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曲阜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曲阜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阅读是通过媒介实现的。

从口口相传到创造文字、印刷、电子媒体再到现在的万物互联,人们不断探寻如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连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阅读资源日益数字化,阅读方式日益网络化,阅读消费日益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阅读以及知识生产与消费的流程与方式。

数字阅读正在朝着基于全媒体的全息阅读方向发展和升级。

阅读活动价值链上游是知识的创造与生产。

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完全以作者为中心,尤其以专业作者为中心,这就是专业生产内容。

但是在网络社会,网络平台、用户参与、大数据资源、人工智能等大幅度提高了知识生产力水平,生产要素增加,生产关系更为复杂。

原来的知识生产方式以作者为中心正在变为作者与用户双驱动,用户可以直接创造生产信息和知识,从而诞生大量的用户生产内容。

我国数字阅读的头部企业都汇聚大量网络用户生产内容,其中,广受欢迎的网络文学就是较为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知识创造与生产的改变,值得关注和期待。

这主要体现在创造与生产的众智化,即人(作者)与人(用户)互动,以及人(作者、用户)与机器互动,可称之为“知识众创”。

这样基于人人、人机交叉互动进行的知识创造生产等活动,在网络社会中成为新现实。

它可以减少以作者为唯一中心的偏狭与局限,避免单一领域和学科产生壁垒与分割,通过各学科各领域的融合、交叉,拓展、深化和丰富人类新的知识领域和体系。

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知识创造与生产的全员化时代,众创成为知识创造、内容创意的重要力量。

有学术团队正在研究这种“群体智慧”,其内核就是研究人人、人机群体共同进行内容创意、创造与生产等活动。

阅读活动价值链中游是知识的表达与传播。

传统的知识表达与传播通过文字与图形等符号,主要以纸质等为媒介进行。

网络社会中阅读的符号、介质、手段、渠道、平台和业态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的表达与传播越来越依靠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式。

具体而言,除文字外,图形、视频、音频等交互、沉浸方式正在成为知识传播新手段。

传统纸质阅读乃至数字阅读更多还是平面的、二维的、线性的呈现方式,而5G技术高速率、低时延、高带宽等优势,将迅速带来视频与音频等非线性内容的大爆发。

可以看到,知识类直播、音频、视频,乃至基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的交互、沉浸的全息知识体验将大规模放量。

阅读活动价值链下游是知识流通与消费。

传统阅读受到很多因素制约,如全民识字率、国民阅读习惯、
图书馆人群覆盖率等都直接影响知识的流通与消费。

在网络社会,知识产品生产与传播、流通与消费都更加弥散化,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这种弥散化是物联网发展的结果,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使得物联网成为现实,万物皆联,万物皆媒,车联网、可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全息移动终端等,都可以成为知识流通与消费的平台,从而成就阅读活动特别是全息阅读的全程化、全景化、全员化。

全程化意味着阅读活动可以在各个时间段发生。

全景化意味着阅读活动能够覆盖各个场景,不论个人还是群体,不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休闲,不论身处移动还是静止状态。

比如医生在手术中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实时与医用数据库等进行联动,快速寻找解决方案。

全员化则意味着覆盖用户更加精准和下沉,知识流通将更加智能精准地到达对象群体和个体,海量内容与全体用户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需求与供给的高度匹配。

全息阅读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摘编自《人民日报》胡正荣《全息阅读助力全民阅读》)材料二:
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中国人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7亿,人均电子书年接触量近15本,接触20本以上电子书的用户达到53.8%,每周阅读3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达88.0%。

阅读新风尚带动产业繁荣发展。

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288.8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95%,是产业发展主导力量。

今年春节期间,移动阅读App 日均独立设备数为1.3亿台,超七成用户表示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比平日长出许多。

白皮书同时指出,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规模继续扩大,已达到929万人。

其中,年轻作者快速成长,“90后”作者占比高达58.8%。

内容上,立体多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更受用户欢迎,都市职场、青春校园、历史军事类网络原创内容受到热捧。

改编上,在覆盖人数Top10的电视剧中,文学口改编作品也高达九席,成为影视剧本的最大内容源。

白皮书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数据来源基于面向全国20多家主流数字阅读平台和企业开展数据采集和深度访谈的产业调研,以及从全国209个城市获得的91647份有效样本的用户调研。

