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20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2020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9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异。
既不能盲目跟风,视留学为唯一出路;也不能________,甘心做井底之蛙。
②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也绝不________,看了佛面看僧面。
③这次宴会虽然只邀请了你一个人,但他那里又不是龙潭虎穴,你何必________,自己吓自己?不要多心,尽管放宽心去吧。
A . 畏首畏尾投鼠忌器杯弓蛇影
B . 投鼠忌器杯弓蛇影畏首畏尾
C . 畏首畏尾杯弓蛇影投鼠忌器
D . 杯弓蛇影投鼠忌器畏首畏尾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实际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B . 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C . 如果治疗及时,脑积水治疗效果会很好。
一旦延误治疗,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不仅可能危及生命,甚至会导致孩子脑瘫。
D . 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高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3. (2分)(2017·醴陵模拟)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绝大多数人几乎天生怕蛇,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人类早期的穴居生活有关,,有“恐惧”基因的人,会本能地躲开毒蛇的伤害。
这意味着有“恐惧”基因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A . 因为毒蛇极易攻击穴居的人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B . 因为穴居人类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
C . 即使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对蛇的“恐惧”基因也形成了
D . 因为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4. (6分) (2017高二下·莆田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由宋江的家族关系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节选)
萨孟武
经济制度可以分做两种,一是个人主义的,一是社会主义的。
前者指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不负责保证;后者指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须负责保证。
但是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既然须负责保证,则团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不经营生产,因之,生产手段不能不归于团体公有,所以这个时候,许多生产常由国营。
反之,个人既然自求生存,则个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没有生产手段,而生产手段所生产的生产物业不能不归于个人私有,所以这个时候,许多生产均为私营。
其次,团体既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存,当然没有特别顾虑的必要,因之,个人可任意筹划团体全部的利益,所以这个时候,利他主义是道德上最高原理。
反之,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在考虑团体利益之先,不能不谋自己利益的安全,否则由个人的穷苦,势必引起社会全体的没落,所以这个时候,在道德上,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
但是从来社会乃同时存在着这两个制度,即在社会之内,固然实行个人主义的经济制度,而在家族之内,则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家族与社会的经济制度既然不同,所以家族与社会的道德原则也互相抵触,即在家族之内,以利他主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在社会之内,却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
社会与家族既然实行二种矛盾的道德原则,那么,人民要在家族之内,成为良好的父兄,势不能再在社会之内,成为良好的臣民,因为在道德上既有保证家族生活的义务,则稍稍剥削社会,由社会的道德原则的利己主义看来,并没有什么大错。
这种现象固然不是中国才有的,不过欧洲各国,自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一面因手工业的没落,劳工阶级都吸收于工厂之内,同时兼以交通发达,人民容易迁徙,所以大家族制度渐次破坏,而代以小家庭制度。
反之,中国则为农业社会,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本来不喜欢移住,这种性质已经可以发生大家族制度了。
何况农业技术极其幼稚,
家有数亩的田,就需要许多劳工,不论男女老幼,均须各尽所能,分担一部分的工作。
劳动力既然必要,则家中多一个子弟,无异于增加一个劳动力,因此之故,家长也不许子弟移住别地。
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有相当理由的。
在大家族制度之下,祖宗的财产是不许分割的。
《礼记》说:“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而《唐律疏议》亦说:“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即不但在道德上,奖励人们共产,且在法律上,禁止人们私产。
在这样制度之下,如果一家的人都肯做工,当然和分家异财的,没有区别。
但是家族既然实行共产制度,则家长当然有保证一家生活的义务,因此之故,懒惰的常常偷闲,把一切生计归于家长负担。
家长既然负担一家的生计,则只能蝇营狗苟,以谋多得金钱,因之,他出来做官,又讲贪邪污浊,刮索民膏。
但是不管他怎样刮索,财产是可以用得完的,最好能够抓住生财的手段。
在生产力幼稚的社会,生财之法不能依靠于经济手段,只能依靠于政治手段,得了一官半职,就可发一笔大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团体为了达到负责保证的目的,必须经营生产,生产手段归于团体公有,生产常由国营。
B . 一切社会中都同时存在个人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家族的与社会的经济制度不同,其道德原则也相互抵触。
C . 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之上,不喜欢移居到异地他乡,这种性质会导致中国大家族制度的形成。
