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附汤的主治有何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附汤的主治有何不同
昨天
中医学苑
陈逊斋,福建长乐人,为清代著名伤寒医家陈修园的七世孙,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南京、重庆等地行医,因擅用经方而名盛一时。
“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就是陈氏的经典之语。
陈逊斋先生不仅继承了仲景的学术思想,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堪称“仲景之高徒”。
陈氏的代表作之一是《伤寒论改正并注》,此书是他研习《伤寒论》多年的成果,陈氏作注随文释义,以经正经,上引《黄帝内经》,旁及《金匮要略》,下参西医理论,全书衷中参西而不废经典,观点独到而不离经旨,深入浅出而不离临床。
政界高层如林森、焦易堂、陈立夫,著名中医学家黄竹斋均为此书作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均为仲景著作,两书在部分内容上有交互。
陈氏在《伤寒论改正并注》一书的注解中,多次提及《金匮》的条文。
实际上,除了《伤寒论改正并注》外,陈氏还著有《金匮要略改正并注》一书,与《伤寒论改正并注》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其对仲景之学的阐释、发扬。
《伤寒论改正并注》一书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现本社《金匮要略改正并注》,以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出版的线装本为底本,重新整理而成,本次出版也为1949年后首次再版。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荡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曰历节。
原文可分两段,上段谓历节病,痛在筋骨,筋为肝所主,骨为肾所主,肝肾虚,故筋骨弱,脉沉而弱,即肝肾筋骨虚弱之表现也,此为一段,言肝肾虚,筋骨弱,构成历节病也。
下段汗出入水,是言湿之来源,如水伤心是言湿入血管,历节痛是言湿气障碍循环,黄汗出是言湿气渗出皮肤,此为又一段,言汗出入水而且湿,湿气障碍循环而成历节痛也。
寸口二字可疑,当与下文少阴对调,因肝肾病,宜珍
少阴故也。
按:湿气之理,前已言之,汗出入水,汗出当风,皆能令汗液失宣而成湿,并非水与风乘出汗侵入人体也。
历节痛是关节神经为浆液性液体所刺激,中医则称风湿,又称筋骨不利;黄汗出,临床时未曾一遇,或係关节之外皮渗出黄水,古人因而名为黄汗耳。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趺阳胃脉也,胃气强,即谷气实,其脉为滑;谷气实则排热之力强,故风入而汗能自出,其脉必浮。
此言胃气强者,风不能为害也。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皮痛如掣。
少阴当是上文寸口之误,弱为血虚,浮为风实,风血交郁,无法外达,因痹而为痛,且痛甚如掣也。
以上三节,首节言湿入血管而成痛,其次两节皆言风,一则风入而胃气强,风与汗并出,故不能成痛;一则风入而血不足,风与血交郁,故痛如掣,此原文之大旨也。
其实痛是神经作用,所以致痛之原因,皆在湿,首节是湿气刺激神经而作痛,次节是湿气与汗交并外出,故神经不受刺激而不痛,三节是血虚不能作汗,湿痹而无出路,故疼痛而掣。
千金越婢加朮汤,治内热极,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风气,又治下焦脚弱,方如后(下):
麻黄二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白朮四两
右(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本方即金匮水气篇之越婢加朮汤,本无附子,宋臣林亿等,以千金越婢汤加朮附,可治脚气,故附录于此。
越婢所以治肿,越婢加朮亦所以治肿,再加附子以治脚气,亦所以治肿,是本方主症,必有肿也。
肿为湿病,湿病是肾气弱,不能排水,其小便必不利,肾虚小便不利,因而构成脚气,今不曰脚气而曰脚弱者,脚肿即不良于行,非瘦弱之弱也。
越婢与加朮之肿症,是水肿,非脚气肿;越婢加朮附症,则专治脚气肿。
水气在肌肉之中遂成水肿,其人正气强,遂能鼓励体温起于排水,
腠理开,汗汗大泄身体津脱,即排水之作用也。
内热极,即正气强,能鼓励体温也,凡散温机能亢进,自汗不已,中医概称为风气,故曰属风气,言此症属于风气也。
原文作历风殊误,历风是麻风,一名大风,与本症不复矣。
麻黄发汗以排水消肿,石膏清热,以减轻内部之体温,白朮吸水,使水不外溢而返回三焦,此越婢加朮汤之功用,在清热消肿,无加附子之必要也。
若脚气病则肾脏衰弱,故加入附子,以强肾化水,此林亿等附录加朮附汤,所以治下焦脚肿,非治普通水气病也。
然方注则云恶风者加附子,又何也?曰:方注之意,恐汗出太多,则玄府空虚,易引起汗后恶风寒之阳虚症,有如大论发汗遂满<汗>不止而已,是方注仍为越婢加虎<朮>汤之方注,非加朮附汤之方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