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阅读断句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阅读断句学案(无答案)
文言文阅读——客观题·断句
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目前的全国卷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难度不大。

从全国各地高考命题来看,断句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主观断句题。

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断句时均应掌握“断句6大标志”和“断句3步流程”。

对客观选择题而言,还可以灵活运用排除法来辅助断句。

一.解题流程演示:
典型例题: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第一步:初读文段,分层次。

反复诵读文段,先抓住要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

典例分析: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帝姊”),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同一个人)。

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

分析全文内容,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通过了解湖阳公主的意向和宋弘的态度,帝(最后)曰:“事不谐矣。

”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

由此可试着将语段分四个层次:
第二步:寻找标志,细切分。

1. 依名词、代词断句: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典例分析:确定文中出现的名词、代词,初步断定它们所做的成分。

“湖阳公主”“帝”“朝臣”“主”“宋公”“臣”“事”等,由此判定主语、宾语停顿
面一般要断开。

⑤其他:“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典例分析:文中的“方且图之”的“之”,“人情乎”的“乎”,“因谓弘曰”的“因”,“事不谐矣”的“矣”,然后判定它们所处的位置,作为断句时的参考。

例3: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

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选自《苏轼文集·诗论》)
4. 依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

但是,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方能正确断句。

典例分析:文中句式“后弘被引见”是被动句,“人情乎”为疑问问,是断句的标志点。

例4:请用“/” 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

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

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5. 依对称和修辞断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也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典例分析:文中帝引用的谚语,依据对称性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不能断为“贵易交富”,而使“易妻”属下。

这里的“易”是更换
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易”。

又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依据对称和对偶修辞特点应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例5: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①君子之于射也,内_志_正_外_体_直_持_弓_矢_审_固_而_后_可_以_言_中_故_古_者_射_以_观_德_德_也_者_得_之_于_其_心_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③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_刘_之_不_敌_天_下_之_所_知_也_言_兵_不_若_曹_操_之_多_言_地_不_若_曹_操_之_广_言_战_不_若_曹_操_之_能_而_有_以_一_胜_之_者_区_区_之_忠_信_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第三步:通读文段,查连贯。

反复诵读可以判定以上两步断句符合语意,符合要求。

二.特别提示:断句选择题的快捷解题技法——先缩后排法
1. 先缩小范围
选择题的4个选项并不是断句全不一致,这4个选项中也有很多断开的位置是一样的。

因此,找出选项之间的区别点,根据语感先缩小范围。

2. 再重点排除
依据前面讲到的6大断句着眼点,寻找标志词,结合语境就可以确定最终答案。

三.题组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

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 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B.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C.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D.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

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公刘避桀居豳。

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

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
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


A.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B.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C.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D.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

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

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

”自辰至酉未起。

帝意解,得遣戍。

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

赠少保,谥文穆。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
改) 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
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及大司马吴汉薨,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A.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B.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C.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蛮夷征侧
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D.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其后,宁计或不行,真卿迫蹙,弃郡,夜渡河而南,见肃宗于凤翔。

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

A.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B.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C.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D.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武帝即位,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
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上诏报答。

后为青、冀二州刺史,在政清勤,而谦卑下士,言议未尝及时事,上更以敬重之。

未几卒,上深加叹惜。

(选自《南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A.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B.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C.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D.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

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A.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B.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C.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D.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

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
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