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1.填空
孟子名轲,字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被后人称之为________。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_____的,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提出了______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文章以_____________著称。

善用______和_____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下列加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弃甲曳兵 yè 养生丧死 sāng 王好战 hào
B .数罟 cù 不可胜食 shēng 鸡豚狗彘 tún
C .孝悌 tì 饿莩 piáo 衣帛食肉 yī
D .庠序 xiáng 洿池 wū 数口之家 shù
3.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荒年) 兵刃既接(已经) 弃甲曳兵(兵器)
B .不违农时(违反、违背) 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直不百步耳(只、仅)
C .鸡豚狗彘之畜(畜养) 孝悌之义(道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D .王无罪岁(归罪、归咎) 数罟(密网) 材木不可胜用(尽)
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个“之”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B .两个“之”相同,两个“于”不同
C .两个“之”不同,两个“于”相同
D .两个“之”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5.下面句子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摄乎大国之间千乘之国孰视之徐公来共其困乏行李之往来,,,
B .⎪⎩
⎪⎨⎧唯君图之颁白者不负利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王知如此,,
C .⎪⎩
⎪⎨⎧异乎三子者之撰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不知失其所与, D .
6.翻译课文最后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
〔注释〕①廷尉,汉朝中央最高执法官。

②跸:皇帝出行的车马。

此处指发出警告,禁人通行。

③当:判决。

7.对文中加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皇帝)行出中渭桥 B.于是使(使者)骑捕
C.而更(改变)重之 D.上使立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则已8.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乘舆马惊——皇帝坐的车子所驾的马受到惊吓。

B.属之廷尉——把那人交给廷尉衙门严办。

C.廷尉,天下之平也——廷尉是天下平安无事的依赖
D.释之治问——由释之来查究考问。

9.由'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民安所措其手足? B.廷尉,天下之平也
C.固不败伤我乎! D.此人亲惊吾马
10.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固不败伤我乎 B.属之廷尉
C.今法如此 D.乃苦身焦虑
11.对'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A.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
B.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加重刑罚
C.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减轻刑罚
D.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有时减轻有时加重刑罚
12.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上'属之廷尉的做法本身便是错误的,所以致使以后的行为更加错误。

B.那个惊了马的人是个生意人,他并非是有意识的。

C.释之认为犯了法的人应交有关部门处理,皇帝不应自行处理。

D.释之认为随意更改法律就会使百姓失去对国家法典的信任。

参考答案
1.此题主要考查对文学知识的掌握。

答案依次为:子舆;战国;政治;思想;教育;
儒;亚圣;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雄辩;比喻;寓言。

2.根据课文注释,逐一辨别字音,答案为C(“衣”应该读yì;“莩”读piǎo) 3.根据课文注释,解释实词意义,答案为B(“或”的意思应该是“有的人”) 4.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案为D。

前一个“之”为语气助词,无意;后一个为结构助词,“的”。

两个“于”字,一个引进动作对象,一个表示比较。

5.根据课文注释,辨别通假字,答案为D(A中“共”通“供”,“孰”通“熟”;B中“无”通“毋”,“颁”同“斑”;C中“知”通“智”,“涂”同“途”) 6.此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文言文要直译为主,做到准确、通顺。

译文: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7.A 8.C 9.B 10.B 11.A 12.D
参考译文:
(有一次)文帝出行,路过中渭桥,(忽然)有个人从桥下窜出来,把拉皇帝车子的马吓了一跳。

(文帝)于是派随从骑士(把那人)逮住,把他交给廷尉(严办)。

(廷尉)张释之(亲自落究者问。

(那人)说是从外县来;听见皇帝车马要来时发出的警告,便躲藏在桥底下。

等了好久,以为皇帝车马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见皇帝车马正在经过,于是只得奔逃了。

廷尉呈上判决结果:一个人违犯回避皇帝车马的禁令,应当罚金。

文帝发怒说?;这个人当面惊吓了我的马,我的马幸而温和,假如其他的马,难道不要翻车跌伤我吗!然而廷尉却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所应共同遵守的。

现在法律上是这样(规定,只能判处罚金)。

如果(擅自)改动,加重刑罚,那末法律就不会被天下人信任。

而且当时皇上就派人杀了他,也就算了,如今已经交给廷尉(来处理),廷尉是天下公平执法的模范,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都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叫天下百姓怎么办呢?希望皇上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文帝说:“廷尉的判决是正确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