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
第一篇: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
楼在江南园林中的布局一般位于园的边侧或后部,以证中部园林空间的完整,同时也便于因借内外和俯览全园景色,如沧浪亭园的看山楼,政园的见山楼、倒影楼,留园的明瑟楼等。
阁楼的一种,除能登高远眺外,主要用于藏书、藏经等。
阁的原形为栈道上有覆盖的小屋,下面是木柱支撑架空的平台或通道。
阁正式名称见于史书则是“干阑”,也有称“阁”的。
早期的功能是庋藏食物,后来进一步发展把藏书画的楼甚至供佛的多层殿堂也称阁。
清代民间出现的奎星阁,虽是风水说法的极度发展,但实际功能也是用于远眺。
江南园林中的阁与楼相似,常常楼阁并用。
《园冶》曰:“四阿开四牖”,即是一种四坡屋顶、四面皆开窗的建筑物。
平面常作方形或正多边形,立面以扇取代墙壁,平座斗拱出挑,上部多重檐。
造型高耸凌空,较楼更为完整、丰富。
阁在园林布局中由于体量大,造型突出,常常设在要位置,或建筑群的中轴线上,成为园中的主景和空间序列的高潮。
亭只有屋顶没有的小屋。
古人把亭与停止通意,是供人停下来休息和集合的地方。
在园林中常用来点景、观景、供游人驻足小憩、纳凉、避雨。
其特征是玲珑轻巧,从各个角度观赏都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建筑形象。
亭由屋顶、柱身、台基三部分组成。
屋顶形式样,最富于变化。
可归纳为重檐、攒尖顶、歇山顶、顶、平顶及组合顶。
柱身部分通透、空敞的居多,也有装窗棂的。
台基一般与亭的平面形状相同,常见的有方、长方、五角六角圭、八角、扁八角、圆、扇、十字、字、方胜、套圆、套方、梅花、海棠等形式。
亭的结构与构造以及屋顶的做法南北有别,显示出各自的风格。
北方浑厚稳重,江南则纤巧秀丽。
亭的选址在江南园林中十分讲究,“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是园林中的构景要素,为了观景,通常先
选择好观景角度和距离,使亭在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江南园林中,亭多作为组景的主体而位于假山之巅、池水之涯、松柏之荫、幽篁之林,运用“对景”、“借景”、“框景”等手法,创造出多层次的风景画面。
园林运用亭的最早史料是隋唐时代的《大业杂记》:“隋炀帝广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其中有逍遥亭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古今。
”明两代,亭的形成则是园林建筑中形式最丰富的内容,江南古典园林中现存的亭子大多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平面为三角形,三立柱,一般做成单檐攒尖顶、飞檐翘角、轻盈舒展的称“三角亭”。
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柱间四壁敞开或辟门窗,做成攒尖顶、歇山顶、卷棚顶、平顶等,立面上有单檐、重檐的称“四边形亭”。
这种亭造型最丰富,运最灵活,并可创造出轩、榭、堂、馆等多种空间境界。
如拙政园绣绮亭雅正有厅堂之韵致。
屋顶形式为攒尖顶,坡度做得很大,陡峻高耸,具有强烈的向上集中感的多角亭,其中八角亭是常见亭中边角最多的一种。
多角亭在江南园林中有着突出的主景作用,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
平面圆形,支柱呈圆形轮迹排列,顶部为尖顶,外观上没有屋脊,形如草笠的称“ 亭”,其特点浑硕丰润,无明确的方向性,观赏面完整,在园林布局中多设在山野花径,融合在自然环境中。
江南园林中多用单檐,质朴秀丽,如拙政园笠亭,留园舒肃亭等。
平面扇形,外曲面柱间敞开,内曲面及两侧面开门辟窗;屋顶二坡,外有两脊,脊角起翘外展;风格清逸淡雅,有明确的方向性的亭称“扇面亭”。
如拙政园与谁同坐轩外侧环水,内侧背山,前方隔水与别有洞天相呼应。
秋霞圃补亭立于山巅,达到四面有景、处处入画的效果。
与其他建筑物组合在一起构成自然残缺的亭称“半亭”。
这类亭子一般用在附属园墙,或与花榭组合在一起,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如网师园入口半亭,也有布局在墙的角隅的,以避免转角空间的闭塞感,如狮子林的扇面亭,半园的半亭。
还有一种称“组合亭”的建筑,或相同形体的重复组合,或主体与一个或若干个附体的组合,或为亭群。
其特征为富于变化,相互衬托,共为一体。
如煦园鸳鸯亭即为相同形体的组合,内
部却连同一体。
榭供人游憩的水边敞屋,主要起到观景与点景作用。
最早的榭只是高台上的木构亭状
物。
明清时进一步发展为园林建筑的专用名字。
《园冶》曰:“榭者,借也。
借景而成者也。
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江古典园林中的榭大多为明清时期的遗物。
榭多设在水边,实为干阑式建筑的一种,这类榭的基本形式是: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立于岸边,上面建木构的建筑物。
平面多为长方形,四周柱间设栏杆或鹅颈靠椅立面空透畅达,尤其临水面特别开敞屋顶常用卷棚歇山式样。
如拙政园的芙蓉榭、秋霞圃的依依小榭等。
舫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屋,由于不能动,又称“不系舟”。
船的原形为江南彩舟,是一种在水中荡漾游玩的小船。
江南园林中的水面小,不能划船,便在岸边仿船的轮廓造木石的舫,供人在内游玩饮宴,观赏水景,身临其中,有泛舟水面之感。
