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外事礼仪
我觉得学习外交外事礼仪,现实意义是:党中央提出来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是个非常大的理念,或是说是一种思想,要落实到具体、微观层面上,这个人和人之间,和谐的相处,“礼”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是他的现实意义。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能够延绵不断,维系这么长时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礼”作为维持整个社会稳定,或者说平衡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因素。
这可以说是他的历史意义。
是的!今天我们讲的这个“领导干部的外交外事礼仪”,有时候我们也把它概括的叫做涉外礼仪。
其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个特点是规范性,一个特点是协调性,还有就是修养性,文化性,和细节性。
恩,我们可以把这个归结为遵守公德,守时守信,平等相待,尊重隐私,尊重女士,与时俱进这么几点。
当然这些只是概念性的东西大家可能不难理解,但是,具体要落实到这个现实生活当中,能不能做到,是最考验人的。
(注意老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的语气)下面呢,我们就根据前一段时间某单位的一次外事活动来具体的分析说明一下。
具体事件呢,就是某单位跟国外某机构的一次高层面的会谈,事件虽然简单,但是却几乎含概了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所有的要点。
迎接
准备工作已经好了,那就到了迎接的环节了。
关于迎接上,我们首先说一下乘车,车里也都安排有各种不同的座位。
如果是军人的话,指挥官要坐在司机的旁边。
对,那是吉普车。
就一般公务而言,现在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一号坐在司机的后面,一种是一号位在副驾驶的后面。
两种说法里面,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呢是这个是一号,这个是二号,三号呢?(答:副驾驶)
当然,还要注意,如何上下车。
一般而言,就上车来说,一号先上,下车的时候,最后一个下的是一号。
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的意义,表示一种修养,礼节很到位,所以一号要等一会儿,给对方一个表现礼节的一种机会。
包括女同志。
上下车也有一点说法,女士和资深的,也就是说领导人员一般上车,特别是男士的话,冬天的话,先坐进去,然后在收腿坐进来。
女士也是这样。
年轻一点的、资历稍微浅一点的,先把一只手,再把一条腿伸进去,然后在坐进去,这样。
一定要避免先把脑袋伸进去,再把腿放进来,这样爬进去,有这种情况。
一看,就没有那种领导的风度和气质。
所以这是我们要避免的。
不可能说每一个人都一点不会错,或是一点不出这样的漏洞。
这个肢体语言有的时候特别不会撒谎,你的修养如何,你的气质如何,一下就能体现出来。
所以一定一定要注意。
下车了之后,该迎接了,事实上迎接和送别是相辅相成的。
迎宾送宾,在外交场合经常会发现这个叫迎宾线和送宾线。
客人来了,主人方的主要领导,就排成一条线在门口迎接这个客人。
迎接客人的时候呢,肯定需要排位子,谁排在最外侧啊?一号还是四号?一号。
迎着客人来的地方,然后到办公室,谈工作、谈思想、交换意见。
交换完了,最后把他送出来。
送出来的时候呢,我就会站在这个地方,不但送,握手依依惜别,送完了以后呢,我还目送他走。
直到他拐弯过去为止。
