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文化校园传承中音乐教师要如何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非遗文化校园传承中音乐教师要如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对濒临失传的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舞蹈、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民俗与杂技等引
入学校面向广大师生进行传承保护的一种形式,在当前传承形式中,教育传承特
别是校园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

一方面学生们可以接触中
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使不同年龄
段的学生从小就对家乡和祖国深入了解,培养爱民族、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朴
素情怀,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学生、教师群体为主体的波浪式的世代相传。

在学
校中开展非遗传承,实质上就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进学生头脑的进程,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承担起非物质文化中音乐、舞蹈等艺术文
化的传承责任,以更高的认识在专业上引领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意义
(一)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对师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素材。

社会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学
生群体参与保护“非遗”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和命运。

把学校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结合在一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具有全民性、持续性、规范性和科
学性的优势特点,特别是基础教育普及率高、范围广、影响大;另一方面是这样
的结合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学校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尝试,又为学
校教学资源的拓展形成了有力的补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添了一条新跑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有利于营造并最终形成全民学习和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

一是校园教育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教育载体,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习、训练容易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学校是地方
各类人才聚集的重要场所,也是该地域各种社会力量愿意给予支持的公益事业单位,具有人力、物力、财力相对统一、便于协调的优势。

三是校园是推行素质教
育的一个重要抓手,有利于探索寻找出行之有效的校园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教育模式,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

四是学校自身具有创特色、提质量、上水平、促发展的能动需要。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系列活动能让更多的
人感知、熟悉、传习非遗文化,培育传承机制,培养非遗后继传承人,更重要的
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营造并最终
形成全民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现状
(一)认识不足,流于形式。

一些学校对“非遗”进校园工作的重要意义和
作用认识不足,从而直接导致不够重视这项工作。

尤其是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
教育机制作用下,由于“非遗”未纳入应试课程,因此完全忽视这块工作,使学
生们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生活了解甚微。

有的学校重视为了完成任务,搞个
活动、挂个牌就结束了,达不到长期传承的效果,师生了解也就少。

(二)非遗传承的师资有限或者短缺。

一方面,学校教师虽然在学识上有一
定基础,但是自身对于非遗项目的理解、掌握有限,不可能承担起非遗传承人的
责任。

另一方面,大多数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甚至有的传承人史耄耋之年了,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承,学
校的聘请薪酬水平对其没有吸引力,并且传承人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
校教学,即便是学校采用各种方式吸收了非遗传承人,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缺失
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三)学校课程设置仅限于选修课,非遗教材、资料缺失或不足。

目前学校
在设置课程上仅限于第二课堂、兴趣班等形式,没有将“非遗”作为必修课程来
设置。

教师上课时一般采用PPT的形式,没有配套的完整性系统性的非遗教材或
资料。

(四)对“非遗”进校园工作的考核、管理还不到位
由于“非遗”工作属于文化部门的职能,学校工作属于教育部门管理,文化
部门要对教育部门下属的学校进行考核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非遗”
进校园工作要进入到每所学校还远不能实现。

三、学校音乐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中要如何做
在学校中开展非遗传承,实质上就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
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进程,作为音乐教师要主动担负职责。

(一)摸清非遗传承现状,不辱使命。

在学校中开展非遗传承,艺术教师,
特别是音乐教师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因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音乐或舞蹈
的形式在传承,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认清非遗保护的现状,认识到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然后选择适合自己和学校进行传承的类别,做好传承方案,开展行之有效的传承工作!比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滇中腹地的楚雄彝族自治州,
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元谋猿人牙齿化石的发现),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

彝族先民在这一片红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创造了以彝族太阳历和彝文字为
代表的先进彝族文化。

“武定彝族酒歌” 和“牟定彝族左脚舞”于2008年6
月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武定彝族酒歌”
和“牟定彝族左脚舞”是彝族人民传统的习俗歌舞,彝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它承载着彝族历史、宗教、生产劳动、饮食等方面大量的文化信息,是
彝族各支系间世代密切交流形成的艺术珍品,体现了彝州彝族人民热爱自然、尊
重自然,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
的活化石。

作为罗婺后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她,让她绽放民族的
光彩!只有我们音乐教师认识高了,既进一步了解了非遗知识又可以对学校其他
教师和学生产生一种很好的影响!
(二)传承与创新。

我们音乐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把本地的民间舞蹈、民歌等“非遗”项目与学生广为喜爱的课外活动、文艺节目或特长爱好相结合,我们可
以在学校组织音乐教师和学生中有舞蹈特长的人员成立“彝族跌脚舞传承队”,
然后请专家编导民族大课间舞蹈,每天课间操,全校师生合着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快乐的跳起我们民族的舞蹈,如把彝族左脚舞和跌脚舞融入到学生课间操中,使
其成为学生们自然传承、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总之,“非遗”进校园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可行、重要的途径,将“非遗”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打造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定要立足校园及学生实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孩子们了解、喜爱、接受,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简介:
1.钱丽春,女,1979年1月生,彝族,云南武定县人,音乐,本科、学士,职称:高级中学音乐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少数民族语等,单位:武定县职业高级中学,邮编:651600
2.高建嵩,男,1978年6月生,彝族,云南南华县人,英语本科,中学英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少先队、德育、少数民族等,单位:武定县近城小学,邮编:6516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