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类节目分析及其对公众择偶观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友类节目分析及其对公众择偶观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新时期年轻人的婚姻恋爱也呈现了新特点,于是新一代交友类节目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派交友类节目的特点,并实证分析了受众因素对交友类节目的影响,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关键词:交友节目;实证研究;受众分析
一、交友类节目概述
多年以前。

以《玫瑰之约》为代表的婚恋类节目曾经红极一时,创下不俗的收视业绩。

由于节目周期的原因,此类节目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就像时尚界的轮回一样,2009年底,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类节目再次掀起收视热潮,并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无论拍摄手法、节目形式,还是节目包装上。

其与10多年前的婚恋节目都有很大不同。

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在节目形式上,多采用以一对多或者以一对一的方式。

在节目风格上,更加注重娱乐性,男女嘉宾都是敢说、敢秀的年轻人,语言犀利,经常能引发公众的热烈讨论。

在节目包装上,多采用综艺节目的包装方法,节目充满娱乐性。

纵观新派交友节目。

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代表的娱乐性较强的综艺类相亲节目。

在节目形式上,通常采用以一对多的形式。

每一轮互动中,嘉宾都会通过短片来介绍自己,然后接受多位异性的选择,有选择权的嘉宾可以通过亮灯和灭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通过亮灯情况来决定是否有男女嘉宾牵手离开。

这样的节目流程充满悬念,男女嘉宾的牵手情况是一大看点。

在节目风格上,主持人或是幽默诙谐,或者充满青春活力。

嘉宾多是敢秀的80后,话语直率犀利,个性特点突出。

在节目包装上,都是青春靓丽的风格。

另一类是纪实性突出的交友节目。

如浙江卫视的《相亲才会赢》、重庆都市频道的《凡人有喜》等。

这类交友节目通常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安排条件合适的男女嘉宾相约见面,摄像师全程跟拍,真实记录相亲的整个过程和其中一些小意外。

这类节目注重纪实性和功能性。

拍摄成本较低,给观众以亲切感,但娱乐元素运用较少,相比《非诚勿扰》等综艺性交友节目,观赏性较弱。

目前的交友类节目中,受到关注最多的是《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于2010年1月15日在江苏卫视开播,节目播出时间为每周六、周日晚21:05,播出时长约75分钟,收视范围覆盖全国。

根据CSM的数据。

截止2010年4月11日共19期的首播平均收视率在全国市场高达2.3%,单期最高收视率突破4.0%。

而且,收视率还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周日的收视率高于周六的收视率。

可见,通过几个月的培养和运作,《非诚勿扰》的影响力逐步提高。

纵观《非诚勿扰》在全国各个地区的收视情况,华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

该节目的大本营——南京的收
视率更是喜人,尽管面临着有中国省级第一地面频道之称的“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激烈竞争,但仍取得了10%以上的收视率。

从观众构成方面看,根据CSM 的数据,观众构成集中在45-54岁年龄段以及25-34岁女性。

而《我们约会吧》和《为爱向前冲》偏向年轻群体,尤其是《我们约会吧》吸引最多的是15-24岁的女性观众。

二、调查实施
本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本次测量共对外发放200份问卷,实际回收161份。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此次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共有人数161人,其中男性79人、女性82人;文科生90人,理工科71人:单身104人,有恋人的55人,已婚的2人。

(二)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一是关于受众对交友类节目收看频率的调查。

结果显示,选择偶尔看一集的比例占绝对优势,达到73%。

其次是根本不看,而每期都看的观众所占比例最小,仅有3%。

在选择其他选项的观众中,多数表示看过一期后就不再收看了。

二是关于吸引公众原因的调查。

结果显示,娱乐大众居第一位,其次是出于交友类节目形式新颖。

而选择出于人的感情需求的受众所占的比例最小。

勾选其他选项的受众,其意见主要分为两点:一是出位的表演和犀利的语言:二是嘉宾带来的明星效应:帅哥靓妹也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因素之一。