迎送当中的礼节,迎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规范,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迎三送七”的规范。
什么叫“迎三送七”呢?就是迎客人和送客人的礼节当中呢,送的礼节要更隆重一些。
“迎三送七”,我就会站在这个地方,看他走到这儿。
拐弯的这一瞬间,我经常发现,我在那这样招手。
快到这拐弯的这个地方的时候,很多的时候,大家都会怎么样啊?回头看一下,这时候我还在这儿深情的挥手,我往往发现,被送的人到这个地方拐弯的时候,表情一下子就特别好,很灿烂。
刚刚和我握手言别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好象都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或是什么,跟我握手的时候就是,“文老师,你好啊!你这真好啊!谢谢你!”一脸的笑容,但是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个笑容是经过调度的,一转过身去,马上这个脸“卟”收起来,然后到这个拐角这地方,你会发现,他的表现一下子就好多了,这次的表情,你看,发字内心深处的,这个特别重要。
在迎送的过程当中,如果你要不这么去做,你要是不在那个地方迎送,他回头,一看,啥也没有的时候,他肯定就感觉比较惆怅。
这个例子我有很多。
感觉这样。
对于一般领导干部,迎宾送宾也有其重要的一方面。
四川的这个内江市的常务副市长在公选上来做市长助理,他开始的时候做的是市长助理,然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面,就被任命为这个常务副市长,他说“我在我地方工作的时候,要求自己做到一点,我要求自己每次有人到我的办公室来,要求自己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跟别人握个手或是示个意,然后再坐下。
或者让人给倒杯水。
”这很难吗?他说很难,他说:“我是常务副市长,一天来找我的人有好几十批。
所有的人,无一例外的不是要钱的,就是要人的,就是要东西的,没有一个人说是给你送东西的,全都是过来要钱的,有各种各样的。
要保持每次都站起来,握个手,每次站起来,握个手,不容易。
”后来我真的听别人讲,做到一定程度的领导地位的时候,能够还保持这样一种态势,特别是礼貌修养上面,很难啊。
只要一点,可能就会让所有的人对你的看法截然不一样,老百姓心里面看你是一个清明的官员,一年半的时间之内能够很快的被任命为常务副市长,可能跟这个可能有一定关系
谈到迎接就不能不谈握手,也就不能不谈谁先伸手。
一般的还是上级先伸手,,上下级,上级先伸手。
同级别的人女士先伸手。
同级别的人,年长的先伸手,然后女士先伸手,男士最后伸手。
但是,在男女之间,谁先伸手谁为上,原则上我们说是男士先伸手,女士再伸手。
但现在不管哪方先伸手对方都要上去握。
尤其是女士,男士在和你伸手的时候,因为男士在和女士在一起的时候,女士有的时候也比较谨慎,矜持不伸手,男士有的时候也有点矜持不伸手。
这个时候呢,就很尴尬。
我们有碰到这个司局级干部,他说,“我从此以后再也不握女同志的手了。
”我说:“为什么?”“有一次我握手,那个女同志看天、看地、看左、看右,就是不看我的手,伸了半天,最后只好摸摸自己的头。
我受到了伤害。
”
如何伸手?这是一个问题。
周总理在这一点上做的特别好。
见到客人以后,周总理很远的时候就把手伸过来,而不是到他跟前,伸手。
至于手握,握手的姿势应该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身体往前倾,虎口相接,两眼相对,上下轻摇,还要及时的分开。
拥抱是久别重逢的时候的一种礼节,它最重要的是姿势要正确: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身体前倾,拍一下对方的后肩膀。
要往前倾,要往前。
这说的是欧洲大陆式的拥抱。