(摘编自新华社《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创造与生产众智化,在这个知识创造与生产的全员化时代,众创带来一股强大的力量。

B.因为摆脱了传统阅读的很多制约因素,知识产品生产与传播、流通与消费都更加弥散化,日益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C.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正以交互、沉浸方式成为全息阅读时代知识传播新手段,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呈现方式。

D.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中“90后”占比高达58.8%,都市职场、青春校园、历史军事类内容受到热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前这个全息阅读时代,数字阅读、云端知识消费、网络互动、多场景应用都是全民阅读的新形式。

B.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从实体书店到线上书店,全息阅读时代,阅读行业的实体与电商之争终于见到分晓。

C.截至2019年,我国人均电子书年接触率近15本,这与阅读资源、阅读方式、阅读消费的日新月异息息相关。

D.全息阅读能够助力全民阅读,基于全息阅读的全民阅读有助于实现知识全民化、全民知识化的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阅读范畴的一项是( )
A.在疫情防控期间,50余家数字阅读企业开放80多个免费阅读平台。

B.读者通过云VR书店,漫步于钟书阁、晓风书屋等“网红书店”。

C.到今年2月,抖音上读书类短视频有973万个,累计播放量超2255亿次。

D.近年来,以《红楼梦》为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绘画不胜枚举。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全息阅读”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

与此同时,这次部分新就业形态的职业化,标志着我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进入深水区。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的兴起为大量从业者创造了新的就业形态。

这种新的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也在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

(摘编自《人民日报》)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
等新业态经济发展迅猛,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更多样,就业方式更灵活,以外卖、快递、网约车、直播带货、数字化管理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获得快速发展。

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新业态经济从业人员已达数千万规模并保持快速增长。

“新就业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就业格局,由固定岗位、单一岗位、定时定点劳动的就业形态,变为灵活工作、身兼数职、随时随地工作。

“新就业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劳动关系或雇佣关系,产生了新的劳动关系,原有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就显得有些滞后。

当前,亟需通过制度创新补齐政策、法律规定的空白。

要通过法律创新,扩大劳动保障法律关系调整范围,纳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内容。

通过缴费补贴、减免税收等办法,激励、引导新业态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要通过体制创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为便捷有力的社会保障支持。

人社部门应主动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维权保护范畴,及时查处侵害其权益的行为,保障新就业形态下各方主体,尤其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用制度创新护航“新就业形态”》)材料三:
不久前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2020-2022年)》明确,到2022年末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

然而,要让更多的“新就业形态”在上海诞生,除了要帮助解决养老、医疗问题,让就业者能够稳定就业之外,更需要制度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通过调研发现,互联网行业、在线消费、育培训、无人经济等“新就业形态”在上海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对许多个人来说,仍然需要商住用房才能登记注册公司。

在他看来,为了鼓励年轻人在线办公、在线就业,是不是可以尝试在居家环境登记公司呢?
“新就业形态”的诞生与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地区整体创新生态、创新环境、创新氛围的体现和折射。

我们需要通过打造和激发创新发展的氛围,使得上海成为“新就业形态”的策源地,让“新就业形态”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摘编自《让“新就业形态”在上海遍地开花》)材料四: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样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重点之一。

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局长花蓓看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加剧了稳就业、保就业的严峻性,也加快催生出-批新产业、新经济,这些领城正是孕育和释放新职业、新岗位的所在,关键是要抓紧研究推动,以政策支持、服务引导将新业态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就业岗。

花蓓谈到,像这样的新兴领域、新兴业态,契合了年轻一代的就业诉求,更加灵活多元、更能自由选择,必须及时跟进。

在支持新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挖掘拓展就业岗位,加大新兴职业培训力度,创新做
好公共就业服务。

尤其要针对当代年轻人的择业观念和生活方式,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指导,提供职业发展的科学参考,让年轻人择业更加有的放矢。

(摘编自《中国青年》)
6. 下列对“新就业形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就业形态”是在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为大量从业者创造的新的就业形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

B. “新就业形态”是一种由固定岗位、单一岗位、定时定点劳动变为灵活工作、身兼数职、随时随地工作的就业形态。

C. 互联网行业、无人经济等“新就业形态”在上海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已经成为“新就业形态的策源地。

D. 李老师法定节假日送外卖,老王下班后跑滴滴,小张工作之余参与“智慧城市”系统开发都属于“新就业形态”。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就业形态一旦全部职业化,就标志着我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进入深水区。

