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吴畏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3年第7期
重庆复旦中学吴畏
比较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方法。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特别是在复习时经常把一些相似的内容相互混淆,区别不清,甚至张冠李戴,给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方法有多种,其中比较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较好方法。
比较法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是在思想上对各个事物和现象加以比较,以确定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在历史复习中运用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更好地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增进记忆,从而避免了死记硬背带给学生学习上的负担和对这门学科的厌烦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历史复习的效果。
历史复习中常用的比较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指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阶段)类似的和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或就某一历史事件的各个发展层次作比较。
如在复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时,学生可以将西汉时的“七国之乱”和唐朝时的“安史之乱”进行比较,对两个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平叛后采取的措施都比较分析。
导致汉、唐乱世的出现有相同的原因——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西汉前期,诸侯王在封地内形成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做大后,形成对中央的威胁;唐朝时,节度使总揽地方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不听中央节制。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刺激了诸侯王、节度使争夺中央政权的欲望,因此发动叛乱。
“七国之乱”三个月就被平定,而“安史之乱”却长达八年。
在平定“七国之乱”后,西汉继续采取措施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政治上的大一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西汉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唐朝虽也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唐没有进一步采取彻底解决割据势力的措施,反而采取了“以方镇御方镇”的错误政策。
使唐无法解决地方强大,中央弱小的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故日益衰落,最终被藩镇所灭。
通过比较学生才能理解:为什么“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而“七国之乱”之后西汉却出现了汉武帝强盛的局面。
二、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是就是把同一时间(或时期)在不同空间(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则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
使中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
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三、相反比较
相反方法是指把两个或几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历史问题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
这种方法是历
史教学中最常用到的,尤其是历史人物的对比。
古今中外,历史人物很多,有的光耀千古,有
的遗臭万年,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可以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
例如《中英鸦
片战争》一课中,让学生将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的英勇作战、为国捐躯与奕山、琦善、牛
鉴等人的妥协投降、贪生怕死进行对比,《南宋与金的对峙中》岳飞的精忠报国与秦桧的卖国
求荣对比;《官渡之战》中曹操的能谋善断、思贤若渴与袁绍的优柔寡断、忌妒贤能相对比等等,使学生真正明白怎样做人,应该做什么人、不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道理。
四、类似比较
类似比较就是把类似的具有可比性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
例如学生在复习宋朝的经济文化
发展时,可以将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作比较,先罗列出两朝都城的相同之处:城市布局同样打
破“坊”“市”界限;同样出现“夜市”和“早市”;商业活动同样繁荣,都出现娱乐场所
“瓦肆”等等。
通过这样比较,学生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临安和东京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
动上是一样的。
掌握了东京特点,实际上也就掌握了临安的特点。
比较使学生在复习时收到了
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概念比较
概念比较,就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近的概念放在一起,找出其异同,从而做到更加准
确地把握概念,进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例如“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斗争”只相差一个字,平时学生对这两个历史事件极易混淆。
概念比较首先应让学生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实质:
“右派”指的是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右倾”是指中共党内犯的所谓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然后引导学生从原因、范围、评价、后果等各个方面来掌握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区别。
这样可以
使学生分清这两个历史事件,做到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
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可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深入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这一历史时期,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的道路上成就与失误并存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复习时,学生对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自由资
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共和制政体与君主立宪制政体,奴隶与农奴,农
奴与农民等这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对比的方法,可以明确概念所包涵的深层含义,对解
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历史复习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好比较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这一方法的多元功效,可以使学生逐步建立脉络分明、融会贯通的历史知识网络,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真正做
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