接下来的拥抱方法叫做,俄罗斯式的抱法。
俄罗斯式的抱法是紧紧的拥抱在一起,然后脸与脸贴三次,右左贴三下。
要稍微往前倾。
第三种是阿拉伯式的拥抱。
阿拉伯式的拥抱呢是去亲对方的脸亲三下。
必要的时候,他们直接去亲嘴。
最忌讳的就是熊抱:两个人抱着,互相的看着。
一定要注意。
要很自然的拥抱在一起,别人看上去很优雅。
紧接着就是,握手贴面亲吻礼。
这个呢,也是西方的一种礼节。
刚才我所说的这个拥抱礼,是男士和男士之间,男士和女士之间,记住了,是男士和男士之间、男士和女士之间。
女士和女士之间拥抱的非常少,一般是姐妹,或者是母女拥抱。
那么,女士和女士之间行的比较多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握手贴面亲吻礼,握手贴面亲吻礼。
男士和女士行这种礼节,女士和女士之间也行这种礼节,也行这种礼节。
那么,它也是这个老友重逢,新朋友在一段时间以后行的一种礼。
鼓掌是表示欢迎的一种礼节。
鼓掌的时候应该看着对方;别欢迎的人自己不能鼓,你不能自己为自己鼓。
中国的很多礼节,你不知道怎么样回,在这个时候你应该站起来,鞠个躬。
鼓掌的时候要两个掌心合在一起,同时要求以左掌鼓右掌。
鼓掌掌心合一很重要。
而且看上去就很漂亮,很美。
其他的致意方式还有注目、点头、举手、欠身、起身、合十、鞠躬。
这些都是一种递进的关系,越来越隆重,越来越隆重。
会议
客人已经接回来了,那么就要进入下一个阶段,就要开始会议了:
会谈桌上,体现规范性的主要是座次问题,这个是涉外交流的过程当中要遵循的一个很重要的规范。
位次的排序,也就是礼宾,实际上这个外交部礼宾司所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实际上就是这个位次的排序,即“ordinal precedence”,也就是这个优先权的获得。
这里面要注意,等级和平等的平衡比如我们内部开会的话,主席台上座位的安排,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这个肯定很清楚。
中国传统是“以左为上”。
“以左为上”现在国内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开会,而且是内部开会。
除此以外,基本上都在走向“以右为上”,这么一个规范。
包括吃饭那,等等。
那么这个可能也是将来的一个趋势,最终大家都可能会这样。
到美国加州参观考察,到了对方会客的时候,史瓦辛格会把你安排在什么位置?史瓦辛格现在是加州的州长吧?坐在哪呢?你坐在哪?这就是我们所谓中国的传统“以左为上”、“以右为上”的区别。
总的来讲呢,国际上通行的是“以右为上”,也就是把客人安排在主人左右手的右方,客人最主要放在右手这一边。
主宾放在右手这一边,稍微次要的放在左侧。
会谈的时候,可能主客双方要分开的坐。
客人方,主人方分开的坐,分别坐在它两边,主人对着门。
这个揭示了礼仪规范的两种来源,这个时候呢,按道理来说,一进门,以右为尊,这边是客人,这边是主人。
这个是战争时候的一种规范,这个时候呢,敌方派人来谈判,一定会把敌方来的人靠墙安排,这样两边可以放心的谈。
如果你要是放在这儿,老是担心后面有暗器。
所以安排在这里以后,我可以放心的和你交流。
就是这么一个安排。
至于排位方法,一般有三种方法交叉、连线和“之”字型。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这三种不同的排位方法中的一种首先第一种状况可能是来了两个双方,老大不好坐在那个地方,所以派别人。
其次我们通常是第二种方法。
国内吃饭一般都是第三种吃法。
那么,咱们有的单位呢有可能选择这一种比较多,有的是这一种比较多。
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三种不同的排位方法,它的最重要的原因,或者叫因素:跟主人方一号和二号这个职位之间的关系,这种区别有很大的关系。
象是这种一号和二号之间的这种级差
是比差的比较小的。
