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全解析(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教序》全解析(完整版)
关键词: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字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
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
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
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三”,看似好写,其实不然。
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
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藏”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
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
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
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
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
关键词:太、宗、文、皇、帝、制
“太”字,变化丰富,难度在于撇划,和大点。
撇划,有一个先往右后往左的动作。
大点,则是有两个动作组成,先带有弧度的顿笔(作为起笔),然后反方向大顿笔(作为收笔)。
在书写时,要注意,撇划的末端,是整个字的最低点。
“宗”字的难点,在于上面的宝盖头,以及“示”的竖钩。
宝盖头的第一个点,由3个动作组成(如图),第二笔,则是露锋下压,然后顺势,向右上写横,再出钩。
“示”字的竖钩,有向外的趋势,由轻到重。
“文”字的难点,是书写的节奏。
整个字,由一笔组成。
所以,在书写时,一定把握书写的节奏,在转折处稍早停顿,在笔画的中间,一定要迅捷、果断。
最后捺划的收笔,略略下压停笔(如图)。
在书写“皇”字的时候,要注意上方的“白”,呈一个倒三角趋势。
最左边的竖,在书写时,要注意细节动作(如图)。
“王”字最后一笔的收笔地方,原碑有向上扬的痕迹,可不必较真,因为在行书的笔画里,极少会有这样的动作。
“帝”字的书写,应该有一种打太极拳的感觉,松动中仍然带有力度。
上半部分极为松动,行云流水,用笔不必过猛。
而下半部分,则变得格外挺拔,尤其是最后的竖笔。
整个的“帝”字,在转折中完
成。
严格来说,整个字,只用了两笔。
第一笔,从点直接写到了“巾”的横折钩,第二笔,就是最后的竖。
“轻松”是整个“制”字的基调,放慢速度,去掉火气,轻松地书写。
注意,下方的“衣”,要搭在“刂”的下面,而并非正中间,所以整个字,有一种往左倒的趋势,快摔倒了,还没摔倒,因为被最后的捺划给拉住了。
关键词: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弘”字,一定要记住“弓”的写法,极为经典,应用性很强。
“弓”上松下紧。
注意每个线条的长短。
右边的“口”距离左边较远,要注意“口”字内的留白,呈三角状。
“福”字,左侧非常硬朗、挺拔,所以在书写时,一定要干脆利落;右侧,要注意几条辅助线的关系(如图所示)。
另外,难点在于“田”的内侧留白。
“寺”字的笔顺,让人极为纠结。
距笔者推测,上面的竖划,应放在最后一笔去写。
当然,这个不是重点。
“寺”整个字,呈菱形,上面的“土”,转折处很硬朗,都是方笔转折。
下方的“寸”,是整个字的难点,如图所示,从横开始,到钩结束,应该一气呵成,横连接竖,有翻笔动作。
竖的行进过程中,笔锋应当在线条的左侧,有点拧的感觉,顺势出钩,这个笔划,需训练多次。
“沙”字最大的特点是左高右低,极为明显。
整个字的书写,应非常轻盈,不拖泥带水。
