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滴定第二课时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设计教案高中化学北京海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中和滴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3、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教学难点] 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及计算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
复习:酸碱中和滴定反应实质:即H++OH-=H2O,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和计算:酸和碱起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化学计量数比。

如何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即中和滴定终点的确定,中和滴定操作步骤为(1)检漏;(2)润洗;(3)装液;(4)调液面;(5)取液;(6)滴定;(7)记好数据;(8)数据处理。

讲解:中和滴定顺口溜
酸式碱式莫混用,读数视线要水平;
充满尖嘴不留气,液面不要高于零;
莫忘滴加指示剂,开始读数要记清;
左手慢慢旋活塞,右手旋摇锥形瓶;
两眼紧盯待测液,颜色突变立即停;
滴定步骤及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引起待测液浓度不准确的因素有
(1)仪器洗涤未按要求;
(2)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没有气泡;
(3)滴定管读数方法不准确(仰视或俯视);
(4)滴定管漏液;
(5)标准液不标准;
(6)待测液润洗锥形瓶等。

二、重难点精析
1、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X元酸A和Y元酸B发生完全中和反应,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A与B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利用上面这些关系式,并根据中和反应完全时滴定用去的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
的体积,就很容易计算出酸或碱溶液的浓度。

2、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
(1)关键有两个: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以及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为准确测定溶液的体积,应选用精确度较高的滴定管和移液管(不作要求),并注意正确使用。

(2)指示剂的选择
选择指示剂时,一般要求变色明显(所以一般不选用石蕊),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恰好中和时的pH要吻合。

①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中,不用石蕊作指示剂,主要原因是:石蕊的“红色→紫色”、“紫
色→蓝色”的颜色变化不够明显,不利于及时、准确地作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中和的判断。

②强酸强碱相互滴定,生成的盐不水解,溶液显中性,可选择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

酚酞:酸滴定碱——颜色由红刚好褪色;
碱滴定酸——颜色由无色到浅红色。

甲基橙:酸滴定碱——颜色由黄色到橙色;
碱滴定酸——颜色由红色到橙色。

③强酸弱碱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酸弱碱盐使溶液显酸性,所以应选择甲基橙作指示
剂。

④强碱弱酸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而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说明:①根据指示剂的变色判断出的滴定终点,并不是酸和碱完全反应的等当点,但没有一种指
示剂的变色恰好是酸碱完全中和之点,因此把滴定终点看作等当点。

②指示剂用量常用2—3滴,因指示剂本身也是弱酸或弱碱。

若用量过多,会使滴定时酸
或碱的消耗量增加。

(3)滴定操作步骤①准备:洗涤→检漏→润洗→注液→调液→读数。

②滴定:移液(放液)→滴加指示剂→滴定终点→读数→重复2~3次
→计算(取平均值)。

●为取得准确的结果,在操作中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例如:
①在中和滴定前,必须用滴定液多次润洗滴定管,以确保溶液的浓度不被剩余在滴定管中的水
稀释变小;加入指示剂的量控制为2滴~3滴,以避免指示剂消耗酸或碱;临近终点时,滴液要慢,至指示剂变色“不立即”褪去或变为原色即为终点,避免过量。

②重视测定结果的复核。

如在中和滴定时,要求把同一样品滴定两次,取两次测定数值的平均
值求算结果。

③利用数据进行计算,要求所用计算公式正确、取用的数据符合实验事实,并注意各数据的精
确程度与实验条件相符。

例题:2.用标准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下列各操作中,不会引起实验误差的是()答案:C
A.用蒸馏水洗净酸式滴定管后,装入标准盐酸进行滴定
B.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再用NaOH溶液润洗,而后装入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进行滴定C.用碱式滴定管取10.00 mL NaOH溶液放入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再加入适量蒸馏水进行滴定
D.改用移液管取10.00 mL的NaOH溶液,放入锥形瓶后,把移液管尖嘴液体吹去
解析:A中未用标准液润洗,使c酸变小,则V酸偏大,c碱偏高。

B中锥形瓶用NaOH润洗,使n碱偏大,耗酸量增大,则结果c碱偏高。

C中加水,n碱不变,结果不变。

D中尖嘴不应吹去,否则使碱量增加,结果偏高。

3.用下列方法测定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将一定体积的空气通入吸收剂,并测定其电导的变化(导体的电阻愈小,它的电导愈大),如测定H2S的含量,若用CuSO4溶液吸收,可测定很大范度范围内的H2S,但电导变化不大;若用浓溴水吸收,仅限于低浓度范围内的H2S,但有很高的灵敏度。

现要兼顾吸收容量与灵敏度,测定空气中Cl2的含量,则应选用下列吸收剂中的()答案:A
A.Na2SO3溶液
B.KI溶液
C.NaOH溶液
D.H2O
解析:溶液电导的变化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有关,离子浓度变大,电导变大,题中给出的4种吸收剂分别与Cl2反应情况如下:
Na2SO3+Cl2+H2O===Na2SO4+2HCl(离子数目变大)
2KI+Cl2===I2+2KCl(离子数目基本不变)
NaOH+Cl2===NaCl+NaClO+H2O(离子数目基本不变)
Cl2+H2O===HCl+HClO(离子数目变大)
再兼顾吸收容量,只有A符合题意。

作业:
课后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