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九单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试题根源引文出处设问方式要点词
2017·全国卷Ⅱ白寿彝《中国通
原由类春秋战国,颜回史》
2017·全国卷Ⅰ《史记》原由类、意义 ( 影
春秋战国,季札响 ) 类
2017·全国卷Ⅲ金冲及《陈云传》背景类、评论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云
2016·全国卷Ⅱ白寿彝《中国通
特色类、背景类
清朝,郑板桥、史》艺术风格
2016·全国卷Ⅰ白寿彝《中国通
背景类、评论类
唐朝,高仙芝、史》功过
周天度《蔡元培
民国初年,蔡元
2016·全国卷Ⅲ原由类、评论类培、北大校务改
传》

2015·全国卷Ⅰ《元史》原由类、作用 ( 意元朝,丘处机、义 ) 类成吉思汗
2015·全国卷Ⅱ孙炳辉、郑寅达背景类、举措类、近代,德国、俾《德国史纲》评论类斯麦、《特别法》漆侠《辽宋西夏
宋朝,包拯 ( 包青
2014·全国卷Ⅰ金代通史》;徐忠原由类
天 )
民《包公叙事》
2014·全国卷Ⅱ白寿彝《中国通
举措类、评论类
晚清,光绪帝、史》戊戌变法
2013·全国卷Ⅰ卞孝萱《韩愈评
背景类、作用类
唐朝,韩愈、古传》文运动
白寿彝《中国通
评论类、原由类、宋朝,对王安石
2013·全国卷Ⅱ史》;梁启超《王
目的类的评论
荆公》 (1908 年 )
命题特色剖析1.从资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
字资料为主,引
文出处部分注明
时间,隐含着命
题者的命题企
图,对时代背景
有必定的示意作

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论
类设问。

侧重观
察人物所处时代
的背景、人物所
做事件的意义和
不一样时代对人

不一样评论的原由(要素 )
3.从时间上看,以唐朝、宋朝、晚清与近代重要历史人物为主。

从内容看,主要观察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要事
件的联系、评论人物
4.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观察的人
1
述人物没有直接
关系,个他人物
在必修中有波及
题型一从人物的成就角度观察对古代优秀人物的评论
[ 例 1](2017 ·全国卷Ⅱ ) 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旧淡泊达观。

颜回天资聪慧,能很快意会老师的教诲,子贡夸赞他,“举一反三” 。

每次谈到他的修业精神,孔子老是不惜欣赏。

颜回敬爱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以为假如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特别沉痛:“有颜回者勤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寿死矣!”
汉代此后,历代统治者赐予颜回很高的评论。

《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
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

”颜回自唐朝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朝被封为“复圣” ,对后代影响深远。

——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归纳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由。

(2)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代遇到尊敬的原由。

分析:第(1) 问,依据资料“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旧淡泊达观”“闻一
知十”“行其道”“独善其身”等信息归纳。

第 (2) 问,依据资猜中的“尊师崇道”以及颜回看
法中的踊跃要素往返答。

答案: (1) 道德品德崇高;天资聪慧,意会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
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竭尽全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必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尊敬;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
需要。

题型二从时代背景角度观察对古代优秀人物的评论
[ 例 2](2017 ·全国卷Ⅰ ) 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公元前 544 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
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评论,得其精华;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
做出正确的研判。

各国本来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路过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欢,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跟从以为这样做没存心义,
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欢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 背 ) 吾心哉”。

其父吴
王寿梦以为诸子中季札年纪最小却有贤良,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果断要求季
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 ,最后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敬为
“圣人”。

——《史记》
(1)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圣人”的原由。

(2)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交融方面的意义。

分析:第(1) 问,依据资料“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评论”“对各
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要求季札即
位”等信息,再联合儒家思想的内容进行概括。

第(2) 问,依据资料“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大开”,联合其出访背景以及先进文化的认可感往返答。

答案: (1) 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湛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切合;拒绝继承王位,切合儒家礼义看法。

(2)显示出中原文化流传到江南,有益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益于黄河与长
江流域的文化认可。

题型三从社会改革角度观察对近现代优秀人物的评论
[ 例 3](2017 ·全国卷Ⅲ ) 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量商人谋利,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
陈云很快将上海形势稳固下来,从而稳固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本欠缺等问题,
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推行计划收买和计划供给,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用实行。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良经济系统的“三个主体、三个增补”的假想,即在工商业
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增补必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
增补必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增补必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 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不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弊端;只有有计划按比率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一定有市场调理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期间经济
一定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理部分。

——金冲及《陈云传》
(1)依据资料,归纳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联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分析:第(1) 问,由资料“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增补必定的自由生产;在市
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增补必定范围的自由市场”可知陈云的经济思想是计划和市场相结
合,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的国际环境、国内形势进行回答。

第(2) 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苏联模式的限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
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1) 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系统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

(2)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公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打破了苏联经济模式
的限制,提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
要贡献。

题型四从时代背景角度观察近代世界优秀人物
[ 例 4](2015 ·全国卷Ⅱ ) 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资料19 世纪 70 年月,德国一致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
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屡次,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停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
力量快速壮大,工人运动日趋高涨。

1878 年,俾斯麦政府逼迫帝国议会经过了《特别法》,对深受工人拥戴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苛镇压。

在《特别法》推行的12 年里,很多社会民主
党党员被监管和驱赶,大量拥戴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辞退,大量报刊、第一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消。

俾斯麦政府也经过立法为工人供给社会保障。

自 1883 年起,俾斯麦政府接踵公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眷、工伤者供给医疗保
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奉养老金和津贴。