“门”字在书写应用中也很多。
书写“门”时,应让毛笔放松,让毛笔和纸面约成60°角。
侧锋完成整个字。
毛笔太正,就容易写得刻板。
“怀”字,左边的“忄”,注意竖的位置,靠在左点的一侧,竖划,是从右边的点画连上去的,在书写过程中,略带弧度,结尾处迅捷地切笔上挑。
右边部分,整个地向右上倾斜,而且斜的很厉害,好像依靠在左边身上,但是被最后的大点拉回来了。
“仁”字,要记住“亻”的写法,应用会很多。
书写“仁”字,一定要把中间空出来。
在书写“集”字时,要注意5条横划的关系及其位置,有疏也有密。
5条横都在向右上倾斜,整个字都要往左倒了。
但是中间的竖,向右下倾斜;最后一个点划非常靠右,两个笔划,就把整个要摔倒的字拽回来了。
关键词: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晋”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左疏右密,重心偏右。
在书写的时候,注意第一个点画的书写位置,离上面的横距离很远。
中间的3个笔画,注意向右上倾斜的趋势。
长横,左边一定要长,右边不要太长。
“日”,注意左圆右方。
“右”需要注意笔顺,和我们硬笔里的笔顺是不一样的。
先写“丿”划,后写横划。
而如果遇到“左”字,则是先写横划,再写“丿”划。
“将”字的结构较为简单,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于右边的“夕”,在书写过程中,需要笔断意连。
两个笔画,不能完全缠绕上,也不能
完全没有关系。
(书写动作,如图所示)
在我最早看见这个“军”字的时候,我坚信字帖里面多了一笔横。
因为,看上去里面全是横。
但经过认真分析,“军”字里面,一笔不多,一笔也不少。
(书写步骤,如图所示)。
在传统的认识里,“王”字的最下面一横非常长,但是在这个字里,要注意,最靠左边的笔画,是中间的横。
而非最后一横。
“羲之”在这里算为一个字来分析。
这个字,分为两部分来写,上部分为:“羲+点(之的第一笔)”,下部分为:横折横(之字的第二笔)。
“羲”字和“之”字的第一笔,要笔断意连,甚至可以不断笔。
“书”字的笔顺,也是学习行书非常纠结的一个字。
在这个字里,注意几条横的起笔露锋状态和他们的斜度。
他们都在往右上倾斜,那
中间的“竖”划是向右下方行笔,如此一来,整个字的平衡感就找到了。
这个字另外的难点,在于下方“日”字的来回翻笔,需细细体会。
关键词:盖、闻、二、仪、有、像
“盖”字,属于一个极为险绝的字,中间的“王”,不循规蹈矩,第一横平,第二横斜,第三横更斜,写到这里,完全一副要摔倒在左边的趋势,此时,“皿”的一个横折,跨度很大,直接将上方拽了回来,从而让整个字险绝中仍显平正。
“闻”字的书写,要注意第一笔竖。
写过褚遂良楷书的朋友,都能清楚的知道落笔动作(如图所示)。
整个字从第一笔落笔的那一刹那,就造就了强烈的跳跃感,整个字,用侧锋取势,轻松书写。
“门”整个偏旁,在创作的应用中会非常广泛。
“二”字,两条横划,要干脆利落,用侧锋书写,注意两笔的长短(如图所示)。
“仪”的动感很强,很硬朗,很挺拔。
所以,在线条的行进中,要保证线条的速度,不能太慢、拖泥带水。
笔划的停顿,一定是在转折处,在笔划的行进中,不能犹豫不前,不能停下思考,这样会影响线条的质量。
另外,要注意,左高右低的取势。
“有”的第一笔是“撇横折”,这一笔书写起来,难度较大,我们在书写时,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如图,3个停顿的地方。
如此一
来,在书写时,这个笔划,就有了关节。
线条就不会圆滑无力。
另外,整个字呈左疏右密状。
这个“像”字,和上方的“仪”都有相同的偏旁,但是书写的感觉却截然不同,一个是瘦子,一个是壮汉。
我们要记住他们不同的写法,如此一来在应用中方能得心应手。
右方的“象”,要注意最右侧的走势,在书写时,最好记住这个字的形态,应用中可以和“家”、“逐”等类似的字相互打通。
我们在追求临摹到位的同时,要强调书写性,不能过慢,要体会王羲之书写时的书写状态。
关键词:显、覆、载、以、含、生
“显”字,我们更可能地吸收这个字左边的笔法,“丝”一系列的折笔(如图所示),能使字显得格外精神,在日常的创作中,“丝”字可以直接应用,右边“页”的“横撇”笔划,原碑写得稍有牵强,可以不必较真。