其建筑形式还引喻范蠡急流勇退的典故,表示园主退隐之志,故在江南园林艺术意境的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建筑语言,形象地体现了所谓“烟波钓徒”的清高理想及其诗情画意。
舫的构成分前舱、中舱、后舱三段。
前舱较高,做成敞棚,具有亭榭之特征;中舱略低,类似于廊,是主要休息、游赏、宴客的场所;后舱为二层,接近阁形,可登临远眺。
三部分高低错落,虚实相间构成了舫轻盈舒展的造型,通常为园林中重要的风景点。
如拙政园的香洲,怡园的画舫斋,狮子林的石舫,环秀山庄的补秋舫,煦园的不系舟,豫园的亦舫等。
还有一种舫是在旱园之中,“船”头或两侧有水纹铺地,似行驶在水浪之中,如豫园的船厅、退思园的旱船等。
轩地处高旷,环境幽静的小屋。
园林中多作观景之用。
在古代,轩指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车前高曰轩,后低曰轾”,从轩中外望,有“欲举之意”。
轩在建筑上,则指厅堂前带卷棚顶的部分。
《园冶》说:“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
”园林中的轩,特征是轻巧灵活,高敞飘逸,多布局在高旷地段,踞岗临下,是园内的
主要观景点之一,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也有布局在池畔的,形式与功能都与水榭类似,但一般不像水榭那样伸入水中,如留园的绿荫轩、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就属此类。
另外,还有一些环境清幽、安谧的小院也称轩,如留园揖峰轩,拙政园的听雨轩等。
廊有覆盖的通道,一般用作建筑室外与室内空间的过渡和建筑物之间的连接。
有遮风避雨、联系交通等实用功能。
其基本特征是窄而长,可“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在江南园林中通常作为组织空间序列展开的重要手段,用来划分空间,起到似隔非隔,隔而不断的效果。
与各种建筑物组合在一起,可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生动、诱人的过渡空间,达到丰富空间层次的效果。
廊的具体组合方式有沿园界占边布置,以打破园墙的板滞和闭塞,并起到组织导游的作用,如何园的楼廊,留园的曲廊等;也有在园中穿插布置,利用廊的穿插、迂回,将大的园林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景区,使得各景区既有相对的独立和完整,又可互为因借,相互衬托,构成统一多变的整体效果,如怡园复廊。
廊的设置“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
根据不的自然地势,创造出特殊的环境气氛。
建在山间坡地的爬山廊,左右曲折,上下起伏,穿楼过殿,构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建在水中岸边的水廊,轻盈自如,倒影入水,虚处传神,别具风韵。
廊的种类很多,按横剖面分,有以下几种。
檐下两侧柱无壁的廊称“空廊”,漫步其中如看山水长卷。
留园曲廊采用占边的布局手法,在空廊与墙之间让出一个个小天井,点缀巧石翠竹,优雅闲适。
单面的空廊称“半廊”,如半园的东西半廊。
凡附属于建筑物的又称“廊轩”。
柱间有墙的廊,常在墙上开设各种漏窗和窗洞,随意取景,布局多结合墙设在庭院的边缘,空敞的一面朝向主空间,另一面透出园外景物,有扩大园内空间的特殊效果,如留园古木交柯前的半廊,墙面上的漏窗隐约显出园中的山容水态,预示着空间的展开,手法极妙,言简意赅,为半廊的成功应用。
在空廊的中间加一道墙的廊称“复廊”,又称“里外廊”,这种廊两侧都可以通行,形成两道并列的半廊。
它以隔为主,但多在隔墙
上开设精美的漏窗,行于一侧可不断地观赏另一
侧的景物。
在园林中多布置在两侧景物特征各不相同的地段,作为景区的过渡,尤为自然。
如沧浪亭园的复廊在水际山崖之间,怡园的复廊分隔东西两景区,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双层的廊,用以联系不同高度的建筑或景物。
游人通过上下交通,可多层次、多角度地欣赏园林景色的廊称楼廊。
布局常依山傍水,或高低曲折地回绕于厅堂、住宅之间,成为上下交通的纽带。
如何园的楼廊由半廊、复廊等各种形式的廊组成,运用灵活自然,巧而得体。
从总体造型及其与环境结合的角度考虑,又有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叠落廊、波形廊、水廊、桥廊等。
桥架空的道路,用来沟通园路,驻足赏景及作为组景的手段。
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功能,并把造型艺术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放在更突出的地位。
在江南园林中,常利用桥划分水面,以增加水面空间的层次和进深,显示出水面的弥漫、深远。
《园冶》曰:“疏水若无尽,断处通桥。
”由于园林尺度小,桥的造型多质朴轻,接近水面,步足其上有凌波信步之感。
此外,桥还常设在沟壑断崖之上,《园冶》曰:“绝涧架其梁,飞岩假其栈。
”取其危桥高架,凌空飞渡之势,以衬托山势的峭拔、幽深之意境。
江南园林中桥的类型丰富,造型各异。
外形简单,有直线形和折线形,结构有梁式和板式的桥称为“平桥”,常于较小跨度。
板式桥有时只用一块石条或木板架于两岸即成,江南园林中有许多这类桥,有的凌波贴水在峡口源头,有的凌空飞渡于沟壑山间。
条石上的苔痕,木板上的霜迹,使人联想到海上的神话,山中的岁月,意趣盎然,野味横生。