比如说是这个厂长,或者是书记、副书记,这两个人他们在请客的时候一块来,那么这个时候,客人就可以比较均匀的排在他们的右侧、他们的左侧。
这种呢,他们一号和二号他们之间的差别,稍微大一点。
可能是书记和副市长。
这个情况的时候呢,可能就把两个主人放在一号,就象你刚才说的差不多,这个正职,把他安排在一号的两边。
两个副职呢,安排在它的两边。
第三种呢,其他的级别都跟他差的比较远。
这时候呢,最下面这个人呢,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末座,就是一个埋单的位置,就是交给他这些埋单什么的事,工作人员做在这个最末座的位置。
在圆桌上吃饭,有三种最基本的方法。
第一种:“交叉式的排列”,这是一,这是二,主人二号,三、四、五、六,客人是这样一、二、三、四交叉着排列。
第二种方案,就是在吃饭时的第二种方案:“连线式的排列”,一、二、三、四,特别是客人方的这个排列。
第三种:“之字型的排列”。
接下来介绍一下翻译的排位,在我国,翻译是安排在主要客人的旁边,安排在这个位置,他可以上桌来吃饭。
我有一次看到这个克林顿访华的这么一个照片,在宴会桌上,他旁边坐着一个非常漂亮的年轻人,原来是外交部以前的高翻,很年轻,二十多岁,坐在那特别的显眼。
国际通行的是,翻译一般是坐在后面,不上桌,吃不上饭。
这就是职业风范,professioners,这个职业就是要求你这样,这样反而是最会工作的。
称谓,实际上是一种关系的定位。
我经常跟别人开玩笑说,一听你叫名字的方法,就知道你和他是什么关系。
比如说,象于德彬先生,我们可以叫他于德彬局长,可以叫他于德彬先生,可以叫他于德彬,也可以叫他老于,也可以叫他小于,也可以叫他德彬,也可以叫他彬。
是不是还没人叫你彬啊?(有叫阿彬的。
)也可能有人叫他彬彬,彬彬可能没有人叫过。
小彬有人叫过?但是这几个称谓肯定不一样。
彬哥?那你叫他彬是年龄的原因还是身高的原因?(没原因,这样叫亲切)那是要区分场合,符合身份啊,那是肯定要的
怎么样介绍副职。
我刚才说外交学院外办副主任,怎么介绍我?怎么介绍我,张先生?要是我到你单位去的话,你怎么介绍我呢?给大家介绍我。
我是外交学院外办副主任,(那就应该是如实的吧?外交学院外办副主任。
这样可不可以?)可以。
好的,象这个张先生这种介绍方法,挺好。
来了以后,外交学院外办副主任文泉先生今天给大家作演讲,外交学院外班副主任文泉先生早年曾经……外交学院外办副主任在这个礼宾礼仪方面有很多的很丰富的经验,那么我们有请外交学院外办副主任文泉先生来给我们做演讲。
结合刚才你的这个文主任和刚才的这个,在任何场合下第一次介绍的时候,就象刚才张先生说的那样,全介绍,一定要介绍是外交学院外办副主任文泉同志,今天给大家作演讲。
但是后面呢,要注意,哪怕是我们不说外交学院,就说文泉副主任,这样也不一定合适啊。
因为你叫的次数多了,文泉副主任,文副主任,不行,因为那总觉得象是“你怎么老变不成正的呢?”所以最后,刚刚开始,副主任,后来,正主任,当然这不是真格的,不是正主任,就是文主任,简称。
另外的,在称呼之前用尊敬的敬爱的称呼,国际惯例都取消。
职衔也分为正式职衔,象主席、省长之类的。
终生头衔,象博士、教授、将军和大使,这种职衔他一旦获得就可以终身携带。
下面的这个:阁下,它是有讲究的,是外交职衔里面的大使以上,和政府官员里面的是内阁成员以上,对我们来讲就是部长以上。
还有就是有封号,公爵,子爵,可以被成为阁下,其他的一般不称阁下。
名片,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越是领导干部,名片设计越要庄重、朴素,要尽可能的少而精。
在色彩上的选择也要比较,白纸黑字或者是蓝字,也可以是不同的颜色,但是越庄重越好。
我自己就曾经因为这个闹出个笑话,是什么呢。
我自己这个名片长期这么弄我自己都觉得烦,有一次我就改变了一下,上面只写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颜色是变成黑色,然后呢上边有银色的字体。
有一次我在我的朋友圈中发这个,有一个刚从国外回来的朋友,他拿过我的这个名片,充满了疑惑,最后他终于忍不住问了我一句:“文先生,您是搞殡葬工作的吗?”不,不是啊。