D . 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因为家中多一个子弟,就是增加一个劳动力,家长不允许子弟移居别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团体能保证个人的生存时,利他主义是道德最高原则;当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那么道德上须承认利己主义。
B . 如果说在家族之内是以利他主义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那么在社会之内,就不得不把利己主义作为道德原则。
C . 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大家族制度渐次没落,原因在于劳动力都被吸收于工厂,以及交通的发达,人民容易迁徙。
D . 实行共产制度的家族中,家长负担一家的生计,只能想方设法多谋点金钱,因此他们做官会贪污受贿,搜刮民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在生产手段与道德原则等方面的区别。
B . 由利己主义看来,人民要保证家族生活,稍稍剥削社会没什么大错,因此,和珅等贪官从社会道德原则看,是可以理解的。
C . 大家族制度下的祖宗财产不允许分割,《礼记》、《唐律疏议》上的记载,从道德和法律上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D . 假使大家族的人都肯做工,这和分家异财没什么区别,由此可见在大家族制度之下,共产是受鼓励的,而私产则被反对。
5. (18分) (2020高二下·滨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鞋子
高军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不好看相”是当地方言,就是脸面上不好看、说不过去的意思,儿子指着这间凋敞残破的护林房,耐心劝说着,“咱家在村里盖的楼房也是数一数二的,里面很宽敞,咱们可以互不相碍,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住着很方便很自由的。
”
儿子指着的这间护林房可有些年头儿了,当年父亲从村里被选为林场的护林员,林场专门在大山深处盖起这间小房子,他经常住在那里,栽树绿化,防盗防火,间伐修枝,几十年就下来了。
现在父亲早已退休,林场也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了更好的护林房,训练有素的几个年轻护林员也早已上岗,他完全可以搬下来安享晚年。
但是他对这里太有感情了,竟然想一直在林废弃的这间破旧护林房里继续住下去。
年龄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弱,儿子一直想接他到自己家里住以方便照顾,但是他就是不同意。
他经常会在山里转转,拍拍这棵树干,拉拉那个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脸上就都是满足自得的神情了。
儿子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情,但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深山里,也确实不能让人放心。
这次,儿子做了充分准备,就是打算彻底说服他的,于是继续劝说着“再说了,咱家一辈子从没占过公家的便宜,人家这个房子是林场的公有财产,你已经退休不是护林员了,还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啊。
”儿子考虑了几天,觉
得这样说会有力度的。
“场长说了,这个房子林场已经不用,作废了……”
“作废了也是公家财产啊。
”
他沉默了,儿子知道父亲已经心动,就继续坚持着。
过了大半天,父亲才又开口:“好吧,我拾掇一下,到时候再搬吧。
”
并没有多少东西,也根本没有什么好收拾的,但儿子还是尊重了父亲的要求:“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你收拾彻底了,咱们明天来搬。
”
儿子离开后,老人在房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最后才开始拾掇起来,林场里的工具都早已交回去,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
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
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
这是妻子用心为自己做的,连搓麻线、纳鞋底做鞋帮,一直到绱起鞋来,费了老婆几天几夜的工夫呢。
做这双鞋的时候他们才刚结婚,现在妻子竟然已经去世五年了。
当时他对这双鞋很珍惜,走在山路上有时候就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着脚板走路。
妻子知道后,心疼地说:“你是有家口的人,你尽管使劲穿就是,我都跟着你了还能少你的鞋穿?”妻子说到做到,经常为他做出新鞋子来。
可是他每天都要巡山几次,磨损得太快太厉害,一双鞋子用不多长时间就穿透了气。
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
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
想到这里,他苦笑了一下“老婆子啊,俺还想穿你做的鞋呢。
”
扒拉着,扒拉着,一双用车轮胎皮做鞋底、皮襻交叉钉在上面的自制皮凉鞋露了出来,这种鞋过去都叫鞋垫子,发生孟良崮战役后见了世面的当地人又叫皮坦克,再后来又有了个时尚名称沂蒙凉鞋,过去集市上很多摊位都在卖,价格很便宜,但很耐穿,深受欢迎。
“孬处就是磨脚,得先磨破皮肉,然后再磨出来硬皮茧子才成。
”他又无奈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
这双鞋可让他吃苦头了,有一次碰上来偷树的,他一心想抓住人家,结果先是被山坡上的碎沙土滑倒了几次。
山上陡坡处随地长着很多擦脚草更让他出尽了洋相,这种草叶片修长,密密麻麻的,地上就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碧绿毛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
那次他被滑下去近百米,眼看被追上的偷盗者向一边跑去,结果他停住的地方距离那人更远了,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影消失在密林深处。
那次他的裤子后腚都擦破了,后来还是妻子给缝了两个对称的补丁才又能穿出去,屁股上擦破的地方过了好多天也才结痂痊愈。
第二天儿子来到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
了过去。
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爹,我敬您一杯,在咱们家里你愿意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尤其那些鞋子都记载着一段您的经历,咱们好好保存。
你愿意到山上去转转,也随时去就是……”
他感到眼里热热的,赶紧努力忍住,“爹,咱爷俩干了。
”
儿子看到,父亲转过头去看了那两个麻袋一眼,眼里也有了泪花。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父亲虽然早已退休,但对大山感情深厚,经常在山里转转,拍拍树干,拉拉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就感到十分快乐满足。