为了取得变化,克服长而直的单调感,一般在墩处弯曲,形成三曲、五曲、九曲,通称“九曲桥”。
其目的是要延长游览行程和时间,以扩大空间感,在曲折中变换视线的方向和角度,做到“步移景异”的目的。
上海豫园大门口的九曲桥是成功之作。
以拱作为桥身主要受力结构的桥称“拱桥”。
这种桥造型优美,形式丰富,有驼峰突起的陡拱,有宛如皎月的坦拱,有玉带浮水的纤
道多拱,也有长虹卧波,形成自然纵坡的长拱桥。
江南园林中因水面较小,拱桥以简朴小巧为主。
网师园的引静桥以古雅的造型、较小的尺度与周围的山水树木配合得体。
桥面上置亭的叫“亭桥”,筑廊的称“廊桥”,可供游人纳凉避雨,驻足赏景,又增加了桥的变化。
其代表为与两岸楼阁相连的拙政园小飞虹,西接得真亭,东通小沧浪水院,其形态纤巧优美,朱红色桥栏映入水中,水波荡漾,宛若飞虹,是古代廊式风雨交通桥在造园中的巧妙运用
第二篇: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对自然之景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鲜明格调,成为了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
江南私家园林以其独特的清雅秀丽,通透轻巧,成为了清代造园艺术的精华,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关键词:清代江南园林造园山水情趣叠山理水空间感
(一)清代江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园林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私家园林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
而在江南,苏杭则更为集中和突出。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
经中前期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治理,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
就文化艺术方面来说,清代总体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传统,而且获得了很多长足的进步。
但在这一时期虽然崇尚文学,由于清政府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和言论,因此很多文人更多地醉心于园林艺术中,使得大量的园林著作及美学思想问世,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艺术家”。
例如:计成的《园治》,李渔的《闲情偶记》等。
江南私家园林发展至清代,以其浓郁的诗画风情和精湛的造园工艺,成为我国园林史上的一个鼎峰。
(二)山水画情趣与文人气质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古典园林就开始定性为山水园。
绘画、
诗歌和文学影响了造园艺术。
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的直接和深刻。
山水画的审美态度和理论,甚至决定了园林艺术的外在形态、发展走向,特别是宋朝以来的造园家将诗画情趣巧妙融进园林中,也使得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很好地融入了山水画“外师造化,内发心源”的原则,展示出设计者崇尚自然地内心世界。
明代文人茅元仪在观赏其友的影园后说:“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
意思是说,此园就是将画中的景物再现于现实中。
其实当时的很多文人都有与茅元仪一样,常常参与园林的设计与建筑,并且,将山水画的意境构思、美学理念、意态风格乃至线条色彩、技法手段等都运用进来,体现了“师造化夺天工”的写意特点。
走进江南古典园林,一种具有避利恬静,浪漫飘逸的文人气质形态便映入眼
帘。
事实上,江南私家园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士大夫隐逸江湖、归隐田园的心境。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平静, 逃避现实和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 努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
也正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生动的自然景色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净化。
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 将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巧妙地融入造园中, 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太虚幻境。