“覆”,在这里将上方的“西”更改为一个类似“丙”字,使用了宝盖头的写法。
当然,既然是宝盖,就一定要盖得住下面。
所以下面的一系列笔划,基本都被上方的“丙”所覆盖。
要熟练掌握右下角“复”的写法,在日常应用中,会常被用到。
在书法的创作里,“载”是一个高频字,“文以载道”、“厚德载物”等等都会用到此字。
在书写时,注意所有的横划,都是右上倾斜,最后用最长的“戈钩”往右下方拽回来。
可以把“以”字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前两个点,第二组是竖横折。
中间空隙距离大。
注意所有笔划的起笔,都是在右上方。
“含”字,需要注意的,都如图了。
“人”下面的所有构成,是个典型的三角形。
上面的“人”,要注意手笔的位置。
“生”字不同于楷书里的“生”,是一个典型的“头大脚小”的字,第一横是最长的横。
最下面的横,反而不长。
这样写,反而让整个字显得活泼、生动。
另外,注意竖划,有稍稍的弧度,有“左括号”弧度的感觉,不能写直了,那样就呆板了。
关键词:四、时、无、形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四”的行书写法,通常是把框内两笔写为
两个短竖、或两个点。
而在这里,将“四”字字形楷法化,将里面写成了一撇和一个竖弯。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撇笔,侧锋切入,果断书写。
这个“时”字的书写,实用价值极高,“时”“诗”等都是创作的高频字。
要牢记右侧“寺”的写法,注意三横的疏密,注意两个竖划的方向。
“无”字几条横的转折处,全是方转,另外,注意几个横的距离,以及连接几条横的牵丝,他们弧度是有区别的。
最关键的,是这个字的笔顺(如图所示)。
“形”,难写的笔划,在于第二笔的“横转丿”,书写时,横取斜势,蓄力向左上方挑出,然后由轻到重向左下方出撇(如图所示)。
另外,注意这个字的中空。
牢记“彡”的写法,用途会非常的广。
如“影”“彩”“彰等等。
”
关键词:潜、寒、暑、以、化、物
这个字,最大的特点是在于用笔。
其一,基本都是露锋取势;其二,在于几个转折处的方转,行笔要快,转折要利落。
另外,如图所示,注意空的地方。
“寒”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整个字“楷书化”。
一笔一划,一板一眼。
字法可以楷化;但是,笔法不可以楷化。
起笔、收笔,不能有多余的动作,不能画字,要找到书写感。
“暑”字,脑袋小,身子宽,腿脚小。
注意上面的“日”,不封口,留出空间,给予一种松快的感觉。
中间的长横,一定要写出斜度。
撇划,要写出弧度。
另外,上方的“日”靠左侧,下方的“日”靠右侧。
“以”字,在书写时,要放松笔法。
写出毛笔的弹跳性。
整个字用了两笔,也分成了两个部分,中间留出大量空白。
“化”字,左侧的“亻”,和上几讲有所不同,这又是一种写法,
完全侧锋铺毫。
另外,把最后一笔的“竖弯钩”,写成了“竖弯折”。
弱化了右侧的撇划,强调了“竖弯折”的转折(如图所示,一圆一方)。
“物”字,整个字,用了两笔完成。
从“牛”到右侧的“撇横折钩”,一气呵成,书写时,毛笔一直在翻转。
“物”字在创作中,是一个高频字,需要牢记书写方法。
关键词:是、以、窥、天、鉴、地
“是”字,是典型三角形的字,脑袋小,身子大。
整个字的难点,在于下半部分。
书写时,注意“中竖”相对于上方“日”的位置。
下半部分的笔划,看似是一笔,但是也有停顿调锋,这种笔划,如不调锋,容易写滑。
“以”在上一讲理提到过,大同小异。
注意留出中空,另外,左边的笔划,二压二提,要轻松书写。
这个字的特点是:上面要盖得住,左面粗又挺,右边细而轻。
上方的“穴宝盖”整体采用侧锋用笔。
“见”最后的竖钩,在行书里,王羲之喜欢将“竖钩”写成这样,如此写法,其他书家并不多见。
“天”字,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字,难点在于最后的捺划,分为了三个弧度动作。
另外,注意第二横,一定要翘起来。
这个字,左高右低,右边的一系列的转折,用笔的笔锋要随之变化(如图所示)。
“地”字,整个字呈扁形。
这个字,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松,右边紧。