B . 儿子对父亲非常尊重,带着极大耐心劝说父亲回家,“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言行小心翼翼,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孝顺。
C . 父亲摸索出一个用水轻轻蘸鞋底的办法,让鞋底更耐磨,可以穿的时间长一些,这显示了父亲的聪慧细致,也看出他对妻子劳动成果的珍惜。
D . 小说的最后,儿子给父亲敬酒,说要好好保存那些鞋子,并同意父亲随时可以到山上转转。
这表明儿子最终理解了父亲对大山的感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这里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
B . 父亲拿出一条麻袋,把穿破的鞋子一双双慢慢往里装。
“慢慢往里装”这个细节中蕴含着丰富情感,也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这些鞋子往事的回忆。
C . 两大麻袋中的每一双鞋子,都记录下主人公护守山林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详细描述,以点带面,能带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D . 这篇小说借助儿子的视角来写父亲,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节叙述和转换也很自然,同时用儿子的言行来衬托父亲的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3)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主人公穿破的千层底布鞋、自制皮凉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6高二上·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选自李密《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改变
B .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猥琐
C .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逋:逃脱
D .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惜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B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 .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D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段从父死母嫁、年幼多病入手,写出了自己与祖母刘氏“更相为命”的特殊关系和命运,从而为抒发对祖母的孝情张本。
B . 接着转写自己蒙受国恩而祖母病情日渐加重,“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突出自己的狼狈处境。
C . 第三段写自己之所以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其一片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D . 《陈情表》是作者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写作目的是为了达到让晋武帝继续“以孝治天下”。
(4)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7. (10分) (2019高一下·长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三)
杜牧
雨晴九陌①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
南苑草芳眠锦雉,夹城②云暖下霓旄③。
少年羁络④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
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⑤日空高。
【注】①九陌:汉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
②夹城:长安由兴庆宫至南苑(芙蓉苑)一段双层城墙,唐玄宗与宫中后妃经此游玩曲江。
③霓旄:装饰得非常漂亮的车子。
④羁络:马络头。
⑤颜巷:颜回所居的陋巷,后指简陋的居处。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作者看到的长安城非常盛大繁华,雨后天晴的景色格外优美壮丽,令人赏心悦目。
B . 作者用一“嫩”字写出了“晴岚”笼罩长安城的景象,间接突出了山的高大雄伟。
C . 天子过着奢靡的生活,耽于歌舞游乐,百姓则竞相炫富夸饰,国家一派升平气象。
D . 作者所写的是晚唐社会的真实生活,对这种生活的描绘充满了赞美和喜悦的情感。
E . 作者善于绘景,语言生动传神,“江碧柳深”四字就写出了长安城春意正浓的景象。
(2)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8. (5分)(2019·哈尔滨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典型的农村生活情景,成为后世山水田园诗歌的典范。
(2)《逍遥游》中,蜩与学鸠谈到飞翔时,说自己只能“________”,所以它们嘲讽大鹏鸟“________”。
(3)《登高》一诗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9. (1分) (2015高一上·海南期中)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对联:一幅有关春节,另一幅有关端午节。
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二上·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16岁女生武玉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在实际的学习中,武玉姝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
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5分。
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
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4-1、
4-2、
4-3、
5-1、
5-2、
5-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1、
6-2、
6-3、
6-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7-1、
7-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8-1、
8-2、
8-3、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9-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