所以许多游人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时经常受到联想使人赋情于景, 园同人情景交融,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此外江南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 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的感官变化、一年四季,冷暖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园林空间的意境。
它的总体感觉淡雅, 色彩处理较素。
多选用灰色,白色,墨绿等偏冷的色调,,营造一种深邃、宁静的意境。
这不仅极易与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花草等协调,也与山水画的意境不谋而合。
宁静的山水画意境和淡雅的色调处理。
(三)布局特色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大都修建于市井之间,所以为了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追求安静与闲适的造园家,多会采用向内的布局形式,且因
地制宜布局随和。
这种布局形式将建筑背朝外而面朝内,围成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通常以水面作为中心,通过叠石理水和植物的种植丰富空间变化。
这样既获得了宁静、私密的空间,又可以在四周的建筑内从不同角度观赏中心景观。
苏州的留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它中区的水体布局就是以水池为中心,西面北面为山体,东南面主要为建筑组群的形态。
以水为中心的布局特色
(四)精巧的空间设置与要素配植
在江南的园林中,经常有这样的设计手法:小空间与开阔场地的对比让人产生豁然开朗的心境。
在庭院的入口处,通常比较窄小,在进入庭院后又采用开敞的大空间,从视野受限,到视野开阔,游园者的心情产生起伏波动,使人兴趣盎然。
在不大的范围中,为了让精致丰富,空间的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近景……中景……远景的对比衬托中,园中的风景就更有层次感。
前后景观进深的变化,也在于垂直高度上的高度错落。
在低处可以仰视上方的风景,在高处可以全览下方的风景。
高处空间与地处空间的变化耐人寻味这种把空间节奏化的作法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时空流动美。
置石理水的艺术:这些园林中的山石形态各异,功能也不同,它们常常起到提高层次感,分割空间,模拟自然意境、提升趣味,提供踏步等功能。
体积较大的石块堆成“皱瘦透漏”的假山,让人透过这些山石欣赏其背后的风景,别有一番风味。
江南地区降雨丰沛,多水系湖泊,江南私家园林在建设时,多利用原有水系统进行建造,并利用水面营造一种聚合感和倒影美。
例如拙政园就是利用原有水洼地进行修建,按地貌取宽阔的水面,临水修建主要建筑,并注重水面与山石花木的相互遮映,构成富有江南水乡风貌的自然山水景色。
在植物的配植上,采用了孤植、丛植、群植、散点植等多种手法,将单个的个体联系起来,使得园林更显节奏和韵律。
在众多的搭配中尤以这种搭配最显江南私家园林之精髓:扬州个园的四季……春景为石笋和竹子(春山):夏
景为太湖石和竹子(夏山):秋景为黄石山与柏树(秋山):冬
景为雪石山不用植物搭配以显示冬季的荒漠疏寒。
由此可见一斑。
细节处理与置石的艺术
(五)虚与实的美
学者胡愈在评读《浮生六记》曾指出:园林的妙处还不仅在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
廊道中,通过漏窗望窗外的景物,就能体现到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从漏窗中隐约地看到一部分景象,需要再靠着自己的联想感受窗外的景色。
其实在园林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虚实相生的意境,具体而言,造园家在设计时常常把明与暗,陆地山石与水面,景致处与留白处,近景和远景,主景路线和遮掩于山石草木之后的次景作为一对对的实虚对比体。
这正是造园中所追求的,并且体现出文人隐逸归田和出仕报国之志困扰他们的这一对现实矛盾。
但是由于江南园林大都面积较小,加上它文人气质和书卷气重,与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北方园林相比就难免显的简陋穷酸。
漏景效果
通过以上对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手法的分析,可以看出清雅秀丽的院子,一样遵循丰富、协调、统一的美的原则。
它把创造优美宁静的居住环境与陶冶情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世界园林的发展填上了精彩的一笔,同时为我们今天园林建设,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游泳《园林史》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和谐美形式》《改革与开发》2011
胡俞赵红垒《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学术论坛》经济视
角 2011
潘秀蓉《感悟江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园林…花园与设计》
2005
第三篇:江南园林
江南景色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她那种典雅而不失庄重、个性而不失沉稳的气质更是动人。
