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科学实验操作课题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课题一:放大镜下的发现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放大镜、报纸、书本、树叶
实验原理: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比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更大。
实验结果: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课题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
实验器材: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布、纸、邮票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记录和测量,可以算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步骤:
1、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2、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实验现象:同一放大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一定的。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算出了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课题三: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实验目的:了解白糖、食盐等晶体的形状如何
实验器材: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玻璃片、放大镜
实验原理:在放大镜下能更清晰地看到晶体的形状。
实验课题四:自制显微镜
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实验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实验五: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0分)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
实验步骤: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1分)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1分)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2分)
4、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2分)
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
(3分)
6、整理器材。
(1分)
/programs/view/9Vbc1sb-IlA/
实验六: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实验目标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
3、淀粉实验:
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4、结果: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5、总结: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七: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10分)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细木条、火柴。
实验步骤:
1、说出小苏打和白醋的使用比例约为1:3。
(1分)
2、把小苏打小心地倒入杯底、再把白醋沿着杯壁缓慢地倒入杯中(顺序可互换)。
(2分)
3、马上用毛玻璃片盖上玻璃杯。
(1分)
4、多角度地观察实验现象:有很多气泡冒出,杯壁变凉等等。
(2分)
5、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火焰熄灭。
(2分)
6、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一种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1分)
7、整理器材。
(1分)
实验八:铁生锈实验
十天后,发现B中铁丝慢慢生锈,且水面处铁丝生锈较严重,而A、C中铁丝基本无变化
(1)实验A中的铁丝为什么没有生锈?
实验C中的铁丝基本无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实验A中的铁丝完全放在植物油中,没有跟氧气接触,所以A中的铁丝没有生锈;实验C中的铁丝只跟空气接触,没有跟水接触,所以C中的铁丝不易生锈。
(2)全世界每年因生锈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
请你谈谈生活中观察到的保护钢铁制品的两条有效措施:
答案:在钢铁制品表面上涂油、刷漆、镀耐磨和耐腐蚀的铬等
实验九:观察白糖的变化
加热后固体的白糖先变成液体的白糖;这时白糖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主要为物理变化
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从白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甚至燃烧,并能闻到焦味。
这时颜色发生了改变,主要为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实验课题十:观察月相
实验目的:通过对月相的观察,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
实验器材:黄色彩纸(每组十五张)、剪刀(每组一个)
实验原理: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形状。
实验步骤:
1.对月亮在一个月内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2.根据记录用剪刀剪出不同时间月相的样子
3.制作月相规律图
实验现象: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
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实验结果: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实验课题十一:“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试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验器材: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用具
实验原理:环形山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
实验步骤:
1.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
2.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3.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重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实验结果: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白糖,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碱面、味精,并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3、制作一些较浓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留下的痕迹,看看又是什么样的。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像雪花,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实验结果:每种晶体的形状都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