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需要按医嘱服用的药物是()
A.处方药B.非处方药C.中药D.西药
【答案】A
【解析】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A正确;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B错误;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C错误;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
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D错误。
2.足球场上,你争我夺而又互相配合,人体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呼吸系统B.运动系统C.循环系统D.神经系统
【答案】D
【解析】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为运动提供氧气和有机物(即能量的供应)。
因此足球场上,你争我夺而又互相配合,人体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
故选D
3.表是某成年人血浆、原尿和尿液的部分成分及含量。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液体
蛋白质葡萄糖尿素无机盐
成分
血浆7.5 0.1 0.03 0.7
原尿0.15 0.1 0.03 0.7
尿液0.1 0 1.8 1.1
A.该人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说明肾小球可能有炎症
B.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尿液中无机盐含量增高是因为无机盐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
D.原尿是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
若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可能是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不能滤过去的蛋白质,透过去了,说明肾小球有炎症,A正确;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B正确;尿液中无机盐含量增高是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导致无机盐浓度升高,C错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D正确。
【点睛】
本题考点是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下面是张华为妈妈设计的几份午餐食谱,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A.大虾、牛肉、鸡蛋B.肥肉、冬瓜、面包
C.米饭、白菜、芹荣D.芹菜、排骨、馒头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并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
健康食谱,要合理营养、均衡膳食,食物应多样化,荤素搭配要合理,营养全面合理,据此解答。
【详解】
A、大虾、牛肉、鸡蛋主要提供蛋白质和脂肪,此食谱无蔬果类,不能提供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也无淀粉类的食物,此食谱营养不全面,A不符合题意。
B、肥肉主要提供脂肪,冬瓜主要提供维生素、无机盐,面包主要提供淀粉等,无瘦肉、奶、蛋类,不能提供蛋白质,此食谱营养不全面,B不符合题意。
C、米饭主要提供淀粉等,白菜、芹荣主要提供维生素、无机盐,无瘦肉、奶、蛋类,不能提供蛋白质,此食谱营养不全面,C不符合题意。
D、芹菜主要提供维生素、无机盐,排骨主要提供蛋白质和脂肪,馒头主要提供淀粉等,此食谱营养全面,较合理,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注意合理营养。
5.下列关于生物圈、生物与环境以及生态系统有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的表层
B.在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草,有毒物质最多的是鹰
C.生态系统包括了一切动植物和无机环境部分,其中理论上不可缺少的是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是土壤中温度过低的原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3)蚯蚓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详解】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的表层,故A错误。
B.食物链的开始是生产者,由于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的,因而食物链最前端的生物数量要多于后面的营养级中的生物。
因此在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草;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B正确。
C.生态系统包括了一切生物和无机环境部分,其中理论上不可缺少的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C错误。
D.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雨后,土壤中充满水,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氧气不足,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到地面上来呼吸,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6.下列哪项不是呼吸道的主要作用()
A.保证气流的通畅B.温暖湿润进入的空气
C.主动吸入新鲜的空气D.清洁空气
【答案】C
【解析】
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保证气流的通畅,鼻腔黏膜内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作用。
因此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保证气流的通畅,没有主动吸入新鲜的空气的作用,可见C符合题意。
7.如图表示血液流过某器官时的变化,该器官可能是()
A.心脏
B.肾脏
C.肝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血液流经肾脏的时候,血液中的氧气经过气体交换后,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血液中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尿素等新陈代谢的废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因此流出肾脏的血液中无机盐、尿素等的含量较低。
从图可知,尿素含量低,说明血液经过的器官是肾脏。
【详解】
血液经过心脏(冠脉循环)后,二氧化碳、尿素含量都高,而图中血液流经某器官后尿素等废物含量低,A错误;血液流经肾脏后二氧化碳含量高,代谢废物含量低,B正确;血液流经肝脏后二氧化碳、尿素含量都高,而图中血液流经某器官后代谢废物含量低,C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肾脏等器官的主要功能。
8.已知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D和d控制.一对夫妇的基因都是Dd,那么,他们子女的基因可能是()
A.DD、Dd B.DD、dd C.DD、Dd、dd D.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
【详解】
一对夫妇的基因都是Dd,遗传图解如图:
,
从遗传图解看出,他们子女的基因可能是DD、Dd、dd,C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借助图解来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9.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B.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河流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详解】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雨量充沛,终年高温多雨,土壤肥沃,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热带雨林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营养结构最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故B不符合题意;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
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调节能力最弱,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功能。
10.“植物人”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生命体征,其未受损部位可能是
A.大脑B.小脑
C.脑干D.大脑皮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
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所以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他肯定没有受损伤的部位是脑干。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1.从蛇吃蛙,蛙吃虫,虫吃草可以看出蛇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A.蛙B.虫C.草D.阳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详解】
食物链草→虫→蛙→蛇中蛇吃蛙,蛇获得的能量来自蛙;蛙吃虫,蛙获得的能量来自虫;虫吃草,虫获得的能量来自草;草体内的能量,是草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因此,蛇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阳光。
故选D。
【点睛】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能量都最终来源于阳光,审题时要注意有无“最终”二字。
12.非洲西部的加那利群岛有一种树,当地人称龙血树。
龙血树受伤后会流出一种血色的液体,传说,龙血树里流出的血色液体是龙血,因为龙血树是在巨龙与大象交战时,血洒大地而生出来的。
这“龙血”来自龙血树的什么结构( )
A.输导组织B.结缔组织
C.营养组织D.上皮组织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
【详解】