“哦,在我所在的那个国家,殡葬工作的人才用这个黑色的。
”后来呢,我就觉得这个黑色不行,那就稍微换个颜色吧,没想到我的那个同事,我说要稍微红一点,他给我弄的那种大红色,我也不敢把它拿出去发,怕别人以为我是搞婚庆工作的。
我觉得,后来我得出一个结论,不能随便改,不能随便改。
在外交场合,有的时候这个名片下面可以写上“with compliments of”,用汉语说就是“敬赠”。
表示某一样东西是你送过去,或是你让人带过去的,是你这个单位出来的,比较讲究。
有时候,特别重要的活动,送的时候一般是从下往上送,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位级别比较低的。
还有的就是说象旗帜的摆放也是有些讲究的。
象我们国家的法规里面就是如果我国家的国旗在我们所说的这里在最左侧,其他国家的都是在右侧。
这样的话,我们的国家和他们这些国家的关系,就是所谓的双边关系。
我们国家规定的,当我为主人时,其他人为客人时,一般情况下,把对方的国旗放在右上角。
当我国的国旗最右侧的时候,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这种关系呢是多边关系里的一种东道主的关系。
就象那个我们要办奥运会。
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参与国之一,我们并不是主人,其他人并不是客人。
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东道主,这时我们国家的国旗呢就享有一个荣誉的地位。
这个交叉的这个国旗,它的摆放,原则是:旗子上面左和右,我为主,这是客。
那么有的时候呢,这个国旗的摆放会遇到一些难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国旗摆放的概念和原则和我们一样。
曾经在美国呢,出现了问题。
这是什么呢?在美国发生的,一般来说,如果是在中国,克林顿在这儿,江总书记在这,中国的国旗法规定就是,我在左,客在右,但是在美国华盛顿,他们也要这么摆放,因为美国的国旗法规定,他们的国旗在美国国土之上永远在右侧,那么当时这么一摆,我们国家礼宾司的人就不干了。
我们中国的人正好跟你们观念相反。
江总书记在美国国旗下,克林顿总统在中国国旗下,这不合适。
他们说,“这是我们的国旗法,要改这个国旗法的话时间就特别长。
怎么办呢?后来经过两三个月的磋商,最后得出如下的一个结论,就是在他们的会场摆很多的国旗,摆很多的国旗呢,这样的话呢,新闻记者在照相的时候呢,就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记者就可以在这儿站着往上照,照的这个角度呢正好,江总书记的左侧是美国国旗,右侧是中国国旗。
这个呢,左侧是美国国旗,右侧是中国国旗。
也就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了这个,来解决了这个难题。
所以象日本、美国,象有些国家,在他们国家之内的话,以他们国家的国旗为上。
宴会
到这里这个单位的这次活动已经进行了一大部分了,接下来就该聚餐了,餐饮礼仪在整个外事礼仪中也占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餐饮礼仪是文化的精髓,西餐的特点、中餐的特点、日餐的特点,这个餐饮礼仪文化有什么不同。
西餐它特别注意视觉美的感受。
有的人说是色,我们可以理解为色。
它要求我们整个在西餐这个就餐,包括我们整个的准备过程当中,要特别注意视觉效果,要特别注意视觉效果。
而中餐的特点呢,用一个字……(色、香、味俱全。
)不对。
中餐礼仪文化,是特别注意道德的东西,叫做“让”。
举个例子,举个例子啊,如果说,比如说,袁方,今天晚上要请我吃饭,请吧?(你让我请我就请。
)还有没有要请我的,大家一块去啊。
啊好,一起吃饭,进了那个宴会厅,首先,就是让座,首先就是让座。
让座的时候啊,“文老师,你得坐这。
