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第7课 短歌行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题目解说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 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其长短的 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歌声的长短。 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本诗是曹操用旧题写的新词。
曹操借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 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 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精兵法,善诗文,其诗歌常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 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其诗大致分为两类: ①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代表作有《苦寒行》《薤露行》《蒿里行》 等;②表现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代表作有《短歌 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6.如何理解最后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对人才有与周公一样的殷勤态度,表达了诗 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内容小结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2.作为英雄人物,曹操在自己的诗作中处处透露着他的英雄气概。结合《短歌行》一诗, 谈谈你对曹操英雄主义的认识。
①诗作开头不俗,从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角度巧妙入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 日苦多。”为全篇奠定了一种昂扬的感情基调。 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的忧患,是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是对人才 的渴求,所以借酒消愁,但借酒消愁愁更愁。因为这种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闲愁,它是在渴求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愁。紧接着诗人引用了《诗经》中的几个句子。引用“青青 子衿,悠悠我心”,借以表明自己的一片真情:自己是一个对人生、对事业有执着追求的人,可自 己的这一片真情何人能知晓呢?“呦呦鹿鸣”几句,摆脱一般意义上的儿女情长,表达出一个渴望 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情怀,表达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期盼人才投奔自己。 ③诗歌最后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诗人以周公自比,再次交代了自己渴望得到人才的迫切心情, 以及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透露出曹操的英雄气概。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用
借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表达自己对贤才 的深切思念。
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句子,表达自己优待贤 才的态度。
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 接纳人才。
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要礼遇天下 贤士,使其帮助自己统一天下的愿望。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资料链接
建安文学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 突出的是诗歌方面。建安时期,五言诗繁盛,这时期的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代表诗人有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 刘桢)和女诗人蔡琰。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文人诗歌 创作的高潮。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的诗歌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传统。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地位。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3.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诗人对贤才的渴慕, 就像姑娘思念情人一样急切。 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句子,以明己志,说明贤才若来投奔, 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来招待。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4. 《短歌行》志深而笔长、慷慨而雄壮,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诗歌是如何进行抒情与 言志的。
①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 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 豫不决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 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回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②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诗经·郑风·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 对贤才的渴望;引《诗经·小雅·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招纳贤才的热情。 ③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鸦择木而栖比喻贤 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的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 宽阔胸襟。 ④用典。使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3.读罢《短歌行》,在脑海里徘徊的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忧”字。诗中“忧思难忘”“何 以解忧”“忧从中来”诸句,反复写“忧”,并且“不可断绝”,可见诗人胸中之忧何其 重,何其深也。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忧”?
①人生苦短之忧。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个“苦”字,其忧惧 心态毕现。 ②贤才难求之忧。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恰当地表 现出诗人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思念和倾慕的情态,感情真挚。 ③功业未成之忧。诗人此时一统天下的大业尚未完成,他之所以如此渴慕人才,也是因为要成 就大业需有更多的贤才相助。所以诗人最后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礼待贤才,以 求完成统一大业。
短歌行
素养目标
1. 了解诗人情况,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 鉴赏诗歌的语言以及用典等表现手法。 3. 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4.“明明如月……不可断绝”这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含意? 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以“明明如月”来作比,贤士如明月一样令 人仰望,不可招致,这正是诗人“忧从中来”的原因,“不可断绝” 更进一步写出诗人求贤而不得的苦闷。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5.“越陌度阡……心念旧恩”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不畏路途艰难,用行动表明招贤纳士的诚意。久别重逢,欢饮 畅谈,忧喜交织中表现出诗人求贤过程中的复杂心情。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曹操割发代首 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 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 然窜进了麦地。曹操招来手下人论罪,手下人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 “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曹操说:“既然如此,我姑且免 死。”于是拿起剑来割断一缕头发投掷在地上,说:“割发权代首。”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课文探究
1.开头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作比,意在说明韶华易逝,要及时建功立业。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2. 第一层(1 ~ 8 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开头四句,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有限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诗句带有感 伤苍凉的情调,在这样的氛围里,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浇愁,寄托忧思。 “忧思”是全诗之脉,而全诗抒写的正是诗人未能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 “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文埋下了伏 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动乱的现实,寻找着解决的办法, 这就揭开了下面广纳贤才的章节。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知识卡片 乐府
“乐府”一名始于秦,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 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 曲。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 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主题归纳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 强的进取精神,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 成的感慨,以及求贤若渴、慷慨激昂的宏伟抱负。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饱尝流离的痛 苦,面临死亡的威胁,中原地区尤为严重。那时,人心思治,尽快结束纷争的局 面是大势所趋。曹操顺应时代的潮流,肩负起完成统一大业的重任。曹操领兵南 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渴望统一天下。然而,他虽高标“唯才是举”, 却又叹人生苦短,人才难求。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 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曹操感 于此景而持槊立于船头,慷慨歌此《短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