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具有运输作用,可以运输水、无机盐以及有机物,“龙血”来自龙血树的输导组织,A 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及功能。
13.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生物具有生命特征。
如图说明的生命特征主要是()
A.需要呼吸
B.适应环境
C.影响环境
D.遗传变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兰花螳螂外形酷似兰花,属于拟态,是为了躲避敌害和进行觅食的一种形态结构,该形态特征使得螳螂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14.下列关于感染H7N9禽流感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病的病原体属于单细胞的生物B.该病的传染源是H7N9禽流感病毒
C.抗生素能有效地治疗该病D.卫生部门把家禽集中烧毁,此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答案】D
【解析】
【分析】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流行的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详解】
H7N9型禽流感的病原体是H7N9禽流感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不能独立生活,A错误;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B错误;
甲型H7N9流感的病原体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而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疾病的药物,对病毒无效,C错误。
预防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染群,把患病的家禽集中销毁属于控制传染源,D正确。
【点睛】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明确病毒的特点即能正确答题。
15.建立模型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下列模型及其说法正确的是()
A.若X是肺泡,那么②是静脉血
B.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
C.①②表示细胞的分裂,③表示细胞的分化
D.植物细胞模式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最多,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4)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叶绿体、细胞核、液泡、细胞质、线粒体。
动物细胞的结构有: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详解】
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
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若X是肺泡,那么②是动脉血,A错误;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B错误;过程①由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是细胞的分裂,过程②细胞数目增多,是细胞的分裂,过程③中细胞的功能、形态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是细胞分化的结果,C正确;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叶绿体、细胞核、液泡、细胞质等。
动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图示是动物细胞结构,D错误。
【点睛】
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16.人出生后发育通常是指()
A.从胚胎到婴儿的发育阶段
B.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的发育阶段
C.从胚胎到性成熟的发育阶段
D.从婴儿出生到幼儿的发育阶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过程,胚后发育是指从胎儿出生到性成熟的发育阶段。
【详解】
人的一生有两个生长发育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婴儿期,出生的第一年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
人出生后发育属于胚后发育,是指从胎儿出生到性成熟的发育阶段。
B正确。
【点睛】
关键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尤其是人体发育的两次高峰期。
17.下列关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小肠长B.小肠内壁有皱襞和小肠绒毛
C.小肠中含有丰富的消化液D.小肠的蠕动速度快
【答案】D
【解析】
小肠成为消化和吸收主要场所的原因:小肠很长;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这样大大增加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内表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8.下图表示关节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结构③中的滑液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B.骨与骨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
C.结构②是骨骼肌
D.肌健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分析图可知: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据此答题。
【详解】
A、结构③是关节腔,其中的滑液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A正。
B、骨与骨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B正确。
C、结构②是关节囊,不是骨骼肌,C错误。
D、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并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19.下列动物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喜鹊筑巢B.导盲犬引领盲人过马路
C.蜘蛛结网D.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详解】
ACD、喜鹊筑巢、蜘蛛结网、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都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都属于先天性行为,错误。
B、导盲犬帮助盲人过马路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正确。
【点睛】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本题解题关键。
20.如图是人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曲线AB段的变化中,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B.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大变小
C.B点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体全部排出体外
D.C点是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東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详解】
AB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A错误;BC段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
胸腔容积由小变大,B错误;B点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0,表示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是本次呼吸中,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体并没有全部排出体外,C错误;C点是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D正确;故选D。
【点睛】
正确认识呼吸运动的过程,并且读懂图示中曲线的含义是做好该题的关键。
21.下列描述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能阻挡空气中的病原体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C.唾液中的杀菌物质能杀菌D.注射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
作用。
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
ABC.皮肤能阻挡空气中的病原体、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唾液中的杀菌物质能杀菌都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C不符合题意。
D.注射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具有抗感染性是因为体内产生了乙肝病毒的抗体,这种抗体只对乙肝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D符合题意。
【点睛】
关键知道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2.下列四幅图表示细胞的四种生命活动过程,其中能表示细胞分化的是()
A.B.
C.D.
【答案】D
【解析】
细胞体积由小长大的过程是细胞生长,A不符合题意;
细胞数目变多,这是细胞增殖的过程,B不符合题意;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属于受精作用,C不符合题意;
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变化,是细胞分化的过程,D符合题意。
23.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B.骨骼肌的两端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C.一个动作的完成需多块骨骼肌协调
D.骨骼肌收缩需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