”我说,不行,那时您的座,我坐旁边。
“不行,您来坐。
”不行,你来。
不行,你来。
先让座。
让完座,坐下,坐下以后你再看,基本上是谁该坐哪还坐哪。
刚才是一个程序啊,必须要做。
那才算一个礼仪需要才到位。
紧接着呢,该吃饭。
吃饭的时候呢,又要开始让菜。
比如说,我们其他的人,某一个人,小张,他靠后面,就在那一个地方坐着。
他喜欢吃的一道菜,红烧牛肉上来了,红烧牛肉上来了,他“呱唧”放在自己碟子里,哎,袁总、文老师,您们怎么不吃啊?快吃!那不行,觉得没有礼貌感。
那个哪怕是口水直往下滴,他也得:“袁书记,文老师,你们怎么不吃啊?”这时候袁书记拿着这个筷子,把最好的一块拿过来,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文老师,你们快吃啊。
”肯定也不行。
他应该是,“哗”最好的这快拿着,心里面想:“走了,最好的这块走了。
”哆哆嗦嗦放在那,“文老师,吃吧。
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好吃的,粗茶淡饭,就一点鲍鱼,请你尝一尝吧。
”我们会发现,整个的过程当中,让酒、让菜,让。
让是中国这个礼仪文化里面独出的特点。
这一点做好了,至于这个好不好看,漂不漂亮,这都不是那么关键,不是太关键。
甚至吃的咱们杯盘狼藉,咱们到处洒的酒啊,或是什么的,这都不是什么太重要的。
日本的特点,跟咱们的也有点相近,甚至更过之。
概括为一个“敬”字有很多的这个敬的这个特点在里面。
餐饮的话还分为很多类别。
那么西餐里面就有摆台,仪器等等。
这个跟中餐不太一样。
文化的这种区别,它这包括从摆台开始,稍微介绍一下。
比如说,这个西餐,它非常强调视觉美,我刚才讲了视觉美,开始的一个餐布,一个桌布啊。
桌布完了以后呢,然后就是我们说的这个摆台。
碟子,摞在垫盘上面,方上一点垫纸,花纸。
为了视觉效果,紧接着上面放上菜盘。
看起来都是视觉效果,酒杯。
这个我们要求要有次序。
叉子,刀子,勺儿。
你会发现,要求着装上面,要求你始终穿的很漂亮,视觉效果。
象我这样穿着去吃这个宴会,包括他们这个家宴、便宴,都是非常合适的,你要稍微穿的随便一点啊,有的时候你就很尴尬,你就很尴尬。
包括它这里面很多的这个程序,什么餐中、餐前、餐后啊,它个阶段。
上菜的顺序,什么之类的它都会根据这个,从一看这个摆台你就知道,咱们这个是叉子,这两个叉子,这么摆呢?还是这么摆呢?小的是什么差来着?大的呢?这个这么摆还是这么摆?小叉子在外面?叉子既可以在外面也可以在里面,都是正确的,都是正确的。
那么它的这个里面它就显示的是他们这个上菜的顺序,顺序不一样啊,它上菜的顺序不一样。
从里往外,啊,从里往外。
另外的话这个,他在这个上菜的时候啊,如果说这个沙拉叉在里面呢,那就是最后上沙拉,这个在外面就是先上沙拉。
这个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象我们中国人喝汤,南方人是先喝汤,暖胃,东北人是后喝汤。
实际上喝汤是为了清口啊,这个西方后吃沙拉是为了清口啊。
那就这么办,这个,勺子,勺子有两个,一般,好一点的都有两个。
都可能有两个。
这个是用来?这个是用来吃冰淇淋的。
这个是用来喝汤的,这个是用来吃正餐的,吃正餐的。
刀子也非好好记住。
它都是很有讲究的,很有讲究的。
它都讲究视觉效果。
比如说这个餐巾的用法。
餐巾的用法,西方人他注重视觉效果,放在这个膝盖上面,之后,他还会往上稍微的收一点。
收一点的目的呢,西方人跟我讲呢,我加拿大的一个礼仪专家,他说这是用来揩嘴唇的。
揩完了嘴唇了以后呢,再把它又盖回去。
这个整个看上去呢,很干净,视觉效果非常好。
那么在用的时候呢还特别讲究把它折起来,然后放在那个鼻孔底下,这样来揩。
而不能像有些人那样,这样,最后还搓一搓。
搓完了以后还擦汗。
这都是很难看的。
有的国家的人呢,他把这个餐巾呢,往上放,放在这上面。
为什么呢?因为他喝汤的时候呢,他是从里面往外,容易把它沾在上面。
是为了视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