要注意“土”字旁中竖的位置,要偏左,不能写到中间。
这个字的难点,在于右半部分,有斜度的控制,也有方圆的把握。
(如图所示)
关键词:庸、愚、皆、识、其、端
“庸”字,需要把握的有两点:1、空间的掌握。
第一笔的“点”和下面的距离非常大,整个字,呈上松下紧状。
2、翻转的掌握。
从第二笔开始,遇到转折,就一直是翻转,每个动作都很连贯。
这个“愚”字,在圣教里,是极为精彩的一个字。
上方的禺,需要注意中间的竖划,有一个向右的弧度(如图所示)。
下方的心,起笔在“禺”的左下方,收笔,和上方对齐。
具体用笔方法,如图所示。
“皆”字,在书写时,一定要记住,“比”的右半部分,占用空间极少。
这个字,最为精彩的一笔,就是连接“比”和“日”的那条线,要干净,并且带有弹跳。
按照我们当代的审美来看,这个字,并没有多么美。
但是这个字
的特点,就是突破常规的书写。
我们在书写时,可以将他看成“左右结构”,而并非“左中右结构”。
“言”为左侧,“音”与“戈”几乎贴在了一起,为右侧。
“戈钩”比上面长出很多,而且这个钩划,却没有那么多的斜度。
这个“其”字,都是瘦瘦的线条,干净利落。
这样的线条,需要的就是挺拔。
其字中间的两横,用“3”代替,这个“3”的位置,在圣教里,是一个超经典的写法,位置不是居中,而是居右。
左侧的“立”,写成了“言”的简体写法,其实并不然,这是“立的”草书写法。
我们在书写行书“立”时,并不多用。
此字,左侧轻盈细长,右侧连续转折,很有节奏感。
右侧山字的收尾处,有类似“点”的形状,此应为石碑破残所致,我们书写时不考虑此因素。
关键词:明、阴、洞、阳
“明”字,左侧的偏旁,可以写“日”,可以写“目”,也可以写“囧”。
在古代的行书作品里,大多都是“目”的写法出现。
这个字属于非常端正的一个字,左边矮胖,右边高瘦。
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字外留白的形状,右侧的“人”,左低右高,极为明显。
右侧几条横的间距,有聚有散。
整个字的趋势,都是要往左倒下去,但是上方的捺划,如此的平!不仅留出了下方的一片空白,还在关键时刻,把整个字拽了一把。
“洞”最大的特点,是右侧的“横、口”,集中在框内的左侧,留出右方的空白。
另外,要注意“三点水”,字帖的“提”,不能完
全效仿字帖,要有书写性,笔断意连,连接至“同”的第一笔竖。
这是一个高频字,尤其是右侧的“易”,可以和“杨”串通起来。
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上面辅助线的几个关系,左矮右高。
右边的“易”则又是三角构图,上小下大。
另外,要注意“勿”之间几个撇划的关系。
关键词:贤、哲、罕、穷、其、数
“贤”字的简体字写法,就是从草书而来,上方本应为“臣又”,经过行草书的简化,变为了两条竖划,注意本字的辅助线,一竖比一竖高,留出了下方“贝”的位置。
在古代,大多时候,都会将这个字作为左右结构来书写,将“口”写在“斤”的下方,书写这个字时,要记住提手旁的写法,另外要注意右边的所有笔划,要有气韵的连贯,一气呵成。
“罕”字,是非常有特点的字,是典型的王羲之玩法,先将秃宝盖的中心压到左边,而下方的笔划则全部在右侧,最后的竖,又是移到左侧,辩证统一。
这又是一个宝盖的写法,要善于总结。
另外,下方“水”,一笔完成,在注意这些转折的同时,要注意左侧紧凑一些,右侧空旷一些。
这个“其”,不如之前讲过的“其”有特点,这个其,将框子里面的两横楷化,没有写成“3”,但是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划的遒劲有力,另外,如图所示,注意下笔位置。
“数”字,左边轻盈,右边浑厚。
书写左侧时,是在用毛笔的笔尖跳芭蕾舞,而书写右侧时,则是用毛笔的笔肚练八卦掌。
关键词:然、而、天、地、苞、乎、阴、阳
“然”字的书写,很潇洒。
从起笔开始,一连串的转折,生机勃勃。
这个字的亮点,在于中间“丿”划,由轻到重的落笔,和一个略略向右的斜度。
最后的“横”划,距离上方较远,留出一片空白,且斜度较大。
这个“而”的写法,较为少见。
通常来说,左边的“竖划”,都会和右边的“横折钩”连在一起,这个“而”字,不仅仅没有连在一起,而且给他们分开的如此遥远。
不得惊叹,只有书圣有此魄力!