B. “新就业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劳动关系或雇佣关系,产生了新型的劳动关系。

C. 胡卫认为,如果能在居家环境登记注册公司,更能鼓励年轻人在线办公、在线就业。

D. 花蓓看来,新冠肺炎疫情既加剧了就业的严峻性,也正在催生一些新职业、新岗位。

8.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如何促进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中和”等理念,体现着深刻的生态哲学。

天人合一。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凝结在天人合一思想之中。

在这里,所谓“天”,主要指自然界或自然的总体,宇宙的最高实体;所谓“人”,是指人和人类。

天人合一观的首要含义是肯定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来自大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中国哲人多以天人合一为高级境界与觉悟,认为天人合一所观照的宇宙万物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认为天与人和谐,人与物感应,宇宙中的一切生命互相关联。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好的定位与诠释,也为化解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启示。

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条件,同样也需要得到人类的尊重与爱护。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道法自然。

道家提倡人们要顺应自然的本来,反对人类随意违反自然的本性,强行干预世界。

老子认为,人是在宇宙的演化历程中诞生的,人类诞生以后,由于禀受天地之灵而成为宇宙中之一大,即所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虽然人也同为四大之一,但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高,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所讲的自然包含三层含义:外在的自然界、运行的功能、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道法自然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都遵守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的自然规律,这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融合、创新、发展,通过系统的新陈代谢,实现新旧交替,促进社会永续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自然是永恒不息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有机系统,人只有遵循规律,尊重自然,才能减少与自然的矛盾,实现长久生存。

致中和。

《礼记·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君子达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其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得到养育。

我国先哲提出的“中和”思想,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的思想,包括关于“和”与“中庸”的思想。

老子主张“守中”,孔子主张“中庸”,孟子主张“中权”,荀子主张“中当”。

“中”要求人的行为要把握一定的度,“允执其中”以保持事物协调发展。

“中和”思想作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张协调适度发展,反对极端和过分,反对盲目和任性。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摒弃征服掠夺自然的非理性行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续发展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摘编自贺祖斌《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智慧与现实意义》,《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观诠释了天与人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

B.人来自自然,是天地之灵、宇宙之一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C.建设生态文明,既要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新旧交替,又要尊重自然规律。

D.致中和的思想主张要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中征服自然。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智慧与促进永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B.文章第二段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指出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C.文章第三段在明确“自然”含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发了“道法自然”的主张。

D.文章论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三种理念时都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言论,增强了说服力。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传统智慧,化解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

B.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条件,人类应该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C.“道法自然”是指人不仅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遵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道家的“守中”、儒家的“中庸”“中权”“中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

雍熙三年,太宗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并除右补阙、知制诰。

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其议遂寝。

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时李继迁久叛,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

帝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

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

”未即从沆言,灵州陷。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

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旦未以为然。

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遂封岱、祠汾,靡有暇日。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流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

”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

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

赠太尉。

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

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

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

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B.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C.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D.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定谥号有法:肇敏行成曰真,贵贤亲亲曰仁;文中真宗、仁宗都是谥号。

B. “待罪”在文中是传主谦言,表示自己担心因失职而获罪,并非真的有罪。

C. “赠”某官职,指朝廷授予已故官员或现职官员已故直系亲属荣誉职衔。

D. 古代儒教将供祀祖先的地方称“庙”,官宦的和帝王的对应称家庙和太庙。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沆入职不久,即得到赏识提拔。

他应宰相之召,负责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太宗十分满意;后来,他又被太宗提名,不仅加官晋爵,还获得了特别跃升。

B. 李沆料事如神,经常有先见之明。

他准确地预见到了宋军在强敌面前难以坚守灵州,他也曾担忧真宗在太平年问会渐生奢侈之心,这些都不幸被他言中了。

C. 李沆备受重视,影响力持久不衰。

他不赞成皇帝册立刘贵妃,当场烧掉诏书,并附上自己的意见,此议最终作罢;他对梅询的评价,多年后仍被皇帝看重。

D. 李沆忠良纯厚,居高位仍尚节俭。

他为人光明磊落,不喜欢暗中奏报;他总拿一些艰难的国事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他对于厅堂的狭小逼仄,表现得很不介意。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

(2)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帐夜①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②连山:就着山势。

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6.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虚实结合,写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托无限深情。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

边草变白大雪飘飞,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了几件衣物。

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