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波压力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波压力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叶迈蕴;郭君怡;朱燕;王荣荣
【摘要】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将13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9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巴氏指数评分法测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康复护理后观察组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空气波压力辅助治疗能提高康复效果.
【期刊名称】《护理与康复》
【年(卷),期】2012(011)006
【总页数】2页(P554-555)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空气波压力治疗;护理
【作者】叶迈蕴;郭君怡;朱燕;王荣荣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3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约占各种脑血管疾病的75%左右,急性
期病死率约10%[1],且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早期康复护理是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2]。

空气波压力治疗是一种物理性、非介入性治疗,通过增加组织血液灌注和氧合作用,提高神经耗氧量,从而达到改善功能的目的[3],在早期肢体功能康复中有辅助治疗作用。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对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入组标准:首次发病;经头颅CT、MRI检查,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时一侧肢体肌力0~Ⅲ级。

排除标准:肢体重度感染尚未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大面积溃疡性皮疹;有出血倾向;6h内入院并溶栓治疗。

符合入组标准患者139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69例。

观察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61岁;病程20~30d,入院时肌力0级12例、
Ⅰ级23例、Ⅱ级27例、Ⅲ级8例。

对照组:男39例,女30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60岁;病程20~30d,肌力0级13例、Ⅰ级25例、Ⅱ级25例、Ⅲ级6例。

1.2 康复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入院第2天,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护理,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肢体功能位摆放,肢体被动运动2次/d、15min/次。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同期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行辅助治疗。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空气波压力治疗的意义及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和处理方法,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治疗时安置患者平卧位,患侧肢体妥善置于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
压力袋套筒中,拉好套筒拉链,调节起始压力至100mmHg,2min后根据患者适应情况,逐渐将套筒压力调整至150mmHg。

空气波压力治疗30min/次,2次/d,10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效果评价在患者入院时及康复护理20d,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患侧肢体运动
功能及ADL测评。

1.3.1 肢体运动功能评价采用简式Fugl-Meyer(FM)评分法[4]进行肢体运
动功能评价,内容包括上肢和下肢两部分,上肢10大项内容,满分66分,下肢
7大项内容,满分34分,总分100分为正常,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

1.3.2 ADL评价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BI)评价[5],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m、上下楼梯
等10项。

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ADL越好,>60分为良,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60~41分为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多数日常生活活动需人照料。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FM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护理前后FM评分比较(±s,分)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 t值 P 值观察组70 79.80±9.49 87.20±8.79 14.53 <0.01对照组69 79.38±9.82
79.35±9.43 0.26 0.80 t值 0.26 5.01 08 P值 0.80 <0.
2.2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BI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护理前后BI指数评分比较(±s,分)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 t
值 P值观察组 70 39.43±12.98 44.71±13.48 7.01 <0.01对照组 69
38.70±11.56 38.87±12.13 0.37 0.71 t值 0.35 2.01 68 P值 0.73 <0.
3 讨论
3.1 空气波压力治疗机理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是一种物理装置,通过在设定的治疗压力下,治疗仪气囊从远心端到近心端有序充盈,可对肢体反复加压后再减压。

气囊充气时由于其挤压方向与人体血液流动方向保持一致而产生有效的生理性机械引流效应,加快肢体血液流速,渐进性地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回流,加强动脉灌注,加速组织水肿消退,使局部代谢和炎性物质得以清除,降低患肢组织压力[6];气囊放气时患肢动脉血液迅速增加,从而显著增大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患肢组织的缺血低氧状态,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和排泄。

同时在高压强下使聚集的红细胞由聚集状转为分散状,使血液黏稠度下降,血流加快,减少了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强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7],改善组织供氧,解除神经周围小血管痉挛,增加损伤神经的血液供应,修复神经损害。

空气波压力治疗的生物波电刺激,使大脑皮质接受不断变化的本体感觉冲动,促使神经元细胞逐渐活化,激活病变部位神经,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和恢复。

3.2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空气波压力辅助治疗可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代偿及功能重组能力。

有研究表明[8],功能再训练有利于诱发来自皮肤、关节感受器大量信息的传入性活动和大脑中枢大量运动冲动信息的传出性活动,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组,重新恢复运动功能。

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后FM、BI指数有一定程度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M、BI指数较护理前显著提高(P<0.05),且优于对照组,提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和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3.3 空气压力波治疗的注意事项严格遵医嘱实施空气波压力治疗,治疗前排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穿棉质病员服,避免套筒直接接触皮肤造成损伤;治疗仪运行过程中如需调节参数应暂停治疗,参数设置后重新开始;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以及肢体末梢情况;治疗结束,水平拔插导管,避免摇晃造成接口漏气,治疗仪套筒勿用强酸强碱清洗剂清洗、防止利器划伤,以免漏气。

【相关文献】
[1]黎丽云.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丹星通络汤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87.
[2]夏娟芬,何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135-136.
[3]曹新建,曹翠琴.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维生素E霜外涂治疗老年患者输液外渗[J].护理学杂志,2007,22(19):40-41.
[4]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93-396.
[5]张雅静,张小兰,马延爱,等.Barthel指数量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测量的信度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30-31.
[6]魏冉,王亚丽,戴世英.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肿胀的疗效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2):21.
[7]何滔,陈旭义,屈阳,等.空气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6):68-69.
[8]范可文,胡永善,吴毅,等.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6):484-4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