“天”字,也是一个典型的王羲之笔下的产物,前三笔写出来,字都要摔倒了,一个“捺画”的出现,直接拯救了整个字。
这个“地”,相对前面课程里“窥天鉴地”的“地”,显得轻盈了很多,疏密的对比也强烈了很多,在书写时,一定要掌握好连接“土”和“也”的这笔“横折”,斜度很大,看准了再下笔。
“苞”字的闪光点,在于上方的草字头,两个“竖划”如同一个左括号和右括号(),下面的“包”,要注意上宽下窄,如图所示。
“乎”字,在书写时,用两笔完成。
从落笔的一刹那,就要想好整个字的形态,硬朗、干脆、转折调锋。
注意竖钩的方向,略略向外写竖,顺势出钩。
书写这个“阴”,要注意右边几条横的关系,非常的微妙,领悟后,会有十足的成就感。
书写“阳”字的基调,就是平正,安稳。
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没有崎岖的造型,没有丰富的变化,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久久耐人寻味。
关键词:而、易、识、者
“而”字,在《圣教序》里重复多遍,且写法不尽相同。
这次的“而”,将“横折钩”的拐弯放大,留出内轮廓的空白。
“易”字,也是个典型的三角形,上窄下宽。
值得一提的是,下方的“勿”,“横折钩”斜度极大,而钩内的两个“短丿”,反而竖了很多。
“识”,此字也在前面出现过,将此字看为左右结构。
如图所示,每个部分在书写时,都是逐渐靠上,“音”作为最矮的出现,在没写“戈钩”这一笔之前,整个字,都要往左倒下去了。
而一笔“戈钩”,直接将整个字的中心拉了回来,这在圣教序里,是极为常见的。
“者”字的书写,非常的巧妙,谨记住两个关键点:第三笔“横撇”的书写,一定是左边长,右边短。
如此一来,整个字的中心,都在左侧,一不留神,就会摔倒。
最后,将下方的“日”,放到整个字中心的右侧,起到了平衡的关键作用。
“者”和“老”,都是如此的写法。
关键词:以、其、有、像、也
“以”在圣教里的变化并不算大。
在书写时,要注意左边笔划的弹跳。
这个“其”字,是非常精彩的一个字。
左边的起笔,基本在一个竖线上。
而右侧则是逐渐向外。
最后的一个点,和左边散得很开,提升了整个字的格调。
“有”字的难点,在于第一笔的“撇转横”,画圈的同时,要在横的起笔处,重新发力。
在横的结尾处,笔意要连到竖的起笔。
注意左边“亻”的竖划结尾处,要顶起毛笔,弹出提划。
右侧的宝盖头的结尾,可以视为小短撇,连接着一个大短撇,书写时,要轻松畅快。
这个“也”的难点,在于“竖折”的折笔处,要略作停顿,重新蓄力,迅捷而出。
关键词:阴、阳、处、乎、天、地
“阴”字的书写,需要注意“左耳旁”的拱形弧度。
书写右边时,注意撇和捺的高低取势,夹角接近成为90°直角,下方的几条横,有聚有散。
这个“阳”和前面几讲的“阳”,略有不同,本讲的“阳”,左侧需要注意左耳旁的简化书写,以及右侧需注意上方“日”的两个竖划,一个微微向左,一个微微向右。
“处”,从头到尾,真正意义上,使用了两笔书写。
第一笔从短横,写到了下面的横折钩,一气呵成,下面的几个转弯轻松而灵动。
所有的转折,不能僵硬。
这里的“乎”,需要注意竖钩的写法,略带拱形的“竖”,以及稍作停顿,顺势向下的“钩”。
“天”字两横,一平一翘。
书写时,一定要轻松、从容。
此处的“地”字,和之前的“地”也是略有不同,此字生动活泼,注意右侧的“竖划”,要有一定的斜度。
