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像山那样思考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因残酷厮杀鲜活的生命而产生的良心上的愧 疚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
…… 第九页,共25页。
理解: 1.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 仅是长远的危险。
2.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第十页,共25页。
一声狼嗥里透露出狼怎样的情感?
• 对人类捕杀的抗议和不满 •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
• 对死去同伴的哀悼
第三页,共25页。
留意这声狼嗥的有哪些人和物?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
—— “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山——深刻的,长远的,客观的 •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
——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但理解肤浅,直接 •不堪教育的初学者 ——他们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 •我 ——认识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 梭罗《瓦尔登湖》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1. 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都 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
2. 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
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 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而梭罗则 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象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 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 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象有一反一正的味道。
等待猎杀的海豹
第十八页,共25页。
工业废气
第十九页,共25页。
耐干 受旱 到, 何你 时让 ?我
第二十页,共25页。
还沙 能尘 活暴 多, 久你 ?让
我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 自身……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
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 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 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 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 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 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 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 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第四页,共25页。
内蒙古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许多牧民已搬离了原 来的居所,风沙开始掩埋这些空房。
第五页,共25页。
酸雨危害的树林
第六页,共25页。
水体污染
第七页,共25页。
淮河上游被化工厂排出物污染
第八页,共25页。我对狼嗥的认识是来自么转变的?“我”的认识
见狼
保护
必杀
自然
新的东西
❖ 作者在老狼的眼光中所受到的心灵的触动,是一 种思想的觉醒。
第二十三页,共25页。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你会怎么做呢?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谢谢!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 对人类目光短浅的蔑视
• 对人类不能领悟内涵的悲哀
• 对自己和这座山都领悟到了感到骄傲
……
第十一页,共25页。
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1.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2.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 和谐相处。
3.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第十二页,共25页。
“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
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
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
到去世。
《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 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山----从生态利益考虑
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第十四页,共25页。
如果人类不能像山那样思考, 这世界会怎样?你还能举出 一些例子吗?
第十五页,共25页。
第十六页,共25页。
豹头一 。躺名
在猎 冰杀 上者 毫正 无准 抵备 抗用 能铁 力棍 的杀 小死 海一
残忍的人类
第十七页,共25页。
八 年 级 语 文 下册像 山那样 思考课 件
第一页,共25页。
内容摘要
八年级语文下册像山那样思考课件。作者在老狼的眼光中所受到的心灵的触动,是一种思想的 觉醒。作者因残酷厮杀鲜活的生命而产生的良心上的愧疚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
No Image
第二页,共25页。
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 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 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 关系并无二致。
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否则,当危机 发生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 。
第十三页,共25页。
“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
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 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 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 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特别是针对这套新教材的学习,更是如 此。
两位大师以不同的方式的让读者看到了他们悲悯的胸怀,高贵而敏感的心灵。 看到他们的文章,我们仿佛听到他们在大声疾呼:融入自然、善待自然。那我们现 实生活中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 第九页,共25页。
理解: 1.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 仅是长远的危险。
2.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第十页,共25页。
一声狼嗥里透露出狼怎样的情感?
• 对人类捕杀的抗议和不满 •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
• 对死去同伴的哀悼
第三页,共25页。
留意这声狼嗥的有哪些人和物?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
—— “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山——深刻的,长远的,客观的 •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
——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但理解肤浅,直接 •不堪教育的初学者 ——他们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 •我 ——认识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 梭罗《瓦尔登湖》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1. 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都 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
2. 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
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 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而梭罗则 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象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 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 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象有一反一正的味道。
等待猎杀的海豹
第十八页,共25页。
工业废气
第十九页,共25页。
耐干 受旱 到, 何你 时让 ?我
第二十页,共25页。
还沙 能尘 活暴 多, 久你 ?让
我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 自身……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
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 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 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 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 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 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 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 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第四页,共25页。
内蒙古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许多牧民已搬离了原 来的居所,风沙开始掩埋这些空房。
第五页,共25页。
酸雨危害的树林
第六页,共25页。
水体污染
第七页,共25页。
淮河上游被化工厂排出物污染
第八页,共25页。我对狼嗥的认识是来自么转变的?“我”的认识
见狼
保护
必杀
自然
新的东西
❖ 作者在老狼的眼光中所受到的心灵的触动,是一 种思想的觉醒。
第二十三页,共25页。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你会怎么做呢?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谢谢!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 对人类目光短浅的蔑视
• 对人类不能领悟内涵的悲哀
• 对自己和这座山都领悟到了感到骄傲
……
第十一页,共25页。
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1.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2.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 和谐相处。
3.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第十二页,共25页。
“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
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
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
到去世。
《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 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山----从生态利益考虑
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第十四页,共25页。
如果人类不能像山那样思考, 这世界会怎样?你还能举出 一些例子吗?
第十五页,共25页。
第十六页,共25页。
豹头一 。躺名
在猎 冰杀 上者 毫正 无准 抵备 抗用 能铁 力棍 的杀 小死 海一
残忍的人类
第十七页,共25页。
八 年 级 语 文 下册像 山那样 思考课 件
第一页,共25页。
内容摘要
八年级语文下册像山那样思考课件。作者在老狼的眼光中所受到的心灵的触动,是一种思想的 觉醒。作者因残酷厮杀鲜活的生命而产生的良心上的愧疚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
No Image
第二页,共25页。
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 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
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 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 关系并无二致。
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否则,当危机 发生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 。
第十三页,共25页。
“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
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 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 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 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特别是针对这套新教材的学习,更是如 此。
两位大师以不同的方式的让读者看到了他们悲悯的胸怀,高贵而敏感的心灵。 看到他们的文章,我们仿佛听到他们在大声疾呼:融入自然、善待自然。那我们现 实生活中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