐末徙新建,至宋淳佑中徙婺源。
年十九而父婴风疾,两兄适客游,君侍疾左右,及经理家事,称为贤孝。
及既孤,上事母、兄,下抚三庶弟,人无间言。
②程氏建立祖祠,而增修饬之。
至养斋,为立祭法,规久远,益虔且密。
恤宗族,厚乡里,能嗣其家风。
为人循谨,践履质实。
著《无忝志》、《经目志》、《礼考》若干卷。
又辑《先代遗训》、《师友格言》。
自端楷细书为卷,日取以自警。
平居严衣冠慎动作见者肃然又明于处事。
婺源尝值岁饥,君率众出粟平粜①,设立规条,事举而为利溥②。
总理《婺源县志》,书成人以为善云。
年五十七卒于家,以例得都察院都事职。
卒后以子尚义由知府加五级,得赠资政大夫。
娶董氏。
子二:尚志、尚义。
③尚志字心之,其为人年少而沈静,寡言笑,严毅如宿德。
十八岁补邑弟子员,力学不懈,于《十三经》皆成诵,而不牖于时文之卑陋。
尝读古史书,分类而纂记之,求经济之用,自厉气节,尝曰:“士入世,立脚不坚,任事不巨,则庸人耳!”兼通算法,能推三角八线,以阐宣城梅氏之义。
居家孝悌,最为养斋所喜,赴试金陵,卒于途,年二十二。
养斋哭之,有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于朋友肸肸③,于兄弟怡怡。
”兹足
著其人矣。
以子学金为户部主事加二级,得赠奉政大夫。
妻王氏以节孝获旌。
子二:学金、南金。
(节选自《惜抱轩文集》)【注】①平粜:遇到荒年,官府按平常价格卖出粮食。
②溥:广大。
③肸肸:笑声。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能嗣其家风
()(2)事举而为利溥()
1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1)而不牖于时文之卑陋()
A.窗户 B.诱导 C.制
止 D.约束
(2)求经济之用,自厉气节()
A.节约俭省 B.个人消费 C.治理国
家 D.物质生产
17. 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平居/严衣冠慎/动作见者/肃然又明于处事。
B. 平居严衣/冠慎动作/见者肃然又明/于处事。
C. 平居严衣冠/慎动作/见者肃然/又明于处事。
D. 平/居严衣冠/慎动作/见者肃然/又明于处事。
18. 把第①段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年十九而父婴风疾,两兄适客游,君侍疾左右,及经理家事,称为贤孝。
19. 分析第②段作者写婺源饥荒事件的作用。
20. 原文末有一段作者的评论,从中推断作者为程氏父子作传的缘由。
姚鼐曰:婺源为大贤朱子之乡,士大夫犹以敦礼讲义为贵,君子之遗风远矣!如程养斋者,诚无愧一乡之善也与?养斋于修县志时,婺源士皆惜心之之死,欲载之志内,养斋不可,今学金乃请馀传之。
其父子用意,显晦皆是也。
如心之之贤俊,矫出于俗,使天假之年,所成立可量哉!
参考答案:
15. (1). (1)继承 (2). (2)成功
16. (1)B (2)C 17. C
18. 答案示例:(程养斋)十九岁时父亲被风疾所缠绕,两个哥哥刚好在外游历,他在父亲左右侍侯陪伴,以及经营处理家务,被人们称为贤者孝子。
19. 答案示例:表现程养斋处事机敏果断,为民着想;承接上文写程养斋性格“明于处事”,为下文表现他对程氏家风的传承作铺垫。
20. 答案示例:希望敦礼讲义的君子之风能够流传;赞颂程氏父子的才学和人品;表达对心之的痛惜与缅怀。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考生应根据已经掌握的词语义项,再结合文中语境作答。
(1)“嗣”,作名词解释为“后继者、继承人”,作动词解释为“继承”;在本题“能嗣其家风”中“家风”为名词,做宾语;“嗣”此处为动词,应解释为“继承”。
(2)“举”的常见义项为:1.推举2.兴起3言行、举动4.拿、用5.成功。
根据语境“事举而为利溥”,可知此处“举”,应解释为“成功”。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考生应结合语境从此词性和意义两个方面考虑。
(1)“牖”在古汉语词典中的常见解释为:1.窗户2.通假字“诱”。
“而不牖于时文之卑陋”中“牖”,这里显然用作动词,可看作通假字“诱”,解释为“诱惑”。
故选B。
(2)中“求经济之用,自厉气节”的上文是“尝读古史书,分类而纂记之”,这段话的大意是“曾读古史书,分类整理记录,追求学以致用,磨砺自己的气节”,再结合人物身份,因此本题中“经济”一词应解释为“治理国家”。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严衣冠”与“慎动作”两个分句句子结构相同,中间应停顿;“平居”为固定短语,解释为“平时居住时”。
故本题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程养斋)年十九:省略句。
婴:被……缠绕。
适:恰好。
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