——孙炳辉《德国史纲》
(1)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归纳俾斯麦政府公布《特别法》的历史背景。

(2)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纳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分析:第 (1) 问,依据资料“ 19 世纪 70 年月,德国一致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屡次,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停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快速壮大,工人运动日趋高涨”并联系德国政体的特色归纳。

第 (2) 问,“基本政策”依据资猜中的“对深受工人拥戴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苛镇压”“经过立法为工人供给社会保障”等信息归纳;从踊跃和悲观两个方面对上述政策进行评析。

答案: (1) 德国一致,经济发展快速;社会问题突显,工人生计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
流传,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重的专制色彩。

(2)政策:推行《特别法》,镇压工人运动;公布有关社会保障法律,成立社会保障系统。

评析:稳固了财产阶级的统治;阻挡了工人运动发展;在必定程度上改良了公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一、人物定位
第一要从整体上确立评论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仍是兼而
有之,以便确立不一样的评论标准。

二、人物评论的一般思路
评论历史人物,要理解评论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联合”。

人物事迹的描绘,可采用事迹分类法(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 、阶段剖析法 ( 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红不一样阶段,逐段评论其功过是非) 、利害分类法( 把人物事迹依照踊跃和悲观双方面进行分类归纳) 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举措,并逐条分
析其影响。

剖析影响时,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观察。

如对康熙帝的评论:纵向看,保卫了一致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向缺乏敏感意识,依旧做着天
向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会,所以对近代中国的落伍挨打负有必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量民族领袖。

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举措对当地域、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
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一致稳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主张、举措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拯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 ) ,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 经济 ) ,对西学的流传有何作用( 思想 ) ,对保护国家主权独立、
探究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 政治、经济、文化等 ) ,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余国家和地域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其影响。

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久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当地域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三、人物评论的常用方法
1.历史的评论。

把一准期间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剖析评论。

任何人物的活动都遇到一
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防止用现代
人的标准苛刻先人。

“判断历史的伟绩,不是依据历史活动家没有供给现代所要求的东西,
而是依据他们比他们的长辈供给了新的东西。

”列宁指出,在剖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
“把问题提到必定的历史范围以内” 。

2. 辩证的评论。

要用一分为二的看法对待历史人物,防备通盘必定或通盘否认。

如秦始皇成立了中国第
一其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盘据的分裂场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拥有推进作用,但他的暴政致使秦代二世而亡。

自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要点论”,一般以为
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的评论。

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不可以只看一时一事,不可以以某一方面取代整体;不可以只看其长处、贡献就必定全部,或许只看其弊端、错误而否认全部,而是要看其一世的所有活动和表现,
掌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到好处的、全面的评论。

4.脚踏实地的评论。

依据历史人物的有关事迹,详细状况详细剖析,要防止标签式、脸谱化的评论。

如隋炀
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公众负担,但从长久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使了南北经济的沟通,推进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可以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剖析法。

依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看法,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必定阶级利益的代表,
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

评论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身世,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
阶级服务的。

不可以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通盘否认,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整必定。

四、人物评论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英豪与时局。

唯物史观以为“时局造英豪”。

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假如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建出这样的人物来。

”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定
规律,而英豪人物的出现不过历史发展的一准期间的产物。

自然,我们坚持“时局造英豪”
的同时,也要认可历史人物的个性特色对事物的发展有必定影响力。

当历史处于生死关头时,
个别英豪人物的决议和行动也能够改变历史的航程。

( 对于“拿破仑争夺政权的有时性与必
然性”,恩格斯也有段经典的阐述:“恰好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
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专制者——这是个有时现象。

可是,若是未曾有拿破仑这个人,
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饰演的。

” )
2.英豪与民众。

历史唯心主义以为,人民民众才是历史的真实创建者,是促使社会历史行进的决定力量。

任何夸张个人的决定作用,否认人民民众是历史创建者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要遇到客观环境的限制。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建自己的历史,
可是他们其实不是为所欲为地创建,其实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建,而是在直接遇到的、
既定的、从过去承袭下来的条件下创建的。

”不论是英豪仍是民众,只好依照历史发展规律
的前提下,才能推进历史发展。

4.客观成效第一,主观目的第二。

评论历史人物一定用实践的标准。

有时,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成效其实不一致,
“好”的动机也可能会带来“坏”的结果。

列宁指出:“判断一个人,不是依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见解,而是依据他的行动。

”在评论历史人物时,应当把动机和成效联合起
来;当动机与成效不一致时,客观成效才是评论的主要依照。

自然,我们也不可以“唯目的论” ,对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应当斥责。

5.历史评论第一,道德评论第二。

评论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主要看其举措或行动能否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能否促使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能否切合人民的意向。

不可以用封建正统道德观,更不可以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要求
先人。

邓小平指出:“评论人物和历史,都要倡导全面的科学的看法,防备片面性和感情用
事,这才切合马克思主义。


五、人物评论的一般格式( 历史人物小论文)
1.属性:确立人物身份。

2.事迹:依照时间先后次序,或事迹分类(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 ,逐条
表达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

3.影响:剖析该人物产生的历史影响,可从进步性和限制性双方面剖析。

4.结论:全面总结,得出启迪。

六、人物评论“见仁见智”的原由
1.立场不一样:评论者的政治立场、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2.时代不一样:特准时代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易思想方式。

3.据有资料不一样:人物经历的复杂性,新资料的发现和解密等。

4.剖析方法不一样:不一样的史学研究方法。

5.现实政治的需要。

6.哗众取宠,别开生面;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