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语言与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语言与文学
基础练习
1.读《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这一部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语言修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词汇与文学》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个方面分析语言与文学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段引用明世宗的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语音与文学》这一部分,根据文中内容用竖线标出下面诗歌的节奏。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读《语法与文学》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1)什么叫对仗?找出下面这首诗中的对仗。
山围故国周遭在,湖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叫工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文中运用对仗、特殊语法形式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下面这首诗进行分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下面字词的字形、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铿锵味同嚼腊省识(shěng)
B.绮筵心旷神贻旌旃(zhān)
C.骈文言简意赅殷红(yīn)
D.抑扬山河相缪哽咽(yè)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给下面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
我们要学好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有许多修辞手段,我们今天()用得上。
其次,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学好古代汉语。
(),我们连古文、古诗都看不懂,怎能研究文学史呢?
A.还更不能不否则
B.还更要不然
C.都更要不然
D.都更不能不否则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这里讲的主要是形象思维的问题。
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
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名词,少用抽象词。
后来“兴”发展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托情于景。
抒情诗如果没有形象,就是最坏的抒情诗。
诗的意境,也靠具体形象来表现。
杜甫《秋兴》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就是以丛菊和孤舟这两个景物寄托他的思乡之情。
假如他简单地说:“离家两年多了,我很想家”一类的话,就意同嚼蜡了。
甚至讲哲理的诗也离不开形象思维。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有池塘,有镜子(鉴),有天光,有云影,有源头活水,而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每天看书都领会到许多新的道理,好像有源头活水的清池,照得心里亮堂。
这样说才有诗意,是一首好诗;如果用抽象的话说出,就不成其为诗了。
(1)文中提到“《诗经》的比兴,是想像思维的实践”,请你举一个《诗经》中托物起兴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提到“诗的意境,也靠具体形象来表现”,能结合我们学习过的诗词谈谈古典诗歌一些常见意象的含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秋兴》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是怎样以丛菊和孤舟这两个景物寄托思乡之情的?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词汇与文学》这一部分的观点出发,试评价下面这首诗中的形象思维。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1.读王安石的《北陂杏花》诗,完成练习。
一()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春。
纵被春风吹作(),绝胜南陌碾作()。
(1)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括号()
A.陂占雪尘B.池弄雪尘
C.池胜絮池D.陂尽絮泥
(2)选出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咏物诗。
B.诗中透露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性格。
C.“花影妖娆”是说花的影子很美丽。
D.有评论说:“末二语恰是自己身份”。
这是很对的。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一个文人必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
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
除着这个基点以外,如果还另有什么资禀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想,那就只有两种敏感。
一种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
事
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
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像,就有彻悟。
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
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
许多人在这(A)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B)是一重罪过,发生嫌憎。
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
诗人溪兹“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
在恋爱中除恋爱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在文艺活动中,除着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外,也一切都无足轻重。
在那一刻中(无论是恋爱还是创作文艺),全世界就只有我所经心的那一点是事实,其余都是虚幻。
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
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他们的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们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
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会中,偶然发现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一回事。
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
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
有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好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
(节选自朱光潜《艺文杂谈》)(1)文中画线的两句话,第一句强调了文人____________的重要,第二句话认为____________是人格的反映。
(2)根据上下文回答,在“有什么资禀使文人成为文人”一句话中,
第一个“文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文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为的是强调语言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比较文中A、B两处“这”指代的差别:
“这”A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B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要学好现代汉语,就要学习人民的语言,学好古代汉语。
2.(1)词汇(2)说明形象思维也并不都是好的。
3.(参考答案)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1)山围故国周遭在,湖打空城寂寞回。
(2)同一类名词(如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动物、植物、形体等)相对,叫工对。
(3)言简意赅地表达丰富感情。
前三联对仗,使全诗以区区40个字表达了感时、恨别、叹老的感情。
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为例,“溅”、“惊”是使动用法,因为伤感时事看见花开也流泪,怅恨与家人离别,听见鸟鸣也惊心。
综合练习
1.D2.A
3.(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柳——留圆月——团圆等
(3)菊花又开,提醒诗人一年将逝。
孤舟一系,不知何时起航。
此情此景,令诗人思乡之情大发。
4.此为开放性问题,意在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不必强求答案统一。
即可以为此诗通俗浅近,有老杜乐天之风,真切反映民间疾苦。
也可以为此诗过于浅近,诗意欠缺。
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练习
1(1)A(2)C
2.(1)人格文学
(2)一般的文化人(仅有人格的文化人)有人格,又具有两种敏感的文化人(具有艺术上的良心,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的人)
(3)明喻(比喻)流通频率高又容易受损的工具
(4)语言文字运用不恰当运用语言文字。