在众多美景中,江南水乡传统建筑群落就像一幅幅美妙的立体画展现在人们面前。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户户临水、家家枕河”,作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集居形态,江南街巷、院落、桥梁、民居等元素记载了历史也传承了江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也许在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下,很多地方已看不到“小桥流水人家”般的传统江南之景,取而代之的成了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也许很多人已忘了原来那个如诗如画的江南是个什么样子,但作为一个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孩子,我从小便钟情于江南传统建筑,喜欢她们的低调、宁静与柔情,去过不少古镇,踏过不少古道,也时常喜欢在蒙蒙雨天漫步于飘散着乡土芬芳的园林,总之,我不少无时无刻不被江南水乡建筑透露出的气质所吸引,所打动。
时至今日,她们有些也许已不复存在,我想我会永远怀念,而有些尽管依然安静地坐落在那里,但也隐没在了周围的繁华中。
所以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生活的江南和我眼中的江南建筑。
前面说到江南,范围可能有些广了,其实算得上熟识的江南地区也就是我的的家乡——“鱼米之乡”无锡,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
在无锡生活了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古镇、街道、园林几乎踏遍,对她们的故事也了解一二,不过街道古镇实在太多太凌乱不知道从何说起,那我就主要说说我最熟悉的无锡园林吧。
我喜欢把无锡园林分为四类:真山真水、真山假水、假山真水、假山假水。
也许熟悉的同学已经猜到她们分别是哪个园林了。
真山真水的当然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鼋头渚了,她是一个以天然山水为主,人工修饰为辅的园林,茂林修竹、悬崖峭壁、摩崖石刻、同太湖水辉映成趣,被认为是无锡境内的“桃花源”。
青山绿水之中,长春桥、澄澜堂、飞云阁、劲松楼、光福寺、陶朱阁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太湖仙岛、具区胜景、鼋渚春涛、万浪卷雪、鹿顶迎辉、充山隐秀等六大景区各具特色。
登上鼋头,浩瀚壮阔的太湖展现眼前,令你心旷神
怡。
中堂书有“天然画图”额,两旁槛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拂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意即在澄澜堂看太湖,比在南昌滕王阁看鄱阳湖还要美。
离此循山向左,可登飞云阁,劲松楼。
一路直上。
则可到广福寺,万方楼,万浪桥一带。
如从七十二峰山馆、小南海,陶朱阁则可到达鹿顶山的最高处光明顶,俗称“海龟之背”。
山顶舒天阁巍峨耸峙,登阁远眺,可鸟瞰整个太湖山水。
“鹿顶朝晖”,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天上彩霞万道,给群山披上金色,给湖水撒下一片金点,十分壮观。
这便是三分人意七分自然的鼋头渚。
真山假水的锡惠公园是我儿时至今经常漫步的园林,因为就在家附近,所以闲来无事便喜欢去溜达溜达,好不惬意。
锡惠公园南临古运河,背倚惠山。
园内峰叠峦秀,翠拔蓝天。
锡山、惠山隔映山湖相望。
作为无锡城市标志的龙光宝塔巍然耸立在锡山之巅,湖光塔影,相映生辉。
园因山得名,山为园增色。
园内亭台倚山,楼阁临水,泉水淙淙,古木参天。
峰回路转,游人如置身画中,移步换景,山水间变化无穷。
全园环境清幽,景色秀丽,林泉之胜,莫过于此,且遍布历代文化遗存纪念性建筑。
集江南地区数千年灿烂文化之精华,悠久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二泉映月,春申飞瀑、山色溪光、胜地名泉,一直被誉为无锡的天然博物馆。
假山真水的蠡园地处风光秀美的蠡湖之滨,是“太湖”的主要景点之一。
该园因湖而得名,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
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
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
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
蠡园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
错落在绿树花影中的亭廊桥榭,也散发出水乡园林的特有风姿。
假山假水的寄畅园是锡惠公园的园中园。
她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南北长,东西狭。
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
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
又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