“竖折”的弧度要自然。
关键词:而、难、穷、者
此处的“而”,是圣教序里“而”字,最经典的一个写法。
“撇”的弧度很大,跨度也很大,左边的“竖划”也很靠下。
这两笔直接把整个字的重心拉到了左边。
所以,接下去的横折钩,和里面的两个竖划,挤在了右边,使得重心得以平衡。
“难”字,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风的“变”字,他善于打破常规。
左边的一系列撇划,充分体现侧锋的起伏。
而右侧的四条横划的方向变化,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说实话,这个字冷眼看上去,并非多美。
但是真正好酒就是如此,
也许其貌不扬,但是品味过后,方知其美味。
在写这个字时,需注意“身”的轻盈、自然,而右侧的“弓”,通过一系列的转折,体现其起伏的动态之美。
这个“者”并非圣教里最经典的一个,作为临帖来说,仍然要尊重原帖的美学。
在书写时,需要注意“横撇”这个笔划的斜度、长度,以及整体的轻松感。
关键词:以、其、无、形、也
“以”字,是老生常谈的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一些细微变化,左侧两个点,一小一大。
中间的空,一定要表现出来。
另外就是右侧的竖,略带弧度,上粗下细。
这个“其”字,中间的两横聚在一起,两侧的“竖划”,都是向内侧倾斜,另外就是两个点,分散书写。
书写“无”时,需要注意笔顺,另外需要注意几条横划的倾斜角度,前三条横,斜度较大,最后一条横,稍微平一些。
此处的“形”,原帖稍显模糊,但是不影响我们对于帖的理解。
左侧的两横,注意倾斜角度。
中空的特点,一定要表现出来。
这个“也”字,是极为漂亮的字。
横的倾斜角度很大。
在书写中间的“竖划”时,要注意,这个“竖划”将里面的“圆圈”划分成了“左小右大”。
最后一笔的竖折,非常的遒劲有力,收笔处稍稍上扬。
关键词:故、知、像、显、可、征
“故”字呈放射状,左小右大,注意“古”字“竖划”的写法,起笔处,先顿后提,再发力行笔,收笔处又是压笔,这个笔划要多加练习。
右侧的“反文”是极为常用的部首。
这个“知”的碑刻,非常的模糊,但是写过《兰亭》的朋友不难
看出,此字原型,出于《兰亭序》,所以,我们在书写时,可以参考“兰亭的字形”进行书写。
但是笔法,仍然写出“圣教的味道”。
这个“像”和之前的“像”又有所不同,此处的“像”极为俊美,左侧的“亻”侧锋书写,右侧的“竖钩”呈很大角度的向右倾斜。
注意,此字右侧的笔顺,横撇不能当成一笔完成(如图所示),原碑刻稍显概念化,容易让人混淆。
这里的“显”就要比之前讲过的“显”舒服很多,主要需要记住右侧“页”的写法,此处将最后的横撇,放入框内书写,虽显拘谨,但是仍很从容。
从笔法来看,也不难看出,此“可”字,也出于《兰亭》,书写时,一定注意轻松自然。
竖钩,顺势而发,自然出钩。
这个“征”应该是一个较难的字,左侧的“彳”直接化为起伏的一笔,很有节奏。
中间部分则是出奇的高,还包含了一系列的翻转。
右侧的“文”又将整个字的字势拽了回来。
关键词:虽、愚、不、惑
“虽”的繁体字,是在右边加了一个“隹”,字的体态,呈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