三是关于受众对节目质量评价的调查。

59%的受众认为纵观各个交友类节目,节目间质量好坏差别最大,占据第一位。

其次是认为总体上节目质量较差,认为节目质量较高的受众所占比例占8%,居最后一位。

四是关于受众参加交友类节目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参加此类节目。

接下来的表示视情况而定。

不排除有参加此类节目的可能性。

4%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没有参加此类节目的意愿。

五是关于交友类节目是否影响公众择偶观影响的调查。

结果显示,65%的被
调查者表示观看交友类节目不会影响自己的择偶观。

25%的被调查者表示因情况而定,7%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影响自己的择偶观。

六是关于公众对电视征婚看法的调查。

结果显示,认为交友类节目是大众自我娱乐舞台的人数最多,而认为是炒作的次之,认为是征婚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其他选项的占较小比例,
七是受众所了解的交友类节目的调查。

结果显示。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在受众中最为出名,94%的被访问者都知道这个节目,或是自己收看过,或是间接听周围人提起过。

其次是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

其他卫视的交友类节目虽也占有相当的比率,但与《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有较大差距。

八是关于受众选择收看交友类节目的原因,结果显示。

大多数受众是出于休闲娱乐的目的来观看这类节目,把节目当做一场富有娱乐色彩的真人秀。

其次是为消磨时间。

相反,出于为自己择偶而把节目当做参考的比例非常小。

在关于调查中选取其他选项的受众中,多数为18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把交友类节目当做欣赏帅哥美女的机会。

(三)焦点访谈
在调查问卷过后,我们从中挑选了具有一定特点的被调查者进行了访谈。

1、对于电视征婚这种形式的看法。

在众多被访问者中。

大都表示不反对电视征婚这种形式。

认为随着当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交友圈的窄化现象加重,电视征婚不失为增加交友范围的一种途径。

关于这个问题。

已姬和未婚的被调查者存在一些差异,已婚受众注重此类节目的实用性,认为参与电视征婚的目的是寻找合适的人生伴侣。

而未婚受众认为电视征婚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是丰富生活的调味剂。

2、对于当今交友类节目的看法。

多数采访对象表示,当今的“八分钟”相亲节目是速食爱情的写照,也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

在采访中发现。

无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他们都把交友类节目形容为“娱乐秀”,普遍认为交友类节目是草根娱乐兴起的显现,受众更愿意把它看做是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

3、喜欢交友类节目观众的采访。

在众多采访对象中,表示喜欢交友类节目的观众分为两类:已婚男性和20岁以下年轻人。

已婚男性观众表示,通过这些交友类节目,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认识社会现实,反思人生,加深对人生的理解,譬如“拜金女”、“富二代”等社会话题。

相比较来说。

20岁以下的年轻人则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喜欢交友类节目的原因。

他们认为嘉宾靓丽帅气的服装、犀利的语言、大胆的行为等,都是追求自我的表现,从而可以和他们产生共鸣。

4、不喜欢交友类节目观众的采访。

表示不喜欢交友类节目的观众群体比较
复杂,但提出不喜欢的原因时却有一些共同点:第一,“炒作”二字带来的不真实感。

采访对象表示刚刚为上一集故事而感动,隔天就看到关于故事的主角是节目组找来的“托”的消息,这让大家丧失了对交友类节目的热情。

第二,某些嘉宾的出位语言和行为。

采访对象表示有些语言触及到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5、交友类节目与择偶观。

当问及是否会因为交友类节目而影响择偶观时,正如调查问卷的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不会影响其择偶观。

只是当作娱乐秀来对待,用来休闲娱乐,而不是择偶观的教科书。

只有较少数的18岁以下年轻人表示这类节目让自己对爱情、对婚姻的态度“物质化”。

三、结语
第一。

交友类节目对受众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有诸多限制因素。

尽管《非诚勿扰》等节目在受众中知名度较高,但大多数受众表示只是把这些节目当做大众娱乐的节目来看,当做放松心情、消磨时问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65%的受访者表示收看交友类节目不会影响自己的择偶观。

他们表示择偶观的形成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而是数十年人生思考的沉淀。

这表示交友类节目并不能直接改变受众的婚礼观,婚恋观形成过程中有诸多限制因素。

第二,交友类节目增多了受众对婚恋观的思考和关注。

此次调查显示,许多受众都是通过收看交友类节目。

意识到当今社会“剩男”、“剩女”现象,生活节奏加快导致年轻人交友圈变窄。

原本愉快的谈婚论嫁也变得困难的现实。

同时,在节目中频繁被讨论的“富二代”、“拜金女”等,也导致很多受众开始思考这些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

这验证了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

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参考文献:
[1][美]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学诸